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破译先秦楚文化的密码 (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破译先秦楚文化的密码 (散文) ——记屈原学专家张中一


作者:岳阳冯六一 童生,532.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5发表时间:2015-11-21 22:12:54

一篇诡谲的《天问》,问天地形成,问四方怪异,问夏史、问商史、问周史、问楚史,问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一章瑰丽的《离骚》,文华清嘉,云接祥天,地极慧心,草木性情,铺染出楚地巫咸神奇的灵氛。岳阳市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岳阳屈原研究所研究员张中一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解构诡谲,澄清巫咸,还原《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屈赋》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的本真内容,成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一家之言,在中国屈原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一
   半个世纪前,张中一在湖南省博物馆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在省军区兴建办公楼的地基里,发掘了二十几座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批楚文物,他据此撰写了《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发掘简报》,发表在权威《考古》杂志上。当时张中一的导师考古专家蔡季襄先生,看到这个年轻人天资颖悟,沉实勤奋,对他寄予了厚望,明确地对他说:“你的主攻方向是楚文化,二十年后一定要当一名楚文字专家,我愿为你铺平道路,把我所收集的几十本楚文字竹简图录做你研究的课题。”
   自此,张中一开始系统研读楚文化,特别是屈原的作品。然而,只有初中毕业的张中一,要通读文字奇异诡谲的《楚辞》谈何容易。他在导师的指点下,利用《辞源》、《辞海》、《说文解字》等书做工具,硬是从一个个字开始,了解这个字的原义,再串读屈原作品的每一个句子。张中一读了两年,连一篇《离骚》也没有读通,但他还是不懈的坚持着,硬着头皮读。
   就在张中一沉浸在楚文化的瑰丽迷离之中的时候,命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62年6月,他被从湖南省博物馆下放到了汨罗屈原农场沉沙港分场当上了农民,结束了做楚文字专家的美梦,扛起锄头,在田地之间,辛辛苦苦为稻粮谋。
   幸与不幸,公与不公,命运总在平衡着。张中一虽然离开了深爱的考古事业,但是他来到了楚文化的源地,每天就生活在相传是屈原忧愤投江的沉沙港畔,目视着嘉木蕙草,浸润着巫风楚韵,他又更加接近了心中那一个遥遥的梦想。
   他经常一个人在寂寂的沉沙港边思索,这条小河是汨罗江的一处支流港汊,全程只有长十里,宽不过20米,深不足2米,屈原真的是在这里投水自沉的?怀抱着石头怎么能没入江底?清浅的水能淹死人吗?汉贾谊俟罪谪赴长沙,渡及湘水,停棹凭吊,作《吊屈原》赋裂帛江中,但是名称至今尚存的吊屈港,离沉沙港有八里之远,这是为什么?沉沙港的源头是屈原故里、屈子祠所在地,既然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名人来此凭吊屈原,这里怎么见不到楚文化遗址呢?最早的文化遗存也莫过于唐宋时期的陶瓷瓦片,没有战国时期的楚文化遗址,又怎么能证明屈原曾经到过沉沙港,又在此投江自溺呢?这些历经千年的楚文化之谜始终萦绕在张中一的心里。
   正当张中一继续自己的梦想时,一场更加激烈的政治文化风暴席卷中华大地,别说对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楚文化进行研究,连那些从长沙带来的《考古》、《文物参考资料》、《楚辞》等书籍都被当作“四旧”焚烧掉了,也烧毁了他的心,再也不去奢望当什么楚文字专家了。
   张中一内心尊敬的一位下放在农场的“大右派”,一天晚上找他谈心:“你年纪轻轻,意志不要这样消沉,我虽然老了,还在拼命翻译《经济学》,到时会有用的,你是否也学点外语,或者读点屈原作品,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天总会亮的。”这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语,使处于生命低谷时期的张中一,又重新燃起了当楚文字专家的梦想。
   于是,他跑遍了省城的书店,想买有关楚文化的书籍,但书架上尽是些政治书、农科书、医药书。好不容易在古旧书店的废书中,找到两本《先秦古代文学读本》上下册,这是湖南师院的古典文学教材。张中一欣喜不已,回到农场后,常常在煤油灯下读到深夜。年复一年,他按照讲义的注释把屈原作品通读了许多遍,还接触了很多有关楚文化的书籍,为以后考证楚文化一系列的谜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1972年的夏天,张中一到30里外的楚塘公社买东西。这里是屈原活动的地域,有屈原居住的遗址和纪念他的屈子祠。张中一只想到现场仔细地考察,但是他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要往回赶,没办法。在江南渡等船的时候,他无聊地踢着江滩,忽然,一块黑色的瓦片吸引了他的目光,捡起来一看,是块火候很低的夹砂灰胎陶,上面还有细密的绳纹。他心头一阵惊喜,这就是梦寐以求的楚文物陶罐片啊!张中一马上收集暴露在地表的各类陶片,还发现了三个烧制陶器的战国时期圆穴陶窑,一批殷商时期的青瓷硬胎陶片,十几件石斧、锛、箭簇,这些被江水冲洗出来的文化遗存,证明屈原在这一带活动不是传说,而是事实。
   时隔一年,湖南省统一部署,进行文物普查,点名要张中一来到岳阳,负责讲授文物普查知识并辅导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他把平江和汨罗作为普查的重点,因为这里地上和地下的文物特别多,而且存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与杜甫的墓葬和庙宇。当时的屈子祠成了养猪场,令人心疼,普查也只是走走过场。但是,张中一以专家独特的眼光,带着组员来到楚塘供销社,在一大堆破铜烂铁中,找出了几十件战国楚文物,有铜鼎、马衔、剑、矛、戈、弩机,还有历代铜钱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与屈原在这里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80年,张中一正式恢复工作,在岳阳地区文化局主持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后又被派往汨罗协助屈子祠的大修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张中一充分地涉猎了屈原在汨罗的踪迹和遗存。在勘察玉笥山屈子祠前面山坡时,张中一发现这里的土层黄中带灰,灰中有火烧土,他觉得应该是属于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层,里面一定有文物。他用手翻寻,竟然找到了一些泥质灰胎、夹砂灰胎、夹砂红胎的陶片,有鼎、鬲、钵、壶、口沿等器身破片,都具有两千多年前楚文化遗物陶器的特征,与他在长沙陈家山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陶器是一个类型。
   此后,张中一又在古罗子国城址,发现了大批的楚文化遗物,勘察了城址的具体位置,证明罗子国城在当时交通十分便利,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也是楚国江南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地域,屈原是带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来到这里,不是来投江自尽的。
   1983年9月10日,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配合中南五省文物培训中心考古训练班实习,在汨罗山屈原墓区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张中一负责找墓、清墓,他有意识地围绕屈原十二疑冢发掘一批战国楚墓,探测疑冢的真伪。在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一柄非常精美的青铜剑,一块完好如新的大玉璧,还有一大批的文物。张中一据此推知古罗子国城地址在楚秦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加坚信这也是屈原来这里的重要原因。
  
   三
   但是张中一对屈原及其作品内容始终是模糊的,脑海里浮现的只是屈原构筑的神话世界,“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离,场面雄浑壮丽。”屈原时而为人,时而为神;时而为男,时而为女;完全不拘于时间和空间的领域,自由驰骋,真弄不懂屈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作品到底叙述了什么内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里?
   屈原一部《天问》,以四言句为主,杂以三、五、六、七言句,内容精练,由于后人望文生义,治骚者对此难题尽情抒发己见,致使错误解释文句词义一脉相承了两千多年,无端地产生了170多个问题,许多大家读来都感到头疼。游国恩说:“这篇东西是文学史上的怪物。”林庚称:“这一直成为诗坛的怪谜。”郭沫若则说:“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很多的人认为《屈赋》是天下最难读通的奇书。
   张中一认为,屈原的诗赋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两千多年来,人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是我国抒情诗歌的源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其实屈原诗赋内容流变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史记》作者司马迁就已产生,经东汉王逸编撰《楚辞章句、屈赋》,已形成屈赋内容注释模式范围。至今,中国屈原学会集中外数千名专家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目的是想揭示屈原诗赋的真实内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者们无止境的赞叹其内容的“美、奇、神、妙”,但谁都不能理直气壮地提示屈赋内容的真面目。只能尽量把屈原作品粉饰成纯文学诗赋。因为纯文学诗赋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作者思维的灵感,屈原诗赋因而变得谁都无法读通的境界了。
   通过研究,张中一发现先秦文献经过汉代“文艺复兴”阶段,真实的面目已经被汉代的文人们粉饰得面目全非了。先秦文献的文字属金文、简文、帛书,文字是用来记事的。汉代才出现词组人名、地名、物名,还出现了词组形容词、动词,出现了数量较多的虚词。文字不但只用来记事,而且还用来调节人的精神需要,出现了供人欣赏的纯文学作品,出现了命题作文。汉代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先秦时代战国晚期屈原的诗赋文字,当然无法释通,由此产生诸多的荒谬内容,又被王逸用专著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就产生了屈原作品中的所谓美妙奇异的神话世界。
   张中一从事考古工作四十余年,后半生专攻先秦文献考古。他发现先秦金文、简文、帛书一类,行文造句由一字一词一义构筑,没有出现词组,所谓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在先秦文句中,都只有一个单音节词表述,一个字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是写在竹简等物件上,每个字必须表达每个字的内容,而一篇文章在一个地方是相当珍贵的。先秦的文字不是用来抒情,而是用来叙事记事。
   《天问》之“天”,指楚国江南梦城命运,《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与天空无关;“问”是指问题,没有提问的内涵。《天问》就是指楚国江南梦城命运问题。在屈原作品中大量出现带草字头的字,都是由两个字构成,代表什么样的人。比如“苗”,就是代表种田的人。“庸”,老百姓抗敌有功就叫“庸”。“伯”是大,指边境广大地区。“伯庸”词组的涵义就是边境广大地区打击敌人有功。“吾”是合成字,先秦“十”为五字,“口”是围子的意义,解读为周围围起来的人,抵御敌人的进攻。“余”也是合成字,解为木讷的人。“龙”由农而来,现在沿袭几千年的龙舟,实际上是一种原始耕田的农具。
   在前人没有走通的屈赋内容释疑的路上,张中一另辟一条蹊径,用金文考古的方法,一字一词一义的破译先秦文字。通过这样的方法解读,屈原作品里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使书中怪诞、神话、鬼魅消失,恢复两千多年前楚国黔中郡民众反秦复郢的一段历史。
   他先后花费了两年的时间,逐字逐句的破译了《山海经》,后又历时一年,破译屈原的诗赋,写出了《山海经破译》和《屈原作品破译》两部专著,复原了《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和《屈赋》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的内容。其译文语言流畅,字词有据,翔实如史,极具史料和文学价值。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张中一的破译是依据实实在在的考古科学。他不是笼统的以词以句来发挥作品,而是一字一词一义,每个字词都解读出具体的义,涉及到宗教、巫术、古史、天文、地理、军事、哲学、建筑、城邑、风俗、动物、植物等各个领域,以及每个单词的原始词义、引申词义、训诂等。由于找到了破译屈原作品的密码,张中一在屈学上取得了触目惊心的成果。每年有许多学术团体邀请他去讲学,还有许多日本、韩国的学者专门来到岳阳求教。
   张中一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屈学,他认为自己是少数派,很多的观点要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被人们接受。他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屈原学术论文,有的被《新华文摘》、《文摘周报》转载;1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古近代中文研究资料》全文采用,并出版了七部专著。他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一家之言,受到了屈学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惊叹。

共 47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问》、《离骚》曾被誉为宇宙间的一种奇文,要破译它的密码,没有非凡的文字功底、文学造诣估计没有几人敢染指的。文中的主人公张中一先生,既是一位真正钟情于楚文化的学者,也是一位敢于向无知挑战的勇士,虽然他在破解这部“奇文”的密码时受到过许多的磨难与阻碍。“幸与不幸,公与不公,命运总在平衡着。”在作者的笔下,也许张中一先生就是为楚文化而生的,试想,一个平凡的人在读不懂文章时,第一个选择就是放弃,而张中一先生却相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能一字一词一义的花一年时间解读一本生涩的、读不懂的文字,这种毅力、这种对楚文化持之以恒的态度、这种勤于思考与好学的行为,读后着实令人钦佩。在实地考查时,他用独有的眼光发掘屈子曾经生活或活动过的痕迹,用理性的角度去破解屈子留在斯地的真正目的,最后以特有的思路写出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一家之言的专著。或许别人看到的只是他耀眼的光辉,而作者要写的,除了罩在张中一先生头顶的光环外,还有他不畏艰辛的精神与另辟捷径的思维角度。散文集文学性、启发性、解析性为一体,读后受益非浅。佳作,编者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11-21 22:19:01
  问好作者,感谢你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流年!祝写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