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表嫂(散文)

精品 【春秋】表嫂(散文)


作者:来日方长 秀才,264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5发表时间:2015-12-19 20:12:19

【春秋】表嫂(散文)
   老家有一句村俚:表溯百年。腊梅是我表伯家的儿媳,我还叫她表嫂。表嫂比我大十二岁。记得我是在六岁那年,中秋节刚过没几天,才第一次见到腊梅嫂子的。腊梅与表哥如松于八月十八这一天举行了婚礼。
   如松表哥婚礼那天,白天我与几个小伙伴在野地里疯玩,弄得全身都是土,就像一只泥猴子。到了晚上,当腊梅坐着如松的自行车进门时,我已经在屋后的草堆旁睡着了。婚礼,在那特殊的年代、贫穷落后的乡村,不仅是一种仪式,还成了一种文化活动。乡亲们变着法子、翻出各种花样闹洞房。等到闹完洞房,妈妈这才想起我来。据说那天我是闭着眼睛由妈妈洗的澡,洗完就直接放在表伯母的床上继续睡了,连新娘子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我正在表哥家的天井里挖蚯蚓,用做钓鱼的诱饵。这时从堂屋走出一位苗条女子,白白净净的,头发梳成一个髻,如画的眉宇略带羞涩。她静静地站在我的身后,看着我翻开一块块小方砖,寻找下面的蚯蚓。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体香,让我闻着很舒服。等我挖完蚯蚓站起来,她浅浅一笑对我说:“你就是河西表叔家的小龙吧?”我点点头,又凑到她的身旁好奇地嗅了嗅,然后转着圈子打量她。我感觉在哪儿见过她,却一时想不起来。她跟着我转动身子,始终保持善意的微笑。见我不肯罢休,索性停了下来,任我前后观察她。她还张开双臂,似乎要让我看得够清楚,完全是一副温淑善良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新娘子,表哥的新媳妇。
   当时表哥已经三十多岁了,由于家庭成分是地主,所以结婚很晚。在那极左时期,地主的后代很难找上对象。他能娶到腊梅完全托祖上的德福。
   表哥的祖上曾是晚清扬州城里的盐商,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不仅城里有商铺,而且在老家紧靠三洋河的东侧,还置了四百多亩上好的水田,全由当地村民租用。三洋河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现在已成国家南水北调东线的骨干河流。奇怪的是它流过表哥家老宅附近却拐了一个弯,先向西流,与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一个“丫”字,然后再向北流去。
   据说表哥的曾祖就是看中这里的风水才买下田地的。晚年他把城里的店铺给二儿子打理,自己回到故里,与大房儿子一起生活。回乡后老人家做了很多善事,还出钱在三洋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造了两座桥。行人走不了几步就能穿过两条大河,因此当地人称做“三步两档桥”。至于出钱修路,接济乡邻,捐助寺庙,每年都有不小的花销。
   有一年腊月二十五,久雪天晴,表哥的曾祖坐轿子出去收账,到了三洋河桥的西侧,看到一位衣着粗布的老婆婆瘫坐在桥头哭泣。他赶紧让轿夫放下轿子,走过去,欠了欠身子和蔼地问道:“快过年了,你这位老姐有什么难事?说与我听听,或许我能帮上你的忙。”老太婆一只手指着摔在地上的油瓶子和一滩油污,另一只手拍着泥地,大哭道:“不晓得是什么人家造的这座桥啊,这么陡呀,还让不让人过哪!家里还指望这瓶豆油过年呢,一个跟头就全跌翻了,让我回去如何与媳妇说呀!”
   老曾祖当初为了让过往的帆船方便收落桅杆,特意让人把桥洞设计得很高。由于引桥偏短,桥面就很陡峭。见此情景,老曾祖连忙让伙计抓一把雪放在砚台上,很快磨好墨汁。他又从账本上撕下一张纸,提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递给老婆婆说:“老姐姐,你拿这个纸条,提瓶子再去油坊找那里的伙计,他们会给你装满油的。”说完,便令轿夫搀扶她过了桥去。
   老太婆将信将疑,颤巍巍地拿着纸条来到油坊。店里的小伙计一看,又传给另外一个伙计说:“这不是老太爷的字吗?要我们给这位老婆婆打满油,送她过桥去呢。”
   第二年开春,老曾祖就命人重新设计,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新桥,把引桥建得长长的,平坦多了。桥,用一块块小方砖磊成,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汁和草木灰浆粘结,很结实,一直保留到1960年代。如果保留到现在兴许算作历史文物了,可惜在“农业学大寨”时被拆了。后来公社在河上砌的一个水闸,用的就是原来桥上的小方砖。
   老曾祖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我的姑祖父,一直在乡村管理田产。另外两个儿子,一个在扬州城里经营店铺,另一个在南京城里教书。过去乡村习俗特别重视长房。老人临终留下遗言,居然把乡下所有良田都归到老大名下!
   姑祖父得子早,十八岁就有了第一个儿子。两位表伯父先后从中央大学毕业,都在国民政府财政部谋到了职位。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二伯父去了台湾,大伯父便回到了老家。
   大表伯颇有祖父遗风,也乐善好施。回乡不久,当地实施土改,他家被划为地主,所有土地分给了村民。庄园则被用作村里的学堂,一家子就迁至三洋河边的水车棚里居住。好在这家人一向行善,村民们并不十分为难他们。可是好景不长,“三反五反”运动一起,他们立即受到冲击。其时,姑祖父已经过世,由表伯当家,灾难也就落在他的头上。村上有个无赖,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曾被表伯当面痛斥过。此人怀恨在心,运动一起,便向县里派来的工作队诬告表伯是国民党潜伏特务。表伯就这样被投进了监狱。
   在扬州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表伯为自己作了无罪辩护。凭其出众的口才,详细叙述了他在国民政府里的岗位特点。按照党的政策,作为旧政府的一名文员,从来没有参与过反革命活动,不该获罪。回乡这几年,安心务农,从没有走出过乡里,一切都有村民作证,如何能从事特务活动?经过数次法庭辩论,最后法官确认表伯无罪。第四次开庭审理后,表伯被当庭释放了。
   表伯从法庭回家数天后,从扬州城里来了一位公安。此人原是高邮一带湖匪,后被新四军劝说加入了抗日武装,算是参加了革命。全国解放后,原先钢铁一般的队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道德锈斑,换妻便是其中的一块污点。这家伙一进扬州城,就直奔过去经常光顾的那条烟花柳巷,并与一位姿色不错的妓女打得火热。后来所有妓女都被集中改造,急得这厮抓耳挠腮,一时不得法子。在道德教育和法制威慑下,妓女大都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人,国家政策也允许她们嫁人。这位公安急忙回乡休了原配,要与那位从妓院出来的女人结婚。表伯被押时,他是看守。在了解表伯家的情况后,此人又生出一股打家劫舍的匪气。他找表伯说是借钱,实为勒索。
   “求亲无恶语;借钱笑脸生。”这家伙拿腔拿调,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完全是“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的口气。表伯一身正气,熟悉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如何甘受这等无赖欺负?当场一口拒绝。
   碰巧那天伯母正要临产,无法起床与此人周旋。悲剧就此发生。这是伯母一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如果那天伯母在现场绝不会像表伯这样认死理儿,花一两根金条定能消灾。到了午后,那小子见硬磨不行,又改为软泡,但任他口吐莲花,表伯就是不肯借钱。到了傍晚,那家伙谎说要表伯跟他去城里核实原国民政府的有关情况。表伯觉得自己刚被法庭审理释放,又是守法公民,相信政府不会为难他,便同意跟他走了。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一阵嘈杂声把全家人吵醒了。孩子们起床才发现表伯被人用担架抬了回来,放在了大门口。只见他浑身是血,雪白衬衫被血染成了红色。一眼便可看出是被荆条抽打的,已经体无完肤。表伯母还躺在床上待产,无法下地,孩子们只晓得围着父亲哭,那里知道赶快去请郎中?就这样刚过晌午,表伯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最终连他最小的女儿都没能看上一眼。
   伯母中年守寡,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教会孩子们独立。大女儿咏荷高小毕业,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却不得升学初中,只好回乡务农,与母亲一起担负全家的生计。如松表哥排行第二,读完初小便辍学了,年仅十二就在农村初级合作社参加田间劳动,单薄的肩膀早早担起了生活的重任。
   后来政策越来越“左”,地主子弟被剥夺了入学资格。每天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到自家的老宅里上学,而自己的孩子只能在教室外面偷听,伯母心如刀绞。伯母出生于大户人家,做姑娘时曾进过洋学堂,于是她既当母亲,又当老师。无论农活多么忙,哪怕被公社揪去批斗很晚回来,还要教孩子们认字读书。孩子们通过自学都能读书写信,其中二表哥如虎更是聪明过人,一天学堂没上却能通读四大古典名著,评论《三国演义》很有几分易中天的味道。
   孩子们渐渐长大,住在水车棚里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孤儿寡母能有什么办法呢?在他们艰难的日子,我的父亲站了出来。父亲四处告贷,还拆掉自家东厢房,把所拆木料、砖瓦都运过去了。不久就帮表伯母在老宅的北面,紧靠小学校的一块空地上新砌了三间瓦房。后来房子不断扩建,最后竟建成前后两进共六间房子。每一次建房父亲出力最大。
   我父亲年少丧母,七岁那年我的祖母便去世了。那时伯母刚嫁过来,待我父亲就如同自己儿子一般,长袍、短衣、布鞋等针线活,都是伯母亲手做。这一做就是十五年,一直到我父亲结婚。每年春节后,她与表伯来给舅舅,也就是我的祖父拜年,都给父亲带来很多好吃的零食。拜完年,还把我父亲带回去住上十天半月的。后来父亲回忆这段经历,语气全是温馨。表嫂就如母亲,让父亲感受浓浓的母爱。
   父亲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那时他在老家镇上一家汽车修理厂上班。伯母家砌房子由他去找领导批发钢材、批木头。他还出面到附近的窑厂,与人家讨价还价砖瓦的价格。我们经常听父亲对母亲说:“表嫂待我如子,我要把她当作母亲来孝敬。”我的母亲很支持父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到文革时,地主婆的日子越发艰难。伯母经常被人戴上白色的纸帽子,游街示众。帽子前后各竖写着四个字:老实交代;认真改造。各种批斗会一个接着一个,伯母都是被斗争的对象。每次批斗会结束,父亲就与如松一起把他们家的门板抬回去。这些门板是用作批斗会搭台用的。
   如松表哥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温文尔雅,但由于家里成分不好,年逾三十还未结婚。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只得向他的私塾老师、腊梅的父亲求救。
   腊梅的祖上是表哥家的佃户。有一年扬州城外发生了一场瘟疫,接连夺去了腊梅祖父、祖母的生命,留下腊梅的父亲,成了孤儿。如松的祖父看他可怜,就以每年三担大米的代价将他寄养在一庄户人家,后来看他很伶俐,又出钱让他进入村上私塾读书。腊梅的父亲读书很用功,后来还上了洋学堂,回乡后接替了老私塾先生,就成了我父亲的老师。
   那一年腊梅才十七岁。她看到我父亲上门,先甜甜地叫了一声叔,连忙去灶间端一碗水来,递给我父亲喝,紧接着就去地里喊他父亲回来。这对师生在房间里商量好一会儿,这才把腊梅叫进去。只听她父亲叹了一口气,有些不舍地问道:“腊梅呀,你觉得你如松哥这个人怎样?”
   “蛮好的呀。如松哥懂孝道,有礼貌,人也勤快。背后姑娘、嫂子们都说他好。”
   “你如松哥今年都三十一岁了,一直未中对象。家庭成分不好,难哪。”腊梅父亲怜爱地看着女儿说,“腊梅你也长大了,我与你叔刚才商量了,想把你嫁过去。你看——”腊梅父亲拉长了音,有些担心地看着女儿,就怕女儿不同意。
   腊梅站在一旁,斜侧着身子,羞涩地用手捻着胸前的辫子,低头在想。
   腊梅父亲继续道:“女儿呀,我们从祖上起就受人家恩惠。没有如松他爷爷的眷顾,哪有你爸爸的今天?又怎么会有你呀!”
   “爸,您别说了!”腊梅赧然道,“我听爸和叔的话。”
   第二年秋天,腊梅就嫁给了如松表哥,成了我的表嫂子。
   文革结束的前一年,公社实行土地整理,要求表哥家搬到临近国道附近的大村子里,集体还给补贴,交通出行也方便。如松跃跃欲试,伯母却很紧张。她死活不肯搬,还对如松说,除非她死了,否则别想搬家。
   如松是孝子,但不能不悖母亲。的确,搬家的诱惑太大了。他请来我父亲,以为母亲一向对表叔言听计从,这次也不例外。
   傍晚下班途中,父亲弯到如松家,与伯母在房间里只商谈了小一会儿,就把如松叫进去,很认真地对他说:“你这个家不要搬,这事儿必须听表叔的,表叔还让你吃亏?”
   如松表哥将信将疑,但不能同时得罪两位长辈,只好暂时不提这事。
   不久,文革结束了,党中央拨乱反正,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了刘少奇同志平反的那一年中秋节,伯母把外嫁的女儿都叫回来,还把我父亲叫了过去。一家子吃完团圆饭,伯母就让如松哥把她卧室里的大立柜挪开,然后在地下挖出了一只陶缸和一只瓷坛子,里面竟然装着银元和金条!原来伯母不肯搬家就是因为地下埋着金银。伯母把金条、银元分成了七份,吩咐如松、如虎各拿两份,两个表姐得一份,还有一份给我父亲,说是感谢他多年来对这家子的照应。
   我父亲含着热泪,拉着伯母的手说:“大嫂子啊,您待我就如母亲一般,我妈去世以后承蒙您照顾,冻不着、饿不着,委屈不着,还不多亏嫂子您哪!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怎么能收您这份大礼啊!”

共 64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句老家的村俚——“表溯百年”,引出一个家族几度沉浮的兴衰史。祖制传下来的“长房为大”“长嫂为母”被两代“表嫂”诠释得情深意重。感恩与报恩,贯穿于文章始末,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于平凡之中使亲情不断升华。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推荐欣赏。【编辑:三微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5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微花        2015-12-19 20:14:25
  小的时候,类似的故事,总是听奶奶在讲,没想到,原来故事是离我们如此之近。
三微花
回复1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5-12-19 23:01:21
  两代表嫂的恩情,让我终身难忘。祝愿腊梅嫂子健康快乐!
2 楼        文友:娇娇        2015-12-19 21:22:58
  那个年代的小孩子真真的可爱,田野就是玩耍的好地方。又读方长温暖的文字,真好。老家的记忆深入作者心中,每一颗树木,每一间村民的房舍,以及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都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家是游子最最留恋的地方,那里的一切曾经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相信,那份厚重的记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鲜活!好文!问好方长!祝周末愉快!
娇娇
回复2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5-12-19 22:57:34
  谢谢娇娇赏读。两代表嫂,一样情意。知恩图报,中华美德。拓展渠道,回报社会。
3 楼        文友:村夫了了        2015-12-21 05:28:33
  一个家族不平凡的兴衰史,一曲水乳交融骨肉亲情的颂歌。问候来日方长!
村夫了了
回复3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5-12-21 09:19:30
  每一个家族的背后,都有一个绵长的故事。人,从什么地方来?需要什么?该怎样做?这是写作的目的所在。
4 楼        文友:三微花        2015-12-25 20:58:51
  已申报精品文复审。
三微花
5 楼        文友:飞莺踏雪        2015-12-29 22:06:36
  好文,拜读
回复5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6-12-21 13:51:36
  谢谢朋友来访,敬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