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寄啸俗事难掩情(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寄啸俗事难掩情(随笔)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3发表时间:2016-01-06 10:55:01

自从到扬州定居后,诸多俗事缠身,竟是片字难成!扬州对于我而言,是那么陌生与格格不入。这样的外部环境只怕也是灵感窒息江郎才尽的重要因素。除去家人,放眼满城居然无一人相识,又哪里来的创作冲动?扬州城有丰厚的历史沉淀,也有旖旎的风景,却因为日日陪伴外孙女而难得有机会带着相机出门。于是此生两大嗜好:写作与摄影,居然全都停了下来。这样的生活叫我感到近乎是生命的末日,于是,一应的老态也渐渐地显现出来了。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老了,而且老了很多,因为自己的心,正在渐渐老去。若不是新年里去了一次扬州著名的寄啸山庄,恐怕真的再也振奋不起来,也不会提笔著文了。
  
   这园子的主人叫何芷舠,当年是同治元年湖北汉黄一个道台。园子从1835年开始修建,直到1875才完成。一个园子竟然造了十三个春秋。这个又称何园的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北岸,一条叫徐凝门古街,门牌号码77。此园依傍古运河,也算是独得三分秀丽了。何芷舠在光绪九年辞官归隐,退居扬州后,买下“片石山房”旧址,借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的意境,亲自题园名为“寄啸山庄”。
   何公出身官宦之家,祖籍安徽望江。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指望江这个地方。其实那不过是个古代故事而已,大批的安徽望江人,都走出了望江,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徽商。何芷舠也不例外,他不仅走出了望江,而且先倒是出来为官的。他的父亲何俊是个进士,曾经是大清重臣李鸿章的部下。这样的背景使得何芷舠在仕途上相当顺利,很快就从七品知县做到了三品道台。先后出任北的江汉关监督、汉黄道台以及扬州的两淮盐运使等不算小的中高级官吏。
   1883年,49岁的何芷舠辞官退隐,转道扬州后从吴氏手中买下“片石山房”,花了十三年的功夫修成了号称“晚清第一园”的“寄啸山庄”。此举被何家后人推誉为看不惯晚清官场的黑暗,打算效仿陶渊明公,借以“寄啸山庄”退隐。其实仔细揣摩更多还是因为晚清日渐没落的腐朽,使得何芷舠深感在这样一个朝廷为官已经毫无出路。何芷舠还在湖北任上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官商结合的生涯。对出自安徽望江,祖上就有经商基础的何芷舠而言,经商远比为官更有前途。何芷舠也许早就认识到自己没有本事做能臣,腐败没落的晚清也不会让他做能臣,经商却可以让何氏家业人丁兴旺。于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壮年退隐。
   研读何公一生经历,发现营造了寄啸山庄之后,却并没有就此安居于此,竟然于年近七旬,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突然卖掉何园转身去了上海。对此举不解的必不只有我!人到暮年理应选择落叶归根作为归宿之地。何公在扬州这样的宜居之地,又修得这样一个大园子,足以让一家子子子孙孙安身立命了,为什么会断然选择卖园而去?
   细想之下,找到了原委。二十世纪初铁路横空出世,津浦铁路和海运业的兴起,使得原本以漕运发达而成为地处南北枢纽地位的扬州,很快失去了商业中心的地位。昔日繁华逐渐凋零,而海陆通衢的上海极为迅速地崛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身为商人的何芷舠,以自己独到的目光在1901年,二十世纪的元年清楚地看到了这点,故而卖园举家东去定居上海。查看了何公诸多的史料发现,他在上海期间并没真正意义上创办实业,而是重视起法律来,另外就是关注教育。接连把自己的两个孙子何世桢、何世枚,送到了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去学习法律。两个孙子学成归来,在20年代创办了“持志大学”。此时的何芷舠早已作古,也总算是实现了其夙愿。
   终其一生,我看到了他那颗始终不老的谋求进取之心。生逢乱世,因时而发,不断进取应该是何公做人的基本原则。足以佐证他一生进取之心的,应该算国民党高官何应钦给“持志大学”的题词“与年俱进”。这四个字何公当之无愧。
   入寄啸山庄之前,细细拜读关于何芷舠的传奇历史,突然联系到自己身上。铁鹰今年已经年近七旬,一世飘零,10年前回到上海,原以为可以在这个阔别半个世纪的城市度过残生了,却没有想到居然会再度西迁到了扬州。我这个人一世都处在动态中,说自己是游子可谓名副其实。此生不甘寂寞,只怕也是一生漂泊的主因之一。除去幼年和晚年的漂泊有自己的不得已外,从青年开始的四海为家到处飘零,则多半因为个性中的不安定因素了。
   不安于现状,才会不断寻找机会。也许这就是算不算有进取心的一个标准?因为只有不满足,才会去追求,去进取;否则,老老实实地地过些安分守己的日子,又有什么不好?何芷舠有了个“寄啸山庄”,还会在古稀之年又上征途,我又怎么甘心真的就此退出自己的江湖?想到此处,顿感释然了。
   怀着重新拾得之童心,拿着相机走进了这座号称“晚清第一园”的“寄啸山庄”。
  
   这是一座很典型的住宅园林,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就有6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前后分成三进,是清代后期的园林代表之作。我曾在苏州园林工作之故,学过一些古典园林营造法则。一进门就发现这座园子与苏州园林迥然不同。尽管苏州园林也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居住功能的一种庭院构造,但是,更多追求融山水于咫尺之间的那种趣味;而这座晚清风格的庭院,却更多体现的是居住功能之余的休闲需要了。再加上晚清的时代风尚,以及何芷舠自身的文化取向,便决定了这座园林特有的风格。
   花园大门是一座朝北的磨砖门楼,门楣上嵌有“寄啸山庄”四个字。门内清水磨砖花窗,把花园一分为二而形成东西两个景区。上千米长的复道曲廊,环绕在楼阁、假山之间,甚至将二楼所有建筑物连成一片。这样的复廊堪称一绝,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绝无仅有的范例。住宅部分又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一座楠木构造的煦春堂和两座七开间的西洋楼,让中西方建筑元素,在同一座庭院之内相映成辉。保存完整的熙春堂古香古色,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两座西洋楼,门窗采用双层楠木百叶式西洋格调,室内置壁炉、吊灯、拉门,又是完全一派中西合璧的时代新潮。如此之协调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让我更喜欢的还是“片石山房”。这里的原名双槐园,是清初年间画坛巨匠石涛,营造庭院堆山叠石的孤本。那些湖石堆砌的假山山势蜿蜒气势雄浑,颇可乱真。自西向东到东北角,突兀形成主峰,峰下另有石室两间。假山之上,用带皮水杉之木新建一座半亭,叫人有点感到不伦不类。假山丘壑中刻意营造出一处“人工之月”,的确算得上匠心别具了。日光透过留洞,倒映水中,宛然就是夜晚一轮明月的倒影,给人以无尽之暇想。
  
   这座寄啸山庄之所以号称“晚清第一”,自然有许多可以称之为“第一”之处。前面已经提到的复道回廊,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寄啸山庄四个“第一”之首。这条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总长度超过1500米,时而直时而曲贯穿全园,被人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第二绝的是复道回廊上的花窗,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移步异景,被推崇为园林花窗中颇为罕见的极品。不过在我这个了解苏州园林的人看来,并不会超越苏州留园中的花窗。留园的花窗除去同样具有造型别致、穿透空间、移步换景等功能,更加显得变化多端了许多,号称在苏州的上千幅花窗之中,竟不能寻到两幅完全重复相同的。第三处是西花园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中亭,湖心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普遍,几乎成为中国式庭院的普遍运用的手法,只是将它的功能集中于戏台,那就绝无仅有了。这座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上戏台,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在此处欣赏轻歌曼舞的同时,静静地聆听那些袅袅来自水面,又在回廊下几度曲回传出的声音,自然有一种天籁之音的妙处。最后一处自然就是“片石山房”,石涛大师叠石孤本的腹内,藏的那座石屋了。石屋共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无论酷暑怎样烈日炎炎,这去处必是养心消暑的绝佳妙处。再加上湖面用日光营造出来的月影,又似乎平添上三分清凉了。说到“造月”,其实西子湖上的三潭印月最是脍炙人口。可见中国人在营造精致方面,实在有许多独到之处。这个“以日造月”也算自己的独到之处了。
   纵观寄啸山庄堪称集扬州园林之精髓于大成,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的确算得上中国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对于我这个学过几天园林营造法则,又曾经生活在苏州,工作于苏州园林的人而言,更是难得一次品鉴的机会。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这位园主一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对后代子孙带来的积极影响。何氏不乏后继有人,在何氏子孙中人才辈出,很让人可以得到激励。我相信:人有这种精神才会时时警惕自己的退化与衰老,才会不安现状去不断在生命之旅搏击,用有限的生命创作出无限广阔的天地。

共 34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真是一篇上乘的游记。看起来作者是在写寄啸山庄,其实,却又不仅仅是在写这个山庄,还写了建造山庄的人。不仅写了建造山庄的人,还写了彼人的思想、心态和精神,并进而联系到作者自身。江南铁鹰是梧桐的主编,梧桐的顶梁柱,他虽已年近七旬,却多才多艺,诗歌古韵、播音摄影、无所不会、无所不能。至于说到写文,那更是他一生的挚爱,他的文字,行云流水;他的为人,坦荡磊落。热烈欢迎主编文字归来,问好,祝福笔下的文字,照例汩汩如一条用不干渴的河。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梧桐。【编辑:灿若舒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6-01-06 10:55:55
  看到主编回来,端的是乐坏了呢,问好问好,遥握。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6-01-06 11:39:58
  客气了,我实在是无暇他顾才会消声遁迹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