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伍子胥,悲情的棋子(散文外一篇)

编辑推荐 【流年】伍子胥,悲情的棋子(散文外一篇)


作者:刘亚荣 童生,6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88发表时间:2015-11-12 12:03:32

【流年】伍子胥,悲情的棋子(散文外一篇) 一、伍子胥,悲情的棋子
   苏州城的缔造者是伍子胥,历来没有争议,就像苏州也叫姑苏一样。有资料说,苏州城呈棋盘状,是当年伍子胥规划的。而伍子胥这个人却是有争议的,尤其鞭尸,我一直对他心存芥蒂,他的气度难免太小了,死者为大,千百年的风俗了。坐在前往苏州的火车上,我就拉开了思绪,路边不时有芦苇出现,随风飘荡的芦苇絮很像伍子胥雪白的须发。
   我脑海里经常出现一个画面,残阳如血,须发皆白的伍子胥手持利剑,虎目圆睁,一声凄厉的高呼,挥剑向头颅,雪白的须发像苇絮般飘零,鲜血喷出颈腔,射到胥门……交叉在脑海的,也有钢鞭挥起,尘土与将要腐烂的白骨随鞭起落,并有种碎裂的声音……
   我很奇怪,伍子胥的性格刚烈,为什么在京剧《文昭关》等里面却是老生形象,他应该是哇呀呀哇呀呀的暴跳如雷的张飞模样啊。我这样联想是有根据的,公元前500多年,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杀入楚国,一时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也是史上和世上最悲壮最难堪的回乡吧,和人们颂扬的衣锦还乡岂止是天壤之别。引吴灭楚,到底是出于泄私愤,还是出于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而他环顾左右,至亲之人皆尘土,放眼只有一个个坟墓,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伍子胥知道。
   到了苏州,我流连于苏州博物馆,隔着冷冷的玻璃,那些当年的杀人利器虽然很久不沾热血,却依然闪着森森的光。我有些惊怵,我觉得这些青铜器上附着着很多游魂,夜深人静时,还会“杀杀”作响。
   伍子胥是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命运,就像弦上的箭,就像历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当我乘车经过胥门,我总会回望。伍子胥不但是春秋的英雄,也是历史上的军事家,还是楚国的叛逆。无疑也是吴国的功臣,一生都有争议,死后也多褒贬。虽然太史公对他称赞有加:“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我却觉得缺乏道义上的批判,太史公是因为自己身有残疾而对伍子胥网开一面,这种念头持续了很久。
   我一年中去了三次苏州,有一次恰好是端午节。苏州人的端午节居然与伍子胥有关,这是我没有料到的。苏州人喜欢吃的糯米糕居然也和伍子胥有关,还有伍员庙。而这一切都是纪念伍子胥的,而我一直对伍子胥耿耿。听说钱塘江潮的怒涛都是伍子胥的冤魂驱逐而成灾的,这是我很多年的误区。我一直站在道义的立场排斥他,却从来不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量,但历史就是在偶然和必然的错综复杂中行进的。
   春秋无义战,但多义士,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乱世才出英雄。如果说,我们河北的荆轲是慷慨悲壮之士,伍子胥只能说是悲壮悲惨之士,其中有性格的必然,也有历史中的偶然。如果伍子胥也像魏征一样遇到明君,结果会如何呢?当然,如果伍子胥没有逃出昭关,也就没有了春秋五霸的吴国争雄,也就没有了当时的吴越之战。那么,老百姓能不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呢?但纵观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争战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发生,有利益就有纷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就如伍子胥,也许他也渴望安定的生活,也渴望做一个孤舟蓑笠翁,横舟溪上。
   但是,自从他离开楚国,就变成了一枚棋子,一枚为吴国拼杀的棋子,一枚只能前进的卒子,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此时,历史在我眼里重构。
   伍子胥在苏州城布下了经纬,也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吴国这盘棋上。我认为,或者是形势所迫,或者是命运使然。在吴国,伍子胥做了一个优雅的转身,就像京剧舞台上的一个精彩的亮相。他的才华谋略和执着,让他在吴王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厉兵秣马,才有自己的大仇得报,吴国国力的提升,和当时战略地位的提升。如今,苏州城依然流水环绕,清风吹柳,观前街上矗立着一些青铜的雕像,或老幼嬉戏、或手持珠算、或缫丝、或树下对弈,街上也人来人往,一幅繁华市井图。冷兵器时代远矣,青铜铸就的百业图也可以成为幸福的缩影,这也是和平的一个象征。而树下真的有老者在下棋,棋声清脆,“拱卒”,“将”,一局又一局……
   我不知道,当时吴国人对伍子胥的印象。但和平毕竟是每个老百姓的向往,这没有人种差别和地域差异。战争势必会有伤亡,那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必然。这条繁华的商业街历史悠久,旁边还有一条巷子,叫“太监弄。”我恍惚中觉得伍子胥就站在街上,哦!是吴王宫殿门前,或踌躇满志,或满脸凝重,或遗憾满面……有时候是孤独的倔强的,有时候是有孙武相伴,和颜悦色如和风细雨。我也想,伍子胥既然预感到直谏的结局,而孙武又是其挚友,孙武的兵法里有一计——走为上策,那么,他宁知必死,也要以死相谏。我想,伍子胥肯定熟知《孙子兵法》,但知而不用,是气节使然吧。也许,因为吴王帮他报了大仇,所以他才忠心耿耿,才以死相报,他是感恩的。这让我对伍子胥多了些敬意。
   一个天性孤傲的人,一个怀揣家仇而性格扭曲的人,能得到苏州人两千多年的拜祭,是值得人回味的。伍员庙是对伍子胥的纪念,我想是基于伍子胥给老百姓带来的益处,或者伍子胥的韬略使吴国强盛,并保持了相对时间内的和平。
   树边木椅静坐,沉思良久,不置可否。却看到一队蚂蚁有序的向前方行进,我沿着这条黑如丝线的蚂蚁队伍前行,却遇到一场厮杀,一个个蚂蚁奋不顾身的投入战斗,不断有伤残的蚂蚁滚落到一边,中心的蚂蚁越聚越多,逐渐杀作一团……这是我小时候常常看到的场景,我蓦地一惊,这不酷似两千多年前的杀戮吗?或者说历朝历代,也可以说每一场战争的场景吗?这些蚂蚁,不就是一个个缩小的人吗?我的心纠结为一团,我深深地叹息,古来征战莫不如此,尸横遍地、当然还会血流成河。……伍子胥的须发带着血迹随风飘落,像寒风中的苇絮……
   “将军!”“呵呵!你输了!”树下的老者一局棋罢,打断了我的思绪。棋如人生啊,伍子胥不就是吴国的一颗棋子,历史上的一颗棋子吗?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生命中的一个棋子吗?只是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比较平淡而已。我抬头,天空碧蓝如水,白云苍狗,伍子胥已成为过去,眼前的苏州人的生活恬淡快乐,我不再悲喜。
  
   二、永远的西施
   历史上的姑苏无疑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诸暨的西施女。
   可是舞台,又分为数种,譬如戏曲艺术的、人生的、历史的,还有地理上的。按地理上的姑苏来分,可以说西施在每个舞台都是主角。在戏曲舞台,她永远光彩照人;她的人生舞台,从诸暨到姑苏,从浣纱女到颠覆吴国的英雄;她还是历史舞台上永不褪色的主角。红颜薄命,究竟是她的劫难还是她的宿命。我怀揣着对西施人生轨迹的探寻,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了苏州。
   我与西施的缘分可以上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时候的西施在一幅《西施浣纱》画里,我惊艳于她的美丽清纯。此时的西施身着粉色衣衫,鬓旁插着三朵桃花,岸边绿柳依依,桃花盛开,真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
   我心里一直珍藏着这幅画,不如说,我一直珍藏着西施,珍藏着自己的心事,梦想有一天能踏上西施曾经驻留过的地方。我莫名地认定我与西施有渊源,也认定西施是珍珠一样的女子。所以,我在苏州特意买了一串珍珠项链,日夜不离,仿佛这是与西施相依,也是与西施缘分的继续。
   喜欢西施,就对她的一切感兴趣。有关她的画,有关她的故事,有关她的古迹书籍,当然,还有我喜欢的京剧。常常一个人沉醉在西施的世界里,“提起了吴宫心惆怅,犹如一梦枕黄粱……”男权社会,女子一贯被当做陪衬,或者可有可无,但西施为什么独当大任,救越国于水火呢。我眼前呈现出一个影像,袅袅婷婷,水袖舞起来,顾盼生姿。我也是一个女人,我无法面对一个不爱的人强作笑颜。我也常常遐想,如果我生在春秋时期,我会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爱情吗?我想,我无论如何做不到。但是西施偏偏做到了,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可是西施面对夫差对她的万般宠爱,就从来没有动过心吗?我想,可能会的吧,那她当时是不是更加纠结,她如果爱上夫差,就意味着背叛祖国,日夜的不分离,西施是不是会有夫差的孩子呢?这个时候,西施对夫差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爱恨交加吗?家乡被吴国占领,乡邻们没有宁日,战火烧红了天宇,留下狼藉的残垣断壁,父母乡邻都无家可依,可是,一旦越国战败了吴国,那无辜的吴国百姓也会流离失所。西施日夜忍受着煎熬,她越发的清瘦……
   此时,也是月圆之夜,两千年前的西施,是怎样压抑着自己强烈的思乡情和对心上人的爱恋站在姑苏台上歌舞,月光下的西施舞得像敦煌的飞天。西施的舞蹈是不是她的语言,她在无声的倾诉无声的呐喊吧?她所有的爱恨都在舞蹈里。你看西施在姑苏台的舞姿如桃花绽放,她的心底一定没有放弃她的信仰,为祖国而生。
   护城河边,河边的老柳树在冬季也是叶不凋零。我走过苏州的春、夏、秋、冬,看到了花红柳绿,我仿佛看到浣纱女的身影。传说,西施在越国灭掉吴国后,被下令沉入水中。我眼前的水,不分日夜地流淌着,如果西施被沉入水中,那她的命运岂不比杨贵妃还要悲哀。西施是越国的功臣啊!没有西施周旋,只有勾践卧薪尝胆,能有越国的胜利吗?可是,太史公基于什么原因没有在《史记》留下西施的名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西施这个可人呢?你说西施是杜撰的,可是,为什么有那样多的西施的遗迹呢?姑苏台、馆娃宫……吴王宫里,春光明媚,桃花映红了西施姣好的面容,殿堂里歌舞升平,吴王夫差频频含情注目。可是西施依旧眉头紧锁,吴王问候,西施只是推脱说心口痛,转而,又会露出一丝微笑,倾国倾城。我想,这笑容是为她的计谋一步步成功、为她的祖国将要胜利而绽放。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西施尝遍了个中滋味。
   我似乎看到临终前的西施,淡定自如,只对越王提了一个要求,给我粗布的衣衫。粗衣布裙的西施依然美丽,是朴素的农家女模样,她一步一步走入深流,没发出一声叹息。此时,流水潺潺,桃花绽放,桃花依旧……
   我知道,我不能复原历史,我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揣测去走近西施。历史的遗存毕竟经过了太多岁月的洗礼,我纵然穿越时空,也不过是西施眼前的一缕清风而已。
   日暮的时候,我独坐在护城河边。远天没有彩虹,却时常有云彩,有时候是厚厚的,像我看不透的历史;有时候,是薄薄的,像离我时近时远的西施;也有时候如熊熊的烈火,那是两千个冬夏轮回前的战火吧?马路上,一群女孩子欢快地蹬着滑轮掠过。啊!花季年华,无忧无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而战争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战争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能成就一个英雄。可是西施心甘情愿当英雄吗?是觉悟所为还是命运使然?
   苏州,西施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似乎又遥远的不可触摸。西施的故事,历经千百年依然不减。很多人都喜欢西施,推她为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而我知道,人们对西施的敬仰不是因为她的美,而是因为她对越国的贡献,和她不幸的遭遇。我知道,我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衡量她。西施是伟大的,她用生命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成为后人为之称慕的对象。西施是个柔弱的女子,却不输于历史上任何的英雄豪杰。也许,当她承诺去吴国时,就下了必死的决心。我逗留河边,任寒风吹起我的头发,我低头俯视河底,一群小鱼儿在欢畅的游来游去,也许,西施像这水里的鱼,她的欢喜和忧伤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我只能站在姑苏发出源自她的怅惘与叹息。
   风平浪静,阳光照过来,水里反射着我的珍珠项链的光泽,温润无华,却让人温暖。不由得想起珍珠的来历,西施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没有沙子或者异物的侵入,如果没有种种的磨难,蚌永远是普普通通的河蚌,没有光彩夺目的珍珠产出;如果没有西施的献身精神,世人有谁会记得她呢。所谓英雄,一定有高于常人的思想或智慧,也或者说是境界。
   两千多年的岁月过去了,西施没有留下坟墓,或者传说中的墓碑。但是西施永远是姑苏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历史舞台上的英雄。想着西施,不由得唱一句“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低吟浅唱,诉不完西施的悲欢。

共 48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伍子胥在历史的天空上,曾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不管后人怎样议论他,他已定格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为别的,只为他的气节。读作者笔下的伍子胥,仿佛又一次翻开史书,翻开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同时也翻开了伍子胥悲情的一生。从小就听父亲讲伍员的故事,“伍员逃国、伍员鞭尸”等等,听后的感觉就如此刻读作者的文,仿佛看到了伍员的子胥鞭下倒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有楚霸王的森森白骨以及一夜间愁白的长发。作者开篇就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位白发将军挥鞭沙场,血染故园的形象。这一形象是矛盾的,就如伍子胥留给作者的最早的印象,也是矛盾的,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感触,一步步解惑,将军如棋的一生,随着一声“咕咚”沉入江底,而矛盾却在这一刻浮出水面,或许每一颗棋子的命运都是相同的吧!犹如西施,故来就有美人救天下的典故,而这个美人,何尝不是棋子呢!文中的西施,从自然中来,最终归于自然。来时怀一腔热望,去时平淡如水。如作者所写,去时真的就那么平淡吗?或许不然,女人的心都是柔软的,需要一颗温情的心润之,夫差对西施的爱是真的,西施对夫差的爱,或许也是真的。但生在家国不保的年代,注定会命不由己,红颜薄命只是一个说辞,使命使然,她的命运也只能在舞台上粉墨舞袖,无缘台下的日月穿梭,车水马龙。两篇散文叙述的都是烽烟中的悲情人生,点开的都是世人不忘的美好印记。作者用怀古的笔调,一路追随历史的影子,解读了两位生在战国时期豪杰的一生,读后久久走不出文中的情结。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11-12 12:06:46
  再读,依然被文中主人公的命运牵伴,依然有凄风泪雨吹落!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