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关东民俗之关东烟(散文)

编辑推荐 【东北】关东民俗之关东烟(散文)


作者:笑林小屋 童生,9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089发表时间:2015-12-16 20:33:33

回农村老家,除了给老爹老妈带些好吃好喝的,还少不了带一样“好东西”,那就是上好的“叶子烟”。早年,在老爷子眼里,吉林的“蛟河烟”是最好抽的,赶上前些年最昂贵的“大中华”了。现在,他们也抽不惯“洋烟”,说是没劲儿,感觉还是旱烟好抽。
   说起吸烟,如今大家都懂得“吸烟有害健康”,过去似乎没有人认识到,都在享受着“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的快感。在老爹那一辈的人,大多数人都吸烟,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性、一种消遣方式。久而久之,在喷云吐雾的烟圈里,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别样的礼节。其实,烟也和酒一样,有着文化的味道。只不过,酒文化源远流长,至于“烟文化”,在吐纳之间烟消云散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歌咏酒的诗词数不胜数,没听说哪个大文豪给“烟”、“烟民”写过什么名句。据考证,中国古代没有烟草种植的记载,说是原产于美洲,到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之后逐步扩散开来,要不咋叫“洋烟”呢。
   到了清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普遍吸起烟来。过去,“大姑娘叼着大烟袋”,成为满人的时尚,成为大东北的一道风景。时代变了,别说大姑娘了,小媳妇抽烟的都难得一见了。现在,见到女子吸烟,男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仿佛另类,不像正经人。近年来,男人吸烟的,也逐渐减少。这是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在关东,民间有一种烟叶和现在卷烟的烟叶品种不一样。现在卷烟的烟叶是大长柳叶形,叶子绿黄色,管它叫“叶子烟”;而关东烟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灰绿色,都管它叫“蛤蟆头”,也叫旱烟。据说,这“旱烟”还有个来历。努尔哈赤称大汗后,老百姓就把这种关东烟叫“汗烟”。清朝倒台后,改了口风,叫它为“旱烟”。
   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过去的关东烟主要是地产的旱烟,就是那种老“蛤蟆头”。烟成色好与坏,一是闻着味儿正不正,二是抽着要不要火。点燃后,不灭火,能一直燃到完,那感觉才顺气。否则,吧嗒几口,烟灭了,能把性急的东北人气坏了,硬生生地把烟袋锅里的烟都磕到地上。到后来,憨态可掬的“蛤蟆头烟”种植逐渐减少,长相俏丽的“叶子烟”盛行起来。
   抽烟的人最反感的就是烟要火。有句顺口溜形容抽要火烟的感觉,“顶着风、冲着灯,人家说话别支声”。“要火”是东北的俗语,意思是烟总爱灭,得不时地重新点着火,才能继续抽下去。要火的烟,要么顶着风抽,风一吹就不灭火了。要么冲着灯抽,对着煤油灯,灭了随时可以点着。人家说话别支声,说的是,嘴得不停地吧嗒着,人家说话你要是一插嘴,可能烟就灭了。
   好的关东烟,烟叶大,质地厚。辨别烟叶的优劣,先要看,看烟叶的厚薄,有无斑痕;后要嗅,把烟叶放到鼻前闻,应有股醇厚的香味儿;还要品,搓一把烟末儿,拧成烟卷,或装进烟锅儿,轻轻地吸一口,让烟香在口腔里闷一会儿,再缓缓从鼻子里喷出来。烟香浓烈,无异味儿,吸烟人高兴地嚷着:“很地道,好烟,好烟!”
   好的烟叶还在于炮制。晒烟,便是重要的工序。烟叶成熟后,一片一片地割下来,用长长的绳子串起来,挂在架子上凉晒。东北有句农谚,“白露烟上架”,就是到了二十四节气的白露,烟就成熟了,需要割下来上架子亮露。此时,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屋檐下,全是搭起来的烟架。一绳一绳的烟叶,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烈日暴晒,露水喷洒,当初带着绿意的烟叶,渐渐泛起了金色,像是涂抹了香油似的。
   关东烟之所以是上品,与土质成分、气候条件息息相关。长白山脚下,松辽平原沃野千里。这里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撒上种子就长庄稼。关东地处我国北方的高寒地带,属于大陆季风气候,烟叶成熟季节,恰好秋高气爽,日照充足,老百姓讲“上烟快”。
   初秋冷暖交替时节,霜露染秋红,在雾水、露水的浸润下,更增添烟味儿的浓重。就像云烟、贵烟举世公认,当然和地处高原、日照充足密不可分。关东烟醇香,还少不了一种特有的植物,那就是漫山遍野的黄蒿。把这种用特殊香气黄蒿覆盖在晒好的烟叶上,过一段时间,两种香味就糅合在一起,成就了关东烟特有的香气。
   东北特产“关东烟”,有名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蛟河、桦甸、敦化等地。其中的上品,要属蛟河烟,又称漂河烟。传说在很久以前,拉法山下有一条大河,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条蛟龙,于是人们将这条河取名为蛟河。蛟河县由此而得名,这里是吉林省烟草的著名产区。据考证,自清朝顺治年间起,这里的农民就开始种植烟草,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至清朝咸丰年间,已闻名遐迩。烤制后气味奇香,明清时曾为皇室的贡品,当时每年的销量达上百万斤。
   人们常说的“关东烟”,其实是东北三省种植烟草的统称。纯正的关东烟,则属吉林旱烟,而品质优良、正宗香醇的关东烟则是漂河晒烟。有人把蛟河县的漂河镇看做是“正宗关东烟”的产地。《吉林外记》记载:蛟河晒红烟亦称“南山烟”,也叫“关东烟”。烟,东北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汤头沟有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书中所言的“汤头沟”",就是现在蛟河市漂河镇的塔头沟屯。“烟叶只有一掌”,指的是蛟河烟的传统种植品种“红花铁锉子”、“白花铁锉子”。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松花湖东岸,属丘陵半山区。土壤类型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在松花湖沿岸的小气候区,种植晒烟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漂河镇是关东烟的主要产区,很多人把享誉大江南北的关东烟称做“漂河烟”、“蛟河烟”。漂河镇有个叫“喇叭口”的地方,矗立着一座高3.06米、宽0.8米的花岗岩石碑,石碑上刻着苍劲的楷书——“正宗关东烟”。这是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溥佐先生于1992年题写的。
   据《吉林土特产》记载,清顺治年间(1653年)朝廷颁布辽东召垦令,当时山东、河北等地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举家“闯关东”。他们携带来烟籽,在漂河、拉法河、双岔河等流域种植。当地人除了种粮食外,家家户户都种烟。冬天到了,结冻封河,漂河两岸的烟农们头戴狗皮帽子,脚穿牛皮兀拉,成群结伙赶往集市,把烟卖给关里来的黄烟老客。当时有段广泛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烟农的艰辛:进店掏出荞麦饼,三个人只要一碗汤,住店不租被和褥,光炕睡到大天亮……
   时光流转,斑驳的岁月仍在传承着一些老传统。现在还有一些老年人延续着抽旱烟的习惯。如今,抽旱烟的大多都是用纸卷着的,用烟袋的少见了。坐在炕上,蹲在墙根儿,或男或女叼着烟袋,有滋有味的抽着,在今天是稀罕的景致了。著名歌唱家郭颂的《新货郎》唱得好:“汉白玉的烟袋嘴儿,乌木杆儿,还有那锃明瓦亮的烟袋锅来啊!”
   东北人用的烟袋,由烟袋嘴、烟袋杆、烟袋锅3部分组成,还佩带着不可或缺的附属物,那就是拴在烟袋杆上的烟口袋。烟锅杆为木质,有长有短,内部有烟道,一头接烟锅头,一头接烟锅嘴。烟袋杆也分档次,比较讲究的是乌木杆,一般人用的是葡萄藤子做的。烟袋锅大多是铜制的,细心人把烟袋锅擦得锃亮,而烟袋嘴有很多种,有金属的、有玉石的、有琉璃的、也有玛瑙的。
   据说玉石的烟嘴含在嘴里不咯牙,很柔软,冬天也不冰嘴。的民间歇后语。上讲究的烟袋嘴有翡翠的、玛瑙的,纪晓岚御赐的金烟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人用的都是铜嘴,穷苦人买不起烟袋嘴,就直接把烟杆含在嘴里吸。因此就有了“穷棒子烟袋没有嘴(准)”这句歇后语。
   最上讲究、最下功夫的是烟荷包,一般男人用的都是用狍皮或鹿皮做的,底大口小,口上有条袋抽松紧,把烟荷包装满了烟,拴在烟袋杆上或别在腰带上。东北的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做烟荷包。烟荷包上要绣花,还要拿褶,小巧玲珑很漂亮。从过门到婆家那天起,新媳妇就手不离烟荷包了。给公婆、长辈、客人装烟、点烟,是满族人最讲究的礼节。每天早起后、晚睡前,媳妇都要到公婆屋里问安,给装上烟,点着活火,饭后也要装烟、点烟。长辈人很看中这礼节,伺候好了,逢人便夸奖:“我儿媳妇孝顺,会来事儿!”
   当时,讲究的抽烟人,还配有银三件:即银胡梳、银枢耳勺和银制的通烟锅针。这三样物件往往与烟荷包拴在一块,烟荷包里装有火镰、火石、火绒,还带着剥皮剔骨用的小刀。小小的烟荷包,早已深深的融入到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贵族,有钱的满族人,还要吸水烟、嗅鼻烟。那鼻烟壶更是十分讲究,成了满族王孙把玩、摆阔的象征。有民间艺人专门画鼻烟壶,成就了很多艺术大师,成了收藏家鉴赏的文物了。
   用烟袋吸烟,一般男的用短杆烟袋,这样携带方便,易于外出劳作;妇女在家则多用长杆烟袋。用烟锅抽烟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种权威。特别是用长烟袋的,一般是一家之主。烟袋锅在炕沿上使劲敲着,是训诫人的道具、教训人的武器。小孩不听话,呵斥声未到,头上早挨了一烟锅。淘气的小娃子呲牙裂嘴,还不敢大声喊痛。有的大烟袋比胳膊还长,装烟、点火够不着,还得别人恭恭敬敬伺候着。
   用纸卷着抽,这卷烟也是个手艺活儿。虽然老爷子教了多少回,到现在我还是卷不好,常常弄散花了,撒了一地烟沫,老妈“啧啧”地很心疼。总是背地里卷了很多支,等我回家时,高兴地拿出来让我抽。在过去,有时想抽烟,还找不到卷烟纸。纸在农村是紧缺货,没有专门买纸卷烟的,旧书、旧报纸、学生用过的作业本,都是卷烟的原材料。有些农村人不识字,把学生正用的作业本裁了卷烟抽。孩子怕老师训斥,闹腾着不上学,一把鼻涕一把泪,让人哭笑不得。穷苦时代,大多数人与读书无缘,很少接触笔墨纸张,既便有了纸张,也舍不得用来卷烟。近些年来,造纸厂特制的特白纯木浆大罗纹卷烟纸随处可买,大大提高了关东烟的吸食质量。
   说起抽烟的好处,东北有句顺口溜:“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轻轻抽一口,全身都舒坦。写文章抽支烟,保证思路宽。劳作间抽支烟,既可提神又解谗。”还有,当地人把关东烟当做一种药性:小孩肚子疼时,老人抠点烟袋油子,抹到肚脐上可起到止痛作用;用烟拐子、烟梗熬水,可治愈皮癣和脚气病;外伤出血了,捏一点烟末儿按到伤口上,可消炎、止痛、止血;烟袋中浓烈的烟油味,能驱赶蚊虫,以防叮咬。晚上,烟头一闪一闪的光亮,能为走夜路的人壮胆,怕烟火的野兽看到也会逃之夭夭。
   东北人豪爽热情,家里来了客人,要把烟笸箩送到客人身边,会吸烟的往往先装上一袋烟,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茶余饭后,都喜欢串门子,大多集中在有威望、人缘好、又好客的人家。尤其到了农闲时节,人们常聚在一起,守着炭火盆,端着烟笸箩,刁着长烟袋,唠家常,讲瞎话,扯闲皮儿。说着说着正经事儿,就扯上东家的娘们、西家的儿媳妇。每人掏出自己的烟口袋,你装一袋,我卷一颗,相互敬着,品着聊着,满屋烟雾缭绕,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成为关东的一道风景。
   东北人喜欢抽烟也与当地气候条件不无关系。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呵气成霜。小北风一刮,大雪漫天飞舞,天气异常寒冷。在外面跑买卖的、做苦力的,冻得实在受不了,掏出烟袋,抽上几口儿,暖乎暖乎手,多多少少驱除一点寒意。昼短夜长,在家里猫冬儿的,找几个对心情的朋友,凑到一起,唠唠嗑儿,唱唱小曲儿,痛痛快快喝点老白干,说着说着就是一小天儿。没有娱乐生活的年代,乐观的东北人用自己的方式打发着漫长的冬季。
   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农村都点煤油灯。为了省油,有时晚上不点灯。看着奶奶叼的烟袋锅,一亮一灭的,丝丝冒着青烟,仿佛有一种香火在延续。
   转眼又到年关了,得抽时间到市场上转转,挑选几把上好的烟叶,拿给年迈的老爹老妈,略尽绵薄之心,权当过年的礼物了。
  

共 4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起来很过瘾的散文。过瘾之处在哪里呢?其一,浓郁的地方特色。全文详尽叙述了关东烟的生产过程,颇具知识性,这是作者深入研究地方风俗和地域特色之后,深厚积累基础上才气迸发。其二,浓郁的乡情。作者写着关东烟,也写了自己的故乡,其思念之情尽情流露;其三,深深的亲情。作者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最后落笔在给老爹老妈买上好的关东烟上,亲情顿时溢于言表!这才是融知识、融亲情于一体的上乘文章。推荐欣赏,问候作者,期待更加精彩!【东北编辑:煮文成趣】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煮文成趣        2015-12-16 21:40:34
  习俗之中有文化,习俗之中蕴真情!感谢作者呈现的精彩,隆重推荐欣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