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城】一座城市的记忆(散文)

精品 【丁香·城】一座城市的记忆(散文) ——北京,八百年的浮浮沉沉


作者:绝地虾米 秀才,1462.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56发表时间:2015-11-25 08:32:19
摘要:一座城市的记忆到底有多久?行走在如梦似幻的北京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丁香·城】一座城市的记忆(散文) 公元1260年,四十五岁的忽必烈终于登上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七年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他将都城迁到了位于燕京地区的中都。由于中都乃是当年金国的旧都,早在1215年的蒙金大战中毁坏殆尽,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更是水量严重不足,忽必烈决定在这金国中都的旧址之上重新建造一座旷古绝伦的新城。从此,蒙古帝国的新都城正式破土动工,一段围绕这座城池的传奇故事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缓缓拉开了序幕。
  
   一.定都
   当忽必烈茫然站在昔日繁盛的金国中都废墟上时,他想起了刚刚被自己征服的阿里不哥,想起了远遁北方的海都,想起了早已跟自己貌合神离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在这些黄金家族的眼中,他这个新任蒙古大汗无疑成了帝国的叛徒。接受汉化、定都中原,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是忽必烈明白蒙古人纵然驰骋寰宇、降服万邦,但若想长治久安又怎能将普天之地都变成牧园和草场?他不喜欢汉人,但在那一刻,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却成了他应该做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建都,向中原文明致敬,萧瑟秋风中,忽必烈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当然,要干大事,光有豪情壮志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于是,忽必烈请来了中书省官员刘秉忠担任“元大都城建总指挥”,又请来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还让发明授时历、早已名动天下的科学家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主要负责都城的下水道设计。很显然,这是一个实力超群的城建团队,更重要的是,它以汉人为主导,以汉文化为核心,让这座新都城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曾有“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样的记载,刘秉忠、郭守敬等人在建造大都时,很好地参照了这些建城标准。 在布局方面,城市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开辟十一座城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这种布局据说还被后人附会为哪吒的“三头六臂两足”。当然,刘秉忠他们是不信哪吒那一套的,他所信奉的却是《周易》,因为这十一个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南城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日月丽乎天”之意;东为文明门,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西为顺承门,取《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坤为西南方位)。东城正中为崇仁门,取东方属春、属仁之义;南为齐化门,合《说卦传》“齐乎巽,巽东南也”之义;北为光熙门,取《周易》“艮(东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城正中为和义门,取西方属秋、属义之理;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北城东为安贞门,取《周易》“乾上坎下……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周易》“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 我想,忽必烈在看到这些让他眼花缭乱的名字时,或许并不知道《周易》为何物,但他一定从自己这两个汉族大臣的眼神中读到了自豪与虔诚。于是,这些从典籍中走出、带着沉甸甸历史的名字便被重重地刻在了大都的城头。
   再看细节方面,营建大都时,刘秉忠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立“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宽城市。在这个“中心之阁”西面,为鼓楼、钟楼,是全城的报时机构。钟鼓楼西面为积水潭,是元代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集,还有诸如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在道路的设置上,虽然当时大都的道路为土路,但是郭守敬却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设置了排水明沟并用成条的石头筑成,可见当时建城的科学规划意识。
   就这样,历时二十余年,所有宫殿、宫城、皇城、都城等一并完成,一代帝都终于屹立在神州大地之上。
   都城完工的那一刻,忽必烈站在宫城的最高处,俯瞰着这个亲手缔造的大好河山,一定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但他不会想到,正是当年这个决定,才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帝都的基本格局,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将近八百年的国运。
  
   二.天子守国门
   公元1421年,北京。
   阔别十九年之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终于又回到了这座曾被元人叫做大都、曾被父亲叫做北平的地方。
   忽必烈创建大都时,一定幻想着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但事实上盛极一时的大元帝国也仅仅存在了97年。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朱元璋为代表的起义军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到了元朝的统治中枢大都。一般而言,任何王朝在最后关头都会做一番困兽之斗,谁曾想当明朝大将徐达兵临大都时,这元顺帝竟不战而逃了,这真是丢尽了他祖先的老脸。不过这样一来,整座城池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把都城定在了南京,不过在这位老人心中,蒙古余部依然是心腹大患,需要一位得力的干将替他镇守北疆。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他们老朱家的人比较靠谱,于是在众多儿子中选中了能征善战的老四朱棣。从此,大都改成了北平,蒙古王公贵族呆过的地方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燕王府。那一年,朱棣刚满20岁。
   20岁的朱棣就这么在北平定居了。曾经的帝都,转眼间就变成了边陲重镇,年轻的朱棣一面领略昔日的繁华,一面远出漠北、追歼残敌,战争的洗礼、时间的历练已让他不可阻挡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就在他以为自己将以这样的身份被写进历史时,时势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折。
   1392年,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太子朱标病逝。这一年,朱元璋76岁,老四朱棣32岁,长孙朱允炆15岁。当年迈的朱元璋埋葬完太子的尸骨,他心里一定想着让谁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老四?文韬武略,大有老夫我当年的风范,且年富力强,可堪大用,但他若继承大统,北边怎么办?长孙?贤明仁德,将来一定是个好皇帝,况且还有他四叔辅佐,大可放心。经过这般思虑,朱元璋终于打定了主意,六年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这长孙上台之后未必放心这四叔,而这四叔在这父亲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就早已生下怨念。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四叔带着燕王府的精锐之师打着“靖难”的旗号风卷残云般席卷整个大明。当他攻进南京的那一刻,小侄儿早已不知所踪,于是他接过侄儿的位置,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那么现在,稳坐南京的明成祖朱棣又面临着当年跟他父亲一样的困境,北疆怎么办?大臣们自然是靠不住了,藩王?得了吧,万一他们都跟我一样来个“靖难之役”可咋办?思前想后,朱棣终于找到了答案——迁都北平。既然谁都信不过,那就亲自出马,谁让我是从那里起家的呢?说到底,还是老家舒服啊。
   整整十五年,朱棣终于在元大都基础上成功扩建了北平。新城落成时,他难掩心中喜悦,将它命名为“北京”。从此以后,明代北京城的格局正式形成。
   朱棣登位后,亲率大军共进行了五次北征,极大地巩固了帝国的北部边防。由此看来,定都北京倒是让朱棣省了不少心,出了都城就能驰骋疆场,过一把战争瘾,这皇帝倒是当得惬意。所谓“天子守国门”的豪迈与霸气,便在于此。然而,朱棣无法想象的是,正是由于他的“靖难”成功,朱元璋苦心策划的同姓藩王拱卫中央的理想局面便再也难以实现。永乐之后,朝廷大举削弱藩王,甚至削弱到终身监视的地步。那么现在,还是那个问题,北疆怎么办?这个问题就像是一根尖刺死死地扎进明朝的骨髓,霸道而无解。虽然,朱棣凭借一己之力稳定了北疆的局面,但在往后的日子里,这根尖刺却屡屡将大明王朝置于最危险的境地。
  
   三.人在城在
   果然,朱棣死后仅仅25年,明朝就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昏庸的明英宗不顾群臣劝阻,在奸臣王振的怂恿下亲率20万大军远征瓦剌(蒙古的一支)。要说御驾亲征倒也没什么,这朱棣不是经常干这事儿吗,可毕竟这打仗也算是技术活,当年朱棣可是有一大把的实战经验,你明英宗朱祁镇算个什么东西?果不其然,这位昏招迭出的仁兄带着20万精锐很快在战场上迷了路,陷入重围、伤亡惨重。自己被瓦剌人掳走不说,可怜随军的66位高级大臣及数以万计的帝国士兵全部壮烈殉国。喜剧的是,当时瓦剌首领也先率领的瓦剌军不过5万,不知九泉之下的朱棣见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
   携此一战之威,也先率部突飞猛进,兵锋直指北京城,此时他的军队已达到了十万人。
   十万精兵在手,对手精锐尽毁,再加上用敌国皇帝作为筹码,也先实在想不出明朝会有怎样的招架之力。带着这样的信心,他趾高气扬地杀到了北京城下。然而,等待他的却是至死不渝的抵抗和冷酷无情的惨败。
   为什么?
   一切,只因一个人和一腔誓死报国的热血。
   这个人,就是于谦。
   历史的长空永远不会磨去那些叫做“英雄”的明星。于谦,这个在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1449年的那个深秋,第一次和北京城连在了一起。
   八月,土木堡惨败,消息传到京城,举国震动。危难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先是让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此举既安定了民心,也破了也先想用英宗要挟明朝的诡计。随后,面对京都大官富户纷纷南逃的局面和诸多大臣南迁的主张,他坚决主张固守北京。在于谦看来,守住北京,便是守住国之根本,他可不想让北宋的历史再次重演。接着,他积极加强北京战备并不断从地方增调支援部队,终于在也先杀来前,拼凑出了22万守城部队。
   22万对10万,至少人数上是占优势的,但仅仅只是在人数上。22万普通部队对抗瓦剌精锐,胜负本就难料。再加上北京城门众多,虽不及大都时的十一门的盛况,但九个城门分担下来,兵力实在少得可怜,若瓦剌军猛攻一方,战争形势将不堪设想。但,对方早已裹挟着“太上皇”兵临城下,这战不打也得打,打不赢也得打。
   当年明月先生在他的名作《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对“北京保卫战”做了一段精彩的描写,这段描写直到今日依然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或许那一刻的于谦真的如他所写,一念既出,万山无阻,人在城在,勇往直前。现摘录出来,再次品读。
  
   他(于谦)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道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上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每次读到这里,总是忍不住握紧双拳,为于谦喝彩。城外便是十万瓦剌铁骑,而我方却毅然选择在城外列阵迎敌,这是自我的激励,更是对敌军的震慑。所幸,于谦的豪赌收到了奇效,明军将士背水一战,硬生生将瓦剌军杀退了。硝烟散尽,古老的城墙上满是斑驳的血迹,这些血迹见证了王朝的转危为安,见证了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后来,明英宗又回到了曾经阴云密布的北京,又当上了九五之尊,可于谦却成了牺牲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刽子手的屠刀举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于谦吟着这首《石灰吟》,望着远方的北京城墙,静静地闭上了双眼。“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或许从他担任兵部尚书、披上战袍的那一刻起,他就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座城,这个王朝,因为我而转危为安,虽然我马上命赴黄泉,但这片天地我曾经来过、战斗过,这就够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北京城的缝隙间,我依然看到了那历史难以忘怀的东西——信念。
  
   四.浴火凤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在中华大地上无数次重演。清朝自1644年入主中原后,立足北京,很快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神州大地。然而就是这个有着“康乾盛世”的天朝上国却在1860年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沉痛的耻辱。
   那一年八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一把火烧掉了举世无双的圆明园,抢走了数不胜数的稀世珍品,更用强大的武力敲碎了天朝上国的昏昏旧梦。那些曾经顽强战斗过的城墙仍在,但这早已不是它们的时代。任你城池再固若金汤,在西方野蛮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切都是那样的脆弱。维克多·雨果曾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大骂英法两国侵略者是野蛮的强盗。回看这段历史,我为雨果的良知所感动,我更为这座城的陷落和这个国家的堕落感到愤恨。不管怎样,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第一次,陷入了无尽的恐慌。

共 69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座城,一个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八百年的浮沉让人唏嘘。这座城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座城的形态出现,它是数个朝代金戈铁马、浴血厮杀的见证,是一个民族兴盛衰败耻辱的见证,是向文明和现代化过渡的见证。这座城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有英雄义士的血,有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统治与抗争,保卫与忠诚都在这座城里演绎,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必将伴着这座城走进史册,让千秋万代敬仰。由衷钦佩作者丰厚的历史底蕴,流畅的文笔,让我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学到了历史,受益匪浅,推荐阅读。感谢作者赐稿丁香,祝君冬安,佳作连连。【丁香编辑:烟雨遥】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128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烟雨遥        2015-11-25 08:33:48
  啥也不说了,看完此文,我得赶紧回去充电了
回复1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0:55:01
  谢谢雨遥姐精彩编按,过奖了,七拼八凑不值一提,还要持续地学习。祝您冬安,虾米拜谢。
2 楼        文友:松下童子        2015-11-25 11:04:43
  城市的记忆让人唏嘘不已,问好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1:06:52
  感谢文友的驻足留评,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欢迎常来,遥祝冬安!
3 楼        文友:湘南一枝梅        2015-11-25 11:55:24
  好文章,读后既长见识,又令人赏心悦目。
我是一只快乐的候鸟,我用拍打日月并穿越闪电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尽情挥洒我飞翔的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2:29:30
  湘南大哥过奖了,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我还要继续学习。祝您秋安。
4 楼        文友:指尖的阳光        2015-11-25 13:17:18
  好文章!欣赏,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3:37:29
  谢谢阳光文友的驻足留评,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祝冬安。
5 楼        文友:赵淑敏        2015-11-25 14:06:57
  一座城演绎一个民族的历史兴衰,有心痛有振奋,更有深深地爱国情。喜欢大虾米的文字,成熟大气!希望看到你的更多文字,遥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回复5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4:22:23
  谢谢玉米姐的支持与鼓励,辛苦了,我会更努力,遥祝冬安!
6 楼        文友:牧夜人        2015-11-25 18:30:46
  一座城把历史串成一条线,一个虾米把一段历史铸成一座城
回复6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8:41:28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7 楼        文友:傀魅诗灵        2015-11-25 18:59:08
  精美的文字!由作者对历史的精通可知作者肯定也是一个留心生活的人,一篇历史回忆录,让我们见证了英雄的忠诚和威武。让我们一睹元世祖的风采和英武。拜读!
甘为耕耘者,宁做穷书生。
回复7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5 19:05:37
  谢谢诗灵文友的鼓励与支持,遥祝冬安,祝好!虾米拜谢。
8 楼        文友:孙成卓        2015-11-26 16:03:40
  概括为几个字:博,精,湛。足见作者老师博学多才,且行文流畅引经据典,堪为经典之作!问好老师,遥祝冬安!
坐着可以看到一片风景;走着可以领略一路风光!等着老去?还是走着老去?
回复8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6 17:11:17
  非常感谢成卓兄的鼓励与欣赏,我会更努力,祝冬安。
9 楼        文友:凌雨涯        2015-11-28 19:27:01
  恭喜大虾米接连精品,加油!
冷漠无法品读
回复9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8 21:52:41
  谢谢老大鼓励和支持,虾米拜谢,我会更努力,老大加油,丁香家族大家一起加油!
10 楼        文友:不羁放纵        2016-10-15 16:07:49
  文革....哎......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