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渔舟】明明向道人不决(香严智闲禅诗解读)

精品 【渔舟】明明向道人不决(香严智闲禅诗解读)


作者:清荷诗语 秀才,167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19发表时间:2015-12-19 09:37:21

明明向道人不决
   ——香严智闲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动容扬古道,不附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首《明明向道人不决》出自唐初名僧香严智闲法师之手,说起他写这首偈子,还有一个典故。香严智闲大师本是出生在书香门弟,从小便博学多才,记忆力超强,只要他看过的书,都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本领,如果家人问他一本书里的内容在第几页第几行,他都能基本对答出来。乡邻便都称他为奇才,认为他长大后定是国之栋梁。
   可是渐渐长大的香严智闲却对功名非常淡泊,喜欢上了修持,长大后,便出家拜在百丈怀海禅师门下。因为智闲禅师从小便博览众书,所以反应非常机智,书上的东西随手拈来便可以运用到现实中去。百丈怀海禅师每逢问及一些事情,智闲都能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他便又拜在师兄沩山灵佑门下。沩山禅师问道:“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沩山禅师主要让智闲回答的是“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其实这里也有敲打智闲的意思,不要整日对“葫芦画瓢”。
   一句话难住了智闲,他日想、夜想、吃饭想、睡觉也想,翻遍自己所读过的所有书,就是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实在想不起来,好学的智闲便再一次来到沩山禅师的禅房,要求沩山禅师把答案给自己。
   沩山禅师便又送了智闲一句话:“我若说似汝,汝已后(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
   智闲可以说对沩山禅师这句话劳心费神,可最后终不得解,绝望之余,便将自己平日所读的书籍付之一炬,说道:“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智闲禅师恋恋不舍地辞别了沩山,辞别了自己居住了多年的寺院,开始在民间四处流浪,从小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智闲,并没有吃过多少人间的苦,长大出家后,因为自己知识的渊博,反映的机敏的对佛法超常的悟性,一直深爱百丈禅师的喜爱,在寺院他也没有干过什么体力活。所以走到民间后,他才真正看到了人们生活的疾苦和战争带来的萧条场景,一路行走,一路悲叹,写出了大量劝世人向佛修善的禅诗。
   在云游过程中,智闲禅师来到了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因为连年的战争,这里已经是荒芜一片,人去寺院空,目睹了慧忠禅师道场的遗迹,再加上流浪的疲惫,智闲禅师决定就在这里停驻下来,再不去过云游的生活。
   智闲开始整理荒芜的土地,这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抬起累疼的腰,只见几米外一片葱绿的竹子映入眼帘。智闲便拿起一片瓦片向着竹林投去,而这块瓦砾正好打在一棵竹子上面,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响声,这一声响悠远绵长,在智闲的耳边久久回荡,他让整个人都呆在了原地,似有所悟、似有所思。
   这“嘟”的一声清脆,让智闲仿佛打破虚空,拨云见月一般,自己内心的迷妄、臆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一下明白了沩山禅师那句话的意思。智闲急忙奔回自己整理出来的禅房,沐浴、净手、焚香,遥拜沩山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焚香完毕,更是做出了这首流传后世的偈语《明明向道人不决》,只这首偈语的标题,便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尤其是偈语的第一句话,这一击,让心底生出了朵朵莲花,才知道纸上谈兵,永远说的是别人的经验,一切都不属于自己。身性的开悟、人情的冷暖,都需要自己去实践、去亲历,才会有新的感悟与发现。望着这一条条通向修持的道路,处处都充满生机。在空无之中,那些声色犬马只不过是繁华尘世的过烟云烟。离念就是在这心间,这本是一座高高的山顶,天地我独尊的绝顶境。且道“上上机”如何会得?真的是应了“瑟瑟西风冷,当空月斜影。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头头浑漏泄,切忌觅幽玄。”
   香严智闲法师本就是一个有修持的禅师,当他渐渐把寺院修好,并恢复了原貌后,最初的时候是周围村庄的村民受到他佛法的恩泽,在口碑相传中,智闲大师的名气便一点一点地大了起来,聚到他身边的信男善女们越来越多。很快智闲的这首禅诗,就传进了沩山禅师的耳内,他连连点头对身边的众弟子说:“智闲开悟了。”站在沩山身边的仰山禅师道:“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
   于是仰山便来到了智闲居住的地方并把沩山禅师的话转达给智闲禅师:“师傅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于是智闲便说法给仰山听,仰山听了,道:“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真正开悟,别更说看。”
   于是智闲便作偈一首《去年贫》: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智闲禅师作这首偈子是饱含深意的,在古代僧人多以贫穷而象征自性,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是博大的、是精深的,他实实在在存在并以自然规律循环着,但万物却又都是空的,这是本性与灵性的虚无,你生的时候哪怕是富可敌国,可是走的时候,你却依然赤条条而去,那些你认为是你自己的金钱、美人等等物欲的东西,都将不再属于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自性立于无尘,这与贫穷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智闲参悟了,也参透了。其实,他早已经参悟,只是因为自己把书上的东西看的太重要,没有走心便随口说了出来,现在一走心,他反倒话不多了,但字字句句都却如金子一般宝贵着。
   智闲禅师这首禅诗的大致意思是:“去年贫穷,还有余地。今年贫穷,却是连余地也没有了。去年贫穷,还有个立锥之地。今年贫穷,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
   可是仰山禅师听了这首偈子后,却还不满意,便对智闲道:“你的观点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由破我执到破法执,二是你只是在破除我法二执上下功夫,还没进入本来无物的境界。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智闲听了若有所思,然后执笔又做一偈《达道场与城阴行者》:
   理奥绝思量,根寻径路长。
   因兹知隔阔,无那被封疆。
   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
   清净如来子,安然坐道场。
   这首禅诗里的意境,一下到达了禅诗偈语的最高境界,正如我们在谈论某个诗人写诗的技巧一般,真正的好诗是没有技巧的,所有的人生与故事在这诗行里都是直观的、直面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在这最简单的直观、直面里让我们通透与醒悟。正如智闲禅师这首偈子的第一句一般:“许多简单的事情,我们越思量越复杂,许多人生路我们越小心、越堤防便会越小心翼翼与不敢前行。”我们的一生就是需要心胸开阔而又通达,不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这也正是应了“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而这首偈子的最后一句,更是达到了智闲禅师思想的最高境界:“了断世间所有的情感以显圣智,心在佛门里度众生以已任。”
   仰山听了心似明镜,知道智闲禅师真正彻悟,于是回去后,把智闲的这两首偈子呈与沩山禅师,并对沩山禅师说:“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从此,完全开悟的智闲禅师在香严山广收门徒,一心弘扬佛法。智闲大师的名声越来越被传颂,香严寺的香火也旺盛了起来,到香严寺出家的净侣就达千人之多。
   与临濡县行者
   ——香严智闲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
   我因今日,得入山来。
   扬眉示我,因兹眼开。
   老僧手风,书处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
   这一日,香严寺来了一位名字叫梵歌的修持头佗,他的脸色呈着倦容,望到智闲大师,便跪拜在地,希望智闲大师为他受戒。智闲看梵歌虽然落魄,但举止文雅,谈吐不凡,只一眼,智闲便知此人并非等闲之辈。从他的身上,更是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一路走来为学佛而经历的困难。
   从与梵歌的交流中,知道梵歌的经历果然与自己非常相同,虽然饱读诗书,虽然出身富贵人家,但因父亲为人的正直,在被贬的路上郁郁而离开人世,而梵歌在京考中虽然名列前茅,却被奸臣以种种理由取消了他考试的成绩,从此落魄的梵歌把母亲送回家乡临儒县后,让自己成为了一名流浪的头佗,想用自己在佛法上的修持开悟处在混沌中的世人。当他听说距离自己家乡不远的香山寺有一位得道高僧智闲后,便来到了香山寺,想让智闲为自己摩顶受戒。智闲禅师听了梵歌的故事,心有感触,挥笔为梵歌写下了这首《与临濡县行者》的禅诗。
   这首诗偈,可以说是笔下生出了朵朵盛世的莲花,厚重而又凝浑,悲怆中带着无限的怜惜。读来大有诗经及汉魏之风,更是体现出来了智闲法师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参禅悟道的泰然心境:“你本是人间一位大丈夫,却因为不得志而让你的才气埋没。你我今日有缘,能在山上让我们相见。你以后定是一个慧眼大开之人,也定会有出头之日。而我已经老了,手总是无法控制地颤抖,包括写出的偈诗也如我的年龄一般,呈现着老态龙钟的样子。可是我的这首禅诗却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希望你能明白和理解。终有一日你会走出当前的困境,拨得云雾见日月。”
   从此梵歌改回自己的俗家名字,在家乡一边侍候老母亲,一边苦心读书,而智闲禅师更是时时给予他接济和鼓励。果然在下次的科考中,梵歌高居榜首,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梵歌成为智闲俗家最好的朋友,两人谈诗论道,同游山水之间。
   终是明白了,这世间得道的高僧,会把一切看的通透和明白,他们心里知道,什么样的人和佛有缘,什么样的人将注定在人间有番作为。
   三句后意
   ——香严智闲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
   这首《三句后意》,是智闲禅师真正透悟后的一首诗作,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作,让他放下了自己的锐气和傲气,从苦海中脱离,走向心灵的逍遥。“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而智闲禅师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因为书中的言语一般带有作者自己写作时的心情和想法,如果我们一味只凭自己的书面理解来引用书中的话,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劝世间读书的君子,在体会书中意的时候,要学会融会贯通,活学灵用。”
   写到这里,由不得想起《金刚经》中的一句禅语:“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句子的奇妙,世人永远难以用文字描述出来,但却是久久地在灵魂的深处回荡,这句是尘世间欲望与物质里的“有”,是博大精深佛学里的“无”,原来这“有”和“无”一直是我们的意念与想像。读书如此,学禅如此,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香严智闲禅师一生在香严寺传法说道,留下禅诗二百多首,许多禅诗一直到现在都还在民间流传,被那些信男善女们吟咏着,让世人的灵魂更加干净与纯洁。这世间,真的太需要干净与纯洁的灵魂,这样便会少了欺瞒、少了尔虞我诈,多了信任与理解。

共 42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到作者的此文,倒是想起以前也曾粗略地读过这个典故,只是一直未曾深究。今日细读作者的解析,倒是很有感触:无论修禅还是做学问或做人,小到一株花草,大到人生的有无、宇宙虚实,似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纸上谈兵,永远说的是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去“悟”透“根本”两个字才是要点。这两个字值得每个人终身去思索、去开悟。智闲禅师还特别强调,参悟,要离心意识去参,不要沉溺于语言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目前。若能在日用中,念念回光返照,即是与道相应。智闲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道由悟达,不在语言。况是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再次感谢作者的解读!细腻简明,推荐阅读!【编辑.李评】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评        2015-12-19 09:39:05
  感谢作者赐稿渔舟!
奋发向前,风雨怎能摧毁果敢和坚韧......
2 楼        文友:李评        2015-12-19 09:39:46
  感谢作者的解读!欣赏学习了!
奋发向前,风雨怎能摧毁果敢和坚韧......
3 楼        文友:李评        2015-12-19 09:41:23
  向作者致歉,还请多多包涵!周末快乐!问好作者!
奋发向前,风雨怎能摧毁果敢和坚韧......
回复3 楼        文友:清荷诗语        2015-12-19 10:23:04
  问好李平,真的是用心了。祝福送上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