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唐城遗址思致远(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唐城遗址思致远(随笔) ————记大唐新罗诗人崔致远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3发表时间:2016-02-16 11:10:24

今天是正月初二,与年前的大雪纷飞浑然不同,今天的扬州很有了小阳春的暖意。孩子们不在家,我们老夫妻出去走走,算是领略扬州的年味吧。扬州很小,交通工具很容易解决,骑着个电动车可以跑遍整个扬州城。除夕陪着夫人去了茱萸湾,就是骑着电动车,来回35公里居然很顺利。今天计划去平山堂的唐城遗址,查看了一下单程不过10公里,还是决定骑电动车去。
   扬州的唐城遗址位于著名风景区瘦西湖的北岸,是个风景旖旎名胜古迹云集的地方。瘦西湖北门外就是大明寺,再沿着长春路弯过去就是汉陵苑、唐城遗址和宋夹城遗址所在。扬州是个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悠悠2500的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使得扬州城在中华璀璨的文明史上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个建城于战国时代,兴起于两汉,发达于隋唐,鼎盛于北宋,再兴于明清的城市,总有着自己说不完的故事。
   比如两汉时代,扬州叫广陵,就有过两代广陵王。再比如到了隋唐,扬州的政治经济地位非同一般。隋文帝一统江山,结束了分裂混乱了2000多年的中国,然后将全国划分成为四个行政区,扬州,就是当年的江都便是四大行政区之一。还在杨广是晋王时,已经开始替父亲治理中原地区。隋文帝将陈朝的南兖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于广陵。当时,江南的政局很混乱,文帝改派杨广为“扬州总管,督江都”,总督扬州四十四州。隋朝的都城在长安,隋炀帝却又将洛阳改建为东都,甚至多次动议打算以江都为陪都。隋炀帝即位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开挖南北大运河,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利用水运,由洛阳直达江都。隋炀帝一生褒贬不一,却始终与扬州有不解之缘,最后死都是死在扬州。
  
   今天的唐城遗址,就是唐城在隋炀帝行宫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官衙。扬州到唐时,已经发展为仅次于都城长安、东都洛阳的第三大都城了。我们看到的遗址就是按照唐代壁画等,重建起来的一座古城。古城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唐城雄浑的古韵,里面还有一座晚唐诗人崔致远的纪念馆。说来有些遗憾,崔致远这个名字,我这个学中文的居然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妻子初问我的时候,我只能极为简单的回答:“一个唐代诗人吧。”
   “这里怎么会有唐代诗人的纪念馆?”
   妻子的追问让我茫然,我的印象里,唐代的确有一位名叫崔致远的诗人。可他毕竟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李商隐和杜牧。唐朝出现了太多的诗人,我的记忆力实在搜索不到关于“崔致远”太多的信息,唯一记得他应该是晚唐诗人。
   我敷衍着妻子:“估计这个崔致远在扬州做过官吧?”
   走到那座气势恢宏的古典式纪念馆门口,“新罗诗人崔致远纪念馆”十个字,把我的肤浅揭露得干干净净!我竟不知道崔致远是韩国人!这个题名“千年历史的记忆”的展馆,详尽介绍了这位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鼻祖,是怎样来到大唐,又是怎样到了淮南(扬州),又在什么时候返回故国,以及他回国后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看完展览才第一次对这位被韩国人推崇为东国儒宗,汉文学鼻祖的崔致远,有了完整的认识。
  
   距今大约1200年的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了新罗故国和所有的亲人们,只身随着商船西渡东海入唐。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要远渡重洋,临行之前,其父却提出了近乎过于严苛的诫告:“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可见崔致远的家族并非当时的显贵,仅是新罗的普通贵族,要想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及第进仕是唯一的捷径。崔致远父亲临行的告诫恰恰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心情,一个父亲把自己家族的振兴寄托在自己12岁儿子的身上,崔致远不得不担负起光大家族的重要使命。
   9世纪时的中国大唐,是当时世界范围最为强盛的国家,也是文化最进步,思想最活跃的国家。大唐以自己广袤的疆域,丰饶的物产,充满活力的文化思想,最大限度地开放与包容四海。从盛世贞观元年开始,大唐就实施了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的政策,登科及第后称作“宾贡进士”。这项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国子监”成为颇负盛名的国际性大学。国子监可容纳3000多学生,其中留学生人数众多,尤以新罗、日本两国居多。留学生的经费,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大唐出资。
   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时期,盛世的余荫犹在。与少年崔致远一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新罗学子就有数百人。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没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却选择了留在大唐。他在尚未获得入仕资格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图自谋生路。崔致远在东都洛阳,度过了两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虽然前途渺茫,却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在诗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公元876年冬,20岁的崔致远,被任命为溧水县尉。溧水地处僻静,与繁华的都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截然不同,使得客居异域的崔致远心生失落,倍感孤独。于是在他那段时期的诗作里充满思乡之情:“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寥寥数语里满是乡情,对故国的那份情怀,深沉慷慨,绵远长流。崔致远在晚唐诗人中算不上翘首,因为盛世大唐实在有太多伟大诗人出现。在崔致远生活的晚唐时代,就有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再加上温庭钧和杜荀鹤,真是很难让其他诗人跻身榜首了。不过颇具才情的崔致远还是创作出许多值得后人把玩与品鉴的好作品。其中充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双女坟”尤其突出。就任溧水县尉的崔致远巡察花山,下榻在招贤驿,闻得花山双女故事,凭吊孤坟,感慨万千,回到驿馆后以双女托梦的故事,创作了《双女坟记》和七言古风《双女坟》,然后又写了《仙女红袋》,以优美生动的文笔,记载了情节曲折离奇人鬼相恋的故事。
   公元880年,崔致远任职期满,本来打算回长安述职,恰遇黄巢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天险,长安沦陷。崔致远无奈入幕扬州高骈门下,开始了这位新罗诗人与扬州的不解之缘。风雨中的大唐已经飘摇不定,此时的扬州却还是繁盛依旧。盛唐开启了扬州第三大城市的璀璨,也成为崔致远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节度使高骈自己就是才华斐然的文士,幕下才士云集。崔致远的出众才华和为人,深得高骈赏识。他让崔致远实质上充当了自己的贴身秘书、高级参谋。高骈节度扬州时,几乎所有的诏、启、状之类的公文都是出自崔致远之手。对于崔致远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机遇。
   凭籍高骈的致力举荐,崔致远先后担任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位。这些文职让崔致远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其中最突出的是公元881年5月,高骈起兵讨伐黄巢时,崔志远代拟的一篇檄文——《檄黄巢书》。此文一出天下传诵,崔致远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檄书中有一句令一代豪雄黄巢都心生怯意:
   “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足见崔致远言辞之峻切凌厉。
   崔致远在扬州的幕府一共五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阶段。一部《桂苑笔耕集》便是崔致远流传后世的唯一著作。这部崔致远自编的诗文集,收录了他为淮南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和自己的诗文。
   晚唐政治进一步腐化,黄巢之乱更加剧了大唐的分崩离析。诗人崔致远也陷入多种矛盾之中,风雨飘摇之间,崔致远渐萌归意。公元884年,崔致远之弟崔栖远,由新罗涉海来唐,奉家信迎崔致远回国。
   崔致远少小离乡的崔致远,16年后方返故土,对成就了自己的大唐充满依恋与难舍,然而对故国的拳拳之心,又让他归心似箭责任,“万里始成归去计,一心先算却来程”,十四个字里刻画着他对第二故乡的绵绵思念。
   崔致远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得到了君主的重用,被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然而,新罗王位的频繁更迭,政途瞬息万变,注定了他的仕途一波三折。公元890年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两年后,继续外放至更远的富城郡。
   仕途的坎坷却难以阻挡崔致远传播汉学的热情。他的《中山覆篑集》、《桂苑笔耕集》,中充满汉文化的先进理念,希望以此济世救国,振兴朝纲,熏化民众。这些文集奠定了崔致远在韩国文学泰斗的地位。崔致远由于宦途屡遭失意,不得不选择了隐逸。公元899年,年仅不惑的崔致远辞官归隐,从此尘嚣尽洗。在崔致远的诗中这样写道:“狂奔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崔致远精通儒学、道学、佛学,择其所需,三教调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对新罗后世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朝短暂,文化永恒,崔致远回国之后创的作品,反映出乱世的黑暗和污浊的社会面貌。
  
   我没有读过多少崔致远的诗作,这次从唐城回来才专门找了一些来研读。现在可以见到他的最早作品应该是写于长安的《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诗中最后两句“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真真切切地道出了崔致远渴望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渴望和“上国”的长官结交的心绪。读到这些诗句不由让我联想起自己少年时代远离亲人漂流在异乡的心境,很自然对崔致远少年远离亲人和家国那种感情,产生出强烈的共鸣。随着岁月的流逝,对故乡、亲人和祖国的眷念,就像一坛老酒日久越浓,成为崔致远诗歌的主要基调之一。
   最叫人读后心碎的当属他的《秋夜雨中》:
   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无边秋雨连绵,窗前残烛摇曳,人卧异乡之榻,岂不叫人辗转反侧,痛彻肝肠!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唐诗以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称著天下,崔致远的诗歌也在这些方面极见功力。另外唐朝那种开放和活跃的思想氛围,在诗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长诗《双女坟》中得到突出表现:
   草暗尘昏双女坟,古来名迹竟谁闻,
   唯伤广野千秋月,空锁巫山两片云。
   自恨雄才为远吏,偶来孤馆寻幽邃,
   戏将词句向门题,感得仙姿侵夜至。
   ………………
   对残花,倾美酒,双双纱舞皇纤手,
   狂心已乱不知羞,芳意试看相许否。
   ………………
   晓天鹰鹤各西东,独坐思量疑梦中,
   沉思疑梦又非梦,愁对朝云归碧空。
   马长嘶,望行路,狂生犹再寻遗墓,
   不逢罗袜步芳尘,但见花枝泣朝露。
   ………………
   人间事,愁杀人,始闻达路又迷津,
   草没铜台千古恨,花开金谷一朝春。
   ………………
   大丈夫,大丈夫,壮气须除儿女恨,
   莫将心事变妖狐。
   全诗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同时在艺术创作上独具匠心,别有风格。细腻、真切的心理描述把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描写得栩栩如生。
   除《双女坟》一诗外还有一首《登润州慈和寺上房》:
   登临暂隔路歧尘,吟想兴亡恨益新。
   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
   霜摧玉树花无主,风暖金陵草自春。
   赖有谢家余景在,常叫词客爽精神。
   这首诗的第二联实在是难得的佳句,14个字里把历史与现实,时代长河发展变化中展示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画角声中朝潮暮浪,青山影里古人今人,这样的描述与另一位大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映成辉。
   扬州是唐代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综合性的名城,是东南的政治军事重镇,国内外著名的江南都会,大唐南北交通的枢纽,晚唐财赋的汇聚和转运中心,甚至是可以和藩国进行单独广泛交往的外交口岸。在史书中对晚唐的扬州,有着如下记载:“时四方无事,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遍百数”。
   崔致远身临其境,却在《江南女》一诗中,对于酒绿灯红、歌欢舞醉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作了另类的批判:
   江南荡风俗,养女矫且怜。
   性冶耻针线,壮成调管弦。
   所学非稚音,多被春心牵。
   自谓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那家女,终朝弄机杆。
   机杆纵劳身,罗衣不到汝。
   显然,崔致远对富家女和贫寒之女有着自己充满个性的评断。
   在客居扬州期间,崔致远的朋友不算少,他与同年及第的顾云至少有十年的友谊交往。崔致远在扬州还结识了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罗隐和张乔、吴峦、杨瞻等人,崔致远在一首《送吴峦进士归江南》中,不仅表现出“行行遇景传新作,莫学嵇康尽放慵”的豪放,而且极见他在七律方面的功力:
   自识君来几度别,此回相别恨重重。
   干戈到处方多事,诗酒何时得再逢。
   远树参差江畔路,寒云零落马前峰。
   行行遇景传新作,莫学嵇康尽放慵。
   “远树参差江畔路,寒云零落马前峰”一联,尤其精彩,让人们深切感受到那种别样的景致和别样的心境。
   唐中和四年(884),崔致远的恩施裴瓒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吏部侍郎,后又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在经由淮河、长江赴成都的途中,专程来到淮南,探访崔致远。深受打动的崔致远写下了一组饱含深情七绝:

共 60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独在异乡为异客,人生就是一部美轮美奂的长诗,加之勤奋,极力颂扬。崔致远,一位新罗异域的学子、吏人、诗人、文化传播者。不管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在为人处世的羁绊上,更可圈可点的是文学创作道路中,都极富进取精神、严谨态度。作者通过自己的浅陋,一次简单的拜谒,将历史穿越,带领读者与异域文人碰面,更是深入浅出地评析其精彩诗文,让人眼界大开,饱食精神大餐。文笔流畅、思想纯净、科学严谨、深入浅出,让人读来赏心悦目,也亲临目睹了一代文人风采,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地域,却有着同样的情怀。推荐阅读!【编辑:星月梦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月梦阳        2016-02-16 11:15:09
  不管是何时何地何许人也,在文化思想上、情感流露中,都有着让人澎湃的节律,我们握手,我们言谈,我们交往了。看到别人的旅途,听着别人的脚步,都是那么的触动,血液同样涌动。上班中,见缝插针地编辑,粗糙之处见谅!不过还是要祝福一声: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6-02-16 12:46:49
  谢谢你精彩的点评,新年至候。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