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烧锅庄见闻

精品 烧锅庄见闻


作者:天堑变通途 布衣,27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68发表时间:2015-11-20 08:08:53

就在凤县满城竞秀羌舞,纷说“羌族故里”之时,凤县平木镇的“烧锅庄”三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深秋雨雪天气里,我们原本打算去了解一下该村的刺绣情况,看看有无发展羌族刺绣的群众基础。不想一路走下来,许多见闻感受出乎意料,特草录几则以飨读者。
  
   名由
   “庄锅舞”是羌人喜庆丰收时狂欢的舞蹈,在熊熊篝火上撑起硕大的鼎锅,烹煮着鲜美的佳肴,全寨羌家儿女在“嗨哇”声里,一边载歌载舞,一边畅饮咂酒,豪气直冲云霄。
   我不知道烧锅庄的村民是否如此豪情满怀,但我听说“烧锅庄”之所以得名,缘于村中曾经高架鼎锅烧烤苞谷酒,村民因此酣畅淋漓的生活过。也曾因“十里草木香”而陶醉了远乡近邻,与之毗邻的一些村庄仿佛因此沾上了酒酿的香醇,“酒房河”就是其一,那淙淙不息的河流宣泄的似乎不是溪水,而是醉人的佳酿,酝着无穷无尽的古老神奇的故事。
  
   风景
   大凡酿酒的山水都是有些灵秀气的。
   从两河口出发,沿寺河往烧锅庄深处走,山越发雄奇,水愈加灵透——村民因此豢养林麝、大鲵等珍稀。熟透的苹果、柿子、山楂、山芋染红了山野,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甜。摘完果实的花椒、核桃、毛栗的遒枝随风摇曳,枯黄的黄芪、山药、秦艽、柴胡等药材的缠绕在山腰雾气里,晚秋的玉米、瓜果、蔬菜散落在人家的田间地头,一看就知道这里真是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
   再望深山峡谷走,华滩的山势挺拔俊秀,红岩湾的红桦林方圆几十亩竟无杂树,黑鹰岩宛若振翅待飞的苍鹰,一溜三排的棒棒石胜过黄山的飞来峰,神奇的九顷塬据说“早种晚收”,还有女皇武则天的放马滩与石合县城遗址等等,无不在山民的传说里大放异彩。
  
   名胜
   在寺河与烧锅庄交界的山梁上有古老的寨子遗迹。据说当年为了抵御土匪,砌石而上筑成高高的碉楼,坚固威猛易守难攻。受此影响,至今村民中还有许多人喜欢砌石筑屋,最高的竟然有两层楼那样高。
   沿寺河一脉溪流而上,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刹出名的依次有大王庙、药水庙、松坪庵等,尤以松坪庵最负盛名。相传,武当十七代弟子为了纪念师傅恩德,在此兴建庙宇,规模浩大,占地五十余亩,分上、中、下三大殿,依次供奉玉皇、关帝、观音,另在山门处建有钟鼓楼。钟声响彻方圆几十里,和太白县靖口镇散军塬的“大帅爷庙”的钟声遥相呼应。
   松坪庵又被称做“内坝庙”,专管太白县和凤县这些山里善男信女的宗教文化活动;与之对应的“外坝庙”在水蒿川老庙,专管山外关中人的佛事活动。
   听村民说,前几年还有省上的文博专家来此考证松坪庵遗址,靠的就是明清时代卷宗档案,足见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今天仅凭遗存的铸造于乾隆年间的大钟(胸径约一米)就可见昔日香火鼎盛。
  
   民风
   烧锅庄的村民多高姓和莫姓人家,何时移居此地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他们普遍认为祖先曾经是被流放至此的,因为这里男子大都喜好背着手走路,据说是先人被官府反缚臂膀押运至此开荒种地的,是否羌族后裔就更不好说了。
   说起家门前的河流,高复平支书给我们讲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先前这里高家人曾一度兴旺至极,就把河流叫做高家河。后来不知是谁垦荒时,挖出一块记载莫家事迹的石碑证明这里原先是莫家天下。高家族人召开会议,决定派丁壮男子背上石碑去全国各地寻找莫家人回归故地。从此烧锅庄的高、莫两姓人家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就连族谱里的姓名、辈分等都由祖宗早已定好,期望两家人能世代友好下去。再后来陆续迁徙此地的其他人家,也都效仿高、莫两家的榜样,谱写了许多睦邻友好的篇章,始终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民风。
  
   民俗
   烧锅庄村民朴实如桃花源人,大多好客,喜交朋友。交友范围广泛,逢年过节亲戚走动频繁,少则三四十户,多则百户以上,以此作为人缘好坏的标准,也称之为“势”。
   对待红白喜事,首推为子娶媳,大操大办,一家人的喜事也就是全村人和所有亲朋好友的喜事,前后热闹月余;老人去世次之,闺女出嫁又次之。
   老人去世又称上山,孝子三天内不能去他人家走动,更忌讳猫狗等去遗体旁。妇女坐月子,一月内忌去他人家。家里有月娃(婴孩)的,忌讳他人直接进屋,特在门帘上挂红以告知外人,外人要待人家允许后才可入门探视或说话等。看望病人应在白天,忌讳夜晚,以免带上邪气冲撞病人而加重病情。家中每逢重大事情,一般要邀请阴阳先生或风水先生看日子时辰等,还有修建时要安土等,一般都忌讳旁人出入现场。
  
   民歌
   “咿呀哎……香儿在炉中呀烧啊,各位神灵呀到堂前啊……”悠扬婉转的曲调,传递着或喜悦或悲切,或深沉或浅显的情感,令人遐思冥想。
   古老的歌谣多在红白喜事和庙会上演唱。据宋麦琴老人讲她们五、六十岁的老人,常常三人一堆、五人一伙的在过庙会时可以连续演唱两三天,不觉乏困,虔诚至极喜庆至极。演唱内容大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或祈福或禳灾,或祝愿或鼓励,也有劝人行善弃恶的。尤其《七女拜灯》最为流传,由此可见,七仙女下凡和牛郎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及帮助苦难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在民间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刺绣
   “烧锅庄村”妇女除过个别智障人士外,几乎达到“全民刺绣”,80%以上堪称“丹青高手”和“刺绣专家”。就以该村五组的胡雪梅而言,我们亲眼见她不假思索,信手拿起圆珠笔在的良布上描绘“花开富贵”、“吉祥如意”、“连年有鱼”等图案,无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接着飞线走针,不一会就把色彩鲜艳招人喜爱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展现在鞋垫、枕套、护袖、荷包、坐垫等等上面,令人叹为观止。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刺绣作品,无论审美功能还是实用功能都有一定造诣。因为,就实用功能而言,增强耐磨性仅为其表层的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刺绣上的绚丽多姿的图案,实际上凝聚了烧锅庄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绣花是妇女所擅长的,是她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慧和心灵手巧的主要尺度。她们往往从小就要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勤学苦练绣花。母亲在女儿六七岁时,便开始教其学刺绣。待女儿出嫁时,大都已是飞针走线、刺龙绣凤的高手。男人相亲说对象,首先一条,就要看女子会不会绣花。如不会绣花,男子汉就不会喜欢。因此,妇女没有不会绣花的……妇女们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的老虎、狮子、猫等,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妹子绣的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我们还发现该村妇女刺绣,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极其接近羌绣,反应出强烈的“中华是一家”的民族情感。遗憾的是因为长期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和对外宣传不力,缺乏市场等因素影响,这里的刺绣没能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也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饮食
   烧锅庄介于巴蜀文化和关中文化交界区,村民平素喜食臊子面,风味接近关中却别具特色(麻辣酸鲜香),因此有“小关中”之誉。
   在封山育林前,许多村民先都有狩猎习惯,为了贮存猎物,便有熏烤腊肉的习俗,喜欢煮食萝卜炖肉和烧烤苞谷酒。至今还有许多村民都会自己酿制“酒麸”(一般是把苞米或小麦仁蒸煮到七分熟时,拌好酒曲,放置热炕上,控制好温度,发酵约一昼夜,酒香四溢即可),人们多在平日劳作间隙,饮食酒麸来解乏和充饥;有时用来款待远道的亲朋好友,不仅解渴更能助兴。
   村民还喜食洋芋搅团,制作工艺很有韵味,把蒸熟的洋芋倒在石臼里,用杵棰反复用力的打砸,直到最后粘粘的洋芋搅团把石臼和杵棰都粘在一起,挣的人满头大汗拔不出杵棰时,再把洋芋搅团用勺子舀出来,浇上调制好的油泼辣子、葱姜蒜等佐料,色香味俱全,美味无穷,让人垂涎欲滴。再有洋芋糍粑,河马鱼骨都等,可谓花样繁多风味独特。
   老辈人还有在炕门口煨茶或熬罐罐茶就着粑粑馍吃的,既提神又能冲淡胃酸更能滋补身体。
  
   轶闻
   谈及“烧锅庄”三字时,高支书喜逐颜开,饶有趣味的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当年在市委党校学习时,授课老师要求全体学员讲述各自村庄的名由来历和各自的治村经验教训,许多同学的讲述都平淡无奇,唯独自己的“烧锅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让人记忆尤深。时隔多年后,党校的老师来凤县担任要职首先就想起了烧锅庄和高支书,于是委任老高异地任职锻炼,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再是今年“5。12”地震后,省上的一家电力公司援建凤县灾区时,一下子对“烧锅庄”村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慷慨解囊帮助村上新建了村委会和支部办公室。
   老高最后深情的说自己从年轻当野战兵转遍大半个祖国,再到自己后来担任村支书出外四处学习考察,归根结底还是感觉自己家乡好。尤其自己对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下子从“烧锅庄”三字上领悟的最直接最深刻,自己也总在想像有朝一日能让“烧锅庄”三字誉满天下。
   是呀,“烧锅庄”:一个古老的村庄,一个有趣的村名,一段神奇的故事,荫庇着一方百姓,孕育着善良淳朴的村民无穷无尽的美好愿望。我们衷心希望“烧锅庄”能乘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惠农政策的东风,乘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乘着凤县全力打造“羌族故里”的契机,建设好“羌绣传习区”,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品”建设的广阔道路。

共 3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本想去凤县平木镇的“烧锅庄”了解一下那里有无发展羌族刺绣的群众基础,没想到一路走下去,却有着很多惊喜。首先由“锅庄舞”的由来开始了对“烧锅庄”的深入了解。其次是那里的风景、名胜、民风、民俗、民歌, 刺绣、饮食,最后是那里的轶闻,让“烧锅庄”这个古老的村庄在人们心里有了尤深的印象,彰显了那里孕育着的善良淳朴的村民无穷无尽的美好愿望。并希望“烧锅庄”能乘着凤县全力打造“羌族故里”的契机,建设好“羌绣传习区”,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品”建设的广阔道路。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121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1-20 10:16:08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祝写作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2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1-21 09:09:43
  恭喜获得精品!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3 楼        文友:墨竹抚寒        2015-11-28 19:14:32
  笔端流云社团征文火热进行中,欢迎积极参赛,奖励丰厚。 期待您的佳作!
  
   具体事宜请查看征文启事详细内容。
  
   【流云征文】笔端流云第二期征文启事 http://www.vsread.com/bbs/topic-68209-694871.html
  
   笔端流云社团首届大型有奖征文启事具体如下:
  
   【流云征文】笔端流云首届大型有奖征文启事 http://www.vsread.com/bbs/topic-68209-677452.html
  
   期待您的佳作哦!
墨竹抚寒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