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当索尔仁尼琴遇见萨瓦托(随笔)

精品 【雀巢】当索尔仁尼琴遇见萨瓦托(随笔)


作者:云南半夏 秀才,128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80发表时间:2015-12-07 09:04:53

【雀巢】当索尔仁尼琴遇见萨瓦托(随笔) 这几天,读完两本书。一本是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本是萨瓦托的《隧道》。
   五天前的周六,在阳光灿烂的滇池边家里开读《一天》,幸好有很暖的秋天的太阳晒着背。
   《一天》写的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犯人的生活。在一个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之晨,天黑咕隆咚的,犯人舒霍夫听见了看守敲打一截废弃钢轨的起床号令,他起床穿衣,磨蹭了一下,看守喝斥着要关他禁闭……
   索尔仁尼琴是获过两个战功勋章的二战英雄,却因给朋友的信里抱怨了斯大林而获罪被流放,蹲过大牢八年。读这部作品我就当读他的自传。
   作者真是有性子,缓慢地叙述着这样的一天,犯人们经历着的难受劲瞬间就传染给了我。我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读者,我的一双脚仿佛一下子就浸在了一双潮湿的棉鞋里,于是一双脚的酸痛立马通过神经传到了我的腰部,顺着脊背爬到肩颈部。——因为书里有个细节写到一个地位低层次的犯人负责给别的人烘烤潮湿毡靴,那靴子每天要跟着主人到外面去,踩着雪泥水,在稀烂的工地干一天的活。我马上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大冬天的,我穿着一双布棉鞋踩着冰凌去上学,到了教室就找炭炉子,脚伸到炉边,这时白色的水汽从棉鞋上冒出来。我的出生地属滇东北高寒山区,每年都下大雪。这一通感,我立马放下读了二十来页的书,不读了,待晚上回到城里家,暖风机吹起,背部按摩仪揉起,我再次捧读《一天》,又看了个二十来页后,放下了这书。
   一个没有自由,吃不饱永远干不完活计的苦役犯,生着病,在漫长无边的刑期里没有任何尊严地活着。作者从犯人的起床开写,写到睡觉。主角舒霍夫说:只有每天早餐的十分钟、中餐晚餐的两个五分钟以及睡觉时做梦是为自己活的。
   每天早晨,舒霍夫们吃下偶尔会掺杂着一点鱼骨渣渣的稀薄小米粥便集结外出劳役一整天……
   今天一大早,我在朝向东边的厨房里背晒太阳,吃着蛋糕喝着牛奶,读到《一天》的最后两句话——
   “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三千六百五十三天。因为有三个闰年,所以得另外加上三天……”
   我长出一大口气。读这样一本书,是自找苦吃,是跟着作者受一次难,受一次精神折磨。但是,谁说的?是卡夫卡说的吧?我们要读就读那种有如斧头般砍向我们心坎的那种书!
   昨晚饭后从50页不到读到半夜的114页,我身心疼痛地读完了《一天》,受难般地读完。读的过程中想到中国作家杨显会写中国右派在沙漠里改造的《夹边沟纪事》,也联想到几年前看过的电影《回来的路》,电影讲述的是波兰人在前苏联受到迫害,一群人,男女老少从劳改营里冒死逃离后,一路追寻自由回到家乡的故事。
   索尔仁尼琴的《一天》读完之前的周二,亚马逊订的阿根廷作家萨瓦托的《隧道》到了,我拿起便放不下。
   一个画家在自己的画展上遇见了这世上唯一懂他的女人,他的拘谨羞涩让他错失与她沟通的最佳时机。画展之后的几个月里,画家不能画了,妄想在生活着几百万人口的布意诺斯艾利斯的大街上遇见到这个知音,终于,老天不负他,他真的见到了她,他跟踪她……终于嗑巴着表明了他一直想着她,她后来也告诉他她这几个月也是这样想着他,因为他们正是绝望地在彼此找寻着的人。他与她坠入情网。但爱的甜蜜渐渐稀淡,孤独的画家开始发神经,他通过种种迹象分析出情人周围还有太多的情人。画家孤独惯了,他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他的不乏逻辑分析的推理,他渐渐得出结论,这个叫玛丽的女人对他并非纯爱。偏狭、妒忌、猜疑、神经质让他发狂,每次发狂后他又觉得伤害了情人,然后吻着她的脚百般求原谅。玛丽最后被画家的孩子气和神经质以及永无休止的纠缠争吵吓坏了,一再躲避他。最后画家依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情人玛丽是个婊子,依据就是他酗酒招妓时,妓女假装性高潮的表情,玛丽也有过。于是,疯了的画家拿着刀追杀起他最爱的女人,也是最懂他的女人。当他毫不迟疑地把刀狠狠戳向她的心脏时,画家最后说的话是:你丢下了孤单的我!
   这个小说八万来字,据说拍成了电影,相当惊悚。一个朋友说,读了这书的前半就禁不住去看电影,电影看罢就不敢再读小说了。我在网上搜了一阵,没搜到电影,只看见几张剧照。
   《隧道》成就了萨瓦托,他因此成为阿根廷可与博尔赫斯比肩的三大作家之一。隧道是阴暗狭窄、封闭的一个空间,小说《隧道》是萨瓦托挖掘的一条人性隧道,在这条隧道里我们颤抖着看见人性的阴森,整个小说没有讲画家情人玛丽被猜疑的那些事是否确实,萨瓦托他不谈,他只残忍地披露画家“我”——一个爱情疯子的心理历程,我认为这是非常高妙的一着。画家心理逻辑的偏执有时也在自我的肯定和否定间摇摆,但最后的走向疯狂,与他一直的孤独抑郁对世界的理解有关。爱情的排他、占有欲在这个爱情疯子身上表现到极致。
   读完《隧道》,我想这部作品应该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拿来研读的一个案例标本,它做到了几尽完美的艺术呈现。
   没想到写《局外人》的加缪对这部貌似探案小说的作品非常喜欢,他肯定《隧道》是一部人性挖掘得很有强度和深度的伟大作品。
   作者萨瓦托两年前99岁高龄时辞世,去世前他曾接受访谈,他大体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回到个人的内心,就是回到人类的内心。
   读完以上两本书,我忽然想,索尔仁尼琴与萨瓦托互相认识么?两位都活到九旬年纪,我这样想是因为这次偶然间前后阅读这两本书,我发现,这二位作家大学都是学的“数学物理学”,萨瓦托1940年代还曾被选派到法国的居里实验室工作,那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荣耀,但他竟然弃科学而从文。索尔仁尼琴从英雄到流放犯,一生波折,他左派右派都攻击,成为世界著名的“永远的反对派”,但最终凭文学上的成就和思想的独立,最终获得世界普遍的尊重,普京大帝因此送他一顶帽子——俄罗斯的良心!
   《一天》还须好好反刍,靜默地写极端苦难,完全不必张牙舞爪,不必“声泪俱下”,震撼力反而是锥心般的深刻。
   《隧道》通篇都是疯狂的爱情心理剖析,它凌迟了我的神经。
   电影语言如何表现这心理呢?急于看到。
  

共 24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娴熟的文笔向我们叙述了自己在读《一天》和《隧道》着两本书时的认知和感受,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作为读书类的随笔可谓简洁而明快了。不论是《一天》里役犯的苦难,还是《隧道》里人性的黑暗,都在作者的笔下尽显,即便是如我这般没有读过原作的人,也能很快从这些文字里找到书的梗概而不至于茫然。这一点,也正是归功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在这两本“有如斧头般砍向我们心坎的那种书”里,哪怕“跟着作者受一次难”,哪怕“受一次精神折磨”这种精神世界的共鸣,这种文字所带来的无以言表的凡此种种,读书的乐趣也不正是如此吗?推荐阅读。编辑:夏日清荷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08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日清荷        2015-12-07 09:39:32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的思绪也随着进入劳改营,进入那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天》里,去受难,去感知,去触摸一下“那沾满潮湿的毡靴”。《隧道》里那个画家疯狂的爱情心理和“人性的人和兽性的人”的频繁交错下,爱,究竟会是什么?
小小职员,爱好摄影,喜欢写字
2 楼        文友:闲妹        2015-12-07 21:04:44
  这二本书都没看过,从作者这了解到是二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一天》讲得是二战时期集中营,《隧道》描写了为爱情疯狂人的心理路程,从中读者一定会感悟到什么?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新雀之巢        2015-12-18 19:06:42
  雀之巢,风景这边独好。
   藉慰心灵,擦亮心窗。
   倾心于审美和静观的写作,聚焦于心灵与情感的缠绵。
   或许文学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也能照亮人心的隙罅,照亮思想的表情。
   精神的欢愉,会使灵魂有光,会使天地温暖,会使生命芬芳。
   让我们心相抵,手相携,一起在蓝天中飞翔。
   祝贺,您的精品美文已由新雀之巢文学社团悦赏典藏。
   感谢您赐稿新雀之巢,祝写作快乐,诸事吉祥!
鸟总是与梦想有关,因为它们在碧蓝高远的天空中飞翔;鸟总会被人们与天堂、神灵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凌风的翅膀,是天空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