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民国的腔调:鲁迅(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民国的腔调:鲁迅(散文)


作者:胡竹峰 布衣,26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85发表时间:2016-02-04 22:49:05

【流年】民国的腔调:鲁迅(散文) 谈鲁迅之前,先说其书法,我喜欢鲁迅的书法超过他的文章。
   读鲁迅书法,有种特别的味道。“五四”前后,那帮舞文弄墨的人差不多都精于书道,有几位更是此中行家,但鲁迅的书法还是脱颖而出,显得不同。朝玄虚里说,他的书法里,有中国文化人独特的血脉和性情。
   鲁迅写字,落笔非常有力度,又非常无所谓,无意于书,也不屑取法。感觉是随随便便找来一张纸,轻轻松松拿起一支笔,慢条斯理地蘸点墨,一路写来,非常艺术,又非常自然,这大概和长期抄习古碑有关。
   书架上有一本《鲁迅手迹珍品展图录》,收录有鲁迅各个时期手迹,刚硬直接者有之,认真偏执者有之,倔强可爱者有之,风流俏皮者有之,幽默含蓄者有之。
   鲁迅的书法就应该是那样的,古雅厚重,又不失文人气。
   鲁迅书法倘或写成郭沫若体,浑朴华美是够了,但敦厚不足;写成茅盾体,的确遒劲有力,笔墨间又缺乏意趣。要是他写于右任那种,或者像李叔同那种,古风够了,毕竟还不像鲁迅。康有为的字纵横奇宕,梁启超的字俊俏倜傥,郁达夫的字古朴飞逸,许地山的字有灵动的拙,他们都称得上书法大家,但统统不像鲁迅的书法那样古,又非常新。
   鲁迅的书法,非常配他的人,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长相,配他的命运,配他的修养。如果鲁迅一笔王羲之的字,一笔颜真卿的字,一笔米芾的字,一笔八大山人的字,一笔郑板桥的字,一笔曾国藩的字,那样远不如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熨帖。鲁迅的书法是可以代表中国,代表民国,代表五四精神的,如果说毛泽东的书法是一览众山小,鲁迅的书法则是会当凌绝顶。
   从鲁迅的经历看,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开始做什么并不重要。鲁迅先学医,继而从教,然后从文,最终在文学的路上走到极致。
   纵观鲁迅生平,专业写作的时间并不长,《狂人日记》发表的一九一八年,他已经三十七岁了。
   鲁迅真正进入文坛,是中年。少年是布鞋踩雨,中年是撑伞避雪,中年总是积累了一肚子经验。鲁迅生活的年代,有人挨过打,有人被暗杀,有人关进了牢房。鲁迅也避难,也逃亡,但他从来不是风尘仆仆,不是丧家之犬,而是衣衫干净,步履从容,面带微笑地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上海,真不行,躲进租界的小楼。这正是中年人世事洞明之处。
   读鲁迅的那些杂文,就知道他的老辣。鲁迅有段评价胡适与陈独秀的话,十分出名: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段话变一下,用来评价周氏兄弟也蛮合适: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鲁迅的那门半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你看不清楚。周作人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什么也没有。有些时候,鲁迅高明得如同设空城计的诸葛亮。
   鲁迅是不容易读的。读他的著作,倘或先读三五本鲁迅的传记,抑或年谱,可得佳境——身世是作品的底色。
   鲁迅走从文这条路,多少与心性有关。医学枯燥,教学乏味,以鲁迅后来杂文中流露的个性看,他是做不了医生的。
   鲁迅从日本回来,先去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生理学化学教员,后来当了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再任教育部部员。四十多岁了,也不过是讲师,到厦门大学当教授,年近半百。从职业人生上讲,他远远不如胡适、蔡元培,甚至不如闻一多。在职业上,“技”不如人,文学上却大显身手。
   中国的专业作家,也就是卖文为生的人,似乎自民国才真正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大部分都是职业官员,最不济也是政客的幕僚之类。从政与从文,在中国的传统里,根本上是相通的。“五四”这一代才开始分裂,出现了专业作家。
   我的存书里,鲁迅的作品已逾两百册,有各个时期的单行本,还有三种《鲁迅全集》。关于鲁迅的书,也有近百本,还不包括十多种传记、画册之类。
   这么多年,把鲁迅研究提升到学术高度的人并不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学问,没有点眼界,没有点情怀,根本就不明白鲁迅究竟说了些什么。有些研究文章犹如天书,蒙唬外行倒可以,在稍有文学修养的人看来,不过是一些生硬语言的组合,一次术语的赶集。
   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也太功利,多数人只是为职称而研究,学问成为吃饭的手段,刻苦打对折,用心缩了水。换句话说,很多研究者对鲁迅并没有兴趣,只不过一份职业罢了。
   鲁迅的文章,按照我的喜好程度,序跋第一,几本小说第二,小说中最爱《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略》《野草》《朝花夕拾》第三,《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第四,书信日记第五,《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余下的杂文集第六,《坟》《汉文学史纲要》最末。
   一岁孩子与年近五十岁的父亲鲁迅的序跋之美,古今第一,尤其所作自序以及后记,文字结了晶,除了文辞之美,更有思想之深。思想是枯燥的东西,到了鲁迅序跋里,却转换为气。也就是说鲁迅将思想之力消化成文章之气,这个手段,即便放到整个华夏文学史,也不多见。以《呐喊》自序为例,有真性情,有大境界。有真性情者,多无大境界;有大境界者,常乏真性情。明清小品有真性情,无大境界。我只有在先秦的文章里读见了真性情大境界,我只有在晋唐的书法里看到了真性情大境界。鲁迅打通了先秦到明清的文学之路,这十分不简单。
   鲁迅的深刻与伟大,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底蕴,现代作家只有他一个人能常读常新、温故知新。他的很多文章,读了二十遍以上还觉得像刚泡的铁观音一样醇厚。
   这些年隔三岔五就会读读鲁迅,《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书,过几个月就会翻出来。
   鲁迅的文学,是新旧交替时候的奇峰陡起,在一种文化行将衰落,另一种文化生机勃勃时突然达到几乎不可超越的孤峰,这是上天对新文学的怜爱。试想,如果鲁迅缺席,整个现代文学史将会多么冷寂,天下读书人又会失去多少享受。
   鲁迅是学不来的,为人学不来,作文更学不来。这些年我写了几本书,不少人表示喜欢我的作品。有次无意中看到一个读者在我的书上密密麻麻写了成千上万条的批注,我很得意的。但只要一想到鲁迅文章,得意马上烟消云散。新文学以来的作家,打心眼佩服的,数来数去,实在也只有鲁迅、周作人几个人。
   《忆刘半农君》一文里,鲁迅说:“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此话可为文论,也时常为我浅白的写作找到理由与安慰。
   如果再过五百年,大浪淘沙,一天天地淘,有多少人物被淘成灰水浆中的一粒沙尘呢?很多年后再回首,“五四”文人可能只有鲁迅、陈独秀、周作人、张恨水、林语堂、废名等寥寥几个身影站在历史空白处。
   在我眼里,鲁迅本质上是一位学者,一位读书人。他一生几乎全部用毛笔写作,尊奉“有信必复”的古训,喜欢精美的笺纸,喜欢传统的书画,喜欢旧书,喜欢拓片,对于书本有洁癖,自称“毛边党”,等等,这些都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但鲁迅又对古董、书法、绘画这些旧文人的把戏,多少持有警惕。偶有娱情,顶多也不过买一点碑帖笺谱之类玩玩,即便是喝茶这样的事情,于他也有与周作人“纸窗瓦屋”完全不同的境遇:
   买了好茶叶回家,泡了一壶,怕冷得快,用棉袄包起,不料拿来喝时,味道竟和惯喝的粗茶差不多。这才知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盖”着来喝,味道果然不一样。但这种“清福”,劳动人民无福消受,因为“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吧”。(《喝茶》)
   对鲁迅而言,吃是充饥,饮是解渴,穿是求温,并非一味闲情雅致。鲁迅更多时候生活在一个夜读时间里,翻他日记,买书是重要花销之一。
   读鲁迅的文章有个感觉,他对所处的时代没有多少真正想要的东西,即便书来信往的几个朋友,也没有几个人懂得鲁迅。这样的境遇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总归是好事。有人拍梅兰芳的电影,不断强调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的孤单还能被外界打破,鲁迅呢,却是想打破而不得。鲁迅好骂人,出了名的“坏脾气”,这里也有孤独的因素。
   出版《呐喊》时,鲁迅快四十岁。不折不扣的中年人,写长篇小说,不太容易,最起码缺乏年轻时候的激情。鲁迅似乎不是个有足够耐心的人,酝酿了很久的《杨贵妃》终没写成。以鲁迅的文笔,并不适合写长篇。想想看,用《孔乙己》《在酒楼上》《眉间尺》《阿Q正传》的语言,作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实在太难为老先生了。
   鲁迅是极少数能让文字与思想共同抵达文学内核的人,他在思想上的深刻,汉语上的深刻,至今无人匹敌。有些人的文章,着力之深,的确让人望而兴叹,但文字不好,读后觉得遗憾。有些人的文章,美则美矣,却总担心这么柔弱,会不会容易夭折,会不会长不大。
   鲁迅的文字,个性光芒万丈,华丽柔媚是有的,厚朴稚拙也是有的,尖酸挖苦是有的,豁然大度也是有的。一方面让文字乘鲲翱翔,一方面让思想大鹏展翅。花言巧语是鲁迅的文字风格,之所以不断阅读鲁迅,更多是对花言巧语式白话文的沉迷。
   鲁迅身上有太多的话题,别有用心或者光明磊落,你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据说延安准备在后方树立新文学典型时,有三个人选:鲁迅、郭沫若、茅盾。我想最后选定鲁迅,不仅仅是文化重量的倾斜,更多还是综合性考虑。鲁迅的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性的东西,但鲁迅自己能收拾住那一片芜杂。不论郭沫若还是茅盾,与鲁迅相比,内涵上都要单薄得多。正因为如此,鲁迅研究成为显学。
   记忆中在乡下,老中医塞给病人药包的时候也拿几块老姜,说是药引子。药引子——引药归经之用也。鲁迅也真是药引子,这么多年,鲁迅的脸谱不断在改变,这是鲁迅生前的伟大,也是他死后的悲哀。
   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异人,似乎是必然,又好像是偶然。杂文成就了鲁迅,也毁了鲁迅。不管别人怎么高度评价鲁迅的杂文,以他的眼界、才华和学养,写那些东西绝对大材小用、暴殄天物。当然,我只是把鲁迅和鲁迅相比。
   鲁迅去世后,有人写文章说:
   无疑地,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的晚年,把许多的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学的建设上。与他接近的人们不知应该爱护这样一个人,给他许多不必要的刺激和兴奋,怂恿一个需要休养的人,用很大的精神,打无谓的笔墨官司,把一个稀有的作家生命消耗了。
   这样的话里面有份懂得与关爱。
   鲁迅是在乎自己文章的,也在乎在文坛的声名。身为文人,当然无可厚非,但也是致命伤。太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太在乎别人对他作品的看法,免不了卷到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议中,最后陷入旋涡。这一点,周作人显然要豁达得多,很少参与各类纠纷。
   鲁迅是自负的,周作人也自负,鲁迅会用一切方式维护自己,甚至绝交。很多时候,周作人却不屑维护自己的形象,由你们说去,只要自己自在,即便后来落水,也不想作太多解释。所以鲁迅的敌人格外多,搞到后来,看不惯的事,写文章批评;不顺眼的人,写文章讽刺;连“落水狗”都要痛打。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各类怪事层出不穷,任何写作者,只要你愿意,杂文的题材取之不尽,事例用之不竭。
   鲁迅的杂文,真是绝品,分寸把握得极稳,话中有话,话外有话,皮里阳秋。想想对手读毕文章时的神态,那种没有还手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功也没有的样子,老先生一定得意极了。有时候写得兴起,烟抽得一塌糊涂,满屋子都是烟草的气息,反正睡不着觉,泡壶粗茶,朝砚台里倒点墨,索性再写一篇。你看他的作品集,很多文章结尾日期是同一天。
   现代文学史上那么多文曲星,打起笔仗来,没一个是鲁迅的对手。鲁迅是块老姜,那些人只是生姜,糖姜,咸姜,或者野姜,而有些人,是香菜,大蒜,小葱。鲁迅知道自己是大人物,对人对事取俯瞰态度,做纵览甚至回望。大情怀与大境界中藏着小心眼,这样的人,吵起架来,首先就以绝对的气势压倒了别人,可惜偶尔尖酸刻薄过了头。鲁迅晚年老发脾气,笔头冒火,浪费了学问不说,也伤害身体元气,这或许是不能长寿的原因之一。
   我经常这样设想,以鲁迅的见识,现代文学里,哪些人的东西他会看呢?眼光在那里,也就觉得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老人家心里,好书无非就是里面有一些句子好,有一些段落好,有一个立意好,或者观点好,它不可能全本都好。
   周作人的书鲁迅肯定会看,因为写出了那一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氛围是好的;然后是那些微言大义,又难得保持着自己的清醒与立场,这一点,鲁迅是欣赏的。林语堂、梁启超、陈独秀的东西也一样,文字当然好,但在鲁迅眼里还够不上经典。郁达夫的他会看,胡适的大概会挑一些来看,郭沫若的瞄一瞄,茅盾的扫几眼。

共 65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线装竖排版繁体的鲁迅小说集,还有一本鲁迅杂文书信选编。年轻时很是痴迷鲁迅,曾经仔仔细细地把那本鲁迅小说集翻成简体字,誊抄在本子上,虽然最后这项工程没有完工,但当时的那份虔诚依然记忆犹新。他的小说、杂文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读作者的这篇文,对鲁迅的作品、人品都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文中写到,了解鲁迅,要先从他的书法开始。鲁迅的书法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古雅厚重,又不失文人气,人都说字如其人,从他的字便可想见他的人,也可以说,只有他那样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字。而要读鲁迅的作品,先看几本他的传记,应是一条捷径。鲁迅的书深刻、广博,若不能沉下心来,的确是不容易读的,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文化快餐式的社会现状下。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他小说里的许多人物、地名以及语言都成为不朽经典代代相传。处在那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跟其他人一样,被时代赋予了特有的历史使命,他把手中的笔变成了匕首,把笔下的字变成了刀枪,对着那个混乱蒙昧的世界,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他无疑是勇敢的,无论前方是什么,他都选择面对,直面血淋淋的人生,在当时,是何等的勇气。在他的笔下,嬉笑怒骂,恣意而为,令敌人胆寒,令友人敬佩。他的声音,便是民国的最强音,不仅同时代人无法超越,后人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值得后世人学习和传承。一篇难得的佳作,倾情推荐!【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6-02-04 22:57:12
  非常抱歉,胡老师,这几天一直忙,没能及时放出你的文,请原谅。鲁迅是我极其欣赏的文学家,能有幸读到这篇文字,获益匪浅,感谢分享!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齐鲁青未了        2016-02-05 07:23:42
  感谢胡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更加深刻了解鲁迅的书法、经历、杂文、个性、晚年生活的偏执和自负,鲁迅是我最崇拜的文人之一,一身正气,正义,正直,敢于为时代“呐喊”,能让世人永远尊敬和怀念,可能只有鲁迅了。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民族之魂,是中国历史的一座丰碑!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2-05 07:55:10
  【题外话】
   1.昨天到新华书店又买了500元书,其中有日籍作者陈舜臣写的《中国的历史》,还有一本是文若愚编著的《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这本书封面有两位文学人物,中国的鲁迅,俄罗斯的高尔基。由此也可略知鲁迅在国人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作者胡竹峰老师写的系列散文《民国的腔调》系列散文,读者一海明月,非常喜欢,尤其喜欢这篇说鲁迅的!感谢【逝水流年】编辑的倾情奉献,感谢作者的智慧付出!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2-05 20:50:07
  《忆刘半农君》一文里,鲁迅说:“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此话可为文论,也时常为我浅白的写作找到理由与安慰。
   【喜欢这样的清澈的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