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编辑推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晚茶清香 秀才,205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4发表时间:2015-11-27 11:57:4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被广泛使用。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们要博学知书,精深学问。
   我反复考证这首《观书有感》,产生一种逆向思维,我认为:这首诗的背后有一定的理学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有名的理学家,他的一些理学思想在他的诗文里有一定的表现。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中心思想是“顺天理“,主张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
   一、诗中他探究的是万物的本源问题。
   诗中“源头“耐人寻味。朱熹的“理包万物”这一思想强调了物是从理中派生出来的,可如果只从理包万物出发,势必在理论上承认万物的产生是一次安排好的,没有发展过程,从而削弱理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诗中“源头”即为“理”,“理”生万物,才有源源不断的“水”。
   朱熹从《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古老命题入手,比较深层地探讨了认识领域中的几个问题。他首先认为,理离不得物,穷理离不得格物。他认为,得“即物而穷其理”从表面上看,这一认识方。法有合理性,可朱熹所要穷究的理并不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是把自我意识对象化了的“无人身的理性”,它流行于物中为“在物之理”,流行于心中即是“在己之理”。朱熹指出,“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很明确。朱熹把人心的可反映性与反映内容等同,把外在之理看成内心之理,“问渠哪得清如许”是理学修为的一种境界,而“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种修为的结果。其结果是探“源”,这个“源”,就是“理”。
   二、诗中他讨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
   朱熹认为,“理生万物”既在本体上保证了理优先于万物,又可以以理的内部矛盾运动解释万物产生的原因。很显然,“理生万物”虽是唯心主义认识,可朱熹所认为的万物产生不是一次性,而是有先后,这反映了事物的产生,发展有某过程的客观辩证法的因素。为进一步论证“理生万物”朱熹提出了“一生两”发展模式,曲折地反映了阴阳互相转化的客观辩证法的某些因素。
   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交易”“阴往交易阳,阳往交易阴”这是一个。不变的阳与一个不变的阴在外部相交。另一种形式是“变易”阳变阴,阴变阳,阴阳两者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他进一步阐释:“每一个便生两个,就一个阳上,又生一个阳、一个阴,就一个阴上,又生一个阴、一个阳”。就是说,阳这个统一体中存在着阳中含阴的矛盾,阴这个统一体中也存在着阴中含阳的矛盾,由此产生阴阳转化的矛盾运动。一句话,阴阳变化的原因应从统一体内部的矛盾消长中去找,而不应从统一体外部寻找。“问渠哪得清如许”这句诗中“水清”的答案不应该脱离“水”这个统一体去寻找,它的答案就在“水源”里,因为“源头活水来”﹗
   三、诗中他讨论的是“道”的主张
   诗中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清如许”是一种静态的,“活水”是一种动态的,因此运动和静止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唯有这样,池水才能够保持“清如许”的状态,也是新鲜的状态。这是“道”的思想的演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反映,其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诗文,联系一定的背景来读,一定有收获!
  

共 16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反复论证了诗的深刻含义,考察了其中词句的寓义及内涵。探求了万物的本源问题,万物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事物的成因和演化。作者从多方面论证了朱熹理学思想的反映,反映了作者对诗文,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深入研究。欣赏。【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5-11-27 11:57:59
  拜读精美文章,敬佩作者渊博的学识。问好。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