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宁远文庙怀古(散文)

精品 【流年】宁远文庙怀古(散文)


作者:凌鹰 童生,5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56发表时间:2015-11-14 22:52:12

宁远文庙,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文化缩影,中国古代教育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一道皇权御旨曾经在这里引发了一段漫长的顶礼与膜拜,一场书生报国的历史悲喜剧曾经在这里上演和谢幕。透过历史与岁月,我们景仰而又无边的怀想!
  
   一、宁远文庙,科举学子的出发地
   在中国大大小小浩如烟海的文庙中,曾经的宁远文庙只不过是一滴水。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样的一滴水,在并不遥远的几百年前,到底淹死过多少拥挤在科举小木船上的那些心怀虚荣或者满腹抱负的文弱书生。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一滴水,到底照亮过多少幸运书生的前程与命运。
   打开中国文化史,我们就不难听到,在中国所有的文庙里,无一不每天都低吟浅唱着朗朗读书声。这种声音,在很长一段时期,就是读书人通向仕途与前程的河流。文庙,就是矗立在这条河流上的一道道五光十色的码头,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要从这个码头开始启程。
   隋唐的天空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它洒下的光芒在一片海水里不停地晃动,不停地变换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绚丽。中国的科举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海水一样蔓延在数不胜数的书生们脚下的。看着自己的脚下那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水,书生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叹呢?具体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借助想象,看到这些书生们的两种表情:亢奋和绝望。
   亢奋者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伸出他们的双脚,然后扑通一声就跳进了那深不可测的海水里。这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借助自己过硬的水性,在那片无边的海水里劈波斩浪,翻滚沉浮,终于游到了金碧辉煌的彼岸。
   绝望者的情形就有点让人扼腕了。他们为走近这片海,不知熬了多少通宵,一路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满以为海边有一只大花船正在等着他们往上跳,只要跳上了花船,就可以渡过海岸抵达荣华富贵了。可是他们哪里会想到,面前这片大海是那么的汹涌,海浪拍打着海浪,潮水推拥着潮水,漩涡覆盖着漩涡,险滩连接着险滩。这样的一片海,他们哪里还敢跳呢?还没有起跳,那双腿就软了,那脑袋就蒙了。于是,只好背着那早就沾满灰尘的包袱雨伞,绝望地返回了自己的家园。
  
   二、宁远文庙,儒家文化的晴雨表
   我所知道的中国文庙,大约有1600多座,而保存比较完好的文庙才300多座。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只有20多座。宁远文庙,就是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庙之一。宁远文庙被淹没了几百年,没有被更多的人知晓,那是因为它内在的文化风景一直被风云变幻的岁月所遮蔽。直到七十年代,那厚重的云雾被揭开,它的光芒才得以重新显现和绽放。
   这是宁远文庙的大幸,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更是孔子灵魂的复活。
   我之所以说孔子是重新复活的孔子,是因为他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被国人骂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世人褒贬不一过。儒家学说或者说儒家思想,曾经一度被大多数的人丢进了暗淡的角落里,好像它是一把破烂的雨伞,再也不能给人遮风挡雨。直到有一天,国人几乎是集体意识到,它本来就不是一把雨伞,而是一根拐杖,一根可以供我们拄着探路行走的拐杖,它才终于被人们从某个潮湿的角落捡了起来。
   既然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曾经一度被国人打入了冷宫,以他的名义修建的文庙的深重大门,自然也就被关紧封锁起来,甚至被拆除和砸碎。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只要有文庙的地方,就到处都洒落着满地的文化碎片,这其中也包括宁远文庙所在地。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那么茫然地站在历史的另一端,费解而又惊恐地看着这一幕,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居然让国人对自己如此的愤恨和不屑。那个封他为“文宣王”的皇帝唐玄宗,也只能傻乎乎地看着这个被自己像敬天一样敬奉的老人,无奈地露出一丝苦笑。还有那些从文庙出发走向科举,走向仕途,走向千秋荣耀的先圣先贤,也一个个惊恐万状地远望着这个曾经让他们那么百般敬畏的文化先祖,不知道该为自己感到庆幸还是该为这个被遗弃的老人感到悲哀。
   当然,无论是唐玄宗还是那些先圣先贤,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的那种担心和忧虑会是纯属多余。
   孔子创建于二千五百年前的那种儒家学说,固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君王,固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固然影响了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走向,固然影响了那个年代的中国老百姓为人处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但它毕竟还是沾染了一些暗淡的色彩。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实用中放射她应有的光芒的,孔子的儒家文化照样也不例外。因此,儒家文化在历经了几千年时光的流水清洗冲刷之后,经典的色彩最终还是坚韧地从现实中显现出来,那些暗淡的部分,那些泥沙和斑点,也终究被时光的流水冲进了它该去的尽头。就这样,两千多年后,孔子再次迈着他近乎霸气的文化步伐,再次一步一步走近我们。最终,他才让我们真正地看清,这个曾经与中国科举历史紧密勾连的老人,其实并不怎么可怕,他就像一位过于较真,过于严厉,过于苛刻的老祖父一样,把一代代中国人领向了一条思想之路。虽然很多人在这条路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摔伤,一次次失踪,但那并不是他的本意。篡改和扭曲他本意的,是类似于唐玄宗那样的帝王,是这些帝王们将他的学说当做了一种巩固皇权的咒语。他们竟然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涂抹了一层体制的金粉,用皇帝的强权发布一道御旨,全国所有的文庙必须按统一的建筑造型来建造,儒家文化必须是科举考试的一道刷金镀银的门坎。这无疑就让文庙这一最早的教育殿堂打上了一道皇权烙印和政治烙印。从隋唐到清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无不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高地,都无不对孔子这个文化祖师爷顶礼膜拜。作为儒家思想缔造者的孔子,就那样莫名其妙地被继唐玄宗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奉为了飘在云端的“神”,而不再是那个首开中国民办教育先河的文化巨匠孔子,更不再是那个“教子有方”、严肃而又慈善的老祖父。
  
   三、宁远文庙,地方教育的早期殿堂
   作为一个永州人,藏在永州境内的宁远文庙我定然是要去造访的。因此,站在宁远文庙那片宽阔的天井里,这种声音似乎还回荡在它庄严而又古雅的楼宇的上空。
   权力、利益对儒家教育的介入,官方、体制对儒家文化的强化,将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推向了科举的羊肠小道。在今天听来,那飘在历史缝隙里的读书声,到底是欢歌还是悲吟呢?我们不言而喻。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几乎在任何一座文庙,都有一个半月形池塘。
   要知道,这可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进文庙求学的奠基之地和荣誉楼阁。
   这个在建筑设计上本来用来防火储水的池塘,居然被读书人自欺欺人地想象成一座四面环水的学堂了。这样的学堂最早建造于周朝,当时的古人都叫它“泮池”。因为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想象,那防火储水的池塘就不再是一口单纯的池塘了,而是一座学府的化身,一道前途的入口。一旦有读书人进入文庙,跪拜了孔子,就意味着已经“入泮”。
   更有意思的是,这“泮池”还是学子们的学海苦舟,更是学子们科考成绩与名誉再现的圣地。只要考上了“秀才”,都要围绕“泮池”转三圈,以示谢师报恩。倘若考中了“举人”,还要在“泮池”上搭建一座“灯笼桥”,然后缓步从这“灯笼桥”上走过,预示自己已经登上了龙门,登上了光宗耀祖的宝座。
   从“泮池”走向棂星门,我就不由地有了一种敬畏感。我不得不承认,宋代皇帝比开启科举的唐玄宗对孔子更加推崇。因为,到了宋代,本来用于祭祀天庭的“棂星门”都被移到了文庙,他们居然要像祭天那样祭拜我们的文化老祖父孔子,居然把孔子比作天上的“文曲星”,居然明确规定,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可以从“棂星门”自由出入,其他学子根本没有资格从“棂星门”进出。即使是文武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得下马,不得策马而入。
   可以想象,孔子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云梯中是何等的令人仰止!
   如果孔子活着看到这一幕,他又该作何感想呢?这就只能去叩问孔子的灵魂了。
  
   四、宁远文庙,一代女皇的权力象征
   作为继山东曲阜之后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宁远文庙固然有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建筑特色。
   作为文庙主体的大成殿,很显然就是一种宫殿结构,置身其中就有一种皇家气势。
   说实话,如果不是“大成殿”周围墙壁上那些《圣迹图》,如果不是《圣迹图》上记载着孔子的生平与人生历程,如果不是“大成殿”内那尊金漆木雕孔子神位,谁也不会将这座红墙碧瓦、飞檐斗拱的皇家庙宇跟孔子、跟中国的早期教育联系起来。
   来过宁远文庙的人都会惊叹于这里的20根石柱。
   中国历代帝皇就一致以龙威预示皇权。而宁远文庙的石柱上,不仅翻腾着波涛汹涌的龙,还飞翔着充满母性光芒的凤,且那凤柱还高于龙柱。
   这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其实,只要了解“大成殿”的建造时间,就一切都释怀了。有关文字记载,“大成殿”修建于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其时,正值慈禧太后当权时期。这个既具有非凡的女人魅力又具有非凡的权力霸气的女人,又怎么会忽视自己母仪天下的威力呢?那高于龙柱的凤柱,很显然就是她对于历代皇权的挑战和示威,很显然就是一种皇权的性别符号。这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满洲女人,又怎么会轻易让曾经被她那么仰视和仇恨过的男权龙威高过自己的头顶呢?
   其实,在宁远文庙所呈现的清朝皇权遗迹中,能见证一朝天子那不可一世的威力的,并非慈禧太后一人。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满洲女人,虽然将自己的权力用一种母性的图腾标识于众,但是,最能代表宁远文庙建筑主体和文化主流的“大成殿”三个字,却是清朝历史上资历最老的雍正皇帝手书的。手书了“大成殿”之后,我们这位可爱的雍正皇帝似乎还意犹未尽,接着又无不夸张地写了一副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再接着,我们那个虽然为政平庸却也能稳坐江山的康熙皇帝,自然也没有忘记自己不可忽视的龙威,也在“大成殿”的正中荡气回肠地手书了一幅“万世师表”的牌匾。至于光绪皇帝亲笔书写的“斯文在兹”匾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之师”,也无不显示了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对文庙与科举的政治心态与情境。在这些男权面前,妖娆而又威严的慈禧太后,也就只能端坐在一帘玉珠后面,将正掌控在其手中的女性皇权凝聚成一种以凤为标识的文化吟唱和权力霸气了。
   现在,我们已然无法看到宁远文庙最早的威仪。因为从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修建了这座文庙之后,它前前后后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多达十余次的重建、修葺。我们现在看到的宁远文庙,已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很显然地洋溢着满洲皇室的富丽与奢华。如果不是同治十二年(1773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葺,也不知道我们又能看到怎样一座宁远文庙?所以,我们有理由记住慈禧太后这个满洲女人,我们更有理由记住宁远文庙石柱上那雍容典雅而又静美大气的凤雕图腾。因为,正是这个当时正在当权的大女人,不惜耗白银六万两,前后历时十年,将一个古代科举文化与历史的缩影留存于世,将一幅古代教育巨幅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将一座有别于全球任何一座文庙的文化道场传承下来,供我们仰视与怀想。
   宁远文庙,这个男权与女权相容并蓄的历史城池,由于儒家文化的凝聚与侵染,而重新复活于世!

共 45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都知道,天下的文庙无一例外都会与孔子有关,自然也与历朝历代的科举学子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在作者细致、形象的描写中,读出了文庙给予科举学子们喜忧参半的梦想。而后,作者又从儒家文化的睛雨表中,分析出了孔圣人从古到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儒家文化在历经了几千年时光的流水清洗冲刷之后,经典的色彩最终还是坚韧地从现实中显现出来,……最终,……过于苛刻的老祖父一样,把一代代中国人领向了一条思想之路。”从此处也看出了作者的真实写意:世间所有固有的定义,并不是绝对的,经过时间与实践沉淀后的真理,才会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思想。作者在进入“宁远文庙”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倾刻间,“宁远文庙”从外到内的形象就刻入读者的脑海中,无论是地方教育的早期殿堂,还是一代女皇的权力象征,都在作者引经据典、诙谐风趣、形象生动的笔触下活色生香。散文形散而意不散,首尾互映,文意极具文学性,内涵深远,思维匠心独运,读后受益非浅。佳作,编者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11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11-14 22:58:27
  问好作者,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11-16 08:02:3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