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关于桥儿洼和和尚井的传说(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关于桥儿洼和和尚井的传说(散文)


作者:周明金 秀才,102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2发表时间:2016-01-04 20:23:22

一、桥儿洼
   小时候,经常听家长或邻人说:“‘桥老洼’又闹鬼了!大白天的看见一个女的坐在桥头上,披头散发,放声大哭。有人以为是谁家生气了,女人想不开,要寻短见。结果,跑到跟前,却什么也没有!”“可不是吗,前几天,高庄子上几户人家夜里还清楚地听到有推独轱辘车过桥的声音。你想啊,这独轱辘车消失多少年了。况且夜里还下着雨呢!”“洪家湾田老四去观堂卖菜,从桥上过,看到桥下水上漂着一只崭新的三寸绣花鞋,还一直往上游漂,田老四后来再也不敢从那桥上过了……”
   “桥老洼”是连接梁庄与杨庙两个大队的一座青石桥,那是一条交通要道,北通朱皋、大寺乃至安徽,南达观堂、杨集及至固始、商城。这座桥充满着传奇与神秘,我当时十分不解:一座青石桥为什么叫“桥老洼”呢?真的有鬼吗?心中便萌生了长大后一定要弄清楚“桥老洼”真实面目的想法。只是一路走来诸多原因一直没能如愿。眼瞅着自己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两鬓染霜,桥也倒去多年,知道此桥历史的人也大多作了古,如果再不马上行动,恐怕此桥的兴衰与它的历史价值及神奇的传说将随着一代代人的离去而香消玉殒。
   乙未年仲秋的一天,我与朋友相约去附近钓鱼,借机走访了祖辈居住于此、身体已不健康但思维还算敏捷、表述还比较详尽、76岁的老人高本芝,从他的完整叙述中还原了“桥老洼”的真实面目。
   “桥老洼”的青石桥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200余年。是邓圩村李姓族长李文运为了方便南来北往行人、商贾的通行,也为了方便自己种收庄稼而出资建造的。李家当时是地方上的豪门望族,拥有田地数千亩,其中大多分布在被称作“南大堰”的天然水渠两边。“南大堰”上面承接三条大冲的水田的排灌,下面崎岖盘旋着与石婆堰湾相接,然后无论是涓涓溪流或者滔滔洪水都流进淮河里。“南大堰”虽是李家南北田地排灌的生命之渠,但一水阻断交通,也给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带来了不便。李氏族长李文运遵循祖上“修桥铺路,积德行善”的古训,花巨资购买石料,请工匠建了一座两孔石桥连接南北交通。每孔桥上铺三块青石条,长约一丈,宽有四尺。当时,人们把此桥叫做“文运桥”以志李文运建桥之功。李文运本是做事低调之人,怎能以建一座桥为自己树碑立传、流芳于世呢?坚辞不受。由于此桥所处地势较洼,就将此桥叫“桥儿洼”,即桥儿修在洼处。后来读音有误,就将“桥儿洼”误读成了“桥老洼”,沿袭至今。
   “桥儿洼”颇具传奇色彩。李文运捐资建桥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前面建,后面倒,建几次倒几次,便有人传言:某某云游道长从此桥上经过,曾断言:“此处是‘土龙翻身地’,不宜建桥,建桥必倒。除非以人祭桥(即埋一活人于桥下)。”李文运本是诗书传家,吃斋行善之人,枉杀无辜,断然不会同意。于是就再次与继承祖业的石匠黄琢玉商量:怎样才能在此建一座牢固不倒石桥呢?黄石匠说:“打牢根基,两端加固。如若真像道长所言,我也没有办法了!”李文运满含真情的说:“只要您尽力了,一切听从天命!”
   秋后收种完毕,适逢堰中枯水。黄石匠选择吉日,挑选精干的徒儿徒孙,发誓在此建一座永远不倒之桥。但传言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心中暗自盘算着怎样才能把桥修牢稳?怎样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听说又要在此建桥,附近百姓都来围观,有褒有贬,众说不一。黄石匠告诫徒弟们,只管修桥,精益求精,别计较他人褒贬。经过一个多月的雕琢、打磨,桥腿有了雏形。正准备架桥板时,老天却连降暴雨,堰水暴涨。一时间谣言四起:土龙翻身了吧!不祭桥不行吧!桥又要倒了!……说来奇怪,秋后连降暴雨的天气还真的少见。
   眼瞅着建桥受阻,百姓谣言四起,李文运心急火燎,黄石匠更是寝食难安,急火攻心,满嘴起了燎泡。暴雨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第七天夜里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夜。第八天早上雨过天晴,温暖如春。黄石匠心急火燎的来看修好的桥腿倒了没有?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六块桥板已稳稳地架在三个桥腿上,滔滔洪水咆哮着从桥下流过。黄石匠以为自己是在做梦,狠劲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钻心的疼痛说明眼前一切都是真的。黄石匠纳闷了:这青石条一块也有五千斤,桥下水流湍急,何人恁大力气?借助什么工具把石条架到桥腿上去的?黄石匠走上石桥,突然发现北头一孔桥的当中一块石条上有一个清晰的女人脚印。黄石匠更加惊奇了:六块石条都经过自己亲自打磨,别说是女人的脚印,就连一块疤痕也没有,这脚印凸凹清晰,分明就是踩进去的,难道是天意所致,仙人所留?
   此时,那位曾断言:“此处是‘土龙翻身地’,不宜建桥,建桥必倒。除非以人祭桥(即埋一活人于桥下)。”的云游道长也来到桥上,解开了黄石匠心中的谜团:“此桥能修成乃是天意,且不说如此浩荡洪水,桥腿安然无恙,单就这六块几千斤重的石条桥板是人力能架到桥腿上的吗?再看这脚印,能是人为的吗?肯定是李家族长的善心,您的诚心感动了仙人,他们暗中助您。这个女人脚印一定是何仙姑所留!”黄石匠无辩驳的依据,只好将信将疑。从此,“仙人帮助造桥、何仙姑留下脚印”的故事在民间传开。
   但不管怎么说,桥从此没再倒。有了石桥,方便了来往的商贾和行人,只要天干路俏,推车的、挑担的、步行的、骑马的,南运的、北贩的、走亲的、访友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年复一年,独轱辘车居然把中间的石条碾轧出一条四指深的沟痕。
   1947年农历七月十五,刘邓大军渡过淮河挺进大别山,建立人民政权,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此桥是必经之路,敌人提前破坏了此桥,但没能阻止解放军前进步伐。住在附近的高家,捐出八仙桌和门板,支持解放军过桥,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村经济大为改善,车流人流与日俱增,原来的黄土路青石桥已适应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时移势易,黄土路改了道,在不远处的上游新修了宽阔的公路,昔日喧闹的黄土路顿时寂寞下来。只有附近的村民依旧沿着它赶集串亲,每每路过青石桥时禁不住还要驻足伫立,瞻仰一番,议论一番,说的是青石桥,回味的却是自身、自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百年兴衰,情之所至,多有唏嘘流泪嚎啕痛哭者。
   “南大堰”依然健在,只是瘦了身。无雨时涓涓细流不断,下雨时洪水滔滔,路早已改了道,一弯简单丑陋的水泥拱桥架在“南大堰”上,承载着农人过往收种庄稼,再难寻青石桥的影踪。桥,此时已经不是一堆冰冷的桥板桥墩,似乎变成了一本厚厚的史书,在流水的冲击声中,断断续续诉说着当地的古往今来,兴衰更替,善恶美丑。黄土路慢慢荒芜了,青石桥屹立在冰冷的水里倍感寂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当地一个头脑活络的村民请了几个彪形大汉,把桥板拆下来抬到自己家里,用作猪圈的围墙。这一下桥断了,200余年的青石桥从此只留下光秃秃的桥墩瑟缩在淙淙流淌的水中。附近的村民从此赶集串亲都要绕上一大圈,只有从高庄子村外的田间小径踏荒而行。
   路窄草木长,雨露湿我衣。蛇行在本不是路的崎岖蜿蜒田间小径上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那个青石桥。岁月如梭,青石桥被拆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壮小伙,如今已两鬓染霜,朝霞般灿烂的小姑娘也大多当了奶奶。日出月落,风雨兼程,堰水悠悠。拆了桥板盖猪圈的那家如今依然原址而居,子孙繁衍,日子过得平凡而安静。往来绕路而行的附近居民们每每路过看到那躺在他家猪圈下的青石桥般,内心里都不禁五味杂陈,彼此用异样的眼光默默地交汇一下,就赶忙低下头加快了脚步匆匆而过。当初出资修桥的李文运的后人如今散居在邓圩村的王岭、前后李岗一带,人丁众多,不乏才俊,蔚然当地一旺族。
  
   二、和尚井
   “荷儿山”与“桥儿洼”之间有口土井,名叫“和尚井”。井深丈二,井水清澈,甘甜如醴。能以人名命名的地方必定有故事,此井也不例外。
   取名“和尚井”,是否带有点传奇色彩呢?七十六岁的老人高本芝说:“不带什么‘传奇’,也没有什么‘色彩’。但井水有着神奇的功效,长期饮用,不仅能够祛病消灾,还能延年益寿这是事实。”
   “和尚井”东北一里处有座庙,庙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和尚。和尚没有法号,只有俗名,叫李连勇,出生于豪门望族的邓圩李家。李家当时是荣华富贵,金玉满堂,李连勇本该幸福地成长,或读书求仕,或继承祖上基业,成为富甲一方的土豪,最不济也可坐享荣华。但据说李连勇是贱命,无缘福禄。出生时,母亲难产,差点儿母子同奔黄泉路。出生三天,得了土疯病,坎在鸡罩里三天三夜,没吃没喝,但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接下来三天两头儿生病,一病就命悬一线,险象环生,家人也跟着遭殃,花钱治病不说,每次生病,二老都被折腾个半死。
   最悲摧的是自从李连勇出世,家里是灾祸不断:家畜病死家禽发瘟那都不算,天灾人祸却接二连三。李家求医问药、请巫婆、宴神汉、烧香上供、磕头许愿,逢庙必进,逢神必拜,捐钱散财,也没治好儿子的病,也没止住家里的灾。李连勇三岁那年,父母请算命瞎子“高半仙”卜了一卦:
   戌重见戌未见未,丑重见丑辰见辰;
   时上叠逢华盖煞,男女空亡寂寞春。
   休囚生旺两般论,九流僧道时日真
   ……
   “高半仙”解说卦辞:李连勇是个灾星,是李家前世的冤家仇人,今生投胎李家,索财索命,以报前世的冤仇。但李连勇也不会长命,除非舍到庙里当和尚,方能两相保全。李家父母半信半疑,但联想到家里连遭不幸,不得不信了“高半仙”的卦辞。可又舍不得李连勇远离,清道光八年(1829年),经“高半仙”踏勘,选址,选择黄道吉日,在“荷儿山”东北不远处建了一座庙:大殿东西向,前后各三间,塑了“地藏王”“观世音”“东王爷”“三王爷”等菩萨神像,另有两间面朝北的边房,是李连勇的斋堂和卧室。
   庙宇落成,李家请来三山五岳各大寺庙的众僧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为李连勇剃了度,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只要菩萨保佑孩子不死,甘愿让儿子出家礼佛。李连勇从此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和尚。生活起居暂由九华山住持代为料理。李家供给香火钱及一切费用。
   转眼十五年过去,李连勇18岁了,从师傅嘴里知道自己出家的前因后果,深信“高半仙”的卦辞所言,觉得愧对李家二老,同时也倍感自己罪孽深重,面对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常思己过,一心向善。决心倾其一生为地方造福,以洗刷前世的罪孽。
   方圆数里,无一深井,人们吃水,要么就地取材,要么在塘边田角挖一浅坑,泉些清水,要么到离家远点,牲口糟蹋不到的地方挑塘水吃用。水质不好不说,一遇干旱或雨雪天气,吃水便成了困难。李连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打算挖一口深井为民解难。说干就干,反正有的是时间。李连勇选择每一个他认为能挖出水的地方挖井,结果不是挖不出水,就是水质不好:不是碱性大,就是酸性大,要么苦涩,要么有咸味。李连勇每挖一眼井,涌泉水了,自己先品尝,达不到理想的水质就把井封了,继续寻找。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挖了封,封了又挖,终于在离庙一里的西南方挖到一口水味甘甜的井。
   李连勇喜出望外,打算尽自己所能,能挖多深就挖多深,以解决附近村民吃水的难题。也许是李连勇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井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时候,泉眼已达四十九个,清澈的泉水像一串串的珍珠汩汩喷涌着,直到井水与井口相差一尺距离。说来奇怪,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天气干旱,还是连阴雨,井水永远保持它的深度,不增也不减。光绪三年(1877),从春至夏,从秋到冬,持续无雨,滔滔淮河都枯竭了,井水依然保持着它的深度,方圆数十里村民前来排队取水,井水润泽庇佑着数以千计的农人。人们为了铭记李连勇掘井济民的功德,给此井取名“和尚井”。
   “和尚井”井水冬暖夏凉,直接饮用,绵柔甘甜,清冽爽口,胜过当今任何饮料。长期饮用,不仅能够祛病消灾,还能延年益寿。附近村民,8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井水不仅对治疗疮痈疖肿、癣类疱疹等有独特的功效,还能预防皮肤病、沙眼,蛀牙,被奉为“神水”。
   李连勇一生吃斋念佛,打坐参禅,普济众生,行善积德,寿终正寝,享年103岁。
   “和尚井”后来怪象叠生,诡异恐怖,二十年前被人为填封!

共 48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两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两篇生动的散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诉说了“桥儿洼”和“和尚井”的传说,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岁月中。民间传说,总是要带着点夸张的,这两个故事也不例外,《桥儿洼》中那桥在暴雨后自己立起的三块青石以及桥边闹鬼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民间传说又总是带着抑恶扬善,宣扬英雄和行善之人的特点,这些也在文章中得到了体现。《和尚井》中关于李连勇的描写,就是证明。作品语言流畅,情节生动,带着民间文字的特点,是一篇值品铭的文章。感谢赐稿,期待下一篇精彩的作品。【编辑:悟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悟者        2016-01-04 20:24:12
  拜读大作,很好的作品,大赞!
回复1 楼        文友:周明金        2016-01-05 14:14:27
  谢谢老师高抬!
2 楼        文友:悟者        2016-01-04 20:24:43
  感谢赐稿心灵,期待精彩不断!
回复2 楼        文友:周明金        2016-01-05 14:14:58
  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3 楼        文友:悟者        2016-01-04 20:25:26
  恭祝创作丰收!恭祝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回复3 楼        文友:周明金        2016-01-05 14:15:50
  谢谢!祝福各位老师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雨春        2016-01-04 20:25:43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4 楼        文友:周明金        2016-01-05 14:16:23
  谢谢雨春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5 楼        文友:木石语        2016-01-04 20:37:30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回复5 楼        文友:周明金        2016-01-05 14:16:44
  谢谢木石语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