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云端上的葛仙山(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云端上的葛仙山(散文)


作者:荷塘青青 秀才,24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6发表时间:2015-12-19 21:18:57

【流年】云端上的葛仙山(散文) 月儿已经下去了。
   一切景象是显性的。车灯亮起时,山峦、树影镀上了有层次的墨色。浅墨,墨黑,由浅及深朝远方洇,一点点地铺展陈开。一切又是隐性的。这些墨色像是从黑暗的甬道流泻而出,全部被暗拖住,在我们的车窗飞速地后退,消失。耳畔,风声隐隐,间或传来鹧鸪的叫声。风里有青草的气息,还有野花的香气。内心除却虔诚和敬畏之意,竟是有回归自然的喜悦。
   这是我第二次朝拜中华灵宝第一山——葛仙山。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属于武夷山的支脉,堪称中国道教灵宝派的发祥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的名山大川素为神栖之地,葛仙山亦不例外。古时的神仙方士讲究修心养气、炼气,他们崇尚自然,遵从心灵的呼唤,故而选择活动的场所,往往离不开风景怡人之处。葛仙山起于地,摩于天,吸纳天地灵气,草叶郁茂,山峦参支。山顶常年雾气袅绕,水气泱泱,最适合养气、炼气。但凡气足了,方可修炼内心的平和。据当地的的县志记载:“(县治)南七十里,日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汉仙人葛玄之所筑也。爰有仙坛、香炉、水碙,皆铁冶。有仙井蔫,有龙池蔫,有上马石,下马石,息心石;有试剑石,字书精妙;有飞升台,玄峰凌虚;有鹤迹鹿蹄。”千年前,山吸引了葛玄前来炼丹修道,慷慨地赐予他修炼之地;千年后,山又因葛玄名传天下,把中国的道教文化推向了辉煌。
   车子俨然一条喘息未定的鱼,游弋在大地皱褶间。黑暗,悄悄地隐退了。天地趋于清明,眼前的事物逐渐明朗。葛仙山,毫无悬念地呈现于我们面前。初夏的晨光以优美的圆弧笼罩住了葛仙山,从树梢处升起了薄薄的一层雾气,融入山峦的幽静。葛仙山在雾霭的掩映下,静坐云端,不言不语。山中古木苍苍,野生的羊齿植物和蕨类植物相互缠绕,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地闪烁着,它们安静地相处一个空间,互为背景,又同为主角,它们隔得如此的近,彼此间能聆听各自拔节长高的声音。不同颜色的绿,一层层,不引人注目地流向山峦,它们演变成南方特有的绿色气流,延续着生长或是衰亡的规律。放眼望去,所有的生物都在自然地生长,欲与天公试比高。偶尔鸟儿扇动翅膀掠过,仿佛这一切都是生命的源头。透过万物之象,我们的身心无限的放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阳光停驻山谷,山谷如某个时空的金色湖泊,有着分娩后的安详与宁静,静候着每一个怜惜时光和爱的朝山进香者。一股清泉至山谷的深处顺势而下,在谷底开辟出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池。水池周围,孕育着一大片茂盛植物。传说葛仙翁每次上山下山,都逗留此地洗濯。水,滋养天地万物,亦能洗净万物的尘埃。水池边,有人将水沉入饱满有力的体内,有人舀水清洗仆仆的风尘。而水擦亮了泥土中的小石子,青色的石子泛着天上的云纹。
   我们拾阶而上。登至半山腰,几间木屋依傍山坡而建。我们停下脚步,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走上前探问我们要不要喝碗粥,补充体力再上山。为了兜售生意,妇人将案板上的食材亮给我们看,说,笋是山上野生的,萝卜是山脚下自家地里种出来的,都是纯天然的,无公害。我们依言坐下,看妇人有条不紊地盛粥,装菜。我们品尝菜肴,其味果然比市场上销售的要鲜美。我们一边喝着碗里的粥,一边与妇人闲聊,询问生意如何。妇人道,旺季的时候钱挣得比较多。但这种日子比较少。我们复问,颇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既然挣钱不多,为何不下山去沿海地区打工。妇人淡然一笑答道,儿子媳妇在山脚下做蜡烛,一家人能相守,何必东奔西走的,又不是日子过不下去。我们循着她的手指,依稀望见山脚下的店铺。我的脑海闪过一幅画面:妇人的儿子媳妇,清闲的时候仰头看半山腰的父亲母亲;父亲母亲牵挂儿子媳妇,登高俯视。他们的目光若是交集,定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光。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妇人的丈夫一直坐在木凳上,埋头摆放香纸、蜡烛。他的脚下,静卧着一只猫。猫紧闭双目,满足地发出微微的鼾声,一副出世的超脱,像是完全消除了所有的念头。阳光从木屋的缝隙间照射在猫身上,猫宛如神灵。同行的一个朋友笑着说,葛仙山真是神奇,猫也懂得养神。我心下一动,一只猫养活路人的眼睛,葛仙山静养了我们浮躁的心灵。
   告别妇人,我们走进了娘娘庙。相传葛仙翁在葛仙山修炼,其母思儿心切,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于此,终因体力不支而倒在了葛仙山的半山腰。后人为了纪念葛仙翁的母亲,在此建立了殿宇。不知为何,站在娘娘庙大殿的中央,我想起了离此地不远的妇人,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当阳光引领我们来到葛仙祠时,人群开始密集起来。葛仙祠是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人生出出尘之念。前来祈福的善男信女,在大殿的四周盘旋。葛仙祠建立北宋,殿内有坛,坛上有葛仙翁行像、坐姿不一。殿门外右侧有三官殿、灵官殿,再下百步台阶是玉皇殿、地母楼、慈济寺等。葛仙祠殿内烟火袅袅,红红的烛火飘忽着漶漫的光亮。人处在诸神的凝视下,心胸随之被切割成一片宁静;而我们的人性被放大到极为完整的状态,内心的黑暗由神注入光芒,通透地亮着。
   旁边跪拜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喃喃自语。或许人类只有面对神灵,心怀才能无所忌惮的敞开。老人把心里的话和葛仙翁说完,起身之际,揉了揉酸麻的膝盖,打量着我问,你来求什么的?我笑了笑并不作答。老人说,葛仙翁求平安健康,殿门外观音求子,文殊菩萨求智慧……她喋喋不休地说了一通。我却全然无兴趣。葛仙山的“一山两教”,引得我生出好奇之心。
   人在迷茫的时候,很在意生与死的意义。中国道教和佛教好比昼夜交替,前者崇尚现世的幸福与安乐,以生为真实。他们主张炼丹修身,将人类的希望寄托于今世。道教讲究今生的修炼,追求延年益寿。后者倡导普渡众生,推崇先死后生的修行。他们信仰的是轮回之说,相信来世。佛教认为人死了,停止运转的是躯壳,灵魂却要根据今世善恶的表现,接受神灵的审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原本是不该并存的。但在葛仙山,道教建筑物和佛教建筑物相得益彰,兼容并包,形成“道释共处”的宗教文化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最初的葛玄云游大江南北,传道授医治病济世,以仁爱之心待人。后来,他选择了与云相接相扣的葛仙山修炼,羽化成仙。葛玄从一个孤独的行者到一个众人仰视的坐者,这不仅仅是心灵的嬗变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境界的升华。行者,胸中沟壑尽去,还原本来;坐者,心空无一物,天人合一。葛仙山牗启人心走向的是一种比天更为广大的包容与博爱,在自然里安放人心,在宇宙中由人心走向本然。
   日落西山。我们在山下回望葛仙祠。这座赋予我们希望并照亮我们心灵之殿,高过了尘世,与天堂相接。而天堂,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仓央嘉措说,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
   夏天来了,葛仙山脚下的十里荷花是不是也该开了。

共 27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道教名山葛仙山的游记散文。葛仙山,因仙人葛玄而名。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从葛仙山的地理位置,在道教名山中的地位入笔,给读者一个全面而直观的印象。接着,介绍了自己入山的所见所感。葛仙山幽静清灵,飞鸟闲花清泉相映成趣,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山腰处卖粥的妇人和来葛仙祠拜祭的老人,都给人以淳朴亲切的感觉。而这里“一山两教”的融合,更引发了作者强烈的好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在叙事写景的过程中,也穿插介绍了仙众葛玄仁爱待人,羽化成仙的修炼之路,读后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12-19 21:19:35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竹叶儿        2016-03-30 04:07:13
  来看看你~~~~~~~~~~~~~~~~~~~~还记得我不~~~~~~~~~~~~~~~~~~~~~~~~~~~~~~~~~~~~~~~~~~~~~~~~~~~~~~~~~~~~~~~~~~~~~~~~~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