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雪泥鸿爪(随笔两则)

编辑推荐 雪泥鸿爪(随笔两则)


作者:清风一笑 童生,50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4发表时间:2015-11-09 18:44:02


   现代汉语词典(延边大学出版社)324页。鸿:[1]鸿雁,也叫大雁:雪泥鸿爪。雪泥鸿爪是个成语,意思: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雪泥鸿爪”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以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里有个故事。
   苏轼二十岁那年和弟弟苏辙兄弟俩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应举,经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兄弟俩也在寺壁上题过诗。过了三年,苏轼去陕西任地方官,重又路过渑池,他和苏辙为此作诗唱和,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成为了诗史上的名作了。
   诗中有一种很深的感慨:不过几年工夫,殷勤好客的奉闲已经去世,埋在了一座塔下。题诗的墙壁可能已经坏了,再也找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万千,苏轼可能在想:人生在世,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痕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但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都不妨碍他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和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换,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始终是正直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军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地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旖旎的苏公堤。
  
   二、
   写作本文,最初的念头是为了友人“雪泥鸿爪”。虽然,我认识雪泥时间不长,和雪泥从未私聊过,空间互动少,读他的文字也不多,但还是想写写他。查阅了他的空间资料:男,47岁,山东威海人。仅仅这些。
   客观的说,网中一些人有一定文学才能,但囿于俗世纷扰,社会风气也不好,文字不能当饭吃,不能养家糊口,导致许多人泯灭了这方面的天赋。一些人偶尔展示那灵光一现,却大多书写个人隐秘的爱恨情缘,风花雪月,岁时感悟。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味儿浓郁的不多。雪泥鸿爪即是这不多中的一位。印象中他沉稳、博学、有阅历且文字素养较好。
   初识雪泥是什么时候记不清了,大约在西楼医生或情韵悠然那儿。或许是他的文字质朴老到的原因,或许是他的文字里有成熟男人的大气,也或许是他的文字有那种来自乡野的泥土气息,总之,在他的空间里,迎面扑来的是那种熟悉的味道。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的空间,有很多诗词,显示雪泥一定的古文字素养。有时事评论,如《罪与罚——谁该为“李衙内”负责》,是评论李双江、梦鸽之子李某某的事儿。有诗歌评论,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论南在南方的诗》。有读书札记《瓦尔登——那一片静深的心湖》,还有一些散文,也很美。
   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的“乡村草台班系列”小说。(这是我造的一个词组)。《老承》、《小雪》、《狗剩》、《彪子》、《一剪梅》、《看你往哪儿跑》。其中,我最看好《狗剩》与《老承》。
   读《狗剩》后我点评:
   人物形象鲜活,让人过目不忘。语言老辣且富有张力,诙谐风趣,如友人悠然所言:“真是断了弦的琴都能被你弹得花落水流。”雪泥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贾平凹,短篇语言风格非常相似。文中不乏精彩之处,如群星评论:"霎时屏住一口豪气晃动臂膀运足琴弓左右手上下翻飞闪转腾挪且拱起身子单脚点地一张弓直拉得星月无光。"这种超长,不附加标点符号的句子,有好几处,很是独特,所有动作连接转换,给人一气呵成,大呼过瘾的感觉,同时把狗剩临场不乱,淡然自信,胸有成竹,身手不凡,且沾沾自喜,力挽狂澜的俗态,尽展无余。清风总结:短篇中的精品力作!
   《老承》,我读后留言:小人物的传奇人生。这样的文字,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怎能创造?个人以为,与《狗剩》应为姊妹篇。
   小时候,一个个暮色降临时,我跟在大人后面屁颠屁颠地跑了很多路,看《霍元甲》,看《陈真》,看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看解放军头插树枝、野花打国民党打土匪,看乡村戏班在田野搭台演六安小戏。这些,是我永远的童年记忆,镌刻在脑海深处。我想写,真的。雪泥的文字击中了我心灵中的柔软。
  
   三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清风已过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人人生重要的分水岭,看过许多这方面的感悟文字。所谓的“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了这一年龄,无论心理、生理方面都已成熟,经历了许多,已能够淡然,达观地看待红尘中的一切。
   作家三盅说:“所谓不惑,追求过,放弃过;奋进过,颓废过;勇敢过,退缩过;肤浅过,深刻过;天真过,世故过;普通过,二逼过……人生体验会随年龄增长而渐弱,得以沉淀的无非就是诸如此类平静的感觉。”
   四十不惑,我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反省。反省,让我们更能理性的面对一切。学会了现实。现实让我们更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昂然前行。学会了感恩。感恩,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学会了简单,简单让我们放下芜杂,让我们活得更轻松。学会了随缘,学会了顺其自然,学会了享受自然中的阳光,空气,雨露……
   这些,我都想用笔记录下来。前些日子,我在“说说”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六安许久没下雨了,更无雪。白天,煦暖的阳光照着,夜晚,这个初冬的夜晚,显得清,冷,静。一如我此时的心情。二十年前,我曾迷念文字,也因爱好写了一些。参加工作后,除了写点公文,新闻,于文字却疏远了。现在,女儿上了大学,目前工作也轻闲,在文学网中一下子遇到这么多才情、正直、真诚的文字友人,潜藏心底的对文字的爱好一下子复苏了,好像迷路的孩子梦到了儿时的家园。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目前,我是个读者,只是个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偶尔写些阅读感受,给生命留个印痕……
   是的,给生命留个印痕。就像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一只孤鸿飞过,转瞬间,又飞入浩渺苍茫的天际深处,没了踪影。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那么,就用我们的笔,在这雪泥地上,留下点点印痕吧。
   即使,是我一个人的读者。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同行友人倚窗听雨的一篇散文力作。散文网、散文吧、散文在线、好心情、墨舞、江山、情缘、火种、墨韵飘香、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等推荐。四川泸州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理解题选用此文。我读后留言:细腻的情感,婉约,唯美的文字,如流水,潺潺流入心灵深处。人生,志向不同,既然不愿留下来呵护这一瓶水,就放手,让他飞入蓝天吧,那儿是他的天堂,是他翱翔的天堂。我,静守我的一隅,守住这一份暖,过自己宠辱不惊的生活。母亲的话是对的。所有的过往,只是记忆深处一朵清浅的小花。也许,在某个暖暖的午后,我还会去幻想做一片云,看看蓝天中的秘密……
   本文不是赏析文字。听雨散文文题很美,想谈谈它的出处。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诗人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原诗为:
  
   赠药山高僧惟俨(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先说说这首诗大致意思吧。从首句来看,惟俨是一个清癯而健朗的僧人,第二句用一片广阔的松林映衬他在寺庙中读佛经的仪态,显示庄肃的气象。史籍记载,药山高僧惟俨是唐代高僧中喜好读经的一个。三四句归结到惟俨对诗人李翱的回答,同时也借言语的玄妙显示高僧富于智慧的气质。
   重点来说说三四句,这里有故事。
   这个诗人李翱是韩愈的弟子,惟俨曾先后师从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一样,从慧能数起算是南宗禅的第四代传人,住在澧州药山寺。他们两人是中国儒学传统朝理学方向转变的关键人物。中唐时期儒者李翱与禅师药山惟俨的交往,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出任朗州刺史,其地与澧州毗邻,他就去拜访了惟严。当时“道”和“道统”是这一群儒者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李翱首先就问:“何谓道耶?”意思是要探究佛禅对世界本源的理解,惟俨则以禅宗惯用的隐喻方式回答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因为这是诗化的表达,重在领会,很难给予单一的解释。常见的说法是:水在瓶则静而定,波澜不起,在天则化为云,自在飘浮,所以顺自然,适物性,应物随缘就是“道”。
   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而我们,处于世俗的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泊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薄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这个典故原文如下:《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顺便说一说,《赠药山高僧惟俨》,李翱当时写了两首。第二首也作简单介绍。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首诗更能体现前面所说的禅者的豪迈。前两句写惟俨幽居山林以自适,轻视世俗浮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和李翱探访惟俨经历有关。李翱当时官居朗州刺史,开始遭冷遇,不高兴,但交谈之后,却对他这种淡漠世情、行事简朴的生活很是欣赏。后两句用一个形象的细节,描绘出高僧异常的风采:惟俨偶尔夜来游山,直登孤峰之顶,正当云散烟消,一轮明月皓然当空,他发出洪亮的啸声,在山谷中传响不绝。如此性情奔放,令我等凡夫俗子唯有仰慕的份儿了。
   我在想:处于俗世中的人们,如你,如我,读古人诗,尤其是读古人禅诗,应该明了一些东西。不是要我们学佛,信佛,迷禅,是学习禅宗那种淡定,淡泊的生活态度,旷达豁达的胸襟,学习古先贤空旷、澄澈、渺远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俗事,事业受阻,工作不顺,同事不和,为情所困,等等。多读读这样的古诗,是大有裨益的。
   人生里,落几分禅意,会多几许清宁。
   说明:
   一、本文资料参阅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诗里特别有禅》(157页——164页)。
   二、骆玉明教授文中是“月下披云笑一声”,或许有误。清风采用“月下披云啸一声”,因为古代隐士有登山长啸的习惯。
  

共 45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由苏轼的一首诗谈起对“雪泥鸿爪”的思考和感悟,进而谈到对一位山东文友作品的深刻理解,特别是联系自己童年时看《大侠霍元甲》的经历,尤其触动心灵。最后谈到对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歌的理解,启迪了一种淡泊淡定的禅意人生态度和境界,值得红尘之中的人们参悟追求。作者在参考骆玉明教授的著作时,能够提出质疑,指出其不够严谨之处,尤其难能可贵。佳作读来引人共勉,给人启迪。欣赏!【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5-11-09 19:44:20
  欣赏佳作,欢迎作者继续惠赐佳作!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