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冬泳诗话立冬

精品 冬泳诗话立冬 ——冬泳水驴篇59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0发表时间:2015-12-20 17:37:17

冬泳诗话立冬
   又是一年立冬日,又是晨起冬泳,又是早餐吃麻糍粿、米粉条,又是话立冬。我一直很喜欢袁枚的《随园诗话》,那就还是读诗而言吧。
   说到立冬,我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冬景》。写冬景的诗很多,怎么就想起了李白的这首诗呢。李白的这首诗,在中华诗词中,是鲜见的六言绝句,而且又是诗句中再现醉态,所以我很欣赏。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的诗很多人都喜欢,人们喜欢的,就是诗中的那种清新飘逸。那种酒醉人、花醉人、月醉人、歌醉人、舞醉人的醉态。而李白写的诗,总与这些醉人的东西分不开。那首《月下独酌》,简直就把似醉非醉的神态写绝了。
   “冻笔”其实不是冻笔,这话桀骜。然而,“冻笔”确实不是冻笔。李白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而表达的方式就是动笔。年年冬泳,年年写立冬,年年又都不愿写立冬。为什么,因为老生常谈。李白用动笔表达了冻笔的愿望。也是,年年立冬,年年吃麻糍果、米粉条。吃厌了,听厌了,也说厌了。然而,李白把酒拿来,温酒一壶,意境就出来了。我也在想,立冬了,无新话可说,何不冬泳之后温酒烫锅,酒话当歌,醉意诗话一番呢。
  
   二
   近来查资料,才获知“冬”乃终之意。一年农事的辛劳,到了庄稼收获后,果实要收藏起来,以备来年享用。因此,“冬”不仅是终的意思,还含有藏的意思。所以,民间就有“冬藏”一说。
   一说到冬藏,不觉就会联想到“反季节”一词。以往年代。一到了春夏之交,便是庄稼青黄不接。在农村中,乡民们没有青菜吃,每餐就是在一碗米汤中放一点盐,用来当菜下饭。而现在有了塑料大棚,有了人为控制冷暖干湿的技术,反季节的蔬菜,大量生产出来,人们也就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有青菜吃了。同样在秋冬之交,冬令的白菜萝卜有了,夏令的辣椒茄子也有了,人们也就不会天天一碗芋艿羹当菜吃了。
   尽管人们对于“反季节”物象,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只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就无碍大局。这样一想,似乎年年冬泳,年年立冬日吃麻糍果、米粉条,年年写立冬,也成了一种规律,无需“冻笔”而“懒写”了。到了冬天,李白知道“寒炉美酒时温”,俗话说,一切顺其自然,自然界的动物,是不会因为天寒,而去找温水喝的,只有人能够人为地让自己更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同样,有人把冬泳看成是逆反了季节规律,不是“冬藏”,而是“冬敞”。但这只是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激发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天气的方式。而年年立冬日吃的食物,也都是为人的身体补充能量,以度过寒冷的季节。
   在这寒冷的冬天,不仅是李白老先生在“寒炉美酒时温”,隔了一个朝代的诗人陆游,也在立冬之日小饮寻乐御寒。有诗为证: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哪解烹羊脚,破解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这两位老祖宗,在性格上似乎有些不一样,李白要“冻笔”,而陆游要“耕犁”。其实,他们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时,我发现我的“吃厌了,听厌了,也说厌了”,同样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抒发自己的冬泳情感。正像我从李白的诗中,理解到了李白的“冻笔”非冻笔一样,“厌”则非厌,只不过是要对“冬泳诗话立冬”,有一个新的立意。
   读诗到这里,我就又想到冬泳人了。冬泳人在冬泳时,常有旁观的人问他们,说:“你们不觉得冷吗?”奇怪的是,几乎没人说不冷,回答竟然都是一个字“冷”。当有人再问,说“冷为什么还要游”,回答还是一个字“傻”。其实这也是冬泳人在寻开心。这么冷的天,本来就冷,还要在江河中游泳,肯定是更冷。
   在寒冷的冬天,冬泳人靠什么来支撑自己,到江河中去游泳的呢?首先是身体体质能耐寒,这是能下水的前提条件;其次就是要有坚强的毅力。身体能耐寒的人员是否冬泳,撇开其它条件不说,毅力就起决定作用了。然而,有时毅力的表现是无理由的,冬泳就是这样。因此也可以说,冬泳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必然的活动。
   有人问,冬泳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去冬泳,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但归总一点,就是精神使然。说锻炼身体吧,让人觉得有点自虐的感觉;冬泳人说在冷水中刺激一下,能增强人的耐寒力,非冬泳人就说,那夏天到烈日下去暴晒一下,岂不就能增强人的耐暑力了。这番对话言语,就凸显了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能各人根据自身感受为宜。
   立冬,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开始了,人们在自己的食量中,会偏多一些高热量的食品。这或许就是立冬日民间吃麻糍果、米粉条的缘由吧。而冬泳人因为从立冬日起,就是冬泳的开始,消耗的体能比常人大,更需要吃一些能产生高热量的食品。春天赏花的人,是“傍花随柳”、悠然自得地漫步在村道野外。而在冬天,李白就只能美酒时温地在家醉看画,陆游也只能就着村醪,烹羊擘蟹地在自家庭院中看花了。所以,不论是反季节冬泳的“冷”,温酒烫锅的“热”,还是适应季节的“冬藏”,都是人们度过寒冬腊月的行为,都是正道。
  
   三
   又读过一首诗: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
   这是宋代无名氏写的一首名为“题壁”的七绝。也不知此夫子是不是怕得罪有钱人,而不愿署名,但这首诗是上了“千家诗”文本的。
   这首诗借助寒冬季节取暖,来表现贫贱者的安分之乐。一团茅草虽然乱蓬蓬,但很庞大。茅草能烧火取暖,给人以能经久燃烧的错觉。当用火一点燃的时候,“轰”的一声,火焰窜得很高,又给人以强大的错觉。但紧接着,顷刻间就烟消火灭了,硕大的一团茅草,只给了取暖者瞬间温暖,真的是忽兴而忽灭也。而树根则不然,满炉不起眼的树根经久耐燃。诗人用了土得掉渣的词语,形容说“慢腾腾地暖烘烘”,颂扬了树根的燃烧,给人的是充足的温暖。后人分析认为,诗人明理的是:借助冬天烤火取暖的不同燃料,暗示强求富贵,怎如安分之自得也。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一个立冬带来了寒冷,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度过严寒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说,立冬不仅仅是一个季节,它还是丰富大自然多姿多彩的一个创造者。
   现代社会有人归纳出了多种文化门类,诸如收藏文化、酒文化、烟文化、旅游文化、谷雨文化等等,我想立冬,是不是也有立冬文化呢。如果立冬文化的命题成立,那么立冬文化的涵盖面将是很广的。因为从立冬开始的冬季,延续时间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人们只要进入大自然观察归纳,定然会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冬文化。
   说到立冬文化的丰富多彩,我还想起了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诗《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在中华诗词中,毛泽东的这首诗,应该算是另类。中华诗词,自古以来多为叹花吟月、怜香惜玉之作。就是辛弃疾、岳飞、黄巢等少数诗人的诗中,涉及到一些政事,也都是“臣子恨”、“可怜白发生”、“我若为青帝”等一些屈尊无奈的词语。而毛泽东则是以一副天下谁奈我何的姿态,丢出了“未足奇”的强者之音。可见立冬带来的文化内涵,是多么的深奥丰富。
   温酒烫锅的酒话说了这么多,天依然寒冷,因为,毕竟是立冬了的季节。或许醉意中的诗话,什么也没说明白。这也倒好,待到明年立冬时,冬泳之后温酒烫锅,又可酒话当歌,拾起立冬的话题,继续醉意诗话一番了。

共 30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醉意诗话,表现的是醉态,唱咏的是醉话,却道出了人世间的真谛。作者从李白的那首六言诗说开去,说到冬泳者首先是身体体质能耐寒,这是能下水的前提条件;其次就是要有坚强的毅力。身体能耐寒的人员是否冬泳,撇开其它条件不说,毅力就起决定作用了。文章最后提议,建议像收藏文化、酒文化、烟文化、旅游文化、谷雨文化一样,也搞一个立冬文化。如果立冬文化的命题成立,那么立冬文化的涵盖面将是很广的。因为从立冬开始的冬季,延续时间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人们只要进入大自然观察归纳,定然会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冬文化。编者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因而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221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2-20 17:47:29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一说,来源于《内经·四气调神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兴,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冬季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地冰,大地龟裂。冬日虽是四季之末,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咱们完全可以归纳出一个立冬文化。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