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远逝的古镇与母校(散文)

精品 【西风】远逝的古镇与母校(散文)


作者:寒江孤鸿 举人,4189.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1发表时间:2015-12-20 15:50:18

【西风】远逝的古镇与母校(散文)
   每当我们弟兄几个凑在一起闲聊往事时,一个话题总会不经意间被谁提出,于是其他人就争先恐后地参与,一连串的回忆、补充、求证、咨询,将每个在座者的兴致调动起来,并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和满足。
   什么话题?日渐消逝的古镇与母校。
   父亲在世时经常念叨:哎,崇明上下八沙,号称七十二镇,其中桥庙堡浜四镇最有名。
   桥,指的是桥镇,就是今天的县城。庙,就是县城西去二十里地,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庙镇。
   退休后,我骑车游遍了崇明西部,开车走遍了崇明中、东部,几乎按图索骥地寻访过传说中的七十二镇。遗憾的是,很多镇已经湮灭在时光隧道里,踪迹全无。我只能从几个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们犹犹豫豫地指认下,才能找到那些曾经承载过一时繁华的断垣残壁。它们在清风明月的抚慰下,苟延残喘。有的甚至连断垣残壁也被岁月消溶了,只能在遗址上看到朝气蓬勃的春花秋叶,瓜棚豆架,或者干脆就是大片碧绿的庄稼。
   幸运的是,庙镇作为崇明西部的中心,依旧繁华,甚至范围在不断扩张。
   崇明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岛,是浩荡东流的长江和波涛汹涌的东海,在江海汇合处经过数千年激烈厮杀,将长江上游冲刷而下的泥沙凝聚成型,渐渐露出水面,犹如一朵朵睡莲绽放在蓝天下的长江入海口。唐朝年间,崇明岛露出水面,有宋以来,逐渐有人冒险跨江踏上崇明岛,纷纷筑堤围田,在茂密的芦苇荡中斩出一条血路,开垦荒地,搭建茅屋,终于将其建设成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设置崇明县,是明朝初期。
   庙镇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很多人都说不上来。我翻看了崇明县志,也语焉不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据父辈们说,原先位于镇口的貘貔(mopi)庙前有两棵古银杏树,树高二、三十米,树冠巨大,简直能遮天蔽日。树身粗得三个大人手拉着手都围不住。
   何物貘貔,而为之建庙尚飨?父亲说,古时候,曾有一怪兽顺海潮而来,潜到初具锥型的庙镇附近,隐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伺机绞杀、吞噬因早晨赶集上镇而路过的先民。有一个勇士听说此事,就手持铁扁担,找到了这头穷凶极恶的怪兽,与它大战三天三夜,终于将其杀死。而勇士也筋疲力尽,口吐鲜血,倒地而亡。于是庙镇的先民们集资建了座气势宏伟的庙宇,为勇士塑就金身,肩抗铁扁担,脚踏貘貔,威风凛凛,英气勃勃,供在佛龛里,坦然接受乡民们焚香点蜡,顶礼膜拜,四时祭奠,以纪念他为民除害、牺牲自己的光辉事迹。
   我怀疑这传说脱胎于西晋初期的宜兴勇士周处除三害故事。而传说中的貘貔,据崇明县志里记载,其实就是现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杨子鳄。
   父亲说,他小时候曾见到貘貔庙原貌。山门、钟鼓楼、配殿、两廊等都没有了,只有衰老颓败的大殿还在风雨中矗立着。后来那大殿终于在某个八月初三风雨大作的台风之夜,彻底坍塌了,解放后那庙址作了粮库。
   庙前的古银杏树算是躲过了解放前无数次的台风侵袭,也经受了烈日严寒、风霜雨雪等诸般严峻考验,但它们终究逃脱不了大跃进时代的噩运。不知哪个当官的随手一指,于是它们被掘翻倒地,接着逐段锯断,在利斧的砍削下,被劈成木柴,全部填进土高炉的炉膛里,化作愤怒的熊熊烈火。
   于是,香火盛极一时的貘貔庙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随着古银杏树的轰然倒地而彻底消失了,没给世人留下一丝痕迹。随同一起消失的,还有乡民们津津乐道的美丽传说,与恶势力作殊死较量的英雄壮举,以及先民们创造庙镇的一部分辉煌历史。
   何谓庙镇?父亲说,当年庙镇最繁华时,共有三座大庙,将市镇围住。因此取名庙镇。等到我懂事了,只见到最后一座,玄帝庙。
   玄帝,在中国道教里,被称作“北极玄天真武大帝”,是管辖北方的天帝。
   据我的大哥和二哥回忆,他们小学时代就在玄帝庙里度过。那么这位身份无比高贵的天帝,早在解放前就已经被拉下神座,将庙宇让位给莘莘学子们,取名庙镇小学。于是昔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庙宇里,传出一阵阵充满天真、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以及游戏、玩耍中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我的小学六年生涯,也是在庙镇小学度过的。
   每当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跨进庙镇小学那宽敞的合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根对称站立的粗大石柱形成的门廊。穿过门廊,走进青砖蔓地的大天井,回头看去,原来那四根石柱托着一个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戏台。走过天井,拾级而上,就是原先的玄帝大殿,金砖铺地,四梁八柱,五开间大,高大宽敞。东西两厢楼房和戏台两侧的平房,是一、二年级的教室。
   每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天井和大殿里就坐满了学生,一个个伸着脖子,饶有兴趣地观看戏台上由学生表演的歌舞节目。
   我对那些能上台表演的学生就别提多崇拜了,心里渴望着也能登台表演一回,哪怕只有一回!可我那时特腼腆,连跟女孩子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一旦被迫登台,我的灵魂会不会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而把我的身体遗弃在台上,张口结舌洋相百出?因此,直到小学毕业,我一次也没登上过这个戏台。这,成了我心底一辈子的遗憾。
   在大殿的东北角,后墙上开了扇宽大的单门。出这个门,大殿后面有一条十来米宽的河。河上架了一座两米宽的木桥。尤其使我们难忘的,这座桥上面建有遮风挡雨的桥廊,学生们都叫这座桥为“中河桥”。若干年后,当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风靡全国时,我很想爬回我的母校,抱住中河桥的廊柱,仔细寻找我丢失已久的少年形象和瑰丽梦想。
   桥北又是一大片青砖黛瓦白墙的平房,以桥为中轴线,形成三横一竖,像极了一个倒写的“王”字。那一竖是教师办公楼,三横都是教室。
   教师办公楼东面,有座占地近百平米、高约四米的小土山,我们都叫它“假山”。山坡上种了几十棵松树,山顶南边长着一棵大柏树。那棵柏树的树冠直径有十来米,粗大的树身上有一个大洞,足可以爬进一个孩子。但孩子们见到这棵树总要绕道而走,更不要说谁敢爬进树洞探险。据高年级的学生说,树洞下面有个大洞,直达山腹,洞里常年盘踞着一条十几米长的白蛇,蛇身比水缸还粗。那白蛇经常化身一个满脸白胡子的老头,坐在浓荫深处的树杈上乘凉。因此一到阴雨天,学生们宁愿尿裤,也不敢冒着危险去大柏树下的厕所方便。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辟谣了好几次,甚至带了几个老师上山,走到大柏树下,探身树洞,拍拍树杈,再三声明没有深不可测的山洞,没有什么蛇妖,也没有白胡子老头。但我直到小学毕业,一次也没敢靠近过那棵大柏树。
   夏天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登上假山,享受那浓荫下的清凉;冬天时,我踮起脚尖,透过树叶凋零的渺渺树梢极力远眺,能辨认出一里地外我家稻草铺就的屋顶。
   紧靠庙镇西边的崇西中学,在六十年代时,高考成功率达到90%以上,以致在全县的高中排行榜上名列榜眼。1965年,在我二哥那一届的高考生中,只有两个同学没考上大学;一个是出身成份不好的男生,还有一个是跟体育老师发生暧昧关系而自动退学的女生。
   我二哥前脚刚离开崇西中学,我后脚又踏进了崇西中学初中。可惜我没二哥那般幸运,能顺着他的脚印踏进大学,因为我身不由己地撞进了史无前例的的文革运动。三年初中下来,啥知识都没学到,几乎是个白丁。但那宽敞、幽静的校园,花坛里怒放的各色鲜花,井然有序的教室,大操场上热火朝天的运动会,令人流连忘返的阅览室,甚至与东边粮库接壤处那排哗哗作响的高大白杨树,几度在夜深人静时,展开在我的梦里。
   改革开放后,故乡的孩子们跟随父母涌进一江之隔的上海市区就读,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员严重流失。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不得不进行反复改造。改造的结果是,将原有的独特风貌全部抹掉,老建筑物一律推到,按现代风格重新设计、建造。于是,昔年颇有特色的两所学校跻身于千篇一律的建筑格局。我曾遐想过,如果将黄浦江边三十三栋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风格各异的大楼,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而全部推倒后,按统一形式重建,上海外滩还能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凝固的音乐、建造史上的奇观、上海市的地标、上海人的骄傲么?
   前几年,久居江苏常州的二哥回到家乡,非要我陪他去朝拜母校;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我极力劝阻他:别去了二哥。还是将旧时的美好记忆存在心底吧,闲时可以翻出来把玩、美化。如果你到实地一看,肯定会将你心底的美好印象击个粉碎,再也拼凑不起来。
   二哥不听我的劝告,于是我俩来到庙镇小学大门前,透过不锈钢栏杆,试图寻找梦想中的母校。可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记忆中的戏台、大殿、中河桥、弯弯的小河,高高的假山,以及原有的校舍,全部不翼而飞。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完全现代化的学校,三层高的教学大楼,看起来锃光瓦亮,就像刚买的不锈钢炊具,让人一眼看到底。我们心中对它深厚的历史感和神秘的艺术感,全没有了。
   走进崇西中学,同样使二哥失望。
   记忆中的中学教室跟小学一样,全被扒光了。校园格局被重新规划而焕然一新。弟兄俩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走了好一会,根本找不到一丝当年的气息。
   校舍之间的绿地管理得很好,碧草如茵,月季盛开。绿地上有防腐木做的葡萄架,也有时髦的不锈钢雕塑。但这些绿地全用铁丝网圈住了,因此显得有些霸气和隔阂。这种隔阂,失却了当年花坛里俯首可赏的幽静和美丽,也丧失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走出校门,二哥回头看了又看,感慨万千,却无从说起。只说了一句话:今后再也不进这校门了。
   是的,我们的母校,随着我们勃发的青春和绚丽的梦想,早已被岁月胁持而去,永不回头。留在心底的,只能是甜蜜的旧时回忆。
   那么古老的庙镇又能怎样?
   解放前的庙镇,被三条弯曲的河流围绕着,穿插着,将镇区分割成几块,再由三条铺着青石板的大街贯通全镇。有河必有桥,因此我们弟兄经常争论:庙镇究竟有几条木桥或石桥?可我记忆里最深的只是庙镇小学里带桥廊的中河木桥,和在镇中心的一座大石桥。
   那座桥的规模当然不能跟青浦朱家角的万年桥相比,但在我童年的眼光看来,已经是气势不凡。整座桥包括桥栏、桥面、桥墩,全由嵌凿齐整的青石组成。它横跨在南北向的河面上,桥两边是庙镇最繁华的地方。夏天时节,我用扎鞋底的棉线拴住一个玻璃瓶的瓶口,然后蹲在高高的桥面上,从石栏杆里探出身子,将玻璃瓶下沉到河面,让河水慢慢灌满瓶子,然后拎上来。
   将河水拎上来后派了什么用处,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桥旁的饮食店里飘来的一缕缕葱花大饼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一个劲地翻腾。
   那时的庙镇,百业齐全,店铺林立,给我印象深的是;流连忘返的新华书店、新奇有趣的百货店、香味四溢的糖果茶食店、药香弥漫的中药店、望而生畏的理发店、馋涎欲滴的饮食店。至于洋布店、酒馆、面店、当铺、弹棉铺、棺材铺、南货店、酱菜店、圆作铺等根本不感兴趣,而对整天弦索叮咚的茶馆却深恶痛疾。并不是我讨厌茶馆里飘逸出来的,用吴侬软语低吟浅唱的、绵软糯雅的评弹,而是受我外公的影响。他痴迷茶馆太甚,跟外婆讨要茶钱失败,就经常偷了家里的米贱卖,只为换一壶茶钱。
   对童年的我来说,庙镇就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充满了神秘。
   整块整块长条形的青石板,将庙镇三条街覆盖了不算,还在墙角处滋生出一簇又一簇的青苔。鳞次栉比的店铺,到了晚上就用一块又一块狭长的排门板包裹住。每到元宵节前后,各家店铺门前、廊下就挂起一盏盏造型各异的灯笼,将繁华地段的夜色,照耀得如同白昼,使我流连忘返。我有时偷偷地踮着脚站在一座气派大宅门的门槛上,试图从门缝里往里窥视里面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只是江南的大宅门里往往要好几进院落,显得幽深而神秘。抬头望着那些过街楼,我怎么也想象不出黢黑的小木楼里,人们是怎么生活的。里面有小姐的绣楼吗?我天天背着书包从这些楼下的青石板路上经过,却一次也没被绣楼上抛下的绣球砸中。
   上世纪的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事件接二连三地降临到古老的庙镇身上,于是数百年繁华至极的庙镇,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改造。其结果,就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成为长三角地区千人一面的市镇。于是,昔日清晰见底的三条河流没有了,宁静闲适的生活被打破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小楼纷纷被扒了,富蕴江南古镇的风韵挤没了。现代化的商品房拔地而起,临街商店门口的大喇叭里,播放着一轮又一轮的叫卖声和音乐。随意设摊经营和混乱不堪的交通,让行人叫苦不迭。被暴富心理扭曲了的经商理念,急剧膨胀的外来人口,将整个镇区搅得浑浊、凌乱。
   今日的庙镇,早已不是历史上那个风韵独特的庙镇了,而只是由新时期商品大潮席卷下,按照同一个模式诞生的无数个现代化市镇中的一个。
   据父辈们回忆,解放前,庙镇以北半里,有小观音堂;以东两里许,有大观音堂;往南一里,有刘家城隍庙;西去一里,有朱家庙;继续西去五里,有吃素庙。
   正是这些大庙小堂,点缀了庙镇的繁华。而今,这些寺庙,极大多数被岁月湮灭了。只有当初最不起眼的吃素庙,在僧俗们的坚持下,挺过了历次运动和打砸,终于在改革开放后活了过来,改名无为寺。该寺经过不断修缮、扩大,成为崇明西部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佛法丛林。据说这两年该寺还将在现今大殿后面,斥巨资新建一座大殿,建成后其规模将在崇明岛上独占鳌头。
  
  

共 52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生中,总是会有很多回忆。更是觉得某些事在心中酝酿久了,便会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那久久不断的记忆深藏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走过风雨人生,莫过于兄弟几个坐在一起回忆家乡的一草一木,畅谈今昔的变化之大。作者以饱满的情感,与家兄再次踏进昔日的母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今非昔比,当年的古朴典雅的风格已经不复存在,相比之下,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和人工的园林绿化带。抚今追昔,当年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就在耳边,似乎又看到了少年的自己。往日的印记已找不到一丝痕迹,感触到的是无限的失落与伤感,少儿时期的快乐与幸福也荡然无存。行走在人生路上,沉淀下的是一颗淡定的心,让失落与无奈化作珍惜的情怀,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此篇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了古镇的来历,以及古镇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推荐赏读。感谢作者带来佳作!辛苦了!期待更多佳作!【编辑:海韵波涛】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0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12-20 16:00:53
  回忆有时像芬芳的花儿,带来的是清香;有时又如一坛老酒,绵润醇厚。回忆有时是快乐的,也有时是伤感的。在回味中感叹人生岁月的飞逝,时间都去哪了……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人感叹,但是无论怎样,思乡之情是不会变的。感谢寒哥带来精心佳作!编按如有不当,请寒哥海涵!顺致冬安!祝创作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0 18:18:25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在这大趋势下,因循守旧的传统必定会遭到无情的冲击。我并不反对社会的进步,而是对某些领导干部漠视、破坏文化传承的行为感到痛心。我一直以为,如果我的家乡古镇保持完好的话,能跻身于江南古镇行列,被后人瞻仰。可惜,这一切都成了过去。
2 楼        文友:晶莹        2015-12-20 18:28:35
  50年代60年代的人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记忆中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这是难得的财富啊!
( (
回复2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0 19:10:53
  这正如歌中唱的那样:“谁不说俺家乡好”呀。
3 楼        文友:荒漠逸行者        2015-12-20 20:36:09
  今昔对比中,充满时代变迁的沧桑之感!问好寒江老师!
文学是心灵的自由舞蹈和歌唱。
回复3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0 21:52:51
  此文发出后,心常戚戚,唯恐不能加精,哈哈。
4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12-21 08:01:34
  读寒哥此文,看到了崇明岛的风雨历程,兴衰起落和寒哥从小到大所生活的环境,记忆中的家乡和眼前的家乡,巨大的变化,让人感慨不已!
桑干河
回复4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1 08:43:34
  每个人,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心里永远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致魂牵梦绕,废寝忘餐。可惜历史的洪流不断冲刷一切旧事物,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因此只能将遗憾埋在心底,诉诸笔端。
5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12-21 08:32:41
  人生中总会有很多失落的东西。祝贺加精!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5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2 09:42:46
  再不加精,我都无颜再任总编,怕浪得虚名了。哈哈
6 楼        文友:啸竹        2015-12-21 10:49:15
  我们寒哥出手就不同凡响,历史味浓厚,内蕴丰富,乍一品之,如甘如密,如痴如醉,不愧加精。某也不才,几效不及,狂加点评,实为汗颜。寒哥,西风有了你,这个冬天不会太冷。远握!
( (
回复6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2 09:46:04
  这破竹,捧起人来就不顾事实也不怕将人捧死!咱们西风社团有今天,全亏了社团里一批中坚骨干的不懈坚持和辛勤付出呀。
7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15-12-21 23:02:17
  拜读老师的文章,总有些许收获。祝福老师冬安
( (
回复7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2 09:47:19
  衷心祝愿闺闺能在新地方安身立命,过好每一天!
8 楼        文友:谈笑中        2015-12-22 19:23:16
  人杰地灵,无怪能写出如此不同凡响的佳篇。问好!
回复8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3 09:48:07
  欢迎谈笑中老师不断赐稿西风,多出佳作!
9 楼        文友:铃兰静开        2015-12-23 00:02:12
  寒江斑斑此文写的有滋有味,放得开收得拢,不愧精华之作!学习了。
回复9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3 09:49:27
  写故乡,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似有神助。铃兰你也试试?哈哈
10 楼        文友:念家的麻雀        2015-12-24 18:48:14
  祝老师力作加精,学生向您问好!
回复10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12-28 12:28:02
  小麻雀,年底要忙了是不?我们发现你投稿的速度降低了。毕竟还是以生计为主呀。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