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德玉杯孝道征文】孝心写在点滴间 (散文)

编辑推荐 【杨德玉杯孝道征文】孝心写在点滴间 (散文)


作者:刘怀权 童生,80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9发表时间:2016-01-25 00:28:23
摘要:作品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小事,感悟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得出孝心他不在于说大话,而在于对待父母的点点滴滴


   人到中年,担子也就赶集似地的集拢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当然不用说。一起的同事朋友买了车,在城里购了房,自己要考虑:子女求学就业更不能不挖空心思。但一个更重要的绕不开,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也来到了身前,那就是赡养老人。
   赡养老人,确实是许多中年人都绕不开、回避不了的大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对年轻父母说的,他们对少不更事的子女良好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但这种理解是狭义的,其实,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老人孝敬与否,大部分子女都会以此为参照为榜样。俗话说,“廊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在旧痕迹。”说的就是父母是否孝敬老人,子女也会照着做。因此,父母对老人是否孝敬,也是事关自己晚年生活幸福与否的大事。
   老人的赡养,也是近几年同事朋友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从大家的交谈和自身的经历中,我觉得赡养或孝敬老人,并不是一个难挑的重担。
  
   二
   一位老年朋友曾跟我谈起过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每次去看他,都会给他带些小东西,有时是一双袜子,有时是一条围巾,有时是一件保暖衣……朋友说,其实这些东西他都有,或者是他自己都能买,可是,女儿送给他,他就是高兴,因为他感到女儿心里有他,女儿在关心他的冷暖,即使女儿什么也不带,只空手来看看他,陪他说说话,聊聊天,他也同样高兴。这位朋友的话我信,他有自己并不低的工资,老伴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吃穿不愁,不需要子女拿钱给他们买米买肉,他们需要的是子女的一颗关爱老人的心。
   曾有母亲非常痛心地告诉我她的一次经历。一天晚上麻黑时候,她背着一篮猪草,疲惫不堪地从四五里外的地里回家,在路上,她听到身后有马蹄声,习惯性地让到路旁,没想到赶马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一个儿子,儿子端坐在空架箩上。她暗暗高兴:儿子的马没驮着什么,肯定会把她脊背上的猪草带回去。可是,儿子来到她身边,看都没停下看一眼就打马走了。那晚上,还是村里一个外姓侄子,帮她把猪草背回了家。母亲十分伤心地对我说:她没想到这个儿子会这么对她,不说小时候背着他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不说自己一分一厘攒了还完借给他讨(娶)媳妇的几千块高利贷;不说他的四个儿女都是在她背上滚大的;也不说他分家后粮食不够吃就向她借,说是借,可每次都是老虎借大猪,有借无还;农忙时她还经常给他帮忙,就是两天前,她还给他批扎烤烟,她也始终想不出自己哪里得罪了儿子,没想到儿子对她竟不如个寨邻,她为儿子付出的一切,竟然换不来儿子一点温情,自己苦得动时他就这样,苦不动时还能指望他给一碗吃的?……
  
   三
   一次,我去找一位好友,好友不在家,遇到他母亲——我十分敬重的一位老人。她为子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每天早上她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子女们也都成人成才了,对她和丈夫也孝顺。在众人眼里,这位母亲是功德圆满,苦尽甘来了。
   可是从她的话语中,我觉得她的幸福感并不强。有时她去儿子家,儿媳也许没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言行,她感到儿媳在嫌弃她,自己老不中用,让人生厌了;有时儿女回家,家里比平时热闹多了,儿女们一起有说有笑。她仍像过去默默给儿女做饭炒菜,儿女们离开了,家里也安静下来。有时她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她心里有话,但不知跟谁说。她在两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子里,并不让人讨厌,甚至她在众人眼中非常贤惠。可是寨邻中的奶奶婶婶嫂子姐妹侄女都忙,谁也没空跟她闲聊。女儿外嫁了,有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围绕自己的小家忙碌;儿子在城里有工作、有家庭,也没时间陪她,跟她没有共同话题,也聊不到一块儿。儿女们每次来看她,除了带给她一阵热闹和忙碌,再没其他收获。那天下午,站在深秋的阳光下,我静静听着好友母亲两个多小时的诉说。好友母亲的话让我吃惊,也让我明白:世界上的好多事情,其实并不都像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同时,好友母亲的话,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孝敬老人,不仅要让他们有吃有穿,更主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需要。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位老领导。这位领导和我一样,出生于农村,他担任一所乡镇中学校长后,每星期仍坚持回家看望父母。有时他一个人去,有时他带着妻儿去,或跟父母做做农活,或给父母做做饭菜,或陪父母说会儿话,父母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跟他说,心里有什么烦恼,跟他一交谈,经他三五句分析解说,父母的烦恼也就灰飞烟灭了。他让父母感到儿子经常在自己身边,给他们关心,给他们高兴,他们也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
  
   四
   参加工作后,我就在异地他乡奔波忙碌,妹妹刘琼远嫁他乡,三弟刘小良也远在外地打工,我们兄妹三个都在外为自己的生活奔忙。随着我们在外一年年的奔忙,远在老家的父母也渐渐步入了老年。父母为我们兄妹四人吃苦受罪一辈子,他们现在老了,该我们回报父母多年养育之恩,让父母安享晚年了。可是,由于我们兄妹三人都远在他乡,不能常跟父母在一起,只能抽空回去看看。我每次回去看望父母,同村的老人见了,都羡慕说:看,人家小怀权又买好东西来看他爹妈了。
   其实,我或妻子每次回家,也并没带什么过份值钱的东西。有时,我们带点老家买不到的时鲜蔬菜或鱼虾或牛羊肉,吃饭时父亲特别高兴,若是寨邻来串门,他会很热情很执着地请人家吃饭喝酒,并十分自豪地告诉人家,这是他大儿子们带回来的。有时,我们带回一袋苹果、橘子等水果,有人来串门,父亲和母亲也都毫不吝惜地拿出来招待人家,仿佛那水果是他们出门随便伸手在院子里摘的,他们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好像我们夫妇给他们二老挣了多大的面子似的。
   入秋之后,天气渐渐转凉,我或妻子常会买几套保暖衣,几双保暖袜给父亲母亲送去。可他们总说,家中衣服老多多的,还叫我们不要浪费钱。父亲和母亲过去过惯了苦日子,即使现在生活好了,他们仍过得十分简朴。妹妹给父亲买了一双皮鞋,父亲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是偶尔出门吃酒做客才穿穿,一双好好的皮鞋硬是放了不能穿。
   正如我那位老年朋友,我们兄妹即使什么都没买,什么东西都没带,回到家,父亲和母亲也照样高兴,特别是他们看到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在面前,脆脆地叫他们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两位老人的脸上更是笑开了花。老家建成手机塔后,我给父亲买了部手机,春节回家,父亲让我的儿子泽贤,把我们夫妇、妹妹、妹夫和三弟的手机号,全抄在一张纸上,一个一个教他认,七十高年从未上过一天学的父亲,那认真劲儿就像一名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的小学生。后来,父亲多次深夜打电话,让我带儿子回家给他看看。我知道他老人家想我们,想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了。
   同村老人的赞赏让我十分惭愧,其实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做得还远不够好。这几年,一家三口的生活开支,全靠我每月两千多块钱的工资维持,家中难有积蓄。更让我为难的是,买集资房的债还没还清,我又患上了慢性肾炎。三年多时间里,我不是忙于检查、吃药,便是忙于住院治疗,家中债台一高再高,我也不能劳累或长途颠簸。这样,我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也不再如前,给父母钱的事也更少,有时给他们一点,两位老人也都不肯接。每次看到城里那些与父母同龄的老人,悠闲地在公园里散步,或者开心地唱歌跳舞,而我年过古稀的父母,还在家乡的土地上,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靠自己的汗水养活自己,并且经常还为我的身体健康担忧,这让我的心特别地疼。
  
   五
   纵观全国。
   在城市,许多老人退休了,他们领着一份工资或养老金,吃饭穿衣都不成问题。因此,城里老人基本上不要子女掏钱养活自己,有的甚至还会为子女购房买车发挥一份余热。
   在农村,老人们几乎没有退休的,也很少有领工资或养老金的,如果现在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领的六十块钱算工资或养老金,那么每月买大米的钱不用子女出,若是再能领到一份低保,那么正常的生活开支也就没问题了。其实,农村老人在地里辛苦了一辈子,即使老了他们仍不愿歇着,即使工资、养老金、低保一样都没有,只要自己还有一点劳动能力,他们就不会等着子女苦来养活自己。我们村好几位八十几甚至九十几岁的老人,都是直到去世前夕,才脱离劳动。我的曾祖母九十几岁了,还经常参加劳动。
   我们四十左右这群人,父母都经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变革,他们的青壮年都在社会物质文化极度贫乏之中度过,他们多年养成了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行为,也许跟物质文化富足条件下的我们常相冲突。但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他们换位思考一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老人们为国家为子女都付出得太多了。现在,是社会是国家更是我们这些子女,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的时候了。
   老人都希望子女过得比自己好,他们也都知道,子女在城里有工作也好,外出打工也好,都不容易。因此,老人们只要还能劳动,只要身上还掏得出几块钱,只要不卧病在床,就绝不会向子女伸手要钱,也绝不会扯子女工作的后腿,让子女陪伴在自己身边。他们只希望子女有空时陪陪他们,心里有话,有个倾诉的地方,别让一颗心经常被孤独包围,生病时子女能守护在床前,笑着递上一碗热汤,一杯开水。在老人衣食无忧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要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家庭多一份和睦,老人们脸上也就多了份幸福的笑容,我们也就无愧于一个孝顺子女了。

共 37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举了几个例子,正反结合,论证了行孝并非那么简单,并非物质上面的满足,而是让老人自内而外感到愉悦和满足。对于老人而言,物质的富有,心灵上的孤独,是他们最难以忍受的。他们需要的很简单,是子孙的陪伴,是一句细微之处的问候,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安慰。孝字难写,难在怎么做才与父母的愿望对口,难在言行一致。有很多表面上看似幸福实际上孤独的老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确实让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夹叙夹议,情理安排妥当,读来舒服又不使人感觉唐突。文笔流畅,结构自然连贯,切合时代热点话题,富有时代气息。孝在点滴,为大爱也。推荐【编辑:云儿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1-25 00:57:53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本末终始
2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1-25 00:59:28
  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大孝。读此文,获益匪浅。期待更多精彩
本末终始
回复2 楼        文友:刘怀权        2016-01-25 09:55:25
  感谢云飘儿老师编辑用稿
回复2 楼        文友:刘怀权        2016-01-25 09:56:58
  感谢云瓢儿老师恰如其分的点评
回复2 楼        文友:刘怀权        2016-01-25 09:59:05
  不,我看错了,应该是感谢云儿飘老师编辑录用,点评
3 楼        文友:怡然若梦        2016-01-25 13:29:05
  很实际的话题,阐述得体,直指文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复3 楼        文友:刘怀权        2016-01-25 16:22:29
  感谢怡然若梦感谢老师点评,祝冬安,开心!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