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雀巢】中年没有悲哀(赏析)

精品 【雀巢】中年没有悲哀(赏析) ——品读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


作者:独上月楼 举人,390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670发表时间:2016-01-28 20:29:42
摘要: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感悟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 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

【雀巢】中年没有悲哀(赏析) 夜深了。
   拧亮床头的台灯,一束柔和的光线把我带进每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很凑巧,手中的这本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
   这是两位大作家给中年人准备的精神大餐。
   靠着软软的床头,细嚼慢咽《中年》的滋味,浅斟慢酌《中年是下午茶》的感受,心里五味杂陈。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感悟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
   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
   有人认为,《中年》和《中年是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肤浅愚钝的我,却只听出了“异曲”,不知“同工”何在?
   打开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第一句话便是一个铁定的结论:“中年最是尴尬”。视线停顿了几秒钟,感觉眼睛有些发涩。
   紧接着,他不依不饶地把中年炸成了“废墟”:中年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卡索的画的年龄”,“是杂志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是危险的年龄,不是脑子太忙,精子太闲;就是精子太忙,脑子太闲”,“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总之,“‘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
   这些段落冷得让人心头打颤,寒从心起的同时,仿佛有许多新生的皱纹丝丝缕缕在心底蔓延缠绕,不由得,想哭。
   依着董桥的观点,中年就像“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猪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宵夜就更缈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揽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
   想不通,被称为“时代的眼睛、文字的知己”的董桥,怎么会那么残忍?在他的笔下,中年差不多就被判处了死刑,至少也是死缓。
   如此中年,只能在往事里沉湎,乡愁里徘徊,绝望中挣扎,还活个什么劲呢?
   诗人庞德只说了一句“中年乐趣无穷”,也被董桥先生指摘为“太天真”。“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中年的故事是那只扑空的精子的故事……”
   中年果真如此不堪么?一块巨石轰的压住胸口,心里堵得慌。
   脆弱到极限的那一刻,骨子里的叛逆破土而出:人心终究不是蛇,为什么要永远蛰伏在阴暗潮湿之处?希望和梦想,也不是可以“榨”出汁的甘蔗,她分明长着坚实的翅膀,飞翔在心灵的天空。
   即便明天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也不妨变个萤火虫的模样,给没去过的天堂带一星属于自己的光。忽地想起朋友在网上说的话:纵有一天,地球毁灭,我也要抱着我心爱的人说,你看这末世有多美!
   中年,并非末世,怎么就会“瞎子闹眼——没治”呢?我不信!
   隐隐地,我对“中年是下午茶”的观点生出抵触。然而,我知道,我的不满虚弱无力,找不到理性的支撑。
   翻到梁实秋的《中年》,却像是听一位坐在茶馆里的老学者捋着银白色的胡须望着窗外的斜阳不慌不忙娓娓道来:“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读到这里,都不免颔首称是,中年的凄惶和无奈也随之浮上心头。
   不过,梁实秋先生很是沉得住气,他并不匆忙下结论,而是像画工笔画一样,把中年的滋味细细地描摹下来给我们看——
   “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
   呀,我的头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觉。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呜呼,我已笑不出来。
   然而,接着读下去,心温渐渐转暖:“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读到这儿,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如同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中年没有悲哀”,点睛之笔横空出世!
   于是,我听见先生豁朗的笑声,和着我心底的欢呼,在空气中弥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这是梁实秋先生为“中年没有悲哀”所作的诠释,散发着温婉的理性之光。
   顷刻间,这道光倏地射进我的心魂最深处。思绪,瞬间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为“三十功名尘与土”而扼腕。
   中年,见多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再为“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嗟叹。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态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坚实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恕,较玩世,同时也较温和的态度。”
   中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错过的都错过了,该失去的也都失去了。从此,告别盲目,告别冲动,告别功名利禄,告别你死我活,告别自欺欺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褒贬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却陈酿般浓而芳冽。
   记得一位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年轻同行告诉我,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大多是由45岁左右的中年人担纲的。厚实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人性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丰富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确立了他们对生杀予夺大权有着更为稳健周全的把握。而我国恰好相反,这个年龄段的司法工作者正处于退居“二线”的高峰。
   许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的缘故?
   不久前去新西兰旅游,给我们开车的大巴司机兼导游竟是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他高高的个头,身板笔直,干净的格子衬衣掖在合体的牛仔裤里,勾勒出一副毫无赘肉的强健体魄,虽银发飘飘,但精气神十足,用“帅气”形容一点不过分。
   他边开车边讲解(忙坏了我们的随团翻译),幽默风趣,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强,几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倦意(很多人在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他还在叽里咕噜说个不停)。都说新西兰的牛奶世界第一,莫非是奶牛的功劳?
   他告诉我们,在新西兰,正式退休年龄是65岁。如果你还想继续干,可以一直干下去,没人强迫你退休。如今,他退休五年了,却一直没闲着。只要“玩心”一上来,就会跟旅游公司“请缨”,做临时导游。
   问他干导游累不累?他笑了,说,有机会结交外国朋友,还可以开车郊游,这样的生活“多有意思”。
   即便彻底退休,也不见得就是一件悲哀的事。
   想想看,被人管束了将近大半生的生命,终于可以真正回归自己了,终于可以由着自己调度和掌控了,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的享受生命了,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厄尼·J·泽林斯基说得透彻:“退休带来得最大好处是没人再指挥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了,你开始干那些你自己想干的事儿了。”(引自《40岁开始考虑退休》一书)
   一直笃信,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这样的幸运,通常降临在退休后。“崭新的生活就在前面,无数的经历等待开发。一些人把它叫做‘退休’,我则称之为天堂。(贝蒂·沙利文语)”
   不知怎的,就在这一刻,刘禹锡的《秋词》翩然落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啊,人生之秋的中年,也是可以做大赢家的。只要中途不“放弃”,只要学会了淡定从容,只要把握了最该把握的自我,真的可以没有悲哀。
   因为,中年最有资格说,这是我的人生!
   最后还是要感谢梁实秋先生——人生是需要点拨的。
  
   【注:此文首发于2006年榕树下文学网站。略有修订和删节。此文首发时,我刚过了“知天命”。几年前,联合国卫生组织重新划定了人类中老年人的年龄段:45岁步入中年,60岁预备老年,75岁步入老年,85岁步入老老年。30岁到44岁,属于大龄青年和中青年。而中国人的常规是,35岁就是中年了。如今,我已进入“预备老年”,所以,这篇文字不能再等了。呵呵!】

共 37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年到底是什么,莫衷一是,各有说辞。在梁实秋先生的眼里,中年有沉淀之美,而无老朽之衰,是美不胜收的人生阶段;在董桥的心里,中年是却是前不着天后不着店的年纪,是彻底的彷徨与无助的人生阶段,毫无安全感,整个一个透心凉。而实际上,每个人对于中年的体悟,与他的人生境遇密切相关,就好比南唐李煜亡国前的词作多是花间词,字里行间心情愉悦,无限风光,而亡国后的词作一扫轻浮,成一代词宗,却也只能问君能有几多愁。编者没有读过梁董二公的这两篇作品,但想必两人一定是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与阅历下写出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相同的境遇中,人的修为、理解力、心理平衡力等诸多因素往往更能让人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豁达之人心胸开阔,深知有无相生、难易想成和福祸相倚的道理;悲观狭隘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线性的,透过某种悲凉和不足,便运用呆板的逻辑在心里无限放大,二者相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本篇赏析穿梭于梁董二人对中年的理解和定义之中,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受,更服膺于梁实秋先生浩瀚而睿智的中年领悟,一气呵成,直抒胸臆,乐观豁达,与吾辈同,编者倾情推荐。编辑:鸿渐于陵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129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6-01-28 20:34:54
  从这篇感悟中,我读出了月社的女中豪气,从首发到现在,十年了,依然豪气不除!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7:57:18
  谢谢亲爱的鸿渐,让您点编我的文字,我是找对人了!
   一直喜欢鸿渐的按语,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渗透且隽永。
   梁实秋和董桥都是大家,品读他们的文字是需要勇气的,我没有把握。所以,我借助点编权,让鸿渐为我写按语。
   看来,他还是笔下留情的,没有批评月楼的浅薄之处。但也点睛了一笔,两位大家关于中年的论述,一定是在不同的背景和心态下——“编者没有读过梁董二公的这两篇作品,但想必两人一定是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与阅历下写出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相同的境遇中,人的修为、理解力、心理平衡力等诸多因素往往更能让人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
   或许,真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楼        文友:闲妹        2016-01-28 21:00:19
  人到中年是人生事业最顶峰,四十而不惑是有道理的,而我们已到了耳顺的年纪,人生许多事看淡了,想明白了,月楼感悟富有哲理,欣赏了。超棒的赏折!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6:59:40
  感谢闲妹的点评。
   很多天了,很多次了,都能看见闲妹不离不弃的守着雀之巢,几乎每篇文章都在认真阅读和跟评。我在想,这就是闲妹的文字特别是小说我和进步那么大的缘故吧!
   当然,作为军花,她是有信仰的人,有团队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不论到了哪里,都会是最可靠的依赖力量。
3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6-01-29 07:12:44
  每个人都要经历中年,每个人对中年的体会和解读都不尽相同。中年是共有的人生阶段,而感悟是个性的经历的结果。董的悲凉和无奈是他的“痛苦”,梁的豁达和乐观是他的洒脱。我的中年是沉重的。拉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疲于奔命,工作忙,挣的少。身体透支,经济拮据,一顿鱼酱都是改善生活。无可奈何,背井离乡……
回复3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7:03:21
  呵呵,邵魁先生啊,看着你和太太的蓝宝石婚纪念日,有多少人要红了眼睛啊!
   对很多人而言,中年最是艰辛,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极重,像负累的老黄牛。
   月楼的感悟都是从自身出发,因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为温饱发愁;因为有梦想,退休了也敢于创业;因为有爱,对文学的爱,成天守着个雀之巢乐此不疲......
   所以,每个人所处的情形不同,对中年的理解也不同。
   月楼是个幸运的家伙!
4 楼        文友:塞墨        2016-01-29 09:13:02
  回眸生命的足迹,感怀光阴飞逝的无奈。暮然,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在岁月的沧桑中早已步入了中年。欣赏并认同@独上月楼,中年没有悲哀!
5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6-01-29 10:25:44
  读过老师多篇,每次都有收获,如茶如酒,也如出海归来围炉夜话的温馨。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7:04:56
  谢谢亲爱的陌生文友!
   我其实是最重视你们的跟评,因为我们相互素昧平生,大家都是根据文字来品评文字、品评人,可能会更加客观。
   有了你们的认同和鼓励,月楼更有信心了。
6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7:11:57
  【榕树下巢友跟评收藏】
   2007-10-12 12:23:00 榕树下网友
   "中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错过的都错过了,该失去的也都失去了。" 我一直有一个误区,我放不下,放不下曾经的脑力和体力,放不下性格中的不甘示弱,放不下一直努力争取的要在专业上做到不亚于周围的人,具体到绘制图纸的质量都要争取不比别人差。然而,我年龄已过半百,不容忽视的精力方面的原因,我总会有疏忽的时候,被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我难以全身而退。然而,人生的路将继续,把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是我应该做的。 回复
   2006-07-28 17:20:00 榕树下网友
   光阴冉冉驰云薄,一年花事微而落。 回复
   2006-04-16 21:46:00 榕树下网友 [ 我是云和雪 ]
   好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回复
   2006-03-29 01:57:00 榕树下网友 [ 独上月楼 ]
   还要感谢所有点评的朋友! 回复
   2006-03-29 01:56:00 榕树下网友 [ 独上月楼 ]
   谢谢西果的点评,很到位,比老大高明多了! 回复
   2006-03-29 01:56:00 榕树下网友 [ 独上月楼 ]
   雨季彩虹:感谢你的错爱,我愿意和你交朋友!更要感谢榕树下编辑部,没想到我三年前的拙作还能得到你们的认同和鼓励。在感谢的同时我也很惭愧,虽然写的都是心里话,但毕竟缺少了一种提炼,如朋友们所批评的,摘录的部分多了一些,但也是基于对两位大家的作品不敢怠慢的缘故。中年没有悲哀,应当成为所有中年人的座右铭! 回复
   2006-03-28 21:16:00 榕树下网友 [ 西果 ]
   人到中年,有如泰山十八盘吧,又累又喜,疾不得缓不得,人在山中山在脚下,一步一风情一步一境地,心有思目有景神有所游,方寸间无限开阔,依稀然合于大化。 回复
   2006-03-28 12:09:00 榕树下网友
   写得很好,我很有同感。我是作者的同龄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不知是否可以交个朋友?期待你的回应。 回复
   2006-03-28 06:19:00 榕树下网友
   花开不败曾几有 回复
   2006-03-28 02:39:00 榕树下网友 [ 第七指 ]
   中年~~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7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7:53:29
  刚发现姜文也写了一篇关于中年的文字,叫做《狗日的中年》。不妨摘录一部分留在这里做个收藏。
   《狗日的中年》(节录) 姜文
  
   想不到一奔子就挖到中年,才发现中年碎了一地的烟火,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后来就发现激情对中年人是一种浪费,梦想对于中年是一个牌坊,守得住忠烈,还要做得好婊子。 
  
   中年是一场斗争,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多少当时觉得无法过去的坎儿,过上几年突然就风轻云淡了。我没见过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恨一辈子的,更可怕的是忘记和不在乎,最后都败给了时间,再娇惯的贾宝玉也会遁入空门,再厉害的如来也敌不过妖精的不在乎,万能基督耶稣最后还是让十字架来安抚信徒,再威严的毛泽东还不是躺在那里让人排着队参观。
  
   禅宗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不能硬干,60岁的刘晓庆硬是要和30岁的范冰冰比美,不是找死,就是割肉。邓丽君之所以成为传说,就是和他同台的机会都不给你留过,才叫江湖。齐秦、罗大佑生生的把自己沦落成乡间交流会上的马戏团台柱子,得?饬上一天才能唤醒曾经的故事,和时间死磕,败的只有传奇。与其逆流而上,不如随波逐流,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中年是一道清茶。在觥筹之后,人散夜阑之时,一半妥协,一半坚守,两边都让一小步。妥协就成了从容,坚守就成了雅致。从容多了,就会豁达温存的体会一下怨恨之间的不舍以及市井里不精致却扎实亲切的活法。茶要慢品,多一些留白,多一些转身的空间,无声的流泪,抿嘴浅笑,都是一种风景。每段时光都是最好的经过,每个女人都有最美的时光。
  
   中年可以深刻,但千万不要尖刻,看得开,千万别点破。那种咋咋呼呼的人,心中无比自卑才会如此丈八,我见过一种人,全世界没有他能上眼的人和事,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丈量不见自己的人,他会用尖酸刻薄来过滤生活,终日郁郁寡欢,把日子过的跟太监似的,怎么能体会生活的跌宕起伏,潮涨潮落。一位医生朋友讲了一个笑话,说一日,有患者就诊,患者说,他半生讲究养身养生,没有一点不良爱好,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老是百病缠身?后医生停顿了一会问:你抽烟不?不会。你喝酒不?不会。那你上嫖不?么有。后医生十分沉痛的说了一句:死个哇。看好有甚意义了?医生朋友说,这个世界,医生只能看病,绝对不能救命。这种把生活过的尖刻的人,除了送他奔死的节奏,再不知道如何安慰对待自己这么苛刻的人。
  
   中年是一种满足。下雨有伞,炙热有阴凉,有二两小烧,一碟花生,接受寡妇暗送的秋波,指使光棍挑水,和讨吃子比富,跟一群闲人打五毛钱的麻将,是一种满足。打开微信朋友圈,一看王石邀你去爬山潘石屹请你喝茶,最近有点闲时间登登珠穆朗玛,租豪华游轮领着章子怡、巩俐去夏威夷晒太阳;喝上年份的红酒开始摇杯挂壁,开始收藏12个流失的兽头,有了自己的服装设计等等,也是一种满足。满足是快乐的密码,天天猴急猴急的攀比,除了让你失落失望失魂落魄别无他法。整天还沉浸在谁谁谁怎么就比我混得好?想当初他......这人充其量不是中年,是40岁以上而已。
  
   中年是独处时候的沉默,是热闹时候的不正经,中年不是演讲中的“扬手是春,落手是秋”的轻描淡写,中年是生活场上的“扬手是打的,落手是掏钱”干净利索,在这一扬一落之间,把很多的细节都留给了自己。中年是狗日的现实。当我们终于可以腰缠万贯时间的时候,才知道中年并不是我看到的表象,狗日的中年不仅消融掉我浓密的长发,也弄丢了我蓬勃的激情和梦想,有些时候,一觉醒来尽然忘记了很多重要的记忆。更要命的是孤独开始富得流油,忧伤也异常亢奋,唯一不变的是毛哥对我的冷若冰霜,也没有几间出租房让我每天检查。现在明白,人生的境界不是天天幸福,而是天天不烦。有一些思念和牵挂可以入梦,梦会绵长,有一些爱好可以入心,生活就会充实,有一两个人懂你的沉默黑夜就不会漫长,有一两个圈子可以分享,时间就会缓慢,没有爱好,时间就会无聊,没有兴趣,生活就会无味。人生不是竞走,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而忽略了一路的风景和喝彩,这不是中年。
  
   中年不是摇滚,持续的愤怒和亢奋不会快乐,我见过一个斗士,每见一次,斗士都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个社会仿佛没有一件让他可以称心的事情,鲁迅一般。人生活在极端,总会倾斜,特别是一个女人,忘记柔软等于慢性变态。中年也不是民谣,清新到忘记年龄,单纯到忽略世事,都是要不得的,不能跟生命较劲,弄好了就是刘晓庆,弄不好就成了刘胡兰。中年更不是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登不上大雅的舞台,又不屑于乡野僻壤的原生态,(搜索微信公众号“投黑马”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 )活得活得就忘记了来路。中年更要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敬畏阅历,敬畏年龄。中年应该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
  
   最后的结语最是耐人寻味:中年应该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
   忽然想到,我的这篇文字是否属于“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呢?我以为,不是。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阅历不同心态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通过接触别人的理念和体悟,触发自己的思考和决断,以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捷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了,包括,读姜文的这一篇文字。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8 楼        文友:苏庸平        2016-01-29 17:54:31
  十分欣赏此文中的关于中年属于沉淀阶段、没有悲哀的理念。我曾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不止一次地介绍过梁实秋先生,这位曾被称为“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大学者,可能绝没有把别人怎么贬斥他当作一回事。本文的作者在赏析文章的同时,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领悟人作为一个生物本体而又区别于一般的生物本体而对于人在中年人过中年以及甚至到了老年的人生态度,在写作过程中,把董桥与梁实秋进行对比,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浅出,又给人以更加深刻且催人奋进不颓废的向上精神。我曾在《走近梁实秋》一文中介绍过梁实秋先生。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可能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北平。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长达六年。 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正因为这一次的分别,自那以后的三十余年,无论天涯海角,两人始终相偕相行。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一件祸事猝然降临到他们头上。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走了。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一九七五年,已经年过古稀的梁实秋先生在丧偶的痛苦中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此时的韩菁清已经44岁,仍是孑身一人,比梁实秋小28岁。梁实秋先生已经72岁了,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忘年之恋。进入晚年的梁实秋先生却有着年轻人的那种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也许正是本文作者在赏析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那种精神实质吧。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8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29 18:05:57
  感谢苏教授的精心介绍。
   实话实说,我对梁实秋先生的家世背景真的不清楚。但听您这么一介绍,我才找到了梁实秋先生乐观精神的由来。
   中年是一种饱满,也是一种充实;中年是一种淡定,更是一种从容。沉淀,这个词用得好。
   我们雀之巢是一个以中年人(包括预备老年)为主体的文学社团。我们不排斥风花雪月,不排斥小桥流水,但我们更应当以思想的丰厚作为我们写作的坐标。
   我希望,以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给年轻人一个参照——
   他们的父辈原来是这样的一代人:有精神坐标,有乐观态度,有永不衰减的激情。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9 楼        文友:苏庸平        2016-01-29 20:54:27
  我知道梁实秋先生,是我i中学时期从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开始的。毛泽东先生曾经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共和国的我,受到的政治教育的局限,对梁实秋先生的印象总共是不好,认为他是个坏人。至于他究竟是怎样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我是一概不知。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我很少光顾,于是这位先生的文学成就在我的心里是个空白。由于工作的需要,最近有幸阅读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和作品,我这才看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本来面目,现在才知道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大家,才知道我原来所看到的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梁实秋先生翻译过来的。要不是他,我捧着英文本的莎士比亚著作,那就等于是天书了。感慨之余,我惊诧自己过去受到的政治影响太深,盲目地把先生当成了坏人,真是委屈了梁实秋先生。
   然而,岁月实在是残酷无情,当我真正了解梁实秋先生的时候,遗憾的是先生却已经作古,我只能在遗憾之余,走近曾经的梁实秋了。也许和我同龄的人以及和我受到同样教育的人也和我一样,不能真正地了解梁实秋先生,所以有必要在这里把我新认识的这位“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介绍给我的朋友们,让朋友们认识一个真正的梁实秋,还梁实秋先生一个公道吧。
   梁实秋可谓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才子。一九二五年秋,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在求学期间就开始写作,他翻译的第一篇小说《药商的妻》发表于《清华周刊》(1920增刊第六期)。1921年,他的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在5月28日的《晨报》第七版发表。1923年他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继而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先生合编《苦茶》杂志。后来任暨南大学教授。
   由于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受到新人文主义者白碧德的影响较深,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了许多诗作和论文。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上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现象,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先生邀请他到青岛大学(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后到天津主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世界日报》副刊《文学》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以后,梁实秋离家独身到后方,于一九三八年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在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兼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一九四九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兼主任、文学院院长),一九六六年退休。
   梁实秋先生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成了两个对立的文坛劲敌。梁实秋先生主张文学无阶级论,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梁实秋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后来毛泽东也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1936年10月鲁迅逝世,这场文坛上的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已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已逾越了文学范畴,一直波及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梁实秋先生的生存态度与他大度的性格以及他不把任何困苦都看得很重,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和志趣有一定的关系,中年没有悲哀,要我看,梁实秋先生即使到了老年,他也没有悲哀放在心上,这样的人生态度会永远生活在自我的快乐之中,永远生活在奋进中,还谈什么悲哀所在呢?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9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30 10:42:38
  有种感觉,苏教授对梁实秋先生的尊崇是渗透骨髓的,不然,不会这样洋洋洒洒一泻千里。
   或许,爱一个人跟爱一个人的文字并非同质,但只要那文字能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我们就有理由对这样的文字鼓掌喝彩!
10 楼        文友:全城        2016-01-29 21:12:39
  智者,总是要找到好好活着的理由,快乐的理由。梁先生美文,慰藉读到且读得懂的人。
回复10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1-30 10:36:39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有智则灵。谢谢全城的懂!
回复10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3-19 01:44:23
  除了感激还是感激,除了敬重还是敬重!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