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的达拉特(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我的达拉特(散文)


作者:王忠厚 布衣,36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4发表时间:2015-12-21 13:27:23

【流年】我的达拉特(散文) 乙末年的七月,正值鄂尔多斯高原瓜果飘香的季节,我在达拉特大地上自东向西游走了一圈,虽说只是浮光掠影般打马而过,但所到之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达拉特大地上蜚声鹊起,似春潮涌动热火朝天。
   我在达拉特这块热土上工作了三十多年,这里的许多乡镇村落,我曾经一次次走过,脚印早已镌刻在往日的记忆里。我曾阅读一马平川的沿河,也丈量过梁外的梁峁沟壑,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曾经期许的微波。土地还是那块土地,山川还是那些山川,河流还是那些河流,厚重博大,行色固我。所不同的是,而今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散发着浓郁的醇香,拔云见雾,天籁般扑面而来。
   其实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一部衣食住行史。在我们的“衣食”得到解决后,就达拉特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而言,主攻方向无疑是打响了以“住行”为中心,以危房改造为实战的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王爱召的黄牛营子,是黄河畔的一个村落,是我在乡下工作时,曾经所承包的一个村庄。一条公路从村子的西边穿过,已有些时日,好多年已不再是新闻。村庄的北端,与防洪堤仅有咫尺,村民每日抬头北望,一端与另一端视线完全阻隔。每年的春季,河水出槽,坝的半截浸泡在滔滔的黄水里,背水面堤脚的壕坑蓄满了渗水,有的房屋被渗水所困,村庄的道路糯软,人车难得而行。二十多户农民,家里炉窖里的柴灰落地时,能听见“吱吱”的熄灭声。而河堤内的一户社员,属黄河滩区移民范畴,不愿到堤外再盖新居。几番动员后,选择另地建居。而如今,在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感召下,昔日的烂房破圐圙已踪影全无,一排排抗震强、抵渗漏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房屋错落有致,水泥道路平展硬朗。那些背井离乡的外出创业者,也纷纷返回故里,加入了建设队伍。几十个院落,新姿绽放,那些入住的户子,胸膛敞亮,就像阳光普照一样。
   在中和西镇的南伙房集中建设区,四个村黄河渗漏区的农民集中搬迁,一期工程已建成107户,二期开工建设175户。一期工程已入户居住,各种设施正在完善。建成后的新区,是我旗目前乡村集中建设最大的小区,和旗府所在地的小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高度不同而已。我走在已建成的小区内,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心情畅快。零零星星的蔬菜新鲜翠绿,熟透了的西红柿、黄瓜被好客的主人端上了餐桌。
   在恩格贝镇,一个叫“杨家沙圪卜”的地方,是我儿时经常游走的地方。在两千零一年,我曾作为“三农工作队”的常务副队长,驻守了整整一个年头,对那里的记忆依然犹新。当汽车穿入一片林荫地,嘎然而止,缓步下车,走近一户人家,我居然摸不着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时过境迁,世事不测。一户叫杨玉扣的住户,崭新的房子令其心花怒放,跑前失后从菜园子里,摘回了新鲜的黄瓜,让我们品尝。忙里偷闲插言道:“你们品尝品尝这些不打农药的瓜果。”众人品尝,果然水灵青翠。院子南端,是他家的果园,园子里植满槟子、梨、苹果、枣等树种,抬头望去,树上累累果实,露出粉红色的笑脸,有的正在生长,有的业已成熟。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拆迁盖房的故事。在今年的年后,凌汛期刚过,他家来了两个人,来人看到他家的土房破旧,遂问道:“想盖新房不?”并给他讲了国家补贴和自筹比例的政策。他听后十分高兴,就回答说:“想盖了哇。”来人说:“想盖明天就可动工。”那俩人走后,他有些疑惑,莫非是骗子登门下套?后经打听方知那俩不速之客原是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他的心才释然。第二天镇党委书记奇均果然来了,还带着机械,和他协商好后,现场把破烂不堪的房子推倒,又把地基推得展油活水,还分文不取。并拿来一顶帐篷,供其使用,他成了全村第一户危房改造的人。党委书记的雷厉风行,让杨玉扣感激不尽。在村民杨飞荣家,我们刚推开门,女主人就麻利地切开了西瓜,皮薄、翠甜、水多的西瓜,让品尝者赞不绝口。在他家的外墙上,赫然醒目地有一首讴歌“六位一体、美丽乡村、文明乡风”的诗歌,是当地乡土诗人所写,内容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真实地表达了当地群众对党的一片感激之情。村民杨玉田的妻子,正在新居的院子里,炒揽着现杀的土鸡肉。看到一帮来人,又是拍照又是问心,兴奋地拉着翟冬梅女士的手,笑得合不囵嘴,让在她家吃饭,后一行人渐渐离去,她才恋恋不舍地把冬梅送到大门外。
   “幸福苑”已成为各地的一种很有创意的品牌,这些阵地借助“十个全覆盖”的效应,轰轰烈烈的在达拉特兴起。最早入住的昭君镇侯家圪堵村的“幸福苑”,我们去了的时候,老人们有坐在树荫下,拉着家常,有的在棋牌室下着象棋,在轻描淡写地行走中,追寻着一种心底的快活。那些年逾六十的空巢老人们,恋乡恋土,不愿随打工或工作在外地的儿女而去,当地政府就利用闲置的教室,倾其所力进行改造,实行就地安置,使他们心情愉悦,在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中,安享晚年。寻常时节,老人们互相照应,为在外拼搏的儿女们减轻了后顾之忧。儿女们在节假日回家看看父母,同享天乐,其乐融融。而那些空巢老人们,户户种着园子地,几畦蔬菜瓜果滋味,使他们红光满面。住在移民新区的几个年轻妇女,步履如燕地经过“幸福苑”门口,相约几位喜欢文艺的老者,在新区广场排练节目,准备在近期参加广播电视台《乡土风》栏目的选拔,这些自编自导的节目,乡土气息浓厚,自娱自乐,释放出达拉特当代农村的新风貌、新气象。在“幸福苑”门口,采风团的高志林、王建忠、李铸几位老同志,偶遇他们的高中同学,都已年过花甲,岁月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洗礼,有的甚至几十年未曾谋面,在记忆深处打捞姓氏名谁,然后双手紧扣,互致问候,不舍松开。
   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过去的达拉特,在农村,管是梁不外还是沿河,不管是路旁还是村里,猪羊棚圈比比皆是,杂草乱垛。一场风过,枯枝萎叶到处飘飞。每到夏季,猪羊粪便臭气熏天,蚊虫成群结队,碰头切砍,不是滋味。别说外来者难有好评,就是本乡田地的人,也是嗤之以鼻,摇头叹息。不说别处,就是旗府所在地,有的该整治的无人整治,路人看得清楚,而管理者则熟视无睹,使人有些扼腕。金鹏路和迎宾大街交叉路口德瑞大酒店的门口,离道牙子两三米远处的柏油路上,一根电线杆伫立了好多个年头。就是这样的一个不雅的建筑物,有煞风景不说,其关乎着人的生命的存在。近八年中,我曾亲眼所见,电杆似一头恶魔,两条生命已被其瞬间吞噬。一次是在早晨的六点多,一辆三菱车和一辆奥拓车相撞,在惯性作用下,奥拓车撞在了那个风骚独领的电杆上,一个打工模样的人,连同锅碗瓢盆,一同与街面作了最后的道别。一次是两辆车避让不及,一辆车车头剑指电杆,护卫电杆的水泥墩,自上而下裂开一条波状的纹路,差不多能插入一个拳头,而小车及司机从这个星球上自此消失。而在今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那根电杆突然不见了,被移居在道路之外。许多路人,望着那根曾经魔鬼样的东西,由狰狞一下子变得和善了许多,一口长气,呼出了欣慰之声。
   有人说,脾性和陋习都是任性驱使,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陈规陋习的滋肆而为,无疑和放任自流是孪生姊妹。
   从达拉特东部的吉格斯太,到西部的中和西,八千二百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乡风文明与美丽乡村,已成为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物质追求,已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滚滚向前。
   在村口路旁成群结队的杂草枯枝不见了,显眼处的猪圈、羊马牛棚不见了。柴草堆放搂围了,定时打扫卫生的习惯形成了。君可见,今年春夏时节,全旗机关干部划片到村社,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到乡村清理卫生。起初,许多农民不光不动手,还凑在一起在看西洋景,有的人还公然出面阻挠,说着一些难听的风凉话。在全旗干部的带动性,特别是乡村干部和千名下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和循循善诱下,使农民的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不配合,到配合,最后到亲自干,对不良习俗形成了全民围剿的态势,文明乡风渐趋形成。许多嘎查村,自觉组织群众开展评比“美丽家庭”、“身边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由此形成了一户看一户,全村学着文明户的新趋势。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许许多多的人住进了新房,几十年农民想盖都盖不起的高质量的新房,今天完全实现了。卫生间有了,下水道有了,暖气有了,道路硬化了,自来水到家了,文化室、医疗室、便民超市和家形成了一线距离。在新村广场上,晨暮间,许多农民主动走向广场,走走步踢踢腿,做做健身操,跳跳舞。人人根据爱好,各取所需,已成达拉特农村的新时尚。在新村的“乡村大舞台”,也派上了用场。平日里,一些文艺活跃者,自导自演登台演出,每年又确定几个时段,聘请专业团体前来献艺,极大的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
   展旦召苏木的黄木独村,有一处天然池塘,这里三十多年前是一条河套子的一隅,每年春季开河季节,凌水灌入套子,是一处天然的渔场。这次“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唤起了当地群众沉睡多年的欲望,他们把池塘边坡,用水泥石块做了衬砌,外围做起了围栏。社员们在闲暇期间,漫步在广场上,眺望池塘,阵阵清风吹来,水漾波起,心情惬意而舒畅。
   吉格斯太蛇肯点素,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十个全覆盖”危房集中改造工程,镇政府出面游说,把土地已对外承包,辞去村长职务在东胜生活的能人丁海林请回了村,让其出任村支书,成了名副其实的“专职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使许多难为的问题,迎刃而解,羊圈棚舍需拆除的就拆除,他在跷跷板上寻找着平衡,使蛇肯点素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地进行。新村建成后,道路曲曲回环,房屋错落有致,质量上乘可靠,使众口难调的村民也满心欢喜。
   白泥井镇侯家营村,作为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示范点”的重点村,使大片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农民的收入有了增加,群众信心倍增。村里抓住“十个全覆盖”的契机,以村支书祁有师为带头人,围绕“万通水世界”的旅游和“现代农牧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油桃、樱桃、葡萄、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引进了“康牧一号”饲草,利用其营养高,四季常青的特点,大搞家庭养殖业。计划把新区建设成特色旅游业,使“家家可接待,户户有特色”形成气候。
   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多年来靠当地池塘养鱼业的兴起,形成“大树湾黄河鱼”的品牌,在呼包鄂三地享有盛誉。全村已有鱼餐馆三十多处,集休闲广场、“幸福苑”、黄河渗漏区集中建设、农家乐、餐饮、旅游、垂钓、养殖为一体的农村新景观,使地处“打鱼划划渡口船”的古渡焕发了昂然生机,呈现出别有风味的又一番景色。
   “十个全覆盖”工程集中建设核心区昭君镇的四村村,是黄河渗漏最严重的地区。每年春季解冻开河季节,地面翻浆,车辆不得而行,房屋的外墙裂缝,屋里的地面鼓胀凸起,已是多年的难题,对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不小地威胁。此次作为“十个全覆盖”集中改造建设区,他们精心规划,集中建设,一片新居拔地而起,气势不凡。而其种植香瓜又是其特色种植,以“香甜、爽脆”而闻名呼包鄂地区,形成品牌效应。每亩收入达到三四千元。而同样地理条件的近邻沙圪堵村,盐碱化严重,一些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寻找出一套发展之路,现已成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使盐碱地变废为宝,年产水稻上千万斤。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达拉特旗今年的又一新举措。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下乡,这是解决机关人浮于事,为民办实事的大文章,这是诚信于民、服务于民的一篇好文章。这是一招出手稳健,守攻平衡的一盘好棋。所抽干部吃住在村里,真正的沉了下去。过去的下乡,大多是走马观花,象征性的做作文章。而今,可谓千军万马踏征程,全力以赴搞工作。我们每到一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会议室需要他们布置,提茶倒水需他们亲为。有的人说,这些工作队员比乡干部还乡干部,他们住在村里,吃在村里,自带粮食自购蔬菜,出去就是工作队员,回到驻地就成了伙夫和厨师,泥里进水里出,摸爬滚打,机关气没有了,和农村、农民的距离更近了。群众的想法他们最先知晓,群众的困难他们最早看在眼里。这些同志,责任心强,工作态度诚恳,从农家的炕头上能看到他们,在田间地头能见到他们,他们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他们的脸晒黑了,他们的背起皮了,而他们的心更红了,他们满腔热血,无怨无悔。我的同学张剑,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他从乡下匆匆赶回赴宴,脸晒得黑不溜秋,看上去几个月的时光长了好多岁,况且那天还是周末啊。他说:“人年过半百,不待要动弹了,下去就不想回来了。”我知道,他作为高级农技师,广阔的乡村才是他施展身手的真正舞台。同事王云霞,在展旦召苏木黄木独村下乡,一个人带着一个上初中的孩子,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下乡的热情高涨,每天都过着晨钟暮鼓的生活,每日开着车下村、回城,风雨无阻,往返一个来回就是五十公里。她的微信上时常有太阳升起、太阳落山、下乡、回城、厨房忙碌的图片,有时也有漆黑返回或雨打车窗的境况。
   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达拉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以“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而闻名于世,作为内蒙古商品粮基地和北中国的粮食大县而引以为荣,也曾以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典范而声名鹊起而自豪。那些淳朴善良的达拉特人,曾经把纵横阡陌耕耘为五谷稻梁,把岁月的走向勾画成凯旋的盛装。那些“曾经”使达拉特人光环耀眼,热血沸腾。而今,达拉特正以全新的姿态,蓄势而起,从起步、加速、腾起的姿势,向又一高度跃起,一个面貌一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将从鄂尔多斯高原上崛起。
   哦,我的达拉特。

共 54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看完了这篇文章真想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达拉特去看一看,这里现在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散发着浓郁的醇香,拔云见雾,天籁般扑面而来。这里文明乡风,蔚然成风。面貌一新、人民安居乐业。本文弘扬社会正能量,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基层领导,让我们看到在中华大地上老百姓日子越过越舒心,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共产党人不仅关心老百姓的起居,还让每村有自己的经济特色。作者自己也以饱满的热情,以一个基层领导参与到这热火朝天的 建设大潮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反映时代巨大的变迁。从达拉特东部的吉格斯太,到西部的中和西,八千二百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乡风文明与美丽乡村,已成为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物质追求,已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滚滚向前。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显示今天的变化之大:过去在农村,管是梁不外还是沿河,不管是路旁还是村里,猪羊棚圈比比皆是,杂草乱垛。一场风过,枯枝萎叶到处飘飞。每到夏季,猪羊粪便臭气熏天,蚊虫成群结队,碰头切砍,不是滋味。别说外来者难有好评,就是本乡田地的人,也是嗤之以鼻,摇头叹息。现在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干部作风也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抽干部吃住在村里,真正的沉了下去。过去的下乡,大多是走马观花,象征性的做作文章。而今,可谓千军万马踏征程,全力以赴搞工作。我们每到一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会议室需要他们布置,提茶倒水需他们亲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就回来了。行文流畅结构严谨,难得的佳作。倾情推荐欣赏!【编辑:邓世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12-21 13:29:07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赞一下!
2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12-21 13:33:31
  读着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的工作热情已深深感染了我,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向你学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