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那支苇笛 那片情

编辑推荐 那支苇笛 那片情


作者:不损风骚 秀才,11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5发表时间:2015-11-13 11:21:33
摘要:一支苇笛,一个故事。

那是70年代初期,我正读初中。在学校,看到一个同学吹着一支黑色的笛子,那委婉.悦耳的声音,把我这个喜爱音乐的孩子吸引住了。这位好心的同学还把吹奏的方法交给了我,并把笛子借个我吹了一个星期。
   从那天起,我有了想拥有一支笛子的愿望。
   去辛店百货公司一问,一支笛子六毛钱。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牛肉3毛钱一斤,全家一年分不到十元钱。)家里的经济实力是无法购置这支笛子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村里的王雨贵老师。他以前在县文化馆工作,琴棋书画,写作样样精通,由于说了一句当时不该说的话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遣送回家“劳动改造”。那天,他在苇滩边割草,告诉我:这粗壮的芦苇,可以做成笛子。听到这个信息,我也不管什么阶级立场了(当时,一般人不敢和他说话,怕招惹上“阶级阵线不清”的嫌疑),马上请他帮忙,割下一棵芦苇(当然是偷着,这一棵芦苇,也会招来破坏农业学大寨的罪名),选节最粗的割上笛样的孔。一吹,果然吹出了笛子的声音,当时我的心情比开了花还高兴。
   王雨贵老师深情的对我说:“孩子,趁着小,加把劲,多学点,记住,艺不压身呐!没点真本事,怎样为国家作贡献哪!”我从心底佩服这几句话。
   在瑟瑟的秋风中,风吹苇叶沙沙作响,我看着王老师那由于过度劳累而显得憔悴的脸,那由于无休止的劳动改造而被折磨的驼背,听着他那热乎乎的话,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个“阶级敌人”,而是一位可敬的长者,一位慈祥的老师。而后,王老师用这只苇笛,给我讲了几种指法的练习窍门,又鼓励我说:“千日弦子(二胡)万日笛,多练,就能成功。”
   从此以后,在早上,在中午,在暮色中,在村头,在河边,我就吹着只苇笛,那样认真,那样执著,那样痴迷。不久,《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歌曲的旋律从这只苇笛中流了出来。当然,在人少的时候,王老师会悄悄的指点我……
   回想起来,我由衷的感谢王老师,是他,给了我学笛子的动力,交给了我方法,还有他那种在逆境中不忘育人的崇高精神,深深的影响了我,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是这支苇笛,给了我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了我探索生活的力量……
   现在,我以为人师三十年。三十年来,每逢上音乐课,教学生吹奏竖笛时,手拿着制造精美的竖笛,我往往给孩子们讲当年我那只苇笛,把王老师当年的对我,移情到孩子身上。
  

共 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生就是历练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历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作者上初中的时候是70年代,赶上非常时期,生活的窘迫,导致6毛钱多一支笛子也买不起。恰巧遇到了被劳动改造的原来在文化馆工作的王雨贵老师,王老师便告诉作者,粗壮的芦苇,可以做成笛子,并加以指导。以至于后来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并把当年王老师的用情移情到孩子们身上。表达了不忘恩师施教之情和对笛子执着的热爱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孩子们的一份责任之心。感情饱满的佳作!【编辑:秋天的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1-13 11:25:35
  文章不长,情意长。感情浓郁的文章,让读者对王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也对那个年代产生了悲悯之心。更对作者对笛子的热爱,产生了由衷的赞许。问候,祝写作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2 楼        文友:不损风骚        2015-11-13 20:20:02
  多多指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