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读书与人生(随笔)

编辑推荐 【江南】读书与人生(随笔)


作者:白尚礼 秀才,107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5发表时间:2016-01-11 20:23:01

一、读书的意义
  
   书,是人类的另一种食粮。博览群书,自然能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读书的方法很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乃“剖析之意”,就是说要把书读懂、读透,读懂了读透了,又读得“博”了,这样才会“下笔如有神”。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语》中提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即是教我们读书不进入书中去,等于白读;进去了又出不来,又死在言下,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反而把人给读“死”了,岂不悲哉!读书有入有出,能够出入自如,方为会读书之人。
   读书除了会读外,还需要痛下功夫,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作为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象,除了本身的天资、才能和见识等因素外,能耐得寂寞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书要读好,文章要写好,苦读几年书大抵是少不了的。读书有时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简单,那么轻松和容易,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汲取并融会,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甚至像苦行僧一样,把所追求的事业视为一种信仰,进而产生迷恋,倾倒,以至于终生不渝。寂寞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会读书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不会读书的人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真正的读书人,要珍惜那段寂寞。
   读书最精辟的见解,莫过于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所言“读书时不可有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当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读书必须细细咀嚼耐心品味,并且要反复读,只要这样才会一次有一次的见解和收获,一次有一次的感受和领悟。读书人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几年后重读一本书,认识会比原来更深刻一些,感受也会颇多。这是自然,人生阅历的加深,生活负担的加重,会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
   读书很苦,不仅如此,读书还永无止境,没有一个人敢断言读遍了天下所有的书。读书虽苦但苦中也有乐,那书中的意境感染着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与作者或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那感受非读书之人不能想象。读书虽苦,收获也往往不少,每读一本书,自己俨然是一个精神富翁,甚至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因此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
   纵观历史,人各有志,曾经有多少读书人为功名利禄而自寻烦恼,往往陷入深渊而不可自拔,不少人也因此抱病在身,遗憾终身。伤元气者有之,亡命者也屡见不鲜。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志士一生以读书为本,甘于淡泊,耐得寂寞,潜心治学,其渊博的学识确实令人所仰慕。书支配着我的人生,好书给予我的不单单是知识,也不是稍纵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做人的勇气,并唤醒我的心灵,使我对生命肃然起敬。书使我永远年轻,书使我出类拔萃。生活存在,美就存在,多读书使我生活既丰富又深刻,使我的生命充满激情,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林语堂在《名人谈读书》中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读了那么多书,总该有自己的一点感想和认识,大家或许还记得亚克敦读书的故事吧,我们并不能像亚克敦那样,一生读了七万多卷书,自己却始终是一个两脚书橱,就像沙漠吸收流水一样,吸收了许多,最后却连一滴清泉也喷不到地面上,这无疑是可悲的。
   读书虽不能享受生活,却能享受生命,读书或许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却能得到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完美。读书可以使人更清醒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前人的经验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开始,好好读书,为时并不算晚。
  
   二、多读史书益处多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知史明智。”上学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历史,感觉枯燥无味,没有数理化学有趣,更不喜欢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所以一直不求甚解,不懂个中意义,或许是由于年幼的缘故,现在想来实感羞愧。
   后来,缘于文学的爱好,为了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就浅显地读了一些史书,也逐渐对读史有了兴趣。再后来,因为创作的需要,常要深入地研读一些史籍资料,在此基础上,就更加广泛的读了《四书五经》、《春秋战国》、《读史有学问》、《素书》、《正经》等古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人物,也就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知。
   我最初接触到的史籍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因为里面的个别篇幅,早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就被节选进去,作为文言文的范文学习过。前两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先后播放了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教授,通俗地品读“三国”,讲解《论语》,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一路飙红,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子“国学热”,也让国人更加清晰、直观和通俗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古典史籍。
   对于读史的好处,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有独到的见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在随笔《论求知》中,就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经典阐述。另外,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一生最爱读史,也最懂史,他不仅精读过二十四史,还对部分章节进行过详批,也对许多野史多有留意,甚至在临去世前,还要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找一部大字本的《容斋随笔》来读,毛主席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无不在中国的古今历史中找到渊源和出处。可见,读史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吸取教训,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和阅历,还能使人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明智通达,实乃善莫大焉。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的一种记录和评价。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感情立场去看待历史和一些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会产生疑问:到底孰对孰错呢?带着这样的质疑,人们就会寻找不同的史书版本比较鉴别,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发生的某件事,或被历史记录的某个人,这样,一步步就走近了真实。就像我们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只看到前面或后面,我们就无法正确做出判断,只有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全面了解了,甚至找出一个参照物去定位,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读史也同其理。在比较古今发生的事情时,历史会慢慢地告诉我们,它在现实中烙下的那么多痕迹,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慢慢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会研究和推理,最终形成一个趋近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明智的由来。疑问的产生、比对、解答的过程,也便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这又赋予了我们对公正客观史实的执着追求的一种精神。因而我们拥有了对史书记载真伪的质疑批判能力,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历史的内容是宏大的,它所记录的人物和事件举不胜举,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在历史的海洋里,都显得微不足道,充其量只是历史大海中激起的一朵浪花或泡沫。在其外部看,它就成了世界的一部分,在无尽的空间看,它只不过是无限空间的一个点;对一个人而言,小时候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可能是自己世界的全部,几年后会成为一部分,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看,也就是一件小事,放在历史中去看,就更不值得提了。同样地,读过并知晓历史之后,我们再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就会把它放在整个历史时空,或某一特定时空看,我们看待它的尺度和界限,就很自然地趋于宽广,甚至无限深邃。
   当然,要真正读懂历史,会读历史,又谈何容易?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没有投入一定的精力,没有沧桑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可称得上懂史。不仅读史,读其它东西,只要我们认真地理解,广泛地猎取,继而才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不管是哪种形式,都会使我们眼光更长远,视野更开阔。
   多读史书益处多。读史的好处,当然不只是这些,这里只是我个人一点对读史的浅薄认识,相信读史还有更多的好处,很多人也对其有不同的认知,或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准确的理解,这就看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
  

共 31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书有入有出,能够出入自如,方为会读书之人。读懂书中的含义,取其精华,汲取并融会,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作者引用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所言“读书时不可有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当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须咀嚼消化。”读书能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实,可以让我们清醒才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文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对于读书的感悟,语言凝练精辟,论述流畅。非常精彩!问好作者,倾情推荐!【编辑:樱水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1-12 00:59:03
  精彩的读书感悟,问好白哥哥,祝创作愉快!
樱水寒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