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渔舟唱晚,看柳约文(散文)

编辑推荐 【渔舟】渔舟唱晚,看柳约文(散文)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46.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51发表时间:2016-02-05 14:36:58
摘要:那些仰望文字、尊重文字的人,终将得到别人的尊重,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所以,在那些失落的村庄中,我依然在寻找能够让文字夜泊的枫桥,在寒潮来临的时候,将文字点成一盏渔火,这可以照亮我的前路。于是我笑了,没有来得及登上开往春天的地铁,但是我却坐上了一艘渔舟,是的,“渔舟”,“渔舟唱晚”的“渔舟”。

【渔舟】渔舟唱晚,看柳约文(散文) 那些仰望文字、尊重文字的人,终将得到别人的尊重,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所以,在那些失落的村庄中,我依然在寻找能够让文字夜泊的枫桥,在寒潮来临的时候,将文字点成一盏渔火,这可以照亮我的前路。于是我笑了,没有来得及登上开往春天的地铁,但是我却坐上了一艘渔舟,是的,“渔舟”,“渔舟唱晚”的“渔舟”。
   当我看到渔舟唱晚社团成立的时候,我便感到有一丝欣喜,因为在这里我看见了很多好朋友,如回味,如柳约。我相信这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面,偏坐渔舟之上,看着江边的柳树,然后和已经认识的或是即将认识的朋友们相约写文。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社团中,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唱诗、看柳、约文。
   说起和渔舟的结缘,应该源自于渔舟的社长柳约,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渔舟的编辑,然而现在他却已经担负起了建设渔舟唱晚社团的大任,成为了社长,而我对柳约的了解也渐渐地深入。我觉得我很幸运,认识了这样一个充满了朝气又认真负责的社长,一个体现了江山正文学精神的社长。
   很难想象渔舟唱晚社团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一跃成为了江山八大社团之一,这是全体渔舟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自然,这其中也有柳约的功劳。说真的,最初我是从柳约的作品中了解他的,那个时候我认为他是一个恬然举杯笑苍穹的闲散之人,但是却没有想到,他在社团工作中竟然展现出了一种拼劲和闯劲,下面我就细细说来。
   作为一个社团的工作人员,编辑工作自然是不能少的,柳约的编者按和编后留言具有感性和理性相互结合的特点,这既展现了他作为编辑的基本功,又体现了他是带着一片热诚投入工作的,而不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这从他给阿之编辑的《与戏剧有关的往事》这篇文章中就能够看出来,美文要加上知文懂文的编者按才更加完美,柳约在这则编者按中抓住文章中几处重点的语句入手,以点带面地论述,提出这篇文章通过“戏剧”来体现人生起落的主旨,这样的编者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柳约不仅能够很好地在编者按中写出文章的精髓,让读者更好地阅读,他还能够在编后留言中写下一些批评建议,用商榷的口吻和作者切磋,既起到了指点的作用,又不会让作者感到尴尬、难以接受。如他在《回家》一文后就在赞扬了作者“情感浓烈”,让人不读自醉的同时也点出了文章较为单薄之处,提出若能在事例上多一点描写,将会更好。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作者的认同,这让我相信,那位作者和柳约之间的情谊或许也会因为这一段善意的启示而变得更深厚。
   作为一个社团的管理人员,不是光光写两篇好文,编辑几篇文章就可以的,还必须在每日推精、论坛管理、和文友交流等方面也做得更好,这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社团管理者。柳约说过自己是受邀管理社团的,而他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被评为“社团优秀编辑”、“优秀社长”,这自然也和他有着较高的管理才能有关。
   “渔舟唱晚”的社团论坛名字叫做“风回雪舞”,一听便是一个风雅的名字,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洛神赋》中的佳句“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柳约和他的朋友们为这个论坛增添了很多当得起其名的好帖子。柳约为了活跃论坛发布了很多有质量的帖子,其中有创新小说类的《法海之死》,有介绍古典诗词的《蝶恋花》,有评论经典文丛的《如果你也听说》,有赏析影片的《我要快乐》,有随心随意而写的《由阅兵所想到的》。
   记得柳约曾经在渔舟赏析帖《句子的光芒》中将那些发表在渔舟中的经典文句都摘选下来,并给予适当点评,让渔舟文友能够深入品评这些经典句子。柳约还曾协同渔舟文友一起进行小说连载创作,那便是《邪风曲》。说实在的,这样的活动不好搞,在江山也曾看见其他社团搞过类似的活动,但是都因为参与者寥寥等客观原因而草草了事,然而《邪风曲》却较为完满,除了要赞叹渔舟文友的热诚之外,和柳约的号召力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看《且听风吟》,这个帖子里的文字是醉里书就的性情之文,柳约在文章谈诗论酒,言说自己对戏剧的执着之爱,讲述自己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很难想象这样笔法老练的随笔是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或许我只能说,这是因为柳约在一些香烛、几盏清茶和几杯酒水中和天地共鸣,感悟到了风的声音和雨的气息吧。
  
   说完了柳约在渔舟唱晚社团的工作情况,我想还是必须要提一下他的创作,的确,在岸边柳前相约柳约,又怎能不说说柳约之文呢?
   不得不承认,自打我第一次看见柳约的文章时,就有一种惊艳的感觉,那篇文章叫做《如果是深渊——也谈<罪与罚>犯罪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柳约从犯罪思想的角度入手,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那号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深度的作品《罪与罚》。文章鞭辟入里的论述展现了《罪与罚》的悲剧色彩,如果说《罪与罚》处处透着血泪的话,那柳约就是将那“血”那“泪”放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给人看,让读者可以透过柳约的文字看到文中主人公从内心不愿意沾染一丝鲜血,到最后满不在乎地将血擦拭在红绸缎上的心理变化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扼住了我们的喉咙,而柳约揪住了我们的心。
   从那篇文章开始,我便成为了柳约的粉丝,逢柳文必读,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柳约文采斐然,觉得他的文字让人看了觉得心旷神怡,然而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发现柳约的散文其实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下面我们就以《大雪穿过故乡》、《对酒当歌》、《有暗香盈袖》、《桥下春波绿》等几篇经典的精品和绝品文章为例子,分析一下江山作者柳约的散文特色吧。
   柳约散文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文采上,我想读过柳约散文的朋友都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吧,读柳约之文仿佛进入了美轮美奂的文字宫室一般,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之感,仿佛满目皆是珊瑚玉翠,给人雅致之感。柳约的散文往往会运用很多典故,虽不至于像李商隐那样“无一字不用典”,但是用典的量还是要比普通的文章高得多。然则,要追求行文的典雅婉约其实也是要掌握度的,若是一味堆砌文辞,势必会让人感到文章虽华丽,但是却空洞,给人晦涩难懂之感,让人感到文章虽然华丽如八宝琉璃之塔,但是拆散来却不成片段,不能给人留下深深的回味。就好像当年明朝出现的台阁体作品,在形式上过度追求曲雅工丽,在内容上却空虚无物、粉饰太平,这样的诗文美则美矣,却让人觉得无法亲近。所以说文章讲究文采华丽、用典精准,这并不是坏事,却要掌握一定的度,而柳约则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中间的平衡。
   这首先可以从柳约散文的题目中看出端倪,柳约散文的题目用词清丽,有的时候题目本身就含典,如《对酒当歌》让人联想起了曹操的豪言壮语,《有暗香盈袖》取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桥下春波绿》其实暗合陆游《沈园二首》中的“伤心桥下春波绿”等。
   有的题目虽然本身可能并非用典,但是却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带有深深的意蕴,如《大雪穿过故乡》,在这个标题中,一个“穿”字,用得十分神妙。一般人用动词来形容雪的话,必然会用“落”、“下”之类的词,给人纵向位移的感觉,但是柳约用的是“穿”,“穿”给人横向位移的感觉,雪之为物,如何能“穿”,必然是狂风咆哮之时才能“穿”,故此“穿”正好呼应了标题的第一个字“大”。另外,“穿”给人一种时间感,作者此文并非纯写当前的雪景,而是“穿越”记忆,“穿越”到生命的出生地,去感念一场故乡的“雪”,雪非真雪,雪乃是命运的化身,乃是记忆的留白,故此一个“穿”字,可谓用得巧妙至极。
   接下来再来谈谈柳约散文的结构,肖云儒先生早在1961年的时候就曾经用精辟无比的言语来说明了散文结构的特点,那就是“形散神不散”。那一年被人称为散文年,被人称为当代文学史上散文的第二次复兴,有很多作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散文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认为,“形散神不散”这五个字最为简练地说出了散文创作的关键。
   柳约的散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的散文往往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围绕题目可以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从音乐到戏剧,从往事到畅想,所有相关的东西都能够进入他的笔下,但是这所有的内容都好像是被同一根风筝线穿着的一样,能够放得出去,但是也能够拉得回来。柳约的文章始终都是围绕着一个不大的主题展开的,而不是像寝室里的夜谈会一样,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可以看到,柳约的散文经常分成“一、二、三、四……”若干个片段,而这所有的片段之间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个片段并不是独立成章的一篇短文,而是彼此有关的。
   以《远古的回声》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音乐,而作者则在四个大段中分别选择了四种不同的乐器来描写,看似是无关的四种乐器,其实却是紧密相联的,首先,题目是《远古的回声》,为了突显“远古”二字,所以其所选择的乐器都是具有历史感的中国传统乐器;其次,在选择乐器的时候他是按照“吹、弹、打、拉”这四种不同的演奏方式来选择乐器的,其中并无重复之处。
   我们再以《桥下春波绿》这篇文章为例子,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桥”,而文章中的四个篇章也都是围绕“桥”来写的,第一段写的是现实之桥,以自己现实中遇到的桥来起笔,写到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第二段写的是感悟之桥,写自己在面对“桥”之后的领悟,从以桥为名之人说起,写到了“应该向桥学习”的人生思索;第三段则进一步放飞自己的想象,写的是传奇之桥,以断桥的传说为主,写了唐诗宋词、《淮南子》等文学作品之中的桥;第四段则从传奇起步,讲述了霍小玉的故事,然后又回归到对桥的感悟,陈述了“相思毕竟太苦,唯有水能承受,也唯有桥才能承载”的思索,并再次回归到现实之桥,表述了自己对路过的每一座桥都肃然起敬。所以,这最后一段则为“总结之桥”。由此可见,作者此篇华翰因“桥”而生,遇“桥”而结,虽然行文的过程中纵横捭阖,但是最终却是送得出去、收得回来的,在结构上体现了一定的严整性。
   我们若说起一篇文章“美”,自然少不了要提一下文章的辞藻,柳约之文用典华丽、词句精美,堪称文章中的丝绸绫罗,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但是我要特别说的是,柳约之文若丝绸绫罗,但却是那种未曾点缀珍珠、金片的丝绸绫罗,他的文章也用典故,但是那些典故却不是硬生生地插入文章中的,而是捻成了金丝,和丝绸一起织了起来,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譬如我也喜欢在文章中用典,但是往往直接用引号全文引用,然而这样的引用却显得比较生硬,不够自然,而柳约也用典,他却是将那些典故揉碎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使得他的文章增添了很多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我们还是以《桥下春波绿》作为例子,柳约在行文之中便将典故研碎了,如玉粉般敷在了文章上,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故如同滋润的“面霜”一样,融入了他文章的肌理之中,使得文章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如“大家都在赶时间,赶着上班,赶着打牌,赶着生病,赶着搬迁……忽然想起了承天寺里夜游的苏东坡……”这里前面所写的都是当代寻常红尘之人的琐事,然而后面突然用了苏轼承天寺夜游的故事,俗中见雅,让人觉得普通人衣食住行的寻常事在此时似乎也变得不寻常起来了。又如“最美好的,依旧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此足矣”,这句话很明显是从卞之琳的名诗中化出来的,但是却起到了圆融贯通的效果。
   另外,柳约还擅长搞一些混搭,如《命若琴弦》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亲爱的小孩,今夜你有没有哭?”一半是古典诗词,一半是流行音乐的歌词;一半是雅,一半是俗;一半是清风明月的孤独,一半是期待慰藉的心灵;一半让人感到海水般的深沉,一半让人感到烈火焚心的焦灼。
   江西派在论及诗文修改和用典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夺胎换骨”和“点石成金”的说法,意思是在读书和创作的时候要以故为新,要援用前人之语而再创新意,虽然江西派的诗人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其实并不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柳约在用典方面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用典不露痕迹,且能在运用典故的同时写出自己的新意,这便使得柳约之文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刘勰曾经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他提出在行文的过程中要体现“文”和“道”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风”和“骨”的统一等。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自然不是光靠铺陈文字这样的表面功夫就能够做到的,而是要深入文章的内核之中,让作品的文辞和其思想融合在一起。文辞美,那只是表面美,而思想深刻,则更能体现文章之风韵。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柳约散文的思想和文辞的完美统一。柳约的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还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性,有的文章甚至还让我感到作者心中怀着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共 84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之一生,始终在寻找的莫过于真实的照见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而生之残缺,让人生出千古知音难觅的喟叹。士为知己者死古已有之,今为知己而文切切落笔。文章洋洋洒洒,时而温情脉脉,时而豪迈慷慨,时而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时而似江涛澎湃让人动容,从柳约对文章的态度、对作者的呵护、对社团的尽职尽责,对文友的细致入微切入到柳约的创作之中,为我们真实的讲述着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表里如一的渔舟社长。行文列举大量事例,可见作者对柳约文章的极致喜爱和对柳约其人的敬佩、尊重、信任之情。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弦乐知音,文字知己,在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有着大格局的柳约,看到一个穿越屏幕款款而来的神交挚友落座于柳约的面前,浅笑嫣然,相酌对饮,“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佳作,倾情推荐!【编辑:轻舞嫣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