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专栏】有一种濒危的风俗叫“屯锣”(随笔)

精品 【杨柳专栏】有一种濒危的风俗叫“屯锣”(随笔)


作者:月黑风高 秀才,108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35发表时间:2015-12-09 13:00:34
摘要:有趣的是这个寨子有一种奇怪的风俗,每一年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要举行一种比赛,这种比赛名称叫“屯锣”,就是寨子附近的其他村寨,每到过年这几天,都各自组织一支敲锣的队伍,汇集于大树林进行敲锣比赛。少的时候队伍有四五十支,多的时候有上百支,全部集中在大树林里。“屯锣”的队伍和围观的群众多达万余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与赶闹市大集没什么两样。

在贵州岑巩县境内有一个村寨叫“大树林”,寨内生长着360多株需三人合抱的古枫树、古柏树、柿油树和古杉树。树高50至60米,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树木基本成“九宫八卦”阵型模式,外人不小心窜进寨子,不靠当地人带路,很难走得出来。这个寨子据说是九黎苗的后代,传说是蚩尤手下的一个部落,当年蚩尤在黄河流域败给炎黄二帝后,率部退居西南,他们的这一支部落就隐居于此了。所以,应该说他们的祖先,是贵州最早的先民之一。
   有趣的是这个寨子有一种奇怪的风俗,每一年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要举行一种比赛,这种比赛名称叫“屯锣”,就是寨子附近的其他村寨,每到过年这几天,都各自组织一支敲锣的队伍,汇集于大树林进行敲锣比赛。少的时候队伍有四五十支,多的时候有上百支,全部集中在大树林里。“屯锣”的队伍和围观的群众多达万余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与赶闹市大集没什么两样。
   “屯锣”比赛活动,基本上是以自然寨为单位组队,有的一个寨是一种姓氏,也就是一个家族,若是杂姓,也会以寨为单位组成一支锣队。即使平常因各种原因发生矛盾,吵嘴打架,但在组队时,也会为了一个寨的荣誉,为了集体的利益,会冰释前嫌,握手言欢,重归于好。若谁被选为队员,拒不参加,将会受到寨上人的谴责和冷落,所以没有谁会拒不参加。每一支队伍,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体,老年人担任指导,少年儿童跟着见习,参加的人员不受限制,多多益善,这样,才能体现本寨的团结和实力。参赛的队伍少则十至二十人,多则数十人、数百人。除夕之夜只在本寨“邀锣”。只要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凡是有锣、鼓、钹、锁呐、长号等器具的,便会边屯边汇集于寨上的大院坝,同时各种炮竹、铁铳也会一齐炸响。锣鼓声、炮竹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从初三开始进行“屯锣”赛。“屯锣”赛有两种形式:一是邀约邻寨进行比赛。外出“屯锣”,在进入别的村寨时首先要探听虚实。即先不进寨,在周围的山坡上“逗锣”,发现对方的锣鼓音响较弱,就率队前去比赛。凡是对外寨来的“屯锣”队伍,东道主都要视为尊贵的客人接待。为了“屯”赢客队,主队暗暗整顿队伍,补充铜锣,想方设法战胜对方。凡是“屯”输的队伍必须向胜队披红挂彩。不论赢与否,东道主家家户户都要设宴款待来客,划拳行令、酒足饭饱后,在天亮之前方尽欢而散。第二天晚上又邀约去另一村寨“屯锣”。
   到了正月十二以后,各村寨的技艺操练得差不多了,大家就开始汇聚大树林来集体“屯锣”。每支队伍带上自己铜锣、班锣、钹、鼓、军号、长号等多种乐器。有的队伍还配有金钱棍和花灯队。比赛前首先要打一场“和睦锣鼓”(即前奏曲)。所有队伍的锣、钹、鼓齐声敲响,军号、长号、锁呐齐鸣,顿时地动山摇,万马奔腾,犹如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声势浩大,场面及其壮观。
   前奏曲结束后,再由各领队抽签,然后按抽的序号进行淘汰赛。通常是双号对双号,单号对单号。比赛的锣鼓和曲牌有“帮帮齐”、“鸡拍翅”等多种曲牌。比赛时以锣、鼓、钹、号的音律整齐、响亮、节奏强,配合默契、时间持久者为胜。如果锣鼓声超不过对方,器具少,配合不当,音律不整齐,就视为败者。若要想成为胜者,关键要做到三条:一要有几面好的铜锣、大鼓;二是要有一支精通“锣、鼓、钹、军号、锁呐”节拍,精诚团结,配合默契,体魄强壮的中青年骨干队伍;三特别要有一名德高望重,组织指挥有方的领队。这几条缺一不可。
   在一个锣队里,最少要有一套锣和钹、鼓、锁呐、军号、长号,有二至三套更好的。大锣多多益善。较富有的村寨,大都备有一二十面音质好的铜锣。为了在“屯锣”赛中争气争光,许多苗乡侗寨不惜血本购买好鼓好锣。
   古思州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扽锣”活动中创作了近百种锣鼓曲拍(俗称锣鼓点子),有的已制作成曲谱。他们模仿天上飞鸟、地上走兽、水中游鱼和家禽家畜的形态、声音和动作,打出了许多生动多样的锣鼓花样。如《鸡啄米》、《母鸡下蛋》、《鸡拍翅》、《牛擦痒》、《岩鹰展翅》、《八八洗澡》、《青蛙跳水》、《喜鹊做窝》、《阳雀催春》、《老虎下山》、《山羊翻坳》、《野猪滚函》、《鲤鱼板子》、《马蜂过坳》、《猴子爬树》等等。几种不同乐器不同节拍的演奏与高低中音的和谐配合,显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缓急有致,又浑然一体。锣声音质浑厚,清脆宏亮,悠扬,音域开阔、悠远,扣人心弦。“屯锣”是古思州(岑巩)水尾、天星、羊桥、天马、大有等乡镇的苗乡侗寨、土家山村的独特风情,是目前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宝贵文化娱乐活动。
   关于这种风俗有两种说法:一是水尾镇大树林苗寨的说法。相传古代苗族先民居住在大树林这片荒山坡上,以采野果和狩猎为生。为防野兽伤害,他们用爆竹筒、打响棍来驱赶豺狼虎豹。后来发展到以鼓击鼎罐防兽。有了铜,他们就仿照鼎罐的形状制成了铜鼓,并仿照鼎罐盖的模式制成了铜锣。在使用过程中,他们觉得铜鼓重,携带不方便,而铜锣轻巧,易携带,集中敲打起来,应山应水,声震山岳,对野兽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于是在赶山狩猎和干活时,就带铜锣出门。久而久之,铜锣就成为他们驱兽、召集同伴和娱乐的主要器具。祖先们模仿自然界充满生机的生物形态,声音和动作,创作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锣鼓点子来,如《公鸡啄米》、《马蜂过坳》、《八哥洗澡》、《老虎下山》等等,于是就有了世代相传的锣鼓曲谱。
   到了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遣南征军以武力开边,侵占少数民族的良田沃土和世居家园,苗族群众被迫逃离故土。当时来不及带走铜鼓和铜锣,首领决定将它埋在村旁大枫树下。事隔多年后,子孙们打回老家,正值年三十夜,为了欢庆胜利,他们杀猪宰羊,从土中挖出铜锣尽情敲打。第二、三天连续到村寨周围山坡上,将躲避在深山老林中的乡亲们用“逗锣”召唤回来,大家欢聚一起,兴高采烈地“锣”到正月十五,元宵过后才下地干活。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一种习俗:阴历三十夜敲锣祭祖,正月初一、二、三“逗锣”聚众。正月十五以前举行“屯锣”比赛。
   另一种说法是“屯上打锣”,聚众御敌时或发出信号,通知各村寨群众作好战斗或隐藏的准备,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调北征南”、“填籍”和“卫所屯田”政策,在思州地区建立了许多“军屯”和“民屯”。
   军屯”驻扎军队,无事耕田,有事则战。“民屯”居住的是。明王朝为了开辟贵州,以招募的方法或用捆绑的手段将江南人口稠密地区的人民遣送到贵州开垦荒地、从事耕种。其中有“罪徒者”,包括被朝廷贬谪流放的官吏和有名望的人,也有罪犯。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江西、湖广填贵州”的说法。这些屯军和在险要的山头、送隘上用石块砌筑起许多屯堡,作为抵御入侵之敌和发出信号的制高点。“逗锣”这个词,在古代可能是发出信号的代称。“扽锣”便是“屯上打锣”的缩略语。
   思州“屯锣风情”是生活在古思州土地上的苗、侗、土家等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活动、寓含了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他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多重价值。老百姓通过“屯锣”这一特殊的竟技活动,不断段炼、提高了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集体观念,并不断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进步,树立了不折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理念。“屯锣风情”以其大量的曲牌,古老的多种乐器形成独特的打击交响乐,传承和创新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并以其悠久的打击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是“中国打击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虽然,“屯锣”是古思州治地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娱乐艺术表现形式,富有民族民间历史特定的艺术特色。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艺术的结晶,同时也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生活气息浓郁,节奏明快、清脆、悠扬、高亢、悦耳,热烈而奔放。但是,仅靠个人记忆口口相传,极容易流失。目前,近百种富有艺术特性的曲拍散失民间,仅能够收集到的也只不过十几种曲拍。如果再不加以挖掘和保护,有完全消失的危险。
   “屯锣”是各自然村寨与村寨之间在春节期间的一种相互竞技和相互交往,欢度春节、庆贺丰收的娱乐表现形式,其间富含有体育竞技和艺术表演内容。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冲淡了这种“屯锣”传统文化活动,已至于面临消亡的危险。加之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屯锣”活动逐年减少,拥有技艺的多为年迈的老年人,许多曲拍找不到传承人而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华五千年文化,像大树林这种“屯锣”文化,至少传承了1500年左右,应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在国际强势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中,如能将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文化传承,甚至加上新的元素,保持清醒的文化主题意识,然后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守住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永立于世界民族之列,甚至开出灿烂的花朵。
  

共 35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屯锣”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属于人类共同拥有的遗产。它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御敌,可以庆贺丰收迎接佳节,可以作为一种竞技活动用来娱乐,可以放松身心休养身体。总之,它有多重意义,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华,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的发展,需要软实力的支撑,而软实力包括文化层面。作者热情洋溢,忧心忡忡的笔触,倡议大家要加入爱护精华文化这一行列中来。是的,文化就该有独特性,就有保持多样性,就该兼容并蓄。心怀天下文化,弘扬精华的情怀,值得学习!推荐【编辑:云儿飘】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11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儿飘        2015-12-09 13:01:18
  感谢您对杨柳的大力支持,祝创作更进
本末终始
2 楼        文友:云儿飘        2015-12-09 13:02:55
  为保护文化的奔走呼告,那炽热的心,隐约可见。有内涵,有精神,有态度。期待更多精彩
本末终始
3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5-12-09 13:09:00
  如能将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文化传承,甚至加上新的元素,保持清醒的文化主题意识,然后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守住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永立于世界民族之列,甚至开出灿烂的花朵。
   问好月黑兄,期待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4 楼        文友:郯城红叶        2015-12-10 08:16:59
  通过作者的妙笔,给读者生动详细的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它显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底蕴。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描写的细致入微,很有层次感。赞!
5 楼        文友:花香满楼        2015-12-10 18:53:07
  第一次知道这种古文化,各地都有各地的风情啊。
简单生活简单爱
6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5-12-11 12:29:02
  祝贺兄获得杨柳社团12月份第8篇精品!期待继续赐稿杨柳!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