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志大才高助建蜀汉 谨小慎微终损大业

编辑推荐 志大才高助建蜀汉 谨小慎微终损大业 ——《三国演义》重诸葛亮形象之分析


作者:铁面书生 童生,62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47发表时间:2015-12-28 13:36:43
摘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集忠心耿耿、忘我工作、智慧超人、崇高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于一身的典范人物。但我以为这个角色实在有多缺点需要批判,特别是他的家长制工作作风、机械的工作方法以及形而上学的思维和用人方式更值得后人反思。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可以说名高中天、妇孺皆知。作者刻意美化的这个艺术角色,其特点是鲜活的、感人的。可以说,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他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当我们剥离开艺术的虚构,把诸葛亮当做“真实”的人物分析其为人为官之道时,无疑他身上的不足是很多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这个人物的优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足智多谋
   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献计救刘琦、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计策均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二竭尽忠诚的政治品格
   刘备礼贤下士,孔明从容出山,然后君臣默契合作,于是大业勃兴,演绎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悲喜剧。他忠于刘备父子,既是忠于国家,也是忠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操守。这正是诸葛亮的美德所在,因此得到后世的颂扬。
   三关心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诸葛亮早年隐居,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足见其平时就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和人生变化的角色。他自比管仲、乐毅,亦表明他素有建功立业、救民于水火的人生大志,他自以为自己不仅有”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的才能,更具有“立邦兴事”之志。
   四为官清廉、为人淡泊的道德境界
   诸葛亮终身简朴廉洁。早年,他躬耕南阳,生活淡泊,后身居高位,仍是一如既往。他在遗表中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这种高风亮节,简朴廉洁的生活作风,是与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相一致的。正因为诸葛亮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协助弱主、鞠躬尽瘁的世人楷模,所以千百年来,他的高贵品质向来被世人称道。
   当然,透过以上几点粗浅的分析,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诸葛亮内心深处的东西。在刘备看来,孔明正是他渴求的大贤,在孔明看来,刘备正是他效忠的圣主。隆重对策以后,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连接一起了。终其一生,他的作为,主要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同时也是对自己人格及事业的忠诚。
   其次,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形象的不足。通过读《三国演义》,不难看出诸葛亮这个角色的不足还是很多的,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偏颇的知人知世观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刘备出身贫贱、势单力薄,他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帜、高唱“信大义于天下”的口号,这实际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所找的一个道义依据。显然诸葛亮效命刘备并不是建功立业的最好选择。在小说中,综观刘备一生,“仁义、大义”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属于一种谋势的手段,不是其政治活动的内容所在,我们也并没有发现刘备为发展生产、为百姓生计采取过什么特别的的措施。在关键时刻,他并不讲“仁义、大义”,当关羽被东吴攻杀、刘备急于“报仇”、完全失去了人性,他不听赵云劝告,残忍地杀害了麋芳、傅仕仁等患难老臣。为兄弟之谊,攻打东吴,终于导致夷陵之败,又使多少生灵涂炭,何来“仁义、大义”而言呢?其实他报仇是假,借机灭吴是真,可惜打错了算盘,害得丢了自己的性命。奈何子龙忠厚,不知刘备奸诈。再说刘备品格也不地道,可谓皮厚虚伪,投谁叛谁,对曹操心怀叵测、对吕布出尔反尔、对袁绍巧言狡辩、对刘表、刘璋,虽口称兄弟,实则心存不轨,最终夺了刘璋的地盘。这样人品之人,孔明却认为是“圣主”,可见诸葛亮眼光极差,比之司马徽识人能力简直不值一提。
   二人事问题上的诸多错误
   虽然诸葛亮在用人问题有许多明智之处,但并不能掩盖他的失误之处。作为领导,他在人事问题的失误最终导致了自己所创的基业崩溃。
   (一)荆州失守。孔明是要负责任的,用关羽很不得当。一是关羽不理解联吴抗曹策略的重要意义:二是关羽性格刚愎自用,人际关系紧张,孔明知其缺点却重视不够,他对刘备要其量才委派守将的信件随意揣度,最终决定关羽守荆州,并没有预测以后可能的变数,除了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外,再无任何补救措施。可见,荆州失守,孔明是要负领导责任的。最后荆州失守,导致关羽被杀,刘备复仇,又导致夷陵失败,损失惨重,从此蜀汉元气大伤。至此,隆重对策的框架基本被破。
   (二),孔明在用人上的最大错误是“冤枉”魏延。他一遇到魏延就认定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要杀之,实则是对魏延的人格抱有偏见。他认为魏延的杀主是“不忠不义”行为,此举只能表明他自己的迂腐专断。曹操虽被诬为“奸雄汉贼”,但他愿意对心怀异志的将领结恩感化,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度,而孔明却缺乏曹操具有的那么一种博大胸怀,显得心眼太小,气量不足。
   (三),孔明一出祁山,选择马谡守战略要地“街亭”,结果,街亭失守。事实证明孔明对马谡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其实质是孔明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不懂得对于“干部”要坚持长期考察、锻炼的重要性,更不懂得怎样培养干部。
   三性格拘谨、思想保守、领导方法机械
   虽然《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重笔浓彩地极力刻画诸葛亮的“高、大、全”式的“智人”艺术形象,但客观地讲,诸葛亮的性格缺陷还是很明显的:
   (一)清高孤傲、俯视他人,缺乏平等待人的心态和修养。他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自视清高;刘备去访,第三次才得相遇,而他竟然良久才醒,并口吐狂言:“大梦谁先觉,凭生吾自知”,说明他孤傲;当他出使东吴之时,他又视东吴众多文人是小人之儒,而不懂得以理服人,或者向众人详细解说孙刘联合的意义所在,而是炫耀口才,以气势压人。还有对凤雏先生也没有显示出他的虚心姿态,种种表现说明他是个及其自负之人。
   (二)不能够知人善任。孔明“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马谡败其功”。这说明他不能准确地识人用人。虽然他本人是个大“知识分子”,但他从没有向刘备推荐过一个人才,更没有培养过了一个像样的人才,所以蜀汉的后继无人,孔明更要负责任的。
   (三)固执己见,不懂得反思、总结教训。用马谡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杀了马谡就了事,而对王平的优秀表现也没有做出任何表示。
   (四)主观武断,一成不变。如看待魏延,成见极深,他不懂得人是会变化的道理。临终还计杀魏延,可以说这直接对蜀汉的军力造成了重大损失。常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孔明在此方面真是糊涂透顶。
   (五)虑事不周,不计后果。接班人竟然选了降将姜维,不考虑姜维能不能服众?军事统帅的任命如同儿戏。魏延怎能服气?
   (六)性格拘谨,做事保守,斤斤计较。以弱势进攻强敌,不懂得休养生息,屡屡兴兵伐魏,搞得蜀国人穷国乏。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综观全书,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做事认真细致,但是太过拘泥于小节,逢大事必大包特揽,属于典型的家长制作风,是真正的“有大志而无大胸怀”之人,用人而不懂得放手,是特别的蒋介石式的领导做派。主薄杨颙劝他注意身体时,他终于道出了苦衷:“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此语既表明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心,也表明了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无限忠诚,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致命的弱点——不信任别人,自我迷恋的性格特征。其实他不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基本道理,更不理解个人的能力、生命、智慧有限这一常识。遇事他从不主动征求一下部下的意见,即使别人提出了可行性之建议,他不是敷衍塞责,就是不屑一顾,甚至打击压制,相反只有他自己的锦囊妙计,别人的脑袋都是白长的。再者,他屡屡以弱势进攻强敌,虽然获得了军事战略的主动权,但并没有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其实他不懂军事行动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此种做法虽无愧于蜀汉政权,却害苦了百姓,消耗了本来就弱的国力。作为一个决策型领导人,不去扬长避短、积累力量、待机而动,反而急躁冒进。由此,我以为孔明是小处谨慎,大处鲁莽。他过分夸大了争取战争主动权的作用,急于成功,但他没有给军队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可谓是欲速则不达。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使用人才方面,诸葛亮远逊于曹操,他用人的一个最大错误是求全责备,二是抱有偏见。不符合其标准的一概不用或者小用。而曹操不拘一格,对有胆有识的知识分子格外尊重,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即使反对过辱骂过他的人,都能量才使用。在知人知己方面,诸葛亮亦难比刘备,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更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才礼贤下士,聘大贤辅助,并待之如师,做领导的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实在是大智。在大事谋略方面,诸葛亮也难与司马懿相敌:因为他急于成功,而缺乏缓急自如、张弛有度的从容镇定以及大智若怯,谋大局而不计小利的胸怀与气度。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一版)
   2,《谋略与制胜》(冯立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3,《三国演义》论文集(河南社科院文献所选编,中州古迹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
   4,《权力之争》(霍雨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共 35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的确,蜀汉政权的失败,是与诸葛亮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虽然他领导蜀汉的伐魏战争足以见其执着,但屡战屡败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正是证明其智谋有缺点的最直接的证据。否则三国中最先终止存在的就不是蜀汉了。【编辑:铁血胡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5-12-28 13:43:06
  小说《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因此它对诸葛亮是美化的成分的。
铁血胡杨
回复1 楼        文友:铁面书生        2015-12-28 15:53:20
  其实,从情感上讲我还是非常喜欢诸葛亮这个文艺形象的,因为作者刻画的丰满而鲜活,富有创业精神、献身精神。但是从理智上讲,我必须理性地分析、辩证地看待在他蜀国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本人推崇这样的看法,相信一定会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因为儒家文化毕竟是讲究“忠孝节义”的,作者在书中尊崇的也正是正统的儒家价值观,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楼        文友:铁面书生        2015-12-28 15:46:25
  其实,从情感上讲我还是非常喜欢诸葛亮这个文艺形象的,因为作者刻画的丰满而鲜活,富有创业精神、献身精神。但是从理智上讲,我必须理性地分析、辩证的看待在他蜀国几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的。
3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5-12-28 16:35:07
  其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借诸葛亮的朋友之口说过,刘备复兴刘汉王朝的梦想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是很难实现的。
铁血胡杨
回复3 楼        文友:铁面书生        2015-12-28 19:13:53
  罗贯中这样写,是有其用心的。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说,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有家国灭亡之恨。他以汉室为正宗,其实是以汉家(即以汉人)江山为正统的,贬曹,实际是对北方政治势力的否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