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渔舟】《西线无战事》读书笔记(随笔)

精品 【渔舟】《西线无战事》读书笔记(随笔)


作者:阿之 秀才,2831.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39发表时间:2016-02-06 22:38:04
摘要:战争残酷而荒唐,荒唐比残酷更残酷。

【渔舟】《西线无战事》读书笔记(随笔)
   我清楚地记得,这本书并不是我从书市上买回来的,这本书也压根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并且还知道,只要是爱读书的老兄买回来的书,一定有它的可收藏性和它的可读性。
   我把一齐买回来的书都看了,最后才拿起来这本《西线无战事》的书。
   在我的记忆中,关于战争题材的书,主题无非是里面要产生一个大英雄或者硬汉,比如说《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什么的,还有八十年代后期的关于越南战场的《血染的风采》。我的少年时代乃至于青年时代,都没少阅读战争题材的书。这本书的虽然前言和封底说它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想必在专家学者眼里它的“艺术”或“文学”价值或许远远不如其现实意义来得深远。更进一步说,以中国文学界特有的眼光看来,这并不是为了说明它的现实意义有多么重要,而侧重于将这本书至少列于世界一流文学的光荣榜之外,是属于批判性的存在着。看过《西线无战事》的人不难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它把想要表达的一切都表达得太透彻了,少有似是而非的隐喻,也缺乏飘忽、不着边际的景物描写。其语言也未免过于简单和直白,无法从所谓的“艺术层面上”给读者以耐人寻味的奇妙感受,文字索要表现的主题只有战争,和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残酷,并没有出现一个英雄。
   这本书告诉读者,战争就是一场血肉洗礼,战场上的英雄,或者是舍己救人的英雄,或者是英勇杀敌,杀红了眼而舍生忘死的英雄,是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们臆想出来的。《西线无战事》的士兵们,不点也不像英雄,他们只有对战争深深的恐惧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们心里期盼着的是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他们甚至还在战争的空隙里,拿着面包去勾引敌占区河对岸那两个饥饿之中的村姑。所有这些看似无意识的真实的生理需求,恰巧在十九世纪文学已经成为历史后,是一部打算在顶级文学名录中,榜上有名的作品不可没有的。尤其在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枚神圣的权威图腾,可以一论盖棺的二十世纪。然而这本在“短短几周”就写成,并且竟然未经过“反复修改”的书,却无视世界文学强大的主流趋势,让不论身处哪个世纪什么国家的“职业读者”都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战争场景中。
   虽然我崇尚唯美抒情一类的文学描写,但是,文学是一个远非能够脱离或远离现实的精神上的东西。我不明白所谓“纯文学”究竟是什么概念。但我想如果有,那么《西线无战事》不是,他是生死的记忆。它所蕴涵的和所影响的,并不比《百年孤独》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浅显;许多在数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优秀战争作品也不是,虽然它们“易懂”。
   总的来说,《西线无战事》是士兵和可恶的战争真实的历史缩写。书的“中心思想”,作者雷马克本人在扉页上写的已再明白不过了:“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毁掉了一代人,那些看不见硝烟的精神上的战争照样可以毁掉一代人,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毁掉了大量先秦以前的诸子文化),还有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不只是下乡的知青)。
   《西线无战事》里的士兵就仿佛是将军的玩具,将军又像是统治者的玩具,那个发动战争的统治者是个暴虐的战争狂人。
   印象中,士兵惊人的年轻。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同窗们报名参军的时候,都是十几岁。一年多以后新兵的年龄则更加年轻,简直可以说是童子军。如果不是因为德军的战败,最后名垂史册的西线战场也许真会变成少年儿童的实弹演习。
   和奴隶不同,他们并非生来就是士兵。书中的这些年轻人如果在和平年代,一样规规矩矩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上课专心听讲的间隙偶尔享受思绪飞出窗外的惬意,会把目光落在一个女孩子的身上,拥有各自对未来漫漫人生的憧憬和微微的困惑。特别是其中一位年轻的士兵,走上沙场之后,还时不时地温习功课,幻想着什么时候突如其来的考试。然而,在战争狂的统治者的号召下,他们走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我们年纪很轻,才20岁;可是对于人生,却是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悲痛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迷惘浅薄之处,一无所知。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个职业。我们对于人生的知识仅只限于死亡。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杀人本非他们的理想,然而最终死亡和毁灭却成了他们似乎无法摆脱的宿命。
   战争中的士兵,除了死活,最关心的就是回到家乡。那个从死人堆里被救出来的大男孩,他渴望从亲朋好友那里,找到温暖,得到能使自己暂时忘却一切痛苦的安宁与幸福。然而当幸运活下来的保罗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时,除了母亲和姐妹给予的亲情慰藉,他感受得更多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士兵或许可以认命自己在前线是将军的玩具,却无法承受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亦成为了人们借以表达自我远见卓识的玩具兵。在保罗的家乡,人们最关心的不是这些自己看着长大的青年的安危,而是他们在前线作为“士兵”情绪是否足够高涨;老绅士们不在意他们所谓“热血英雄”们心里的感受,而是像牌局般摊开地图,为眼下的战争局势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在听到昔日学生的死讯后惊人地镇定,只是鼓励主人公继续英勇杀敌,并继续煽动一批又一批天真烂漫的少年去为荣誉和德皇而战。
   战争残酷而荒唐,荒唐比残酷更残酷。
   “我们看到头盖骨被炸飞的人还活着;我们看到两只脚被炸碎的士兵在跑着;他们靠着碎裂的残肢踉踉跄跄地拐进了最近的一个坑洞;一个二等兵用两只手爬了两公里远,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向前;另一个二等兵朝急救所走去,他的肠子从肚子里滑到他捂着肚子的手上;我们还看到一些没有嘴巴、没有下巴、没有脸庞的人;我们发现有个人用牙齿紧紧咬住他一只胳臂上的动脉两个小时,以免自己因出血过多而死去。太阳升起,黑夜来临,榴弹一直在呼啸,生命已到了终点。”这是从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里摘录下来的,很血腥,很暴力,很残忍!但我想,也很真实。一个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字句的。我们无法想象出这样一个地狱般的景象,或者说我们不敢相信,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就在你脚踏的这个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厮杀。
   战争,恐怖,死亡,炮火中的孤独……这些都离我们太远了。离那些还是学生的保罗、卡特、阿尔贝特、恰登、海埃、米勒、克默里希们,也是一样的遥远。然而战争就那样毫无征兆的爆发了。两伙道貌岸然的人携手撕碎了一张无足轻重的纸,然后那些碎屑飘下来,飘到了保罗们身后,它们剧烈地燃烧起来,像一道无法逾越的火墙,将他们与各自过去的生活完全隔绝开来。
   他们就那样成为了士兵,为国家为民族而战斗的士兵。然而他们才17岁,他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他们用蘸着蓝墨水的钢笔,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憧憬,然而命运强横地踢开了他的房门,走过来打翻了他的墨水瓶。那些本来美好的液体就这样淹没了那张纸,淹没了他的一切。可是你为什么不淹没得再彻底一点,而让我还对过去怀着一丝想念呢?
   他们躲在前线的战壕里,跟老鼠争夺着面包;他们带着防毒面罩,紧紧地趴在周围弹片横飞的弹坑里;他们大喊大叫,掉头去杀戮那些无辜的法国兵;他们饥肠辘辘地坐着,不断地跟那个被自己杀死的敌军士兵说话、忏悔;他们隔着冷漠的铁丝网,听那个俄国战俘无力地拉着小提琴;他们躺在散发着怪味的野战医院里,看着身边的床位上的人不断地被抬出去,又不断地有人来填补空位……他们只是不到20岁的青年,他们本不该承受这些,但轮不到他们自己来决定。战争夺走了他们的一切,他们只剩下一种本能,他们只关心最迫切的事,那就是生存。然而除了生存的渴求就没有了别的什么的人,他是会垮掉的,所以他们还有着生死之交间的感情。也只有这种情感,才能支撑着他们那支离破碎的灵魂,不致崩塌。
   但战争是要毁灭一切的,就像那些钢铁坦克,轰隆隆地碾过前线,碾过战壕,碾过弹坑,又爬了出来,带着杀机,碾碎一切生机。伴随着那轰隆隆的声音的,是世界崩塌的声音,是卡特胫骨碎裂的声音。保罗知道,如果卡特死了,他也无法再活下去,这是他唯一拥有的,他一定要倾尽自己一切的努力,救活他,对,也救活他自己。他背着卡特跑着,冒着密集的弹雨,以前觉得是连狗尾巴都无法穿过的密集弹雨,他竟然就这样背着卡特穿过了。那是多长的一段距离,三年,三年的距离;那是多短的一段距离,三年,三年的距离。他背着卡特跑着,四周都是爆炸的声音,充耳不闻,我要救活他,救活他……他做到了。做到了?他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往卡特没有受伤的腿那边倒去,他拿出军用水壶,高高兴兴地喝了口水,他等待着,然而医生却跑过来告诉他,救不活了。救不活了?救不活了……他点点头,这是他唯一能做的。
   一次战斗下来只剩下八十人,另一次战斗之后只剩下三十二人——仿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八百五十万死者的缩影。这是战争的残酷。
   保罗面对被自己刺死的法国人说:“你们跟我们一样是穷苦人,你们的母亲跟我们的母亲一样在担惊受怕,我们都同样怕死,也会同样死去,也有同样的痛苦。”面对成群的俄国俘虏他又想:“一道命令使这些默默无言的身影成为我们的敌人;一道命令也可能使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这是战争的荒唐。
   倘若只看到战争的残酷,还可通过它的"伟大"和"意义",为一切杀戮和创伤寻找合理性与价值。然而他们却意识到,自己奋勇所杀的敌人不过是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平民百姓,自己曾誓死维护的正义不过是一道命令……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玩具链”最地层的士兵会比将军、皇帝和老绅士更贴切地领会到战争的本质。
   战争是一种潜伏已久的癌症,如同流行性病毒蔓延。面对战争,使这些保罗们临死都在恐惧,既是身边有母亲守护者,他也是无边的恐惧。作者对战争的反思是刻骨铭心的,他只是冷静地把战争的真实一面写给你看,让士兵的鲜血冲洗掉民族主义豪情的伪装,让那些指指点点的政客们能够亲手摸一摸士兵的白骨.他只是想把后人带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让他们看一看人性的尊严与坚韧,生命的卑微与软弱。
   最先进的文明总是在演绎最荒谬的愚蠢。
   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呢?何时能填完这幅绵延不绝、白纸黑字里包着血的卷轴?我无从知晓,却已诚惶诚恐,仿佛看见战争那个恶魔时刻在威胁着我们人类。
   过去不久的利比亚,战火刚刚停歇的叙利亚,拉锯争夺的伊拉克。虽然听不到远方炮火的轰鸣声,看了《西线无战事》,仿佛经历远方那无情而冷酷的战争,写下关于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读后感,企图探询战争和杀戮从何而来,何时能止,又是什么,才能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战争不再,什么才能让一种文明走上顶峰之后,依然记得住和平的可贵,看得清战争的荒唐与残酷,愚蠢和悲哀。
   “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无数生命死亡后,虚无飘渺的和平终于来了,但它还有意义吗?那么多的战友和朋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了,卡特没了,阿尔贝特没了,恰登没了,米勒没了……都没了。过去的生活又一脚踹开他,他之前的一代继续原来的生活,他之后的一代也继续着原来的生活,只有他,只有他这一代,什么都不能做。因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共 45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对【西线无战事】的精彩赏析。本文作者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和朴实易懂的语言,细致的为我们把这本书的内容与含义做了剖析。【西线无战事】乍一看也是关于战事的小说,语言过于直白,无法从中感到有艺术感。但仔细分析品味,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精彩。这本书主要是以战争为主线,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血腥,无情,与毁坏。就像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既不是谴责,又不是表白,这是对战争的痛恨,也是对被摧毁的一代人的惋惜。文中又引用了书中大量血腥的场面,来突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书中的这一代人,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却被这一场场战争摧毁。最后的逃亡,最后的结局还是逃不过一个死。那是这本书最终所要表达的含义,战争,最终招致的就是摧毁,它不仅摧毁了生命,也摧毁了生活的无法接受!文章语言流畅,语气慷慨激昂,解读,剖析的都很精彩到位。让人不仅跟随作者的笔锋看了一遍【西线无战事】,仿若身临其境!很精彩的一篇赏析,引人共鸣,推荐共赏!【编辑:琉璃疏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208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琉璃疏影        2016-02-06 22:48:05
  问好姐姐,新春快乐!
琉璃疏影
回复1 楼        文友:阿之        2016-02-07 14:30:06
  疏影新年大吉,扎西德勒!
2 楼        文友:回味        2016-02-07 08:12:08
  之姐姐,新年快乐!
回味
回复2 楼        文友:阿之        2016-02-07 14:31:46
  回味您新年健健康康风风火火吉吉祥祥如如意意!
3 楼        文友:阿之        2016-02-07 14:33:40
  和平安康是生活最好的赐予!
4 楼        文友:雪中傲梅        2016-02-07 19:50:13
  读好书,做高人,向阿之姐学习,祝您及全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回复4 楼        文友:阿之        2016-02-08 14:34:47
  傲梅新年扎西德勒!
5 楼        文友:贝比诺        2016-02-19 12:52:59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政客面前,只有利益,没有公道和正义,老百姓永远都是牺牲品。
回复5 楼        文友:阿之        2016-02-19 18:52:00
  素妹妹您好!来了,请坐请用茶!本来走之前要给你招呼一声,想到大过年你一定忙着走亲访友,就没有打扰你。我已经回到拉萨了,过两天要到内蒙,继续忙去年的事情。
6 楼        文友:贝比诺        2016-02-19 21:30:09
  我以为你在拉萨过春节,所以没打电话,假期中除了初三值班,其余时间还是比较空闲的,没事的,我们随时联系。保重好身体哈!
回复6 楼        文友:阿之        2016-02-20 17:45:28
  好!我们都保重!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