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伟大的宽恕背后是信仰的力量和国家的支撑(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伟大的宽恕背后是信仰的力量和国家的支撑(随笔) ——《无坚不摧》读后感


作者:棋子101 白丁,7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8发表时间:2015-11-17 16:34:18

看了电影《无坚不摧》,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二战时的美国大兵路易.赞佩里尼,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飞机失事,他与战友三人在太平洋上漂了47天,其中一个战友死去,他和菲尔获救,然而救他的却是敌军日本人,他因此成了战俘,受到了残酷的虐待,在集中营中度过了生不如死的两年时间,最终活着迎来了战争的结束。战后,他一度心理上压力极大,酗酒成性,后来,他依靠坚定的信仰,宽恕了那些曾经虐待过他的战犯,并实践自己的诺言,终身侍奉上帝,获得了心理上的平静,并长寿至97岁。
   看电影时颇多感慨,后来又找出书来细细品读;电影画面及演员都很棒,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却不是一部好电影(安吉莉娜.朱莉是个好演员,却不是个 好导演),情节好似流水帐,价值提炼很模糊,只是在记录一段历史,而且颇有虎头蛇尾之嫌,路易战后的情感恢复及献身宗教的过程,只是一言带过,这个在我看来,不说与前半段平分秋色,也至少该占1/3的篇幅才够。
   正因了对电影的言犹未尽之感,才又买来书细读,书中的对战争集中营及战后的历史有详细的解读,令人不由得掩卷长思良久。??一时千言万语涌上来,却不知由何谈起,就按书中的顺序及电影的进展,记录下一点点感动的吧。
   一、人无完人,书中对赞佩里尼年轻时的经历,真实记录,没有美化或是刻意避讳,让人感觉真实。“与其说路易是一个顽劣少年,不如说更像一个危险的男人。”我们以前读过许多人的传记,有些传记主人年少时也许会有些叛逆,做过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这些行为常会被后来的成功所美化,成为聪明、与众不同的证据,而路易年轻时,曾经有过偷窃的劣习,在练习长跑时,多次放弃,这些,作者都没有刻意避讳,让人觉得他更像是个邻家男孩一样。
   二、二战时,美国管理的宽松,并未降低战斗力;美国人天性中的幽默;以战斗机为一个战斗团体的编制,及装备上的先进,是美国制胜的法宝。从电影和书中可以看到美国大兵非战斗时的生活很活泼,他们下了飞机会一起喝酒,到当地湖里游泳,在城里闲逛,然而美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美国人天性中的幽默也是处处都有所表现,他们将轰炸机当成冰箱,把苏打汽水藏在里面,他们相互之间搞恶作剧,用充气床垫到海边冲浪等等。这些与常读到的中国军队二战时的故事,真是有着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与轻松感。
   三、信念可以决定生死,所以,有时活下去还是死去,是个人的选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空难后存活的是三人:路易、菲尔和迈克,在经历漫长的海上煎熬,最终只有路易和菲尔度过了地狱般的日子,活了下来。三人可以说是一样的身体素质,菲尔甚至还受了外伤,三人共同忍受着饥饿、缺水、曝晒等等的折磨,甚至迈克还在刚出事时因惊慌心理压力等吃光了三人的救生的巧克力,然而同等生存环境下,迈克却没能活下来,那么,所不同的便只有他们三人的内在信念了。有时我们常常不理解信仰的作用,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信仰可以给人内在的无穷力量,战胜不可思议的困难,当一个人有信仰时,他如果决定活下去,那么他就会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活着的信念,在这种信念之下,他的身体他的生命,便会在潜意识中收到这种信号。因此,当我读到这一节时,我觉得我找不出别的道理,唯有个人潜意识中的选择不同,是选择活下去还是死去,潜意识骗不了自己的身体。
   四、集中营中的生存描写,那些文字是字字带血,令人不忍卒读,这些内容我们国内读者想必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太多关于日本侵略者凶残的血泪记录,甚至都深深刻入到我们记忆中,一旦提起日本兵,便可以条件反射一样跳出许多东西及一个面具化的形象来。然而,我却在血书般的记录中读到了国内文章中读不到的东西,它不是国内那种千篇一律的受害者的倾诉,它还有对不同日本兵的描述,对日本兵所处大环境的描写及这种大环境对他们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充斥文字间的,除了恨,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东西。从书中,我们读到了首先把日本兵也视为人而非外星怪物,其次既然是人,便会有人的种种行为思维,那么他们的变态行为是如何来的?作者提到在日本军事文化中,人们有着“宁死也不能被俘的思想“,这种思想深入他们内心,因此日本兵大多在被俘时选择自杀,这是有许多案例支持的。有了这种思想,他们自然会对俘虏有一种“轻蔑和嫌恶”的心理,他们对自己都会那么狠,再加上这种心态,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近乎变态的虐待。中国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书中只会一味渲染仇恨,却从不肯深入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与心理,这难道是对于我们对手该有的态度吗?总是将自己处于受害者的低下心态中,却不肯从精神上站起来,这会形成一种受虐的自我心理暗示,于国于家于个人,又有何益?作者也从心理学角度作了剖析,原本是一些与你我相同的人,却因“深受极权统治毒害及种族主义和歧视战俘思想灌输的卫兵很容易就会堕落成为虐囚者”,作者指出了这一点,便令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从受害者的心态中跳了出来,在精神上对曾经的施虐者有了俯视的怜悯,这才为赞佩里尼战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宽恕者垫定了基础。一味的仇恨只会让人失去理性,成为另一个报复性的施虐者,或是永远成为可怜地受害者。作者提到了著名的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幼年的经历,主人的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 有着天使般的微笑,给了他慷慨的母爱,而一旦主人指出她的行为不当,应该按照对奴隶的方式对待他,这个女人很快变成了一个穷凶极恶的魔鬼。日本兵与这个女人又何等相似啊!虐待同类是与人类本能的良心相抵触的,因此可以说,那些施虐者做的是一些违背他们内心的事,有些人可能会麻木,会不被良心所绊, 而还有一些会迫于周围环境才做的,更有拒绝违背自己良心的,他们立刻受到周围同事们的围攻殴打,当从人性的角度,明白那些施虐者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受害者,怜悯与宽恕便显得不那么难了。
   五、爱国是自觉自愿的情感,无需拔高,可以为了不愿讲的几句话而重回集中营;对别人不同的选择也能宽容以待,并充分理解。书中与电影中都有个情节,便是路易拒绝了日本人给他写的稿,拒绝为日本做宣传,这种拒绝令得他从人的生活中重新掉入了地狱中。书中还有个细节是电影中未表现的,制作人“把路易介绍给了另外几名战俘,其中有美国人”,制作人告诉他,“这些人也在帮助他们做广播,但是当路易朝他们伸出手时,那些人却都羞愧地低下了头。”电影中给这个情节一个镜头:几位美国大兵坐在整洁的餐厅中吃着牛排。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未对路易的拒绝做过多渲染,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像得出,这种拒绝是多么不容易:整洁的衣物,美味充足的食物,人类的卧室,远离了体罚与虐打,另一面则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睡在冰冷的地面上,随时不期而至的虐打,超体力的劳动,每一天都在生死边缘的挣扎。这两边强烈的对比,足以让人抛弃一切的道德说教与高尚外衣,处在那种环境中的任何软弱都是合情合理,然而路易却拒绝了与敌人的合作。书中对此只是简单地记录,并未大篇幅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也没有奉上爱国的高尚头衔,更没有深挖他幼年时的教育以说明他此刻选择的根源所在,同样也没有对那些做不同选择的美国人进行鄙视鞭挞,甚至破口大骂,总之,我们惯常的教育中及读到的书中,该有的情感高潮都没有,我们习惯的套路与模式到这儿完全被颠覆,那么平淡简约的记录,却令我读至此感思良多。我们总爱对自己的行为套上道德框架,我们对我们推崇的道德无限地拔高,我们用无数堆砌的溢美之词将一个简单行为推至道德的至高点,我们设立这个标杆之后,便绑架了那些没有能力做到的人,以傲然的姿态,对其任意地贬低怒骂。除了上帝,我们有什么资格审判别人?不认识到这一点,整个社会便充满了虚伪与暴戾!
   六、面对解救时的耐心与秩序背后,是对祖国不放弃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救能力。?当战俘们看到飞机时,读懂了飞机信号灯的内容时,他们知道,战争结束了,不需要任何手续,他们便自由了,这个过程似乎与我们想像中不同,没有屠杀,没有挟人质以换利益的交易,那么简单,祖国的飞机在敌国上空飞过,便宣告了他们的自由 。当然,我也不清楚应该是有个什么过程来得到自由,姑且接受这种方式的背后,总觉得与战俘们背后国家的强大与否分不开,与国际法规分不开。面对头顶飞过的飞机,他们没有那么争着抢着快点让飞机把自己从这个地狱中带走的着急,以我的想法,一个人在这种境遇下见到自己人,那种亲切与迫切,是有一种溺毙前抓到一根稻草的感觉,会死死握住,生怕一松手便再也见不到的感觉。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那种焦灼,澳大利亚人克利夫特打开飞机投下的包裹,里面有张手写的字条:“今天,我军鱼雷轰炸机没有成功送达物品,明天会携带食品和其他物资尽快返回。VF-31AR霍金斯中尉。“这一张纸条让我读出美国人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而非集体中的一个零件,战俘们收到这个纸条,便深信纸条上的话,知道明天飞机一定会来,还有食品和物质。这次投下的一点点糖和烟,战俘们在饥饿了那么久之后见到这些东西,并没有争抢,而是平均分了,这背后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援助的自信。除了等待救援,他们毕竟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同时开始了自救,从食品分配到与日本军官的交涉,再到主动去找火车离开战俘营,处处可以看到他们不放弃、不颓废的精神。
   七、获得自由后对日本平民及卫兵的怜悯与宽容,隐隐可见骑士精神;没有趁机欺凌弱小,绝不迁怒于人。?当日本投降后,战俘营中日军指挥官将佩剑交给战俘中级别最高的美军军官,昂鲁中校将战俘集中在一起,告诉他们的却是“不要伺机进行报复,作为一名军官和绅士,他们绝对不应该有如此行径。”从肉体上打倒别人容易,从精神上征服别人不容易,这种不向强权低头,不欺凌弱小的骑士精神,是欧洲文明的支柱。“直江津所有的战俘都选择了宽恕。他们把物资分给平民百姓,并且站在孩子中间分发巧克力。路易和其他战俘把食物送给卫兵,让他们带回自己家里。”读到这里我久久地掩卷长思,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本土被投了两颗原子弹,国民早已在战争中一贫如洗了,而宽恕,这是一种怎样强大的基督精神啊,《圣经》里说,要爱你的敌人,讲出来容易,做出来,有多难!
   八、美国对待回归战俘的态度。?战俘们在横滨的机场,前来迎接他们的是一群“身穿卡其布制服、头戴帽子的美国女孩。她们笑靥如花,妆容无暇,金发飘飘,简直太完美了。”他们像战斗英雄一样,被祖国接纳,甚至他们在囚禁期间,仍然被擢升了军衔,他们的亲人、女朋友们都在期待着他们的归来,毫无迟疑地,全身心的,接纳着他们。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可以活下来,他们知道,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军队,他们的亲人,没有一个放弃过他们,怀疑过他们。由此,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朝鲜战场上回来的战俘们,我只能闭嘴了。
   九、集中营中的非人待遇,成了战俘们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回归到了和平年代,许多人结婚、生子,找到新工作,开始新生活,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幸福刚刚开始,一切的痛苦都已过去。然而,太多人却难以从痛苦的记忆中走出来,路易开始也是如此,他开始酗酒来逃避,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那种心理创伤,也许很难理解,然而有一点,我却深深地理解到了。人之所以为人,是以人的方式生活,是被别人当成人来看待,是有尊严,这种尊严有时比生命还重要。然而,路易们在战俘营中却完全不被当人看待,尊严被无情践踏,他们感到无比羞辱,也许杀死曾经虐待过他们的卫兵们可以使得失去的尊严得以弥补,可是,和平世界是由法律来维护的,便注定他的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做人的尊严究竟有多重要?越是文明的社会,人们越是重视个人的尊严。
   十、国家对于战争受害者的积极维护及对其战后生活的物质补偿,使其摆脱受害者的怨妇心态,信仰给了他们真正宽恕的力量。对于战争受害者,很容易让人想起我国的慰安妇事件,在80年代之前,这个群体不要说受到赔偿,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得不到,她们被自己的家人、亲戚、族人视为了不祥之物、最大的耻辱,恨不能逼她们立即自尽,以挽回颜面;除此之外,历次的政治运动,她们及家人都成了被斗争的对象,经受着长期的、不间断的折辱,所以后来有些慰安妇接受采访时说,恨中国人比恨日本人更甚,更让人唏嘘的是,她们的子女也受到冲击影响,大多也是在一个悲惨的环境中长大,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注定人生也只是在底层挣扎。到了80年代之后,那些慰安妇们也大多凋零,这时人们观念觉悟,慢慢开始了民间的索赔,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媒体的关注,这些慰安妇们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们大多已到人生的残年了,在义工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她们走出国门去打官司,然而却也引出了诸多狗血事件,如为他们打理琐事接待采访的大多是亲戚中有点文化的人,这些人有些挟有私心,利用媒体的关注而为自己谋利,或者他们频频在媒体的曝光引起慰安妇的子女家人的不满,因而产生矛盾,还有些是慰安妇们的子女对她们的不满,觉得一辈子因母亲的不幸经历而饱受牵连,此刻便生出了无穷的欲念,希望可以对命运的不幸得到补偿,一旦得不到满足,甚至导致怨恨、反目成仇的事。从路易的经历来看,并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拯救了他,仅有信仰是完成不了伟大的宽恕的,得有经济基础的支持及一个善良友好的生存环境,才可以慢慢弥和上心灵上的伤痛,而不是伤口上撒盐。
  

共 53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描写很细致,从作者的笔锋中可以读出,单单依靠精神世界是无法满足对当今现实生活需求的。必须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欢乐,而一味地依靠宗教信仰,无异于救命稻草,看得见没有用,解决不了问题!作者文笔细腻,思路清晰,全文从人性的角度看历史,引发人的共鸣。整篇文章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使得立意新颖,推荐阅读。【编辑:江尘雪、灯之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5-11-26 22:47:18
  读棋子老师的文章,总是能感觉到人性的温情。
2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8-04-03 16:48:48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表达主题明确。拜读了。
今生何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