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郁孤台下清江水(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郁孤台下清江水(散文)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62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7发表时间:2016-01-12 12:33:05

【流年】郁孤台下清江水(散文) 孜孜以求的功名,早已灰飞烟灭;无心插柳的词章,却青史留名!
   ——题记
  
   一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深山闻鹧鸪。
   到赣州不登郁孤台,那等于没到赣州;到郁孤台的读书人,不去看看辛弃疾,我想,是说不过去的。在通往郁孤台的路上,有一尊辛弃疾的铜像。站在半山腰的辛弃疾,他目光专一,夹杂着几丝忧虑和愤怒,掠过这座以他为荣的城市——赣州的大街小巷,一直望向天际。
   此时此刻,你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恭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换取,
   红巾翠袖,
   搵英雄泪?
   辛弃疾先生自中年以后就在我的家乡江西省上饶市度过了大半的人生岁月。他终生以恢复中原为职志,欲狂澜于既倾,但最终壮志难酬。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他传唱千古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璧》的最后一句。
   我是在初春时节到赣州的,虽然,不是清秋时节。但只有到了郁孤台,你才能深深理会诗人那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一腔爱国情怀。
  
   二
   公元2015年2月23日,乙未年正月初五。
   从蒋经国先生旧居出来往西南行走约500米,就到了赣州著名的郁孤台。
   郁孤台建在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除辛弃疾外,李渤、苏东坡、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
   当然,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依然是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
   写到这里,我必须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其人其事,以及此诗写作的背景。
   辛弃疾(1140年—1207年),事实上,原来这位山东汉子(今山东济南人)的一腔热血是准备挥洒在战场上的。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兼任耿京义军的书记长,掌管印信;23岁,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赶两天,终于在第三天将夺回的印信连同叛贼的人头带回营中,并且带领耿京留下来的上万人的义军队伍,南下归宋。军事将领所具有的胆识、气魄和果断已经在辛弃疾的身上显现无遗。
   令人遗憾的是南宋朝廷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削去兵权,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闲居生活。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南宋朝廷“抛弃”辛弃疾是一种莫大损失无疑。虽然辛弃疾不能挽救即将倾覆的南宋小朝廷,但是让那些仓皇南逃的皇亲国戚走得从容一些,体面一些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应该说,南宋朝廷的“人才政策”是有问题的,至少在使用辛弃疾这个“人才”上是“失误”的。当然,南宋朝廷不这么认为。然而,也正是南宋朝廷的“失误”,使得历史上少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多了一代词宗。
   辛弃疾用他豪放的词作给“是金子放到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又提供了一个极好佐证。
   公元1176年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在这个时间结点上,郁孤台迎来了一位客人,正是他的到来,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仅让所有吟咏郁孤台的名篇佳作失色,而且使得郁孤台声名远播,余音袅袅绵延至今。如此影响深远的“广告效应”恐怕是词人和郁孤台都是始料不及的,他就是辛弃疾,这一年词人37岁,任江西提点刑狱,任务是节制诸军进击茶商。
   现在让我们坐下来静静的品读这首词吧!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深山闻鹧鸪。
   词作直译如下: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啊,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究竟是在一种什么背景下,让词人写下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呢?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南宋的隆佑太后。
   隆佑太后姓孟,是哲宗之废后,宋高宗即赵构的伯母。靖康之耻时,因她被废已久,故未被俘北去。张邦昌一度挟持她垂帘听政,但她帮高宗登上了皇位。南奔途中,她又被人挟持垂帘听政,但她终于又把政权交给了高宗,避免了内争。她曾重用抗金将领韩世忠和张浚。
   表明,隆佑太后是位识大体、赞成抗敌的爱国的老妇人。
   建炎三年,即公元1130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时正是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隆祐太后从洪州即今天的南昌被敌人追赶到吉州,即今天的吉安市,又被追赶到虔州,即今天的赣州市区,终于摆脱敌人,辗转来到杭州,把政权和手下的兵马——韩世忠和张浚,交给了高宗,成为维持南宋、抵抗金兵的重要力量。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郁孤台,是隆佑太后被敌人追赶的最后的地方。
   公元1176年,即淳熙三年,历史已经向前迈进了46年,其时,斜阳荒草,鹧鸪声声。词人站在高楼,身影凝重,他看见一江春水浩荡而去,仿佛看见大半个中原地区百姓惨遭杀戮,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隆佑太后一路仓皇逃窜,从赣江造口壁起船上岸逃到赣州。而如今,自己却空有一腔抱负,落得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十多年的郁结之气在胸中翻涌,于是,一首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就是这样从胸中奔涌而出。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和江泽民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
   1990年10月,李鹏视察赣南期间,高兴地登上郁孤台,眺望赣州市区,连声赞叹赣州市很美。
  
   三
   一架平凡的桥,一棵平凡的树,一栋平凡的寺,一座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苏州的寒山寺应该感谢张继的《枫桥夜泊》。
   南昌的滕王阁应该感谢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武昌的黄鹤楼应该感谢崔颢的《登黄鹤楼》。
   湖南的岳阳楼应该感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郁孤台应该感谢辛弃疾,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想,这也是郁孤台的福气,是赣州的福气,是中华文明的福气。中华文化的脉搏上,从此跳跃着一个激越的音符;中国瑰丽的诗词宝库中,从此翻腾着一曲“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绝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穿越近千年的时光,我依然看见辛弃疾在郁孤台踽踽而行的身影,我愿意跟着他,静静聆听一个南宋男人的抱负和悲愤。我知道,那么遥远的一个朝代,那么遥远的辛弃疾已经转身离去。但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依然流淌,一如词人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千古流淌,千古流唱!
   孜孜以求的功名,早已灰飞烟灭;无心插柳的词章,却在青史留名!
   这就是文字的生命力!
   谢谢你,辛弃疾!
  
   2015年03月16日第一稿
   2016年01月11日第二稿

共 30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首《菩萨蛮·江西造口壁》,写出了国家沦丧之创痛,写出了词人的一腔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这首词为线索,结合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及他所处的时代,探索了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生平经历和思想抱负。辛弃疾,面对金人入侵,自发组织义军抗金,但为朝廷所疏离,他的抗金建议也不为朝廷所采用,只能对剑叹息,以文字抒写胸臆,成就一代词名。读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看到了辛弃疾飘零的身世,看到了他壮志难酬的满腔凄苦和悲愤,不由得为他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6-01-12 12:34:14
  深沉厚重的文字,欣赏学习。
   问好明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12 18:59:57
  如玉好!辛苦!谢谢深度共鸣!谢谢精心编者按。这篇散文与前面一篇《山水皆有情》原来是合在一起的,题为《初读赣南》,后来考虑到两个主题可以分开,所以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原来放在空间只是给自己和好友看的,句法方面没有深究,只是我有一个习惯,旅游了一个地方,总算写点文字,到此一游,有点记忆,往后回忆起来比较方便。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6-01-12 17:55:33
  以“孜孜以求的功名,早已灰飞烟灭;无意插柳的词章,却青史留名。”作为开篇,高度概括辛弃疾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留下千古不朽的词章。作者面对郁孤台下清江水,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感叹,并对辛弃疾的人生定位和解剖比较准确。
   是的,在辛弃疾无数的词作中,都表现出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构成他悲壮的人生基调。
   曾国藩对部下说,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才华横溢的大师,整天抱着诗词哭哭滴滴,荒废一生。有的是没有得到朝庭的重用,有的是性情偏激,空发感叹,没有将心思用在治国安邦的正路上来。
   此文,目测郁孤台下清江水,引经据典思古人。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12 19:15:04
  洞天君好!辛弃疾的词,我最喜欢的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即黄沙岭,现在的上饶市西。
   一首诗里,即写了我的的家乡800多年前一派丰收的稻花香美景,还有蛙声一片之动听的“音乐”,让人浮想联翩,当然还有开篇的“明月”,读来特亲切。
   说点题外话。郁孤台与蒋经国故居相隔的距离不足1千米。所以参观完了蒋经国故居就直奔郁孤台。所以这篇旅途感想是自然的事。写点文字,只是为了记忆。
3 楼        文友:齐鲁青未了        2016-01-13 11:19:33
  欣赏学习好友的满腔热忱,感慨万千的佳作,增长了知识,更加深刻了解辛弃疾远大抱负,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13 21:38:45
  问好青未了!生活之树长青。向你学习生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