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我的父亲是本书

精品 我的父亲是本书


作者:邵晓林 布衣,41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5发表时间:2015-11-29 10:34:58

近段时间,我写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不知为什么,每每想起父亲,我的笔下就不由自主地文如泉涌,欲罢不能。
   人们形容父母恩深时,常常用“父母是天”、“父爱如山”,而在我的眼里,我的父亲则像一本厚厚的书,内容丰富,让我久读久新、掩卷难忘……
   的确,我的父亲是本书,其中许多情节,颇具传奇色彩。
   据我村一位和父亲共事几十年的老伯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我父亲,是在小镇的街上,父亲身着长袍,腰系一根绳子,手里擎着一管一米长的旱烟袋,老长老长的头发,一副江湖好汉的派头,就像后来电视剧中武林大侠的形象。那时,我的父亲只有十六七岁,独自一人,千里迢迢从山东徒步来到晋南,给人家做雇工勉强糊口。当时全国解放了,农民有了自己的田产,在衣食方面,已经有了保障,而他家中尚有年迈的老母,既不是为生计所迫,他却抛家别母漂泊受罪,难道还怀有什么雄心大志?这让后来认识他的人,自始至终都琢磨不透。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曾修过铁路、下过煤窑。但是,磨难对于刚强坚毅的父亲,只能是一种助长、锤炼。他修铁路时,所在之处的晋北金沙滩,正是当年满门忠烈杨家将浴血奋战的地方。沉默寡言的父亲,多次给我们讲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那段经历,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可见,父亲喜欢英雄、崇拜英雄,也许想成为英雄。艰苦的磨练,使他性格刚烈,喜欢打抱不平,加之他乐施好善,他身边常常聚集着一群忠实的拥戴者,因为关键时刻,他敢于替朋友说话,甚至两肋插刀,同时,也能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所以,父亲的人缘很好,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我记事起,不论朋友、亲戚、还是乡亲,都很尊重他。邻村有一些父亲的同乡,他们同宗长辈,白胡子都一尺多长了,但他们有什么疑难事情,却总是爱找父亲商量。
   有一次,家族发生内讧,械斗一触即发,危急时刻,他们把父亲请去了,父亲去了一声不吭,站在中间,冷冷地注视着他们双方,他们立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来。我那时小,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父亲的威信为什么那么高?我记得小时候去赶集,那时还在供销社食品公司,我用两毛钱去买甜瓜,站柜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看了看我,什么也没说,便给我拿几个甜瓜,没要我一分钱。他是从模样看出了我和父亲的相像之处。不过,我还记得大集体时,我们家有几棵自留柿子树,每当秋天采摘时,早被父亲那些所谓的朋友们抢摘一空,最后还打发人给我家捎话:告诉我父亲,我们家的柿子,他们替我们收了。
   许多年过去了,父亲也早已去世了,对于父亲,我们只能运用逻辑思维,去追寻父亲当年的行为轨迹,如今想起来,父亲又像一部情感小说中的主人公,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情节。
   父亲在晋北修铁路时,有一个河南民工老郝,妻子去世了,急需一笔钱,可是,当时那些做工的都是临时工,来自天南海北,居无定所,聚散无常,谁都不敢轻易借给他钱。无奈之下,他慕名找到了在另一个班里的我父亲。父亲二话没说,把准备往家寄的工资,全部借给了他,让他尽快回家处理后事。好长时间过去了,老郝杳无音信,同班的工友都讥笑父亲说:“老郝肯定不来了,你的钱保准肉包子打狗了。”父亲只是谈谈一笑。一直到来年春天,老郝才回来了,原来他家发生了大变故,妻子得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百事缠身。他是埋葬了妻子,在乡邻地撮合下,又重新找了一个老伴,安排好家里的所有事情,才急急忙忙赶到工地。老郝后来对我父亲说:“就凭你借我钱的那份情,我也要回来,就是不干了,也要跟你告别。”他发了工资后,很快还清了我父亲的借款,而他们也成了终生的知己朋友。
   老郝后来做了司务长,母亲常常回忆: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次父亲探家,老郝都想法让父亲带回来一些白馒头,那时的白馒头,真是比金子还值钱啊!就在他们都回乡做了农民,我们俩家还像亲戚一样,你来我往了一辈子,直到他们去世了,老郝的姑娘,还千里迢迢从河南专程来我家看望我母亲……
   父亲有一个秉性,就是无论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都从来不炫耀自己,从来不当作资本在人们面前张扬。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有一次,父亲去参观大寨,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进了新闻简报。当时,新闻简报很火爆的,有段顺口溜这样说: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的电影新闻简报。可见新闻简报在当时中国的知名度了。冬天的时候,镇上的放映队在我们邻村放电影,父亲的镜头,偶尔被邻居一个小姑娘认出来了,人山人海大喊大叫,大伙才知道。须知,在那样的形势下,时兴的是政治至上,能在电影上面露露脸,公社书记、县委书记也没有那份荣幸,那可是一种巨大的政治资本啊!一直到被人们认出来,传遍了四乡八村,父亲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包括我母亲。
   我们小时候,有一个愿望:长大以后,也和父亲一样,在社会上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去拥有许多贴心朋友。真的,对于我们来说,父亲与人为善、睦邻友善,那时确是我们心中暗自热崇的楷模,几十年以后想起,虽然有一种儿时稚嫩的感觉,却也包含着一种说不出感慨和敬服。
   父亲一生思想坚定,政治性强,遇事善思考,讲原则,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随波逐流,也不会模棱两可、稀里糊涂。四清时,我们镇上住过一个部队工作队,是中央派下来的,带队的赵政委,是一个将军。父亲坚定的立场、果断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劳动和实践中,赵政委把父亲作为一个依靠和培养的对象,亲自介绍他入了党,做了村干部,就是分别以后,他们还是好同志好朋友,彼此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和长期的革命友谊。一九七八年的时候,赵政委在去世之际,还念念不忘在一起相处过的父亲等人,委托部队在晋南换防的孙建华师长,专程看望我父亲。我记得清清楚楚,孙师长那么大的官,和我父亲并肩站在雪地里,手拉着手,问寒问暖,情景十分令人感动。
   有一年,我父亲做干部时,一个公社领导想托我父亲的关系,把他在远处的家属落户在我们村里,可是,对于人多地少的乡下人来说,几乎人人都反对。我记得,有一次,那个领导利用下乡检查工作的间隙,趁我父亲不在时,偷偷给我家留了一些钱,首先想让我父亲同意,二是让我父亲去做别人的工作,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打点打点。父亲得知后,二话没说,连夜把钱给他退了回去,而在后来召开的社员大会上,根据政策,力排众议,顶住压力,一分钱不要,硬是把那位干部的全家,落户到了我们村。后来,那个人被提拔成镇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里,给我们村办了许多好事,包括我大哥参军,推荐我出去工作。如今他已经退休住在镇上,只要和我家人见了面,总会紧紧握手问候,招呼我们去他家坐坐,另外还要叹息一番父亲的早逝。
   在我的印象里,对于一些坏人坏事和不正之风,父亲不留情面,从不姑息,而是坚决斗争。在当年他做村干部时,遇到的太多了,我常常看到母亲哭哭啼啼,埋怨父亲,父亲从来不反驳,只是一声不吭,但从不屈服,不为所动。
   每年麦收之际,龙口夺食,父亲就特别忙。白天下地割麦,晚上还要到地里或场院四处巡察,害怕出一丁点的差乱。有一天夜里,一个喜欢刁钻的社员,趁看管麦垛的方便,往家偷了一袋子粮食,恰好被我父亲看到了,父亲义正辞严地批评了他,责令他马上把粮食送回集体仓库,并决定第二天利用敲钟上工之际,就这件事专门召集一个社员大会。偷麦子那人在村里是一个大家族,我们村二百多口人,他家就占了一大半,那人的父亲也当着干部,和我父亲搭班子好几任了,晚上找我父亲,想让我父亲看在他老脸上高抬贵手,说开了批斗会,政治影响不好,耽误年轻人参军入党找对象。父亲不仅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而且连他一起批评,原定的社员大会照开不误,大庭广众让那人作了检讨。
   然而,父亲绝不是冷血动物,他善辩是非,既会化解矛盾,又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只要他认为对的,他都会坚决去做。所以,父亲做的很多事,就是有些人被父亲得罪了,但私下里,他也会默认,乃至称赞父亲。
   早些年,我们村有个地主分子,为人忠厚老实,孩子多,又背着坏分子的帽子,家庭特别困难,在全村人眼里,都属于斗争对象,担茅粪、扫大街,但是我父亲处处保护他,照顾他。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我们家窑洞里,他们吸着烟,一坐就是半夜,他的老婆常常帮我母亲做饭做衣服、纺棉花,有时还替我母亲带孩子,处得像姐妹一样。也许,在当时的形势下,在别人的眼中,父亲是党员干部,和这样的人拉拉扯扯套近乎,似乎没有立场,也不可思议吧。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用我们晋南土话说,就是哪里的黄土不埋人?父亲一生中,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打击,他从不怨天忧人,只是藏在心底,默默忍受。但是,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寡言少语的父亲,念叨自己的老母亲——我的奶奶。也许,他这一生最愧对的,就是他的母亲了吧?我父亲从小就离开山东故乡和亲人,后来也很少回老家。他最后一次回去时,我奶奶已经病入膏盲,不久于人世。父亲却因为村里事情又多又忙,打电报催他,他无奈,只得匆匆返回山西,真是生没有养老,死时也不能送终。他原本是划算着,等母亲去世三周年时举家回去,搞个仪式热热闹闹地纪念一下,表达表达对母亲的愧欠,可是,三年后,又因为多事缠身走不开,老家的事情,只得让我堂兄弟们代办了。
   这也许就是我那坚强的父亲一生留下的最大遗憾。
   ……
   时至今日,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他不仅可以讲出许多大道理,而且字也写得很好,我弟兄几个,小时候都把父亲的签名,作为帖子来模仿。
   王羲之是古代一个大书法家,皇帝曾经问他的字为什么写得好,王羲之回答说:“因为我心正。”
   噢!现在我想通了,父亲一生都在用他的高尚的人格和言行,书写着一本人生的教科书。
   的确,在我们这些儿女眼里,父亲是一本书,读之不完,享之不尽。
   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完人,值得我们的子孙后辈们永远怀念和传诵……

共 40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好父亲,被作者用多情的笔墨描写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父亲一出场,便是一幅身着长袍,腰系一根绳子,手里擎着一管一米长的旱烟袋,老长老长的头发,一副江湖好汉的派头,就像后来电视剧中武林大侠的形象。父亲一生正直刚烈,处事公正,敢于同坏人坏事和不正之风作坚决地斗争,父亲曾修过铁路、下过煤窑。但是,磨难对于刚强坚毅的父亲,只能是一种助长、锤炼。有一次,一个家族发生内讧,械斗一触即发,危急时刻,他们把父亲请去了,父亲去了一声不吭,站在中间,冷冷地注视着他们双方,他们立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来。可以这么说,这个父亲可亲可敬的,是立体的,也是可以学习的楷模,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13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1-29 10:47:49
  父亲是教科书,父亲是工具书,父亲更是一部百读不厌的传奇故事书。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好父亲,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邵晓林        2015-11-29 10:52:32
  看到老师给修改了许多地方,很感动!再次谢谢,辛苦了!问好。编安!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1-29 11:04:41
  你是第一个看到我的修改痕迹的,感动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邵晓林        2015-12-01 15:58:10
  这篇小作加精以后,又仔细读了一遍,对于我来说,可以看到老师付出的辛苦。再一次谢谢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