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峥嵘岁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峥嵘】我的胡同情结(散文)

精品 【峥嵘】我的胡同情结(散文)


作者:孝乡邑人 布衣,45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0发表时间:2015-12-27 11:03:09


   我因工作原因,时常去北京出差,自然对京城的地理风情比较熟悉。我喜欢北京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所沉淀下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北京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便是前门大街及大栅栏附近的那些曲里拐弯的胡同。之所以喜欢那里,是因为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是在胡同里长大。于是见景生情,就会触发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的家乡博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山城,四面皆山,城区呈盆地状南北延伸,城央被一条“孝妇河”一分为二,划成东西两圩。“博山”之名也大概是因山多的缘故而得其名,博山早年间就因陶瓷琉璃产业久负盛名,在唐宋时期就已是鲁中通衢、山东重镇。
   小时候所居的老城区,分布着十几条纵横相错的老街和百余巷各式各样的胡同。老街上商铺林立,胡同里庭院深深,素有“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的盛誉。
   作为博山人,我从小至大接受了家乡山山水水的滋养,对家乡的深爱犹如一位赤子对母亲的钟情那样深厚,那般缠绵。而尤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
   至今还萦绕于脑际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些胡同里快乐度过。虽然时光向远,当年的那些老房子和旧街巷早已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而消失殆尽,但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至深的胡同情结依旧存在。有时,我也会开启回忆,重温一下那段难忘的时光。
   小时所居的胡同极具特色,无论是其讲究的名称渊源,还是其独特的巷景风貌,都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据说,这与家乡历史上众多在京为官的乡绅不无关系,他们在京多年,勤于京城和家乡的联络,使得家乡的建设,也自然少不了许多的京畿文化元素的影响,如此看来,一些胡同的建制倒也有了些许京城的影子。
   如今有时闭眼想想,那“九曲巷”的曲径通幽,“十字路”的老屋青藤,“辘轳把”的生动象形,还有“豆腐干胡同”的窄小精悍,“大双磨胡同”的动人传说,都一一呈现眼前,甚或有身临其境的感知,一条条或曲或直,或长或短的胡同,无不彰显着我的家乡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我家从1976年至1992年十六年间,一直居住在一条南北走向、宽不过5米的叫做“东轿杆胡同”的街巷里。之所以叫“轿杆胡同”,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胡同的走势笔直,与西巷走向对称,形如两根轿杆,故而得名。二是清末民初有轿杆(即出赁花轿的户头)居此,故名“轿杆胡同”。
   印象极深的是胡同里时常走街串巷的那些小生意人。而最具特色的便是他们在胡同里掷地有声,形色各异的叫卖。那一声声引人的叫卖,像是无形的手抓挠着我们并不坚强的意志力,总想着那一个个生意人篮子里车子里的许些美食。于是我们在屋里听闻胡同里的声声叫卖,往往便会催着父母给几个零钱去买点喜欢的吃食,以此打打牙祭,解解口馋。
   记得曾有一位钱姓老翁,身形消瘦,面容矍铄,一身得体雪白的衣裤显得干净利落。他夏天卖凉粉,冬天则是推着小竹车卖八宝粥。钱大爷嗓音沙哑,但却气息浑厚,绝不影响他叫卖声的散播。特别是他在卖八宝粥的时候,叫卖声如唱一般:“来——买!八宝——粥——啊”,其叫卖声中的“来买”与“八宝”两声连贯发音,并突出了“来买”两字的声调,而“粥”字却拖起长长的唱腔,声音穿透力极强,距离老远就能听到。
   我们往往是听到钱大爷这独特的叫卖声,就会联想起他那架在炭火小炉上的八宝粥,一定要拿着碗飞一般地跑出去。几分钱就能买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诱人的八宝粥。不难想象那一碗八宝粥凝结了我们多少情丝,安慰了我们多少期盼。现在钱大爷早已作古,细算起来居然有二十多年不闻其声,但其悠扬的叫卖依旧清晰地记得,有时想起恍若昨日。
   除此之外,最熟悉的叫卖莫过于每天清晨那清脆的木梆声。那是东域城卖豆腐的王姓大叔,每天都准时推着独轮车,来到胡同里为众乡邻送来刚出锅的热豆腐。每至此时,王大叔都有节奏地敲起木梆。“梆、梆、梆”地声音仿佛是一声声的提醒,催促着大家快来兑买新鲜的热豆腐。
   那时,类似卖豆腐这样的生意,还可以做易货交易,家家户户也都或多或少有些从粮站买回的计划供应的黄豆,一碗黄豆就可以换一斤多豆腐。由此买豆腐的王大叔一天下来,也卖不上多少现钱,但无论刮风下雨,王大叔都能准时在胡同里敲起他的木梆。说也奇怪,王大叔的木梆声有着独特的声音和节奏,时间久了,即便是其他豆腐车子来卖豆腐,即便也敲起木梆,但我们在屋里一听,便能准确地分辨出那不是王大叔的梆声。
   不曾相忘的还有一位徐爷爷摇着铃铛收垃圾的场面。徐爷爷是当时胡同里的居民组长,尽管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他虽已经年逾花甲,但精神尚好。那时的徐爷爷还是一身老打扮,大襟棉袄,绑腿的棉裤,脚上总是穿着一双老头布鞋。每天都是他在胡同里一边摇着铃铛,一边吆喝着“倒垃圾喽”,提醒着各家倾倒垃圾。那时没有集中倾倒垃圾的地方,都是每天由专人拉着地板车走街串巷收集垃圾。
   于是,徐爷爷的铃铛声也会每天凌晨按时响起。而他的铃铛声就像是一个闹钟,每天提醒着我们已经到了起床的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倒也不用闹钟叫醒,全凭徐爷爷的铃铛声叫醒起床。一阵“叮当叮当”的铃铛声过后,胡同里的家家户户也都自然醒来,开始准备早饭,一户户烟囱又开始冒起青烟,忙碌的一天就如此开始了。
   一天下来,胡同里来来往往或提篮小卖,或推车吆喝的小生意人。正是这些小生意人的走街串巷,才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那一条条悠长地胡同灌满了生机。他们那各色吆喝,像一首首清香的乐曲荡进耳畔,渗进心扉,几十年时光飞逝,都不曾忘怀。
   在轿杆胡同里居住那段岁月,正是我的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期。不长的胡同却留住了我悠长的少年时光。进入90年代,家乡博山旧城改造的步伐逐渐加快。我所居住那条轿杆胡同也被划入规范范围。欣闻即将搬出老屋住进楼房,心情既激动又不舍。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毕竟这里积蓄了太多的欢乐。搬家的那段时间,十数年的老邻居已经相处地感情极深,大家都依依惜别,甚至母亲和几位阿姨都经常彼此间泪眼相送。
   如今,我早已住进楼房林立的现代化小区。生活习惯也自然顺应了现代生活的节奏。但曾经过往的那很长一段时光的胡同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在那条胡同里有我与童年玩伴们欢声笑语的嬉戏,有大杂院邻家奶奶悠悠而谈的故事,有街坊邻居嘘寒问暖的关怀,有每天都翘首期盼的叫卖。而如今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景象已被喧嚣的都市生活淹没得无影无踪。
   我以后曾有几次去过轿杆胡同的原址,那里早已是事过人非,大变了样子。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一派繁荣,我的心有种说不出的酸楚。眼前的盛景并不能勾起我对它们的亲切,脑子里浮现的仍是那条轿杆胡同的样子。
   明知道再也回不去那曾经的岁月,明知道那条胡同已永久驻留于回忆之中,但是心的深处依然尚有一丝流连,不为别的,只为那曾经十数年纯净的日子。

共 27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勾起了我的心思,饱含老泪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胡同情结”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二十年间,即1935至1955年,期间虽然经历了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三个历史时期,但胡同的温暖构成了我从童年到青年成长的摇篮。胡同是华北一带称呼,中南以西称巷子,东南沿海则称里弄,是旧时候汉族城镇居民居住宅院或门户的行走与联络通道。别小看了这一条条曲里拐弯、杂七杂八、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通道,她蕴含了中国汉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正如作者文中所说的叫卖声、邻里之间的含泪相别,都又蕴育着浓浓的亲情。至于今日的高楼林立、“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就不多说了。倾情推荐,问好邑人!【峥嵘社团编辑:耕石】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8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耕石        2015-12-29 09:59:21
  再祝邑人的散文被系统推精!
2 楼        文友:孝乡邑人        2015-12-30 17:24:08
  谢谢耕老精彩点评和祝贺!很荣幸这篇文章也唤醒了您老人家的回忆!
3 楼        文友:怡然若梦        2016-01-10 05:22:18
  年少时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里,越久越清晰,总是令人不尽回味…拜读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2-25 11:01:44
  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的一篇佳作。
   欣赏好文,感受情怀,分享精彩,汲取营养,学习写作,问候朋友。祝文友创作愉快,佳作不断;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