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转角遇见她(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转角遇见她(散文)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62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4发表时间:2016-01-30 09:46:26

【流年】转角遇见她(散文)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题记
  
   一
   她,是谁?
   她,叫倪桂珍!
   倪桂珍,是谁啊?
   相信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知道的还真不多!
   假如时光倒回到112年前,即1904年吧,那年倪桂珍,年方35岁。
   那年,她的大女儿宋霭龄已经15岁,她的二女儿宋庆龄11岁,她的大儿子宋子文9岁,她的三女儿宋美龄正好7岁。
   我完全没有想到和如此显赫的宋氏三姐妹及其母亲竟会在这样的一条小巷子,这样的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相遇。
   在千万人之中遇见的人,在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曾如此说遇见!
   公历的时间是2014年10月14日下午16:00,以照片拍摄的时间为准,当我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护城河边随意拍摄时,当我不期然转角拐进了中市街36号时,当我惊讶的看到一个木牌名叫“倪桂珍出生地”时,我真的很惊讶,几乎是脱口而出:“哎,原来你住在这里啊!?”
   这确实是一次没有计划的拜访,一次没有预约的遇见。
   浦东新区张江镇和川沙镇,用一路公交车就连接起来了,这路公交车是“浦东11路”。
   多年的驻外办事处工作经历,让我习惯了乘坐公交车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的习惯。
   到川沙镇完全是无目的游访。
  
   二
   倪桂珍,江苏川沙(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人。1869年生于川沙镇中市街36-38号,因排行老三,故又名三小姐。
   倪桂珍的父亲倪蕴山,是耶稣教的一名牧师,其母亲也就是宋庆龄的外婆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徐家世代为官,官称“文定公”,居住在现上海西南部的徐家汇,“徐家汇就是以这个家庭命名,从字义上解释即‘徐家中心’”。
   徐家汇后来划入法租界,教会的活动受到了租界当局的保护,由于这种历史与宗教的渊源,徐氏家族一直在租界范围有威望和影响。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倪桂珍因裹脚反应大,发高烧,父母不忍心看着小女儿再受折磨而终止了这种摧残肢体的酷刑,由此她便有了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中非常罕见的天足。
   倪蕴山受西方影响,思想开明,所以倪家的孩子不分男女都给受教育,他把自己子女都送入教会学校读书,不包办子女婚姻。
   倪桂珍幼年时在川沙读私塾,后随父去上海,就读于西门外白云观美国教会学校——稗文女子中学。该校的办校目的是“传播福音,开辟门路”,以宗教课为主,所以倪桂珍成了一名虔诚的耶稣教信徒。她的父母却是虔诚的基督徒,使她得以在较为开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倪桂珍本人也是个奇特的女子,天资聪慧,5岁时便跟着家庭教师学写字,8岁入上海妇女联合救济会创办的布里奇曼女子学校读书,14岁因成绩优异被送进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17岁毕业。她数学成绩很好,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早年在美国曾鼓动宋嘉树(即宋氏三姐妹的父亲)逃离茶店自奔远大前程的有两个留学生,一个叫牛尚周,一个叫温秉忠。他们回国后分别娶了倪家的大小姐倪桂清、二小姐倪桂姝为妻。他们与宋嘉树在上海不期而遇。望着老友孤独苦闷的样子,他们马上想到了已19岁尚待字闺中的妻妹倪桂珍,便主动地承担起月下老人的角色,为这对深受世俗偏见排斥的人走近对方积极地创造条件。
   有着一双大脚,受过西式教育,能在钢琴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样的女子,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简直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价值观、审美观被严重扭曲的社会,这些优良素质竟成了倪三小姐寻觅佳偶时的巨大障碍。而宋嘉树那传教士的怪异身份,和他那不中不西的样子,也使他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几乎陷于绝望。不过,这一切都在一个礼拜天的教堂里彻底地改变了。
   这天,出于牛尚周、温秉忠的精心安排,宋嘉树陪着他们来到教堂。当他一眼看到在唱诗班中高歌赞美诗的倪桂珍时,他真切地感到了上帝对他的垂爱。眼前的姑娘是这样地朴实动人:乌黑平直的秀发一丝不乱地向后梳着,整齐的刘海儿下是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温柔的目光中透着智慧和虔诚。鬓角上的一小串珍珠跳动着灵性的光芒。她并不美艳,却有着比美艳更吸引人的独特气质。
   在宋嘉树看来,能与这样的姑娘结为终身伴侣,是一个基督徒足以快慰平生的美事。
  
   三
   宋嘉树的求婚非常顺利。1887年仲夏他们举行了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先由传教士克拉伦斯.里德主持了一个简朴的仪式,接下来是中国传统的结婚宴席。恐怕所有喝了高粱喜酒的来宾都不会想到,这个婚礼上的两位新人所组成的家庭会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给中国的政坛带来巨浪般翻天覆地的影响。
   倪桂珍,婚后随夫住在昆山,成为宋嘉树所在教会——监理会的热心服务者。1889年春,其父倪蕴山去世,倪桂珍回川沙治丧,并继承其父在川沙开创的耶稣教事业。1890年,宋嘉树离开昆山,来到川沙,夫妻俩借助川沙城南门大街“内史第”沿街3间(今川沙镇南市街65-69号)居住,并此开设福音堂。每当礼拜天,宋氏即在城中牌楼桥闹市处布道演讲。
   作为妻子和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公,倪桂珍是非常称职的。新婚燕尔,倪桂珍便体会到了传教士的清贫。宋嘉树的月薪不足15美元,寒冬来临时,倪桂珍连一条新围巾也舍不得买,日常的生活费用,也要靠她不断地抽取从娘家带来的嫁妆才能维持收支平衡。由于月薪太低不能养家糊口,宋嘉树于1892年辞去了牧师职务,转而从事工商业。他在川沙办过家庭印刷所,还在家中织造毛巾,后又去上海办印刷所和面粉厂。
   倪桂珍娘家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宋嘉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妻子这颗福星的照耀下,宋嘉树很快时来运转,成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实业家。
   作为基督徒,倪桂珍似乎比她的丈夫更虔诚,凡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所能做到的事,她者不遗余力去做。在她丈夫以巨资捐助孙中山从事反清斗争的同时,倪桂珍也接济穷人,并且是学校和教堂的赞助人。她的作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朋友们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她一生笃信祷告的力量,常常一跪就是几个小时。台湾《读者文摘》,1955年第7卷第4期上曾刊载宋美龄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祈祷的力量》。
   在文中宋美龄曾这样谈到她的母亲:
   “在母亲看来,祷告上帝不仅是请求他祝福她的子女;乃是等候他的旨意。对于她,宗教不是单行道。她按照他的箴言生活,公正行事,爱慈悲,谦卑地与他同行。她常向我强调这一点:我们不应当要求上帝做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她的去世对于她的子女是极惨重的打击,可是对于我的打击也许比较更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四
   1889年7月15日,倪桂珍在川沙市南市街的“内史第”内,为宋嘉树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倪桂珍与丈夫为她起名为霭龄。
   1893年1月27日这一天,宋嘉树夫妇的第二个女儿诞生了。宋嘉树夫妇给她取名为庆龄。他们还为她起了个英文名字——罗莎蒙德,是为了纪念恩人里考德牧师的女儿,自己的知己好友罗莎蒙德?里考德。
   1894年12月4日,倪桂珍为宋耀如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宋子文,宋子文是倪桂珍在上海教会医院(同仁医院)分娩的。倪桂珍生下儿子宋子文后不到一个星期,考虑到宋嘉树正忙于工厂的筹建与进口面粉机的安装,她让宋嘉树把她与儿子宋子文一起接回浦东川沙家中休养。
   1897年3月5日,宋耀如的第三个女儿宋美龄又在上海仁济医院出生了。分娩后不到一周,倪桂珍仍坚持要把三女儿宋美龄带回浦东川沙镇的家中坐月子。
   倪桂珍一共为宋耀如生下了三男三女,其中五个孩子是宋家居住在浦东川沙镇“内史第”时降世的。宋家的子女个个都长得俊美壮健,天资聪明,但是兴趣与性格却各不相同。
   倪桂珍视三双儿女为掌上明珠,并从小就开始向他们传授知识与教育其做人的道理。
   1898年,倪桂珍还是决定把二女儿宋庆龄与大儿子宋子文,送到宋嘉树借住“内史第”的街对门秀才诸文伯办的私塾中去读书。
   1902年初春,倪桂珍请来了川沙城西孙小桥桥家弄的秀才顾元襄(又名顾佐尧)来川沙家中设馆,教授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三个孩子读书。
   倪桂珍支持丈夫采用西方文化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但她也从不放弃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孩子。
   倪桂珍是一位具有刚强意志的女性,她对自己丈夫的事业竭力支持,对家庭与对孩子们有着强烈责任感。她对儿女的们关心和照顾倾注着一位母亲的深深之爱,宋霭龄、宋庆龄与其弟妹们都经常说:“我们的母亲,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给我们以快乐而舒适的生活。”并自豪的夸赞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倪桂珍对6个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细心照料,传授知识。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管教甚严,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倪桂珍却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一反“严父慈母”的习俗惯例,对子女始终严加管教,严禁孩子们做有失体统的事情,宋氏三姐妹始终盘着发,即是谨守母训———女孩永不剪发的典型例子;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接受过西学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为国家作贡献,她与丈夫共同决定要把子女都送到美国去读书。《宋氏家族》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宋夫人的“做法之所以与传统观念更加背道而驰,是因为她简直像对待男孩那样对待女孩,她们的女儿们是首先被送出国的”。有如此先进思想的父母,实在是宋氏三姐妹的造化与幸福。宋嘉树夫妇的“男女平等”思想及他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更使他们的3个女儿感受至深。日后,性格迥异、立场不同的三姐妹皆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并程度不同地从事中国的慈善事业,不能不说受她们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
   倪桂珍不仅是位良母,更是位通情达理的贤妻。对于丈夫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交往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倪桂珍虽不甚了解,但她始终坚信丈夫、支持丈夫。宋嘉树去世后,倪桂珍非常伤心,从此更加专心于教会工作,而很少过问别的事。
   1931年夏,倪桂珍在青岛别墅避暑。7月23日,突然传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的消息。倪桂珍本已患病,闻此噩耗,血压顿时升高,倒身而亡,享年63岁。其实,宋子文未受伤,是他的秘书唐腴庐中弹身亡。倪桂珍去世后,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杜月笙等参加了葬礼。
   仅以此文,向一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说明】
   1、今年的1月27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诞辰123周年。在此,一同缅怀纪念!
  
   2、【内史第】简介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座落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年)祖上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年历史。
   “内史第”名人辈出,黄炎培(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1878年诞生于“内史第”第三进宅院,1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即1893年诞生于“内史第”第一进宅院西侧沿街院内,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周晓燕的导师黄自诞生于此。
   新文化旗手胡适在此居住一年多。
   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1890年--1904年)在此生活了15年,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共 46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提起宋氏三姐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的政坛上,这三姐妹占据了独特的席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如此出色的三姐妹呢,这个问题,恐怕在很多人心中都有过疑问。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宋氏三姐妹的父母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的生平经历,尤其细致地解说了其母亲倪桂珍女士富有传奇的一生及其思想品性。倪桂珍是个聪慧的女子,在那个女性受到歧视的年代,她不裹脚,接受西方教育,弹得一手好钢琴,却成了阻碍她婚姻的绊脚石,她与同样为世人看不惯的宋嘉树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她支持用西方文化教育孩子,她也不忘教给孩子中国优秀的传统。她的善良,她的优雅,对儿女的成长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宋氏三姐妹以后的成就,不能不说受到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耐品耐读。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6-01-30 09:47:34
  读明月的文,了解到很多历史名人的故事,受益多多。
   问好明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30 11:50:10
  那天,原本是去川沙镇书店买书的,顺便看看上海浦东新区郊区的的风景,当我无意拐进这条中市街时,才发现这条“百年老街”不平凡的风雨岁月!于是,在“内史第”大院的图片资料展示中,读到了“倪桂珍”详细的历史资料。谢谢如玉!你的编者按语简洁精练,喜欢!辛苦!周六快乐!
2 楼        文友:齐鲁青未了        2016-01-30 17:13:14
  1:倪桂珍,刚一提起时,还真有点陌生,但读着读着,就知道了,记不清了,在什么时间读过宋氏家族的书,正如你文中所说,真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母亲。赫赫有名的宋氏家族,影响着中华民国的进程和变迁。
   2:明月好友的文化散文,读后总会有历史的声音在回响,铿锵有力,余音缭绕,再加上你的抒怀见解,有着沁入心扉的感染力。这一点是你的强项,无人可及。
   3:从你的写作初稿时间,再到脱稿发表时间,都跨度一年之多。可见你写作是多么有耐心打磨,修改,你的认真负责写作态度值得我学习,我就欠缺这一点。
   4:这篇的题记从你的角度,没有目的,不期而遇的相遇也符合情理,但从文中你得充满感情的介绍来说,有点题不切文,我觉得题记毕竟是统领全篇的高度概括。当然了,这是我的片面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要海涵。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30 19:17:17
  1、齐鲁好!谢谢你真诚的鼓励和中肯的评语!
   2、我原来在自己的空间发文,其实是不想公开发表的。1988年-1998年,这十年期间,那是在学校工作,并兼任团的干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文章,也自编了一本文集,并都是在报刊刊登过的。
   3、1998年,离开学校后,因工作关系,就没有再写稿。久不写稿,文字排列组合就会生疏。
   4、2012年后,有些《读书感想》《旅游随笔放》就放在自己的空间,重新练笔。
   5、去年10月在江山文学网注册后,开始整理这些日志,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些文章。
3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15 18:11:45
  问候作者,读您美文受益匪浅!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1-15 18:33:46
  多年前的一篇游记!谢谢你往后看!辛苦!【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