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记忆中日渐消逝的几件木器(随笔)

编辑推荐 【雀巢】记忆中日渐消逝的几件木器(随笔)


作者:西果 布衣,35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3发表时间:2015-12-17 19:32:04

【雀巢】记忆中日渐消逝的几件木器(随笔) 人类文明史是以普遍使用的器物材质来划分的,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再往后应该是铁器时代、塑胶化工时代,这种分法也许是因为这些材质代表着新兴科技吧,然而私以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比如贯穿各时代始终的还要列上木器、竹器、骨器以及陶器等等,并且比如木器肯定不会晚于石器。试想远祖猿人们,从树上爬下来站到地上,发现一种好吃的比如一穴蚂蚁或者一窝马蜂,肯定先是会想到取个树枝戳戳,而不会先想到拿块石头投掷一下做试探,再比如归初狩猎时也肯定是先鼓捣一根大棒扛上,即使是想吃鱼了吧,顺手的工具一定也是木棍改造成的鱼杈。所以人类对木器的使用可谓是以一惯之的,百千万年以来,就是铁器普及之后,日常器物也多是七分木三分铁的配套制品,至于种种木器的制作工艺更是精美绝伦了。
   时至今日,木器在生活用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有些百千年来普通使用的老物件,也因时代的激变、科技的飞越更是日渐消逝于一代人的记忆,想起童年时接触到的几件木器,也许我们这代就是最后的见证者。这样说来,似乎就有一份责任写一写,否则这些东西怕只真是要消失在记忆里了。
   记得最初引起我惊奇的是一件小器物,那时有十岁左右吧,一次走姥姥家,和小表哥在一起调皮捣蛋的玩,忘记翻找什么东西了,拿棍棍儿往床底下拔啦拔啦去,结果扫出一个黑黝黝的东西,长长的柄、洼洼的坑,这做啥用的啊?拿了去问大人,说是勺子啊,舀饭炒菜用的啊。咦,勺子不是铁的么?原来过去人们做饭也有用木勺的啊。一时间,想到了母亲曾说起的,姥姥家曾有一柜子底的光洋,还有好些个短工、长工,以此为场景,这勺子在热腾腾的为这些人炒菜舀粥,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
   再大点时,读到大炼钢铁有关的描述,不经意间又想起这只木勺,就想当时人们肯定会把铁勺回炉再熔以造枪炮,做饭舀汤早年间的木勺是否又有了用武之地?而当初床底下翻出的那支木勺,也就只在姥姥见过那这一次,此后也许就不知在何时就彻底丢弃了。再后来金属制品越来越繁盛,生活用品方面有人就喜欢复古的那种别致,即便木勺这种小器物在超市里也多见不罕,每每遇到就又想起姥姥家那把,觉得当前的仿制品太油滑光润了,远没有当初实物的古朴,进而记起那柄姥姥家的木勺形状与北斗七星十分想像。
   另一个物件可比木勺子复杂的多了,那是一架大型的自动机械——老式手工织布机,留存于记忆的时间更早些,应该是在六、七岁时的时候。那时跟奶奶家前后院住着,大约是春末夏初正是槐花盛开时节,听奶奶说要请机工来织些布给各家分分,果然没过几天呢就看到四叔家的堂屋里支起了好大一架织布机。
   机身朝东面西放置,大约两米多长,西头一人多高上面是卷筒,记得是用来卷织好的布匹的,东边那部分矮许多,约略记得分成上下两层木架,底下是提棉线的上面应该是棉线经纬交织的,最东边应该是机工的一个坐杠,坐在上面脚踩踏板做牵引力卷动整幅布轴,同时手里得忙活着分经纬线穿梭子啥的,大体是这样吧,小孩子仅仅是守在旁边看着哐唧哐唧的飞梭走线、上下联动,感觉特别神奇好玩,至于具体架构和原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心去研究。
   记得机工早来晚走、中午留餐,大约忙活了有七、八天吧,一叠叠白净厚实的粗棉布就摞起来了,大家喜气洋洋,奶奶给我们叔伯几家都分送了一些,说哪天统一送到染房染染,给孩子们做身衣裳吧,粗布的,耐磨。我们小孩子当然也挺高兴,最主要的是这种布比较新鲜,真要让穿的话倒不一定乐意,因为那时已然流行的确凉了。所以,这种老式机织粗布,我们那茬人也算是赶上了最最末尾的一波,属于改革开放初年百姓家有点小积蓄了,老辈人的一时兴起作为一种念古思旧的缅怀吧,没过几年呢这种手工机织布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机工也全部转了行或者务工或者做了建筑工吧,而今奶奶那辈人也早就相继离世,老织机更是完全作古了。
   织布机算是大型机具,同样是木制纺织器具,手摇纺线车就简易许多,几乎是老年间的家家必备。记得早年间,奶奶院里棚子下就长期摆放着一架纺车,有点闲空了就坐下来一手摇车、一手续棉,纺线成锭,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常常能掺乎其中,一会儿摇柄一会续棉一会又要给车轴膏膏油,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捣乱。这种工艺不仅女人在行,就是男人也多有行家里手,记得那时小学课本上就有一篇延安枣园纺线大赛,周恩来啊还是朱总司令得了个冠军呢。
   说起来纺车从战国时代就有了,汉砖上就有遗留下来的砖画,两千年的延续,有手摇动的,有脚踏的,北宋时还出现了以水为动力、有数十枚锭子的大纺车。现代工业时代到来,无论多先进的木器具都让位于铁、电器具了,奶奶那架纺车不知哪天起也挂在了墙上,与纺车在墙角对望的是另一件木器具,播种用的木耧。木耧车上面一个方斗是放粮食种子的,下有两条多至五条筒管腿儿,方斗后有手扶柄,木耧前是两根长长的辕以便架在牛呀骡子呀等牲口背上做动力。
   木耧的发明在公元前两百年时的西汉时期就有了,而欧洲只到十六世纪也就是明朝中期,还是在用手点播种植,这种先进的种植方式一直没传到西方,倒是印度学去了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在使用。不过西方科技后来居上,现代科技一经萌芽其效率及影响力就不是旧时代科技所能同日而语了。新兴科技的产品唯一不能与旧器物相比的,也许只有那份时光的绵远、文化的积淀以及使用者代代相继的情感凝结的吧。木器,尽管不再新锐,然而在日渐消逝于记忆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追思。
  

共 21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曾几何时,金属以及诸多新型材料的兴起,让昔年的木器一点点在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作者就是从这般消失出发,向我们娓娓道来了童年时代那些老旧的木器——姥姥家形如北斗七星的木勺,奶奶家老旧的手工织布机,并且还像读者道来了织布机的历史,描绘了织布机的作用成品,而这一幕幕老旧的过去似乎就在我们的眼前上演。木器,不单单只是生活用具,而是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还有历史的深厚。推荐阅读。编辑:桑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塞墨        2015-12-17 19:40:28
  一种文化的消失,这大约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可自然的取舍和生存,也许并不一定保留下精华,摒弃糟粕,更何况如果我们的所谓进步,形成了一种涡旋。欣赏问好!
2 楼        文友:塞墨        2015-12-17 19:41:45
  形式在一些没有进步文化思想的人手里传递,真正的思想精髓却没有人愿意潜心去保留和光大……
3 楼        文友:东方安澜        2015-12-17 20:26:10
  老木件带来老记忆,留存着岁月的温情。
4 楼        文友:小泥儿        2015-12-17 21:13:49
  一种物件代表了一段历史,奶奶的织布机能织出多少时代的锦缎,那里有四季的风光,有岁月的流逝,怎能不让人怀念。老物件老木器留到现在就珍贵了。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5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5-12-18 06:24:26
  欢迎作者投稿巢中,好像也是第一次把稿子投在社团,望你常来,不但常见老物件,也见常见新文章。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