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调和水火润丹田

编辑推荐 调和水火润丹田 ——说说随笔


作者:欣雨文萃 进士,1029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68发表时间:2015-11-29 22:51:11

“调和水火润丹田”句,本是古典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一诗句,这部小说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作者:李百川。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读过几次,顺手写下一些笔记,也算是随笔吧。只说这句“调和水火润丹田”,忽而有了自己的体会,跳出小说,游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火,本是古代文化五行中的字眼,《周易》中就有“水火既济”之说,如果改为“火水”就变成了“火水未济”。可见,水和火,是一对矛盾体,相互的旺和衰,结果大不一样。“水火既济”: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慢慢蒸腾,水火相济、相辅相成;“火水未济”火上水下,火势压倒水势。火是明亮的,你的心头再亮,缺乏水的制约,内火外泄,压住了水的柔软一面,终究要烧掉你的一切。就如写小说,水和火两方面哪一面用笔太过,都会离题千里。
   水,是柔和的,那就是随笔;火是炽烈的,如同杂文。水火既济,是沉思的素养,是挚爱的生活,犹如运气下沉润于丹田,生活中遇到、听到、看到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沉寂下来后再去思考,调和水火,就会使自己的思绪水火交融、交汇、交合达到交感,砰然间,就会有新的文字出现。一切不急于动笔,哪怕让记载各种事物的笔记纸张变黄发脆,待水火交融进而相济,一切水到渠成。
   上面这些是一篇对于“调和水火润丹田”句读后思虑万千的随笔笔记之一段。也算是本文开篇要义。
   因为“杂文随笔”是一个栏目,今天说说随笔,权作一,下次说说杂文:《牢骚太盛防肠断——谈杂文》,当做二。
  
   一、说说随笔
   随笔是什么?是散文的一种。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呢?这个问题说起来话就长了。
   随笔在历朝历代都有大家。像南宋文学家洪迈,就是很出名的一位。他的《容斋随笔》共七十四卷,《宋史》说他“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内容涵盖了诗文典故、轶闻异说,天文地理,考定博录,在历代考订笔记中是最负盛名的。他对于经史艺哲卓有独自的见解,读过后常常令人拍案叫绝。毛主席对《容斋随笔》情有独钟,到全国各地出去走走,总带在身边;临终前十三天还要求把这本书送到枕边,精心研究,时有眉批。《容斋随笔》在2004年由京华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上下两集,都在万字左右,各有五百多也页,我是在2004年买的,上下两集才49.80元,从内容和价格上绝对是物有所值!这部新版《容斋随笔》是用白话文校译的,化艰深为浅显,熔原文译注于一炉,很值得执手习读。是我放在案头随手翻阅的书籍之一,随时看看,每有不同心得,推荐该大家收藏阅读。
   所以说,不要小看了长可数百字,短可几十字的这个文体,写好了,文思深厚,韵味无穷,藏珍纳气,随手拈来,随时成篇,不乏文学创作之人的上乘习惯。
   洪迈的《容斋随笔》、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史上最具盛名的随笔笔记。当然还有纪大烟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从不同眼光和不同阅历写出来的随笔,这些作为我们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是不可不读的。
   说到这,大体可以看出什么是随笔,通过简略介绍初见端倪吧。
   从我们搞文学的人说起,现代的随笔有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是在古代随笔文体和题材基础上的变化。作为喜欢随笔的作者应该了解,作为编辑也应该知道把作者当做散文的文章调整到随笔栏目名称的必要,不要把江山散文、杂文随笔两个分类弄混了。
   当然随笔也可以叫杂文,现代文学分类较以前细腻,和杂文有些不同了。现代杂文作为第二个话题,以后再说。
   从随笔的大体内容,或者说从随笔不同写法,我们写随笔除了作为创作之外还可以作为写小说或散文的素材资料积累。
   从古到今,随笔无非就是一、见到好文章的精彩句子就录下来,同时写上自己当时的心情和理解;
  
   二、见到听到一些事情马上记下来,议论出当时的看法;
  
   三、有些重要的道理在阅读生活中有感而发。这些无非就是真心、真情的表述,不拘泥与外界,突发的率性,立时成文。
   下面可以分开说:
   对精彩语句、文章、诗词有感而发,这在《容斋随笔》中最多见。
   比如现在比较实际点的说的抄袭现象,《容斋随笔》就说了这样一个事情,在《白用杜句》一文中,洪迈写道:“杜子美诗云:‘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白乐天诗‘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全用之。”这就说不清算不算抄袭了,按说改写人家的诗句,有点抄袭味道,但是名人名言,又说不上。因此题外话就是,改写别人的文章、诗词,如果文采、立意、记述、表达都得当,也可以算自己的原作了。当然大段落采用原文另当别论。
   我在博客文章里也写过对精彩语句、文章、诗词有感而发的随笔。
   比如在《书海夜航:趣味诗话》里就写了几段随笔,是记下我当时读过后的思绪。其实我的随笔大都有着为自己小说、散文创作收集和记录素材的意思,其中有几段:
   “现在常常把说一些丧气的话,叫做乌鸦嘴。过去,也很忌讳説失意或者带有所谓谶语性质的话。可是白居易在十八岁时,病中做绝句:“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意养生)道。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看起来非常不吉利,有损寿的后果,可是,白居易活到了七十五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长寿了。”
   这种故事就可以用在创作的小说中,当然不是照抄,是可以把这种意识用现代生活中的故事写出来。
   这篇随笔中还写道:“司空表圣有一首诗,十个字,回味无穷。”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
   “在白鹤观中,松树的阴影洒落满地,见不到一个人,只听到下棋的声音。道观的幡高高挂在殿堂,在月光下隐隐约约晃动,玉石做的香坛和棋艺高深的棋坛,高不可攀,非得有虔诚功夫不可。”
   我看到这种意境当时就做了解读,对于诗词、散文的创作会有启
   比如我在随笔《飞天花笺(二十):书海夜航读诗作诗都要品风》中记下了诗词,实际也对抒情散文有用的古代写作经验:
   “唐代的论及诗的品位及风格的书《诗品二十四》,清末民初印制的名字叫《诗品二十四则》。其中对诗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这对于我们爱好诗的朋友很有借鉴价值。我的心得写出来供大家玩味。
   他说:诗的风格分为:
   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共二十四种。”
   因此,这种以记录好文好词为主加上理解、议论的随笔,就要富有“理趣”特色,阅读文章、诗词,整体把握了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提炼出梯段、一句妙语佳句,细细品味,就能发表自己的独特收获或者见解。这类笔记方式的随笔就像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严密的结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当然,江山文学网要求杂文随笔栏目字数在500字以上,因此,就不能简单地按照笔记的格式写,而是要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行。我们有的作者写这类评述别人的诗词、楹联、文字等方面的随笔,只是引用了原文而已,大都给退稿了。?写这类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介绍的作品之意图:或者是一种阅读时快乐的心情,或者是对诗词、文字的感悟,或者是对这类阅读记录自己一个新观点、心得、看法。也可以是对一些文章、语言错误纠偏的随笔文章。尤其是对于大众有误导的文章或言论进行纠偏。比如我的随笔文章《‘咏乐汇’上学者余秋雨怎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就给余秋雨纠偏,因为他的文章和话语一般人都认为不会错,容易造成误导。我写到:
   余秋雨大师回答一道题,李咏就可以给大师上一道菜,大师却把一个99%的人都不会念错的一个字,念错了误。字念错了,菜还是端上来了,照吃不误!
   这道题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请余大师回答。
   才高八斗,是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中的意思:“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就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文才。
   这里的“天下才有一石”的“石”字,应该读作“担dan”音。古代的计量单位,到了民国时期,在农村还在用。一石等于十斗,这是过去学校中教过的。我和余秋雨学者大师是同时代人,记得我小时后,学过这个“石”字,学过这是一个计量单位,读作‘dan’,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可是,余大师却把这个字念成了“shi”字:石头的‘石’的发音。真是笑掉了大牙。
   我不知道,余学者大师曾经是戏曲学院的院长,过去许多古装戏中,也有这个一石、一斗的戏词,大概当院长没有闲工夫研究戏词。
   再说,在这次的‘咏乐汇’上,余大师吹嘘自己上小学就多么博学多才,也不知当时是哪位老师教出来这样一位错别字大王。我写过几篇文章,纠正余大师的一些错误,这次又让我碰上了,余大师也倒霉。
   这个‘咏乐汇’的主持人李咏也是错别字大王,他根本就不会听出大师读错字。因为,他读“学富五车”时,念了两次,第一次把那个‘车’字读作‘che’,第二次读作‘ju’,可巧,遇到了余学者大师也不甚了了,没有纠正李咏的发音,可见是错字大王遇到了别字大王,彼此彼此了!
   再比如我的《答西湖楚材的质疑:余秋雨真的错了》,文章写道:
   西湖楚材对我点评余秋雨关于北伐战争,有不同意见,这是很好的学风,非常欢迎!不过,认真地分析,余秋雨真的错了!
   西湖楚材的留言是这样的:“博主,你好!关于你对于余秋雨先生的“北伐战争”起止时间的谬误的指责,我觉得有待商榷。我查询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又称‘第一次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余秋雨先生似乎没有说错,不可否认,余先生在青歌赛的点评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过有关历史知识和常识,我想一个大学者应该还是知道的。希望我们都加强学习。”
   我也查了一下“百度百科”,这里需要弄明白的三个问题:
   一,北伐战争是那年开始的?换句话说,北伐战争发生在哪年哪年之间?
   二,做准备和提出北伐与正式组建军队开战是不一样的;
   三,余秋雨先生的原话是如何表达的?是“北伐战争是在1924年到1927年间”!
  
   我们看看“百度百科”解释全文的有关部分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
   从以上的文摘,再看看我的大学的笔记和书本,毋宁置疑,北伐战争在1926年才提出来,怎么能在1924年期间进行的呢?实际提出北伐、组建军队和正式开战,都是在1926年。
   我写出这篇随笔后,西湖楚材又跟了贴,原来余秋雨就是看着百度条款发的言,他跟帖说,那条目是他在百度上写的,看到我的文章后仔细考证已经修改。他帖子说:“我已经去‘百度百科’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词条进行修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包括北伐战争,但不能把北伐说成从一九二四年开始。余教授的确说错了……”
   现在百度的北伐战争条款就是按照我这篇随笔的说法修改的。
   这就是对于文章、言论不同见解的随笔,名人不一定是名言,也说明写随笔也要想到受众的需要,传播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历史知识。因此这类随笔也可长可短,但是一般都不会超出1000字。
   下面说说第二类,见到听到一些事情马上记下来,议论出当时的看法类的随笔。这类随笔就要适当说清楚和长一些了。比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一生没有什么大部头经典著作,他在著书上颇有自知之明。所有著述也以追述旧闻和采录有感为主,如《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但是,在这些著述中,虽然是“时有异闻、偶题片语、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编,有时也不甚收拾,如云烟之过眼(引自纪公《滦阳续录》自序),”却处处隐含着意存劝诫,辨析明理,引据古义,妙极精微,其间,叙述剪裁,贯穿映带,有如云容水态,回出天机,可以说千楹广厦和数掾小筑,同为精品。
   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我把它译成白话):
   朱子颖运史说:他在泰安驻防的时候,听说有位读书人到了岱岳深处时,寂静的大山中忽然有说话声从石壁中传出:“什么地方有经香,难道是有转世人来了么?”接着,石壁发出了一阵破裂的震动声,那石壁从中间裂开,一座壮丽的楼阁出现,此时,有一位穿戴齐整的老儒走出来迎接他。

共 1052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古典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一诗句“调和水火润丹田”引出读清中叶三大小说《绿野仙踪》、《红楼梦》、《儒林外史》做笔记之事,并对诗句中的水与火之关系巧妙比喻到文学创作,引出随笔之说。首先让读者明确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从随笔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与成就,人们对随笔大家的评价,加深人们对随笔的认知度。结合着自身在读书生涯中的读书与写作的经验,多方例举,归纳出随笔的几种写法,强调虽然随笔是一种篇幅很小的作品,也是离不开思维过程的。散文、小说、诗歌也是如此,没有思维过程,提笔就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明确了创作过程就是作者艺术地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过程,并告诉人们如果能意识到、认识到了这样一个过程并且运用,就能在写作上,创作出更好更引人的,更加百读不厌甚至传世的好文章。厚重之笔,攥写出一篇厚重之作,为写作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1-29 22:54:03
  欣赏佳作,厚重之笔,珍贵的写作资料。受益匪浅!老师辛苦了!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11-30 20:31:37
  多读多写就是经验。
2 楼        文友:赵淑敏        2015-11-30 00:11:04
  在夜校学习了一遍,这不又仔细的读了一遍。师父对学术的认真,国学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楷模。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回复2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11-30 20:29:54
  大家一起写好文章吧。
3 楼        文友:天龙        2015-11-30 02:52:42
  欣赏文萃老师这篇佳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抛砖引玉,令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也!!
回复3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11-30 20:30:25
  谢谢天龙留言,共勉。
4 楼        文友:瞄准基线        2015-11-30 16:45:57
  先生的文章是用来品的,看了几遍,很赞同提出的几个观点:见到好的文章,看到好的事情,把精彩的记下来,嚼碎了、消化了、理解了,说出自己的看法,变成自己的文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随着岁月的累积,沉淀的都是精华,不提高行吗?文章中的两名话“行文缜密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不正是欣雨文萃先生文风吗?
江山文学网,梦开始的地方。
回复4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11-30 20:29:25
  所见略同,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