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民歌中的“南水北调”

编辑推荐 民歌中的“南水北调”


作者:湖北武戈 进士,10572.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9发表时间:2016-01-16 15:21:38
摘要:民歌中的南水北调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过去有,现在和将来可能也不会消失,她很有可能成为南水北调建设者们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甚至可能成为京淮大地的人民了解水源区人民的一个窗口。

翻开出版不久的《郧西民歌集》(一套三卷约110万字),我们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在这套集子中,竟然有不少民歌涉及到了“南水北调”的相关内容。是整理者的作秀?还是无意中的巧合?我就此访问了这套民歌集主编之一的赵天禄先生。
   “出现这种现象,一点儿都不奇怪!”赵先生介绍说,郧西县濒临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区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当年修筑丹江水库时,郧西县就派去了0.9万民工,很多有关南水北调的民歌,就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产物,传承到现在是极有可能的。
   十万大军聚均州,
   战天斗地写春秋;
   众手协力擒蛟龙,
   定叫高峡出平湖。
   赵先生回忆说,当年修筑丹江江水库时,一个县就是一个团的建制,每个团或营,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专门在工地上宣传鼓劲儿,例如打夯调子,就是当时即兴演唱的民歌之一:
   同志们来嗨,
   你是听来嗨,
   要把(那)夯板来端平呀嗨!
  
   筑得牢来嗨,
   扎得紧来嗨,
   这里的清水送北京呀嗨!
   又例如:
   挑起担担咿儿哟呀儿哟,
   两头扇呀咿儿哟呀儿哟,
   筑起大坝能发电,
   北方缺水我支援呀
   咿儿哟,呀儿哟!
   赵先生介绍说,民歌是一个历史时期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直接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诗言志,歌传情,就是这个意思。
   赵先生在搜集民歌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民间艺人,其中有许多都是丹江水库的建设者,去年3月病逝的景阳歌手余香湖,就是其中之一。据赵先生介绍,89岁的余香湖,有着一肚子的民歌经典,其中有许多民歌,都是在修筑丹江水库时候创作的。当时,营、团两级组织要求宣传队编唱新民歌,宣传修筑丹江水库的意义、任务和目的。最擅长唱花鼓的余香湖,被抽调到文艺宣传队。那段时期,他大约编唱了10万多首战地花鼓,很多花鼓歌词,都是宣传南水北调意义的。余香湖虽说没进过一天学堂,记忆力却特别好,再长的文件,只要听别人念上一遍,他就能领会个八九不离十,他至今都还记得,当时关于南水北调指导方针那几句话:“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水尽其用、地尽其利。”围绕这“32字方针”,余香湖编唱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战地民歌。例如:
   南水北调就是好,
   南方水多北方少,
   借来汉水送京津,
   南北两利同富饶,
   郧阳人民多骄傲。
  
   毛主席号召全中国,
   丹江引水到华北,
   郧阳人民作贡献,
   中央领导都晓得,
   四十万月饼慰佳节。
   余香湖清楚的记得,1959年农历7月下旬,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到丹江口工地视察后,亲自找到省粮食厅和商业厅的厅长,要求两厅在八月十四日以前,做40万月饼,送到丹江口工地,两位厅长不敢怠慢,立即照办,于八月十四日中午,准时送来了40万个月饼,工地上的干部民工每人分到了4个月饼,其中有两个还是肉馅的。这两首花鼓歌,便是那年中秋节编唱的。
   赵天禄先生还介绍说,除了这些战地民歌外,还有许多描写汉江风景的民歌,例如《贾金莲回河南》这曲小戏,就是从四川达洲县启航,经汉中县、新安洲、蜀河、双河、仙河、兰滩、冷水、夹河、白河、将军河、天河、丹江、老河口、唐河,直到河南南阳,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沿江风景描绘得美丽如画。例如:
   金莲问:太公,太公,太公呃,
   太公答:么事,么事,么事啰?
   金莲问:前边是个啥子地方哟?
   太公答:前边嘛,好一比;
   金莲问:比作么子哟?
   太公答:好比是牛郎织女相会处——
   金莲问:此话怎讲?
   太公答:天河呗!
   金莲问:天河好不好玩?
   太公答:天河口,好风光,
   狮子岩头龙下江,
   猴儿石,沙筑墙,
   犀牛望江三道浪,
   可惜你要回家乡,
   只好开船往前荡。
   合唱:天河口外开船走,
   扯起帆蓬顺水流!
   漂江过河往回走,
   两岸青山映水绿。
   赵天禄先生是个专业作家,也是湖北省郧西县文联组联部主任,对于民间文学有着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汉水文化源渊流长,其生命力最强,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民歌,而民歌最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赵先生告诉我,他将在适当时机,寻访当年参与丹江水库建设的建设者们,尤其是要寻访当年的文艺宣传骨干,将他们当年演唱的战地民歌,搜集整理成书,让人们透过那些鲜活的战地民歌,领悟到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
   我原以为民歌中的南水北调,只是一种少见的文化现象,听赵先生这么一介绍,才真正让我大开了一回眼界。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过去有,现在和将来可能也不会消失,她很有可能成为南水北调建设者们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甚至可能成为京淮大地的人民了解水源区人民的一个窗口。

共 1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翻开出版不久的《郧西民歌集》,惊讶发现了过去的很多民歌,都涉及南水北调。从介绍的这些民歌中,可以看到当年人们的冲天干劲,反映出劳动人民在当年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也介绍了地方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收集民间的文艺创作和民间传诵的歌谣,是我国群众艺术工作的一大任务和继承传统的思想与健康情感的好事情,不少群众艺术工作者奔波在山村之间,做了大量工作,本书作者赵天禄先生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士。很多民间艺术失传,应该大力抢救。 拜读。【编辑:欣雨文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1-16 16:46:28
  感谢欣雨文萃主编老师的及时推介,并为之撰写了精彩的按语,谢谢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竹韵清吟        2016-01-16 17:41:49
  我除了湖南的花鼓调之外,对其他地方的民歌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没有发言权,只有点赞和看热闹的份。
3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6-01-16 19:31:45
  这个工作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是个很有必要和文化积淀的事情。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1-17 08:44:52
  是的,应该让历史铭记南水北调中的文化底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