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钩子秤里忆生活

精品 钩子秤里忆生活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8发表时间:2016-02-12 16:05:25

钩子秤里忆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节俭的美德,但为人处世,最讲究豁达大度、宽宏大量。“斤斤计较”和“锱铢必较”的人,常被人们讽刺为“小肚鸡肠”。在成语词典里,无论是“斤斤计较”还是“锱铢必较”,二者都是贬义词。前者是说某些人只对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地在意,后者则比喻人的小气或气量狭小。
   “斤斤”和“锱铢”都是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据说,从前十六两为一斤,现在仍有“半斤八两”、不相上下的说法。根据词书里的解释“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一“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四分之一两,一“铢”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两。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里有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尽锱铢”形容搜刮的贪婪,“如泥沙”是说挥霍的无度。二者鲜明对照,揭露了秦统治者的享乐与奢靡。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连“斤斤两两”、鸡毛蒜皮的都格外地在意,那他一定会遭人嫌、让人烦。但在日常生活中,确有一种东西,是专门用来“计较”斤两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秤”。“秤”是一种衡器,它采用的是杠杆原理,是用来衡量物体轻重的。“秤”一般由“权”和“衡”两部分组成,“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秤杆”,“衡”就是“秤锤”。秤杆和秤锤一般是固定的,秤锤离不开秤杆,秤杆也离不开秤锤。可以说,二者是“天生”的一对。有时,人们就拿它来形容夫妻关系。
   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里,人们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分瓜、分菜、分粮食,几乎都离不开“秤”。 一“大”二“公”,“秤”就是公平和公正的象征。记得那时使用的“秤”,大多为钩子秤。“钩子秤”是杆秤的一种,它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靠秤杆前端有个铁钩子。这铁钩子,是用来钩提重物的。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好像有个俗语,叫做“卖红薯的不拿秤——论堆”。那意思表面是说,卖红薯的没有秤,无法按斤两,只能看堆子的大小,估约摸来卖。其蕴含的意义,则是说一个人什么都不讲了,只看对方是如何处置了。这“论堆”明显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别无选择。它看起来虽有贬义,实属下策,但有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不过,我记得那个时候,生产队出罢红薯,往往是先择成一堆堆的,然后就地过秤,按着人头来分。红薯就装在箩筐里,会计掂着个账本,扒拉着算盘。两个年轻人,抬着一大杆钩子秤;一个年龄稍大的,专门扶秤、看秤。三人按照会计报的数量,一筐一筐地过。每过完一家的,堆成一堆。会计找个大块,用手指刻上户主的名字,放在堆子的正上方。日落黄昏,那长长的秤杆一高一低、一起一落,在太阳的余晖里,简直就是一副美妙的画。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市场经济极不发达,在乡下农村,商品流通还常常是传统的物物交换。譬如,二斤半芝麻换一斤小磨香油,一斤豆子换一斤三两豆腐,甚至多少斤红薯换一斤粉条,一斤麦余子换多少斤西瓜。诸如此类,在我们乡下老家的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这些简单的物物交换,从其交换过程来看,主要是量上的折算,来回都需要衡量物的轻重。因此,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一般情况下,家家户户也都离不开秤。
   记得当时,我家也有一杆秤,也是一杆钩子秤。那杆钩子秤,是双叨子的。“叨子”是提秤的地方。“双叨子”就是有一前一后两个提秤的马口,秤杆上有上下两行“秤星子”。离秤头较远的,一般称作“内秤”;离秤头较近的,一般称作“外秤”。“内秤”的起点就是通常说的“定盘星”,也就是秤的平衡点或“支点”。“外秤”的起点在内秤“叨子”的后面,起点便是“内秤”所打的最大重量。“内秤”称物通常以“两”为单位,“外秤”则常常是以“斤”为单位,
   我家的那杆钩子秤,平日里就挂在堂屋的“箔离子”上,我是非常地熟悉的。它的“内”秤星子在下,外秤星子在上。“内”秤最多可打十斤,“外”秤扯稍能打三十斤。称物的时候,如果所称物体大约在十斤以内,只需掂内秤的叨子,视秤要像看体温表似的稍稍往上推,看下面的一行,一个星是一两,一斤为一竖条星。如果所称物体的重量超过十斤,就需要提外秤的叨子,可以直接看上面的一行, 每一颗星表示一斤,五斤是一短“星条”,十斤则是一长“星条”。
   那杆秤,何时来我家,我没有印象,或许是它比我先到。在我早年的记忆里,那杆秤经常就挂在我家堂屋“箔离子”的半腰。“箔离子”是一种用箔材(高粱秸秆)织成的用作屏风的隔离物。那杆秤的秤杆,有二尺来长,整体呈暗红色。秤头和秤尾都用铁皮裹着,前者稍粗,后者稍细。秤杆质地优良,通直而瓷实。上面的秤星明亮规矩,细密而清晰。秤锤,我们又叫“秤砣”,它像个圆圆的馒头,顶上还有个小圆孔,上面穿根细线绳。不用的时候,秤锤就和秤杆挂在一起。
   记得小时候,妹妹说话有些娇气,吐字也不怎么清晰。她总是把“挂”读成“洼”,把“万”读成“弯”,把“顺”读成“棍”。我父亲名讳“万顺”,邻居五大娘来借秤,总是故意问小妹:“你父亲叫个啥?”妹妹便说:“弯,弯……弯棍(万顺)。”于是引来大家一阵好笑。笑过之后,五大娘又接着问:“你家的秤在哪里?”小妹说:“在箔离子上‘洼’(挂)着呢?”又是一阵哄笑。
   说是说,笑是笑。生活中,我家有了那杆秤,用着真是挺方便的。灌油的时候,父亲先把芝麻整理好,上秤称称,做到心中有数。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母亲拿簸好的豆子,也上秤量一量,捏着个秤锤,把秤杆往外一推,高声喊我,让我给看看,我便报个数。她换豆腐回来,还是先上秤量量,然后问我对不对,亏不亏。我如果说“正好”,她就不吭声了;我如果说“不对”,她就非得弄个一清二楚,方才罢休。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学会的看秤。
   要说我们家的那杆秤,非常地灵敏,多一点、少一点,秤杆马上就会升起来或降下去。街坊邻居们也都很相信它。有时卖点东西,先用它吊一吊,心中便有了个底儿;有时买点东西,回来也是用它称一称,看看满意不满意。如果差别稍大,他们就需要再掂量掂量,是卖还是不卖,是作罢还是二回头折过去找人理论。因此,凡是游乡的,到我家门口或附近,都总是主动提出用我们家的那杆秤。因为双方都信得过,中间不需要谁多说,“秤”的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买和卖都讲究的是公平与公道。
   每年过年的时候,请别人都忙,家里人就自己学着和面、炸油条。父亲总是先称上十五斤面,分开倒在两个大红盆里,嘴里还念叨着“二钱矾、三钱盐”。他明明知道,钩子秤的最小单位是两,几钱几钱的,根本就无法显示。可父亲还是将盐或矾先各自放进一个纸包里,在秤上吊过来、吊过去的,相互比较着,看谁多谁少。你别说,父亲每次称量的结果正合适,炸出来的油条,味道和长势都很好,连我母亲也夸赞他。可父亲总是说:“这是科学,是秤称量的准。”母亲便会笑着对我们说:“听他瞎蒙。”
   有一年夏天,父亲在镇子上买了一只小山羊。山羊葫芦头无角,两耳边各自长着一个小肉瘤,一动一动的;浑身白色,毛绒绒的,像个毛蛋子。我和妹妹每次割草回来,它都是“咩咩”地跑上前来,又蹦又跳,又拱又扒。那样子,看上去,非常地好玩。记得初买回来的时候,山羊又瘦又小,经过一段的调理,眼见得小山羊长个了,也变肥了。过不了多久,父亲便拿根绳子一兜,铁钩子一钩,上秤称一称。每次称量的结果,重量都有所增长。直到秋后树叶落地,我们家的那杆钩子秤,扯稍也打不起来了。全家人都非常地高兴。
   我还记得,邻家二哥结婚的时候,大婶子将我家的那杆钩子秤拿了过去。二哥与二嫂拜天地的时候,我看到,那杆钩子秤就插在天地桌上的五升斗里,斗的外面贴着个大红“囍”字,斗里面盛满了小麦。与钩子秤在一起的,还有用红纸条缠着的两骨嘟大蒜和两根大葱。听长辈们讲,“秤”是称心如意,“蒜”是过日子会打算,“葱”是生了小孩子聪明。原来这三样东西都是谐音,古老的文化寓意着生活的美好。
   土地下放后,父亲在村南开了一个小菜园。天热的时候,种些黄瓜、茄子和番茄,天凉的时候,种些辣椒、萝卜和白菜。我们家,不但一年四季都有菜吃,而且盛季,还能卖些钱。卖菜的时候,一辆自行车,两半筐菜,外加那杆钩子秤。三里五村的,骑车转上一圈,很快就卖完了。只是钩子秤,钩着称,来回有些不方便。
   为了省却麻烦,父亲专意配了个白色搪瓷盘作秤盘。说起这秤盘,有一段小故事,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因为秤盘是后来配的,有一斤半重,卖菜的时候,需要除去秤盘,才是称物的实际重量。前村有个张阿婆,她时常买我家的菜,知道我家的秤公道,几乎就没有问过价。当然,也没有看过秤,都是我说多少是多少。有一次卖菜,她家来了客人,一下子买了我很多菜。找钱的时候,匆忙间,我忘记除去秤盘了,等于多算了张阿婆一斤半的菜钱。
   回到家里,我把钱交给了父亲,吃饭去了。当我端着饭碗走出厨房的时候,父亲问我:“第一次配秤盘,来回换算的,不适应吧!”我说:“有点。”父亲接着说:“可不要连秤盘卖给了人家?”我说:“这怎么会呢?”父亲看看我,又看看钱,好像自言自语似的:“不会钱找错了吧?怎么刚好多出一个秤盘的斤两呢?”
   听父亲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忘给张阿婆除去秤盘了,就向父亲说出了实情。我有些不解,便问父亲:“您怎么知道?”父亲笑笑说:“每次走之前,我都用秤吊了吊,大致有个约摸。卖东西,分秤要比合秤少。经历的多了,自然心中就有了数。这回比以前多出了一斤半的钱。”我摸摸头,对父亲说:“您拿的真准!”
   父亲看我正吃饭,便说:“你先吃饭吧,我把钱给张阿婆送去。”我说:“等明天卖菜的时候,还给她就是了,哪值当再跑一趟。”父亲说:“人心是杆秤。亏了自己,想开些,或许人家不是故意的。亏了别人,自己又知道了,就应该立马改正过来,否则心里会难受的。”那次,父亲去送钱,张阿婆很是感动,非留父亲陪客,父亲还是婉言谢绝了。
   真是没想到,那杆钩子秤,后来在卖菜回来的路上,顺便插在了车后的篓子上,不慎挂着了路边停放的架子车的车杆,折断成两截了。再后来,父亲用块薄铁皮裹了裹,在家还能约摸个重量,但没有先前的精准灵动了。再也没有拿到外面使用了,时常还是挂在老屋的箔离子上。翻盖老屋的时候,那杆钩子秤不知遗落在了何处。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老家那杆钩子秤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称大物有地磅,称小物有天平,钩子秤用着越来越觉得不方便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现在称物都在使用电子秤了,显示的不仅有斤两,直接就换算成钱数了,再也不会犯卖秤盘的错误。那种传统的钩子秤,眼看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们经常说:权衡利弊,权衡得失。趋利避害、多得少失,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们的追求,原本无可非议。但“人心是杆秤”的道理,我觉得到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一个人,不但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斤两,做事的时候,还要掂量掂量,自己该不该做,是不是亏了心。

共 43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秤”就是公平和公正的象征。作者由成语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半斤八两,引出生活中的“秤”来,并从多方面来诠释“秤”与生活中的关联,“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文章最后并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既人心是杆秤。钩子秤里忆生活,让读者知道生活中是离不开秤的,一个人,不但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斤两,做事的时候,还要掂量掂量,自己该不该做,是不是亏了心。给人以启迪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213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2-12 16:09:39
  很喜欢这篇文章,从生活中的秤,由浅入神,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说明一个人生的道理。的确,一个人做事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掂量一下这事该不该做,是不是亏了心。受益匪浅!问候,祝写作愉快!新年好!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6-02-12 16:28:10
  问好秋天的风编辑,谢谢鼓励,辛苦了!新年吉祥,新春快乐!
2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2-13 10:55:22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6-02-13 11:11:07
  谢谢秋天的风编辑的又一次及时的鼓励,问好,编安!
3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2-13 13:34:58
  关心作者必须的,作者就是上帝,也是朋友。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6-02-13 15:44:52
  好朋友,忠于自己的工作,令人敬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