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除了现在只有现在(雅品)

编辑推荐 【流年】除了现在只有现在(雅品) ——读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克思一郎 秀才,128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09发表时间:2015-12-14 21:55:00

并不十分的喜欢《丧钟为谁而鸣》(河南文艺出版社,翟连珍译),应当归咎不喜欢新闻体小说。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在硕大的历史场景中,截取其中的三天,简点简线的人物与情节,却又掺杂枝枝蔓蔓回忆与心理描写,这样的叙述,可以说是秋风落叶扑面式的叙述,实在让人受不了。600多页,近50万字的小说,用三个下午闲暇时间,总共四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完。三天的时间,围绕着炸桥,一个美国志愿者在西班牙内战中,为了信仰献身的故事。
   读完了小说,又特意找来影片《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场钟声》)看了,对照下,觉得自己读书的质量挺高的,电影里的主要情节与对话都基本有印象。如果说读《丧钟为谁而鸣》的时候,还没理清,至少还存疑着为什么非得要用新闻体小说来长篇累牍的叙述三天里的故事(新闻本应当简洁)等疑问,看了电影《丧钟为谁而鸣》后,一个浮标浮出水面。对历史题材,作者站在客观的中立立场,以上帝之眼,观察客观事物,原原本本说实实在在的人与事,尽量少的参与个人的观点与情感,只是在时光与空间的交汇点,如实谱写时光与空间中,那些小场景中的小人物与小事件。在小说中的现在中原本的还原现在,除了现在,只有现在。
   真有点暗自庆幸,好在读函授中文大本时,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这本小说。不然的话,只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到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不会看清楚海明威特有的新闻小说中特有的“现在”的意义。现在,从时间中的整体把握,从情感的特定位置出发,可以成为永恒的现在。
   领会《丧钟为谁而鸣》“现在”所包涵的特有意义,可以从小说扉页引用约翰?堂恩这段话来理解:“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图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儿;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这段话,集中用一句话说,每个人的逝去,丧钟响起,都是送别他们的“现在”。如果说小说的主题是书名《丧钟为谁而鸣》,那么以上的这段话,便是托起主题的支架。人,作为整体的人类。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是我们的其中。失去的那些人,可以说从此离开了作为“一个图块”的“现在”,离开了作为整体人类的“现在”。因此,从热爱和平和反战的意义上看,更通俗的理解,战争中的每个人,都是他妈的孩子。丧钟里,是你我他的逝去,是我们,你们,他们的逝去,是人类一份子的逝去。体现这样的主题,没有比新闻体小说更好的形式了。
   新闻体小说,意味着镜头式的客观记录,中立式的现场当下的真实描写,尽可能做到客观,客观,再客观地把历史真实呈现。从这个意义上回头看《丧钟为谁而鸣》为什么会写得如此冗长,以笔代“帚”,扫起那“一团”历史中人物与事件的真实云霓,看似无关紧要的各种描写,才变得如此重要和必不可少。
   小说里有正义和非正义,有共和与法西斯,有爱国和国际主义,有激情革命下的无情杀戮与经历杀戮恐惧后对战争的胆怯,以及对生命的顾怜。生命,在战争中被披戴上交战各方各自的使命。人性,在战争的你死我活残酷事实面前,挤兑着原本的忠实的信仰。可笑的是,信仰与使命的光环,总好像上帝的两面,“巴别塔”式的教唆灌输,永无止境悖论式及喋喋不休的争论,让真理与信仰总分裂成截然两派。人类的灵魂,被不同的真理阳光照耀着。每个幽暗的魂灵,期望着光明。一路从南面攀爬,一路从北面探索,各把各调,各是各理,水火不相容。他们唱着各自的真理之歌,不惜以放弃“现在”牺牲为代价,实现其各自的信仰与使命。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所承载的,就是大历史中小事件中的一角。小说第十三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民的敌人--这样的词他还是不说最好。他不太愿意用这种口号式的词。这是在和玛丽亚睡觉之后引起的思想变化。在政治上,他已经变得偏执死板,就好像是个顽固不化的浸礼会教友,因此像‘人民的敌人’这样的词能浮上心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不用多加考虑。使用这样的词他根本没怎么过脑子。”思想,政治,一经爱情点化,生命感触悄然起了变化。在罗伯特那里,“人民的敌人”在“偏执死板”的脑子里,其固有的“现在”观,开始有了点化学反应。可是,这点的反应对一生的信仰而言,短暂得如同昙花一现,并不足以动摇肩负的使命。最终,桥还是被炸了,任务完成了。生命,也因此终结。他的现在,化在时空的某个交汇处,比如与玛丽亚在一块的时候,成了过去了的永远的“现在”。
   罗伯特牺牲了,虽然是使命驱使。但他并不喜欢战争,而是不得不参加战争。在变化了的“现在”的环境下,为实现自己“现在”的信仰,不得不以可能牺牲自己永远的“现在”为代价而参战。在执行炸桥任务中,罗伯特的反战的情绪,在小说有这样的描述:“轰炸机这会儿飞得很高,就像是一支支迅疾而丑陋的箭,引擎声把天空震裂得像要崩裂似的。”“罗伯特?乔丹想,像墨西哥湾流里的尖鼻鲨鱼……它们的行动跟世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同,它们是一群机械化的死神在行动。”罗伯特之所以完成了炸桥任务,是因为他是处在“现在”之中历史的人。新闻体小说的责任,就在于小说中的“现在”人,存在于“某个”真实的事件中,是离开所谓的“艺术加工”和“艺术改造”,相对独立于所谓“文学”之外的人物,而不是任作者可以随心所欲捏造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除了罗伯特?乔丹是如此,玛丽亚、巴勃罗、比拉尔、安塞尔莫等人物都是如此。当然,小说并不等于现实的真实。新闻体小说,只是相对其他小说更加的“实况”一些而已,作者的主观创作亦难免穿插期间,不同的是努力真实“记录”的性质,总是要大于主观“创造”的性质。
   读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感受是多层面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小说以罗伯特炸桥的故事为线索,反映战争中正义战胜邪恶的使命,迫使战争中的每个战士战胜自身的弱点,以不惜牺牲的精神投入战场,以达到解放多数人,给更多人自由与幸福的目的。罗伯特是教西班牙语的副教授,他是为了信仰自觉自愿参战。玛丽亚参战,虽然也是为了信仰,可她的信仰,与罗伯特的比较,带着强烈的被迫害的现实性和复仇的迫切性。她告诉罗伯特,她父亲喊着“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而从容就义。她原本也准备死,她将喊我父亲、母亲万岁。观照罗伯特和玛丽亚这两个人参战驱动力的主要的区别,一个是事先就认清了战争的本质的自觉,一个是现实环境的“现在”中,“被本质”同化后的自觉。每一场的激情的革命,正面厮杀,战场搏斗,血刃疆场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现实环境的“现在”中,在不同的宣传机器的作用下,“被本质”同化了的平民百姓。比如,小说中在现实环境的“现在”中,“被本质”同化了的善良人安塞尔,参战后,在被战争同化过程中,对杀人问题上的内心纠结与心灵痛苦。第十五章中有一段关于安塞尔在杀人方面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不再干杀人的事了。等战争结束后,对杀人的行为总得有很多苦行赎罪的办法吧。要是我们战后不再信教了,依我看,平民百姓总得实施一种苦行赎罪的有效措施,来涤除杀人的深重罪孽。不然,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人性的根基了。我知道杀人是必要的,可对一个人来说,做这种事情总是缺德的。我想,等战争结束了,我们胜利了,一定会有一种赎罪的方法,来消除我们大家的罪孽。”从战争中“被本质”同化的特殊的意义上说,小说更深层次的主题意义在于:站在全人类共同的立场,主张人类的共存共荣,相爱相惜,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阅读小说,欣赏亦当是作者的再创作。如同唱一首歌,弹一曲琴一样。正因为“再创作”的存在,所以小说的主题时常在读者那里是漂移的。并不反对小说的主题之说,可同时更认为小说当是泛主题的。怎么说呢?小说的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创作和再创作(把写作当作创作,而阅读当作再创作)时,作者哪怕存在明确的主观意愿上的主题安排,到读者那里得到的“主题”,并不一定与作者一模一样,甚至发现了重大的偏移,也可以背道而驰。写小说,是原始的带着播种性质的创作。读小说,是“加工”的带着收获性质的再创作。作者种的时候,原本种的可能是草本植物,可长着长着离开了原义,可能变成参天大树。相反,原想种下参天大树,却长成了一朵怪异的奇葩。读者读的时候,由于学识阅历的不同,对小说解读的感受与解码肯定不同,甚至会时常出现读者的“读意”大于作者的“创意”的情况,如那些滔滔不绝的小说评论家们。但不论怎么说,小说的原义现实,总是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功夫在诗外”的解析和评说,不过是让读书人更加的自鸣得意而已。比如小说中的这段关于罗伯特与玛丽亚爱情与生命“现在”的描写,直写得除了现在,只有现在。谁还能如何的见缝插针,扩充与缩小其原来的意义呢?“现在,现在,现在,只有现在,最主要是现在,除了你这个现在,没有别的现在,而现在就是你的先知。现在,会一直是现在。来吧,现在,因为除了现在只有现在。是啊,现在!就是现在,只有存在,除了现在一切都不存在。”
   应当向“现在”敬礼了!战争中的参战人员,无论其站边立场如何,在生死考验面前,面临随时可能即刻的牺牲现实,他们的现在,没有比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现在更为动人与凄美--除了现在,只有现在。

共 37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赏析,本就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体裁,要把作品赏析写好,非得读透悟透原作的立意、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加之以自己独到的对文学和人性的洞穿力,才可能赏读到位,评析到位,不至于埋没了原作品的文学精华和价值。赏析名著尤其如此。欣喜地发现,本篇赏析,无论从原作的内容还是思想意义,无论是评价原作的文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有一般的文学赏析难以企及的深度。作者抓住《丧钟为谁而鸣》的体裁“新闻体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作品中“除了现在还是现在”的人文客观性,表现作者“立足现实,表达现实,不忘现实”的创作原则,更是高度赞扬作者海明威的高度的人文观念,处处以人为本,世界和正义为高,“我们”包括所有人,每一个离去的人,都是“我们”中的一分子,地球乃至宇宙,都是有机的整体,都是存在于“现在”中的一部分,它们,他们,都是“我们”中的一员。这种广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常人难以理解。就如信仰和使命,既要同行,又要水火不容,这也是符合“现在”中的理论的。为作者的深度赏析喝彩,感谢赐稿流年,问好,祝创作愉快!【编辑 蓝月悠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月悠悠        2015-12-14 22:02:38
  很高兴地阅读到一篇有高度和深度的作品赏析文章,认真地品评,用心地感受作者具有穿透力的鉴赏眼光,不禁十分佩服。问好作者,欢迎继续赐稿流年!
蓝月悠悠
回复1 楼        文友:克思一郎        2015-12-14 23:32:52
  看了编辑的高评,深知读品评文之用心。一部小说,千人千感,鄙人只是孔窥偶感,得贵编抬爱,感激之余,遥颁编安!
2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15-12-15 16:55:51
  你好,敏思的克思一郎吗?没想到这里邂逅。珠江致以冬日的问候!请去珠江小园指导。遥握~~~~~~·····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回复2 楼        文友:克思一郎        2015-12-15 17:12:53
  前些年敏思文友拉进来的,停了几年,近见好朋友在玩,又来了。多赐教!
回复2 楼        文友:克思一郎        2015-12-15 17:13:12
  前些年敏思文友拉进来的,停了几年,近见好朋友在玩,又来了。多赐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