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年味去哪儿了?(散文)

精品 【笔尖】年味去哪儿了?(散文)


作者:汉水银湖 秀才,153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7发表时间:2015-12-30 21:14:49
摘要:人活着,过一年少一年,所以要善待自己宽待他人,珍惜活着的年年岁岁。守岁也好,望年也好,都是对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虔诚和向往。在生命的圆周上,年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就像在月台上看火车,既是风景,更是日子本身。苏轼在《守岁》的结尾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除了珍惜生命,我想我们更应该满怀期待,好好筹划一下,究竟如何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尤其是过年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


   小时候,听说年是一种神奇的怪物,专门祸害牲畜家禽,所以老百姓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贴上红色对联驱赶这种妖魔鬼怪。感觉过年超神奇,有一种大获全胜的感觉。随着年龄递增,感觉过年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在岁月之间拴根红线,除旧迎新。年让我们中国人好运连连,首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春运高潮,从冬月就开始疯抢回家的车票。回家团聚成为年最丰富的涵义,五湖四海的游子们无论业绩多么要紧,都得放下手头的事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铁路公路和航空公司都开始进入白热化时期,一切的一切,都为回家过年开道。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年货贴对联。春节期间,谁家门上没有对联,就好像进了游泳没带泳装一样,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无论是买对联还是写对联,大年三十午后必须备齐各种门神灶神井神土地神和相对应的对联香蜡等年货。那时候我们家里总是姐姐提着浆糊桶,弟弟端着梯子,我拿着写好的对联,呼啦啦地在风中招展的对联一条条被贴上门楣门框和墙上。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各种喜庆的图案和色彩染红了萧瑟的季节。
   最是小时候过年,让人流连。母亲早早地剪好窗花和各种装饰彩带,我和姐姐兴高采烈地往窗子上贴。各种花色图案怎么样布局装贴,我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堂屋正门上的窗子,需要爬上梯子,才能贴窗花。我们把剪好的窗花装在篮子里,踩着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去,一个人按着梯子,一个人在上边操作。首先要把浆糊刷在窗格子上,然后才能把窗花按上去,用手掌一点一点压平整才行。北风呼啸,手冻得冰凉,但是我们欢声笑语,等待着年夜饭,等待着压岁钱,等待着守夜积福积俊,等待着放鞭炮。
   贴好了窗花贴福字,福字要倒着贴,福气运气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流淌。各路神仙都要请到,净手,刷上浆糊,端端正正贴上去,各种对联和门帘样样贴好,上香,磕头,放鞭炮。那些年经常写对联,以至于对联上经常出现的字儿,似乎比别的字儿都要功夫深沉。尤其是“春”字,怎么写都感觉要顺眼好看。如果哪家开始放炮,就证明他们的对联已经贴好。我们便挨家挨户去捡那些没有燃爆的鞭炮,点根香自己去燃放。当然,是偷偷去的,因为小孩子放炮很不安全。看着那些美好的祝福,在家家门框上,院墙上,树上,用文字和彩色图案醒目地传送,我们内心就会升腾起一阵阵期盼和爱。那种爱,不仅仅对于活人,家家都要在年夜饭之前去坟头烧纸奉香,祭拜自己的逝去的祖先。那时候,谁也说不清我们究竟在期盼什么、爱什么。年是一种历史传承,是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彼此认可的庆祝方式,孩子们最是欢乐,他们盼啊,盼啊,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期盼,因为一年长一岁。过年就意味着长大,我们几乎有点等不及了!
   那时候,我们特别羡慕那些城里有亲属的家庭,他们的叔叔阿姨们会坐着小车,提着大包小包从很远的地方回家过年。孩子们就会有上海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和各种糕点,那些从外面带回来的鞭炮和灯笼似乎要更好看一些。那些年从城里带回来的洋火、洋糖、洋碱、洋布等等,都是农村的稀缺物,让人格外珍惜。
   我们关中人大年二十九三十的风俗都要蒸馍馍,要蒸够一个正月里吃的各种馍馍。家家户户如此,才有了“大年三十借脱笼——你蒸还是我烙”的歇后语,意思是说在大家都要紧用的时候,不要去借别人的东西。蒸好了馍馍,就开始做哨子,煮肉。北方人大年三十吃饺子,我们家的年夜饭总是由爸爸亲自掌勺,将煮好的猪肉切成片儿,给我们冒着吃。那时候一年里吃不了几次猪肉,看着很旺的油水,硕大的肉片,翠绿的葱沫,渗白的豆腐,清香的萝卜块儿,真叫一个过瘾!但是,第一碗饭我们不能自己吃,必须要泼一点汤水在土地爷和灶爷面前,然后把这碗饭敬献在祖先灵堂前,而后我们就可以大块吃肉了。
   那时候,我们太想吃肉了,顾不得想很多。现在想想,真是一种隆重的感恩仪式。母亲无论做了什么好吃的,只要沾一点荤,就要在灶爷和土地爷面前举行泼汤仪式。有了这种正式仪式,好像我们的年夜饭就会更加蒙神看顾似的。这是农村人最朴素的一种信仰和情怀,与迷信无关,跟精神骨肉相连。年夜饭吃毕,几乎就到了看春晚的时间了。那时候,家里是一台自己组装的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但是,一点儿也不影响我欣赏倪萍和赵忠祥的风采。尤其是那些拜年活动,最让人感动心醉。驻守边关的军人和各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回不了家的留学生,都让人心生敬意。在大年三十日,全中国人仿佛是一家子,那些坚守工作岗位的各种人员仿佛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尤其在倪萍阿姨那种温暖的笑容和祝福中,人们的情操和情怀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祖国就是母亲,过年就是祖国母亲的事儿,不欢乐由不了自己。
   看春晚的当儿,母亲就会把早早准备好的花生瓜子和糖果端出来,我们似乎意犹未尽。瞅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因为关中男人才是掌柜的。爸爸的手一在衣兜里摸索,我们就会欢呼雀跃。爸爸早早就在银行换好了崭新的钞票,尽管每个人只有几块钱。看着新崭崭的压岁钱,我们都会说些吉祥的话语给父母。听说有些地方的小孩,在拿到压岁钱之前,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作揖。我们都比较害羞,就嘴上感谢一下,高高兴兴把钱装进口袋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压岁钱也在一年年增多。直到我上了班,终于轮到我给大家发压岁钱和零花钱了。可惜,我只发了一年时间,给父母每人五十元钱。因为上班头一年,本身工资不高,而且上学时的债务还了一些,給母亲买了一件棉袄,留足路费也没有多少钱了。以后母亲病逝,我再也没有机会给她老人家买新衣发零花钱了,心中的遗憾和悲痛无以言表。父母过年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就像金子一般,每逢佳节倍思亲,啼血高歌母女情。
   母亲年轻时长得漂亮,所以对流传下来关于守岁积福积俊的习俗特别在意。我和姐姐为了能越长越好看,一晚上不敢睡觉。实在撑不住了,打个盹赶紧醒来。苏轼有一首有名的诗作《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几句写守岁的情景,让人不禁莞尔唏嘘感叹。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字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可惜那时候并不知道,古人也有守岁的习俗。
   农历新年在春晚倒计时的钟声里,随着秒钟的移动终于到来了。窗外鞭炮齐鸣,响声震耳欲聋。为了迎新春,过大年,我们有时候也会在门外去凑热闹,放鞭炮。生活好一点了,我们就会燃放烟花,农村地方大,烟花在夜空中华华丽丽地燃烧,整个村庄就像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格外精彩夺目。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对联映红了洁白的大地,纷纷扬扬的雪花,带来了丰年的好兆头。迷迷瞪瞪就到了新年的早晨,母亲不知道何时起床,已经做好了哨子面。新年的第一顿饭,我们关中人流行吃宽面,听说一整年都会把心放宽。吃完饭,就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
   新年第一天,不能串门子,不能动针线,不能扫地......可能会把福气和运气流失掉,所以我们穿上新衣服,就在公共场合玩耍,然后回家等待母亲给我做好吃的。那时候,一年难得做一身新衣服,吃一次大肉,买一次糖果零食,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珍贵。年是一整块的时间,母亲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给我做那些平时没有精力做的好吃好喝的东西。浓浓的年味儿,在父母艰辛劳动中熠熠生辉。
   过了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走亲戚。最先去拜访的自然是最近的亲戚,有结婚的新人,自然是先回娘家。我们初二一般去舅舅家,看望姥姥姥爷,几十年如此。直到我在外地上班,过年如果赶不回去,只能遥望家乡,默默祝福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平安喜乐新年愉快。
   “小初一,大十五”,不到元宵节,年就算没有过完。走亲戚,一直要走到正月十五。那时候,农村人特别兴社火踩高跷。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叫:“社火过了法门寺”,意思是太迟了,来不及了。当然要舞狮子,耍龙灯,猜谜语,吃元宵,消灾祈福走百病等等。我们那里的习俗是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个灯笼,要给最亲的人送去光明和幸福。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年的尾巴。人们抓紧时间,及时享乐,也算对自己的生命一个庄严的许诺。
   尤其是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挤在滚滚春运中,来也匆匆,回也匆匆。过年就在酒店中定好了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然后各自回家了。大家都感觉忙,平时忙,上班忙,过个春节也是来去匆匆,手机爱不释手应酬更忙,感觉放松不了。因为年轻人患上了“恐婚症”,过年期间害怕别人问这问那,唯恐被人笑话,租个“男女朋友”回家交差。孩子们变成了“触生”,沉迷于网络遍布的智能手机。年长的,开始了各种阶段的同学聚会,微信早就在联络了。那浓浓的年味究竟去哪儿了?
   人活着,过一年少一年,所以要善待自己宽待他人,珍惜活着的年年岁岁。守岁也好,望年也好,都是对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虔诚和向往。在生命的圆周上,年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就像在月台上看火车,既是风景,更是日子本身。苏轼在《守岁》的结尾写到:“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除了珍惜生命,我想我们更应该满怀期待,好好筹划一下,究竟如何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尤其是过年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
  

共 37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阳历新年即至,开始忧虑春节!全篇从孩子的眼光到成人的感知、情感,深情而细腻地写出了小时候的年味,无忧无虑的快乐,成年后的年味更多的是亲情,以及自己无尽的人生遗憾。写孩子世界的年味,孩子成长中的年味是文章的重点;同时结合自己家庭的过年特色,结合自己家乡——关中地区的过年风俗。物质和精神都困乏的年代,孩子的年味重在一个“吃”上,一个“热闹”上。写家里的过年,吃肉一节尤其出彩,比如:“那时候一年里吃不了几次煮肉,看着很旺的油水,硕大的肉片,翠绿的葱沫,渗白的豆腐,清香的萝卜块儿,真叫一个过瘾!”看到这里,每个经过了那个年代的人都会不由地映现出那时候过年的情景,甚至还能闻到那肉片的香味呢!热闹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贴窗花,贴对联,燃放鞭炮等,尤其是“我们便挨家挨户去捡那些没有燃爆的鞭炮,点根香自己去燃放。当然,是偷偷去的,因为小孩子放炮很不安全”,写得极为真实而形象,当年我就每年如此“热闹”,也看到别的孩子到自己家里“热闹”呢!至于写到关中地区的风俗,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如大年二十九、三十才蒸好正月一个月的馍馍,大年初一吃宽面等,尤其守岁积俊的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啊!看来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俗”啊!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一味停留在对儿时和地方年味的回忆中,而是笔锋一转,写到如今仅仅流于形式的过年和不再让人感到无比向往和热闹的年味,不觉感到失望和困惑:“那浓浓的年味究竟去哪儿了?”这也许就是时代发展之快的缘故?还是物质相对丰富的原因呢?这留给许多人无尽的思考。感谢作者一直钟情笔尖,投稿不断,精品连连!祝写作愉快,新年幸福!【编辑:驴鸣】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31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5-12-30 21:19:17
  感谢驴命老师精准妥帖的编按,清茶一杯,敬祝安好!再次感谢!
汉水银湖
2 楼        文友:驴鸣        2015-12-30 21:26:10
  读你此篇散文,似乎终于弄清了一个事实:怪不得年龄已长,还那么漂亮呢,原来是守岁的缘故啊!我咋从小就不知道这么一层道理呢!亏我是个男人,无关紧要。不过还好,从此之后,让我家小女每年可得好好守岁啊!
回复2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5-12-30 21:50:24
  谢谢驴鸣老师鼓励,守岁能否变漂亮没有科学依据,你家小女的颜值肯定在你和嫂子的爱情和才学中,滋养得如花似玉。守不守岁,美都在通透散发。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是晨风        2015-12-31 12:35:32
  啊,又回到了小时候,这一幕幕不是我自己的经历吗?我可是有磕头拿压岁钱的经历的,可惜外公已经不在,但那对年的记忆依然清晰。拜读姐姐佳作,问好!
是晨风
回复3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5-12-31 14:24:19
  往昔岁月,历历在目,因为共饮一江水,习俗颇为相近。感念晨风来访,如叙家常。感谢鼓励,遥握祝好!
4 楼        文友:龙飞在天        2016-01-02 10:50:13
  读罢此文,勾起我小时候过年的历历幕幕!而今,在衣食无优的今天,反觉年味淡了!
回复4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6-01-02 12:21:07
  感谢老师来访,从某种程度来说,物质的欠缺正好养足了精神,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如果物质慢慢增长,精神满满,我们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的味道。新年好,祝快乐!
5 楼        文友:翻阅云天        2016-01-02 20:53:21
  拜读美文,遥握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6-01-02 20:57:00
  感谢云天老师来访并留墨鼓励,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灵猫与美蝶        2016-01-03 21:28:51
  银湖写出了故乡的年味,我感同身受!洋洋洒洒侃侃而谈,笔走新年,今昔慨叹!
灵猫与美蝶
回复6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6-01-03 21:42:23
  感谢猫猫来访,留墨鼓励!新年好!!
7 楼        文友:城市青鸟        2016-01-11 17:46:41
  好文欣赏,值得深思。
城市青鸟
回复7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6-01-11 18:25:40
  感谢姐姐鼓励,顺祝冬安!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