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向上或通往:旧情事和去青海(散文)

精品 【流年】向上或通往:旧情事和去青海(散文)


作者:杨献平 进士,7341.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59发表时间:2016-02-17 21:21:23

那一次去青海完全意外,且永不会重复。诱因很突然。她和他恋爱了。男女间,情欲是强大的粘合剂。可一年后,男的想就此断绝。女的不同意。两人僵持。有一次,俩人到酒泉市,晚上照例共宿一间客房。女的要去男的床上,男的不要。女的非要去,男的骂她是婊子。她说我这个婊子就喜欢你!尽管如此,男的还是要泾渭分明。女的痴心不改。男的躲在单位里两耳不闻,女的百般数次哀求无果,绝望之余,提了汽油,拿了打火机,至男的单位大门外扬言自焚。
   单位领导出面了,然后是我。我是下属,又分管安全工作,一切理所当然。他叫赵安林,在一个下属单位,大学毕业分来不到两年;女的名叫安晓红,其父早年为我们单位职工,后患肝癌去世。赵和安是通过电话认识、热聊并恋爱的。安晓红长相异于常人,额头与脖颈垂直,下巴却跑到肩膀上。赵安林人才标致,年轻周正。俩人闹,关系僵死,赵安林打死也再不和安晓红有半毛钱的关系,安晓红则誓死要和赵安林生同床死同穴。一个闭门不出,一个时常到单位门口自焚,我代表组织从中调停,没几天,就焦头烂额,一无是处。
   拉锯战持续月余,好不容易到了男的做出相应赔偿即可了结的地步,可女的狮子大开口,二十万;赵安林说你想吃光我血肉,自己胖一辈子啊婊子!安晓红回敬说,你个王八蛋白睡老娘一年多,提起裤子就想跑,哪有那么容易!赵安林说安晓红讹人,安晓红说赵安林害人。不可开交之际,安晓红又爆料说,她和赵安林生过一对双胞胎。怀上后,赵安林坚持要人流,安晓红坚决要要。为免人耻笑,她便一个人回了青海民和县老家,在一家名叫“格兰胜”的饭店当了三四个月的服务员,生下孩子后,交给其母亲的妹妹,即她的小姨妈代为抚养。
   按直觉,安晓红这一说多半是假的,但又不好戳穿;我又问赵安林。赵安林怒骂说放他妈的狗屁,谁和她有孩子了?还双胞胎!就她那样儿?!两个人争来争去,谁的话也不敢采信。单位决定派我和赵安林的一个直接领导远赴青海民和县调查清楚。
   当天下午,打车到酒泉。夜火车先是在巍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哐当当地翻犁黑夜,车内零星灯光把山上的积雪照得一片惊慌。过乌鞘岭时,我想起早年一个同事说的话:古浪县境内至今还有穆桂英征西的旧址;当地人一年四季吃土豆,其中,土豆饼和土豆泥饺子尤其引人喜欢;民歌是很骚腥的那种。黎明过黄河,浑浊的水,好像不是来自天上,而是由远处山峰挤压而出的泱泱流寇;红柳滩涂之上,岛屿荒芜,窄长的兰州被持续水流缓慢斩开。
   乘上去民和班车,已是上午,十月的日光在田野上发出干枯的脆响。我和同事肩并肩坐着,身子随着班车摇晃,看上来和下去的人。田野堆满金色的玉米秸秆,附近山岗也一色焦黄。我的意见是:先找到那家名叫“格兰胜”的宾馆,询问一下值班经理和老一点的服务员,看安晓红究竟在那里打过工没。然后再去八零沟村找她小姨妈核实。同事说先到民和县,时间充裕,则先去八零沟。
   民和县与兰州红古区几乎为一座城,中间隔了一道黄土大沟,一座桥梁把两个省份分割开来又一衣带水。窄路上突突腾腾行着三轮车和拖拉机,拉着土豆、红薯、玉米、瓜果等物事。还有一些轿车,出租的居多。我们打了一辆,尘土狼烟地从干河沟飞腾而过,到民和县城,很快找到那家名叫“格兰胜”的酒店。在一条小巷子里,周边尽是些黄土黄泥农家屋,“格兰胜”以五层的高姿态伫立其中,对比鲜明。到总台,服务员问我们是不是住宿,我说也算是吧。不过,我们刚从甘肃酒泉过来,有个事情想见一下你们经理。
   经理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回族男子,络腮胡,脸色白皙,眼睛像是两只黑水晶。他说前年服务员中确实有个叫安晓红的,不过只干了几个月就走了。我看了一下同事。同事又问说:据说安晓红在你们这儿工作不久,就请假生孩子去了,是不是?经理啊了一声,眼睛睁大,说这个不大清楚,也不好说。我接口说,现在饭店里还有和安晓红一起工作过的服务员没?
   经理摸了一把胡子说有,随即喊来两个年纪稍长的服务员。
   她们说,和安晓红一起共事几个月,好像没见她肚子有啥变化,印象中也没有她生孩子请假的事儿。同事说,那好了。我又问从这里到八零沟怎么走。她们说,那老远了,来回没五六个小时不行。
   民和县所属乡镇尽在黄苍苍的土山之中,只临近河沟处有些绿色,但大部分开始发黄或已经黄得失了心。而河水清澈无比,不时泛着白色浪花。天近傍晚,远处一片黯淡。打不到车,我们步行到红古区和民和县之间的大桥头,一边是向西宁的道路,起初就是一个大斜坡;一边向兰州。正在等车,有几个女子也步行到桥头,年龄均二十多岁,穿着牛仔裤和长袖毛衣之类的衣服。其中一个,距离我近,无意看了她瞟了一下,却被她那双眼睛拽住了。那是一双微蓝的眸子,没一点杂质,似乎一眼神泉,外溢的、内潜的都清澈,好像人一跌下去,就没了肉身,找到灵魂一样。
   我忍不住看一眼,再看一眼,然后眼睛就不想动了,想万丈悬崖一样堕入,万劫不复也幸甚至哉。她可能觉察到了,把脸扭了过去,和同伴说话。我暗暗叹息一声。打了车往红古区走时,我对司机说,这里女子的眼睛简直是神啊。他呵呵笑,说这边女子眼睛就是好看,身材就像仙女。眼馋了吧,心痒了吧!我笑笑。同事说,难怪当年乾隆皇帝迷香妃呢!我说那香妃是维族人好不好?同事说,不管维族还是回族,其实都是突厥后裔,人家女子,就是漂亮。人家女子,眼睛就是好看。咱们汉族的女子,大都是浑浊无神,还蕴含单一,一眼就看到肺和心了。
   夜晚的红古区也给我一种异域气息,吃饭的人很多,白帽子和黑纱巾夹杂其中;饭馆里青稞酒味儿凛冽。洗澡,睡下,外面灯火如昼。我很多年没和同性睡一个房间了,有点不自在,睡不着。聊今天的事情,我们已经基本断定,安晓红双胞胎之说子虚乌有,八零沟村去不去都一样。但为防万一,当面验证不仅对当事人负责,更重要的是回去向单位交差。睡到半夜,被外面人声吵醒,男的粗鲁放肆,女的尖利淫荡。
   民和县境内确实崎岖,乡村都在黄土堆涌的山沟里。出租车司机路况熟悉,开得是风掣电闪,急转弯都不减油门。我和同事几次同时惊呼,要他慢点。司机说,这路上不会有啥车的,放开跑就是。我看了一眼同事,意思是找错了司机。他摇摇头,胖手紧紧抓住扶手,也一脸紧张。我回身后看,后面腾起一绺黄烟,贴地翻滚,又雾一样蒸腾扩散。大约两个多小时,转过一道长满柏树的黄土岭,对面半山坡上有一座村庄。司机说这就是八零沟。
   这是一座回民聚居区,村人大都在农忙,俯身或者仰头,汗水的味道四处飘荡。找到安晓红小姨妈家,刚进院子就见俩二岁多的小男孩坐在一张羊毛做的毡子上玩耍,旁边木墩上坐着一位年届六十的老太太。我问老人家是不是安晓红的小姨妈,她说是。同事把我们从红古区给她买的一箱纯奶放下,然后蹲下来逗那个小孩。我也走过去。我发现同事的眼睛和我一样,在俩小孩脸上工笔画一样临摹。我起身对老太太说,这孩子真乖,长得很俊。老太太呵呵笑说,俺俩重孙子,双胞胎。同事急忙问,他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啊!老太太说,在家,然后用下巴指了指村下的一片玉米地。
   我探身向下一看,地里果真有一男一女在掰包谷。同事又旁敲侧击一顿,十分确定那俩孩子不是安晓红和赵安林所生后,向老人告辞,与司机返回县城。好不容易找了一家提供米饭炒菜的饭馆,要了清炖羊肉、孜然羊肉和几个素菜,风卷残云。我说,事儿就这么着了,回去交差吧。同事举着杯子斜看着我说,你以前来过青海没有?我怔了一下,然后说,没有,这次好不容易来了,不去西宁、塔尔寺和青海湖看看,好像有点对不起领导干部啊!他喝了一大杯啤酒说,好像很有道理呦!
   其实我也想去西宁。西宁,我好像只记住了马步芳马步青兄弟,而最隆重的,该是诗人昌耀和他的诗作。一想到他,而往西宁,身心蓦然肃穆起来,有一种拜谒甚至朝圣的庄重感觉灌注全身。出民和县城,车子便倾斜起来,靠在后背上,感觉在上升。黄土山在秋天隐退,接踵而至的是长满各种植物的土山。似乎有柿子树,但大都是不知名的灌木,茅草我只认得狗尾巴和羽毛草,还有一些,似乎叫做金露梅和银露梅。时令是强大利器,不动声色,将大地或某一地域瞬间且同时转换成另外一幅模样。
   这是一条向上的路,从低处到高处。偶尔的村镇像是一块块磐石,人烟从中冒出,给人以一种雷打不动、风吹不跑的生活坚实感。山坡上多是岩石,一色的黑。而白色的羊群是另一种岩石,安静或跃动,都轻盈得令人心生悲悯。途中有些地方也放牧黑山羊,胡子长长的那种,与山体融为一色,偶尔会有好听的铃声进入耳膜。同事在旁边睡着了,我掏出早就买好的小本子,等诗歌雷电般打击心灵。到一座更高山下,看到对面山坡上一条流水,白得让我想起哈达,路边有几棵干枯的杨树,心下想到,青海之地,山野的味道莽苍而朴拙,灵气内蕴,雄浑外在。
   犹如我们这次突然的旅行,从酒泉到兰州,再到红古区和民和县城、八零沟,那种穿梭过程,再加上在民和县目的性很强地与具体人交流,尤其在安晓红小姨妈面前,所使用的小聪明简直小人之心。我觉得愧怍。一个老人,她在青海山地生活了那么久,虽片隅之地而历经沧桑,虽被遮挡却饱尝人事。许多事情都该比我明了。而我们竟采取了一种不够坦诚的方式去验证自己想要知道的事实。这和在运动中一棵树瞬间遮蔽一条大河,一枚沙子在眼睛中冒充沙漠没有本质的区别。
   道路向上,灵魂轻盈。我在笔记本上写道:“越是向上,身体越轻/从民和到西宁。我和许多人被一钢铁引领/耳边的风声是上帝的/秋天的杨树叶子黄得透明//更多的雪来自西藏/在我抵达的高处,有着孩子一样的神情/途径老鸹峡的时候,我看到的飞鸟、岩石和草滩/格外寂静。似乎一个神灵/把整个青海东北部抱在怀中/洁白的羊群在枯草上移动/我想它们才是这世上最有福的/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疼痛/后来我不知觉地睡着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男人被一只黑鹰追击;一颗心/被积雪洗净;一条路把灵魂凿空。”
   过了老鸹峡,到山顶,道路平坦了些。路过的村庄就在道路两边。正是下午,阳光把黄了的杨树柳树叶子照得金片一样透明。看到几个头包红蓝头巾的妇女,肩上背着青稞或玉米,在山路上斜着身子走;看到一些孩子,在路边阳光浓烈的空地上嬉闹,总是会有一两声稚嫩的笑传进班车。到乐都县。我忽然想起,在一千多年前,这是唐帝国与吐蕃王朝的边疆。如果我没记错,乐都时称石堡城。是吐蕃仰仗的天险之一。先前,唐军在此多有败绩,李祎带兵出征,以连续作战并奇袭的方式,一举夺取。并勒石记功。后又有志虑忠纯、谋略深远的王忠嗣任河西节度使,富民强兵,固边致远,多次奇袭吐蕃,并多次向李隆基进谏提防安禄山,后确被调离岗位,一年后,郁郁死于汉阳(今武汉汉阳区)。
   石堡城了沦陷,后被皇甫惟明收复。李隆基当政后期,李林甫排除异己,皇帝夜夜醉心酒池肉林,骄纵自满,以为天下大安;军人为获取军功,封王拜将,常挑衅吐蕃,引发数次战争,河西和陇右地区民众深受祸害。唐后期,薛仁贵自辽东至河西抗击吐蕃,皆以全军覆没告终。德宗朝再与吐蕃再度修好,遣使由兰州经河湟道入西藏。当时,自陇西以西地区已经沦陷吐蕃,使者刘元鼎记录下沿途所见:其到兰州,有年长者围着他问唐军何时来收复解救?吐蕃不时至此地乃至兰州东西掳掠人口,许多汉民被押送至拉萨做奴隶,不少人不甘受其奴役,在石堡城自坠悬崖或碰壁而死。
   想到这里,心情颇为沉重。不管是吐蕃,还是突厥和回纥,其先祖应当与东胡、匈奴等早期高原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而吐蕃,传说应是鲜卑秃发乌孤之后,还有当时被其兼并的吐谷浑,应都是东胡这一大部落联盟的别部、分支或直系后裔。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无非是为生存及相应利益,如此事件在任何民族历史上都连篇累牍,构不成任何历史冤仇和清算理由。
   过乐都县城时,我看到阳光特别纯净,小小的县城一眼可尽,而它的人们,脸上都漾着一种笃诚与惬意的光,连那些散乱的建筑都显得异常安详,即使车轮腾起的灰尘,也不见一丝仓皇。我闭上眼睛,感觉有一种类似神灵的力量,把想象带到一种孤绝、韧强与自在的境界中。“一个妇女把她未成年的孩子和牦牛/放在了山顶。更多的人在枯草中捡到了宿命/这是青海的乐都县城/稀少的车辆,人类的建筑随处摆放/日光安静。我们此刻穿城而过,惊扰的只是灰尘/向西宁的路上,途径的乐都/天空下一块水洗的石头,灌满天堂的风声。”
   到西宁下车,浓郁的羊腥骚味道跑进鼻孔。我联系了诗人马海轶,他请我们吃牛蹄筋喝啤酒。谈起昌耀和他的诗歌,我表情兴奋,连续背诵了他“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等诗句,以表达敬仰之情。我还说,昌耀是新时期三十年来最具有国际性和人类视角的中国诗人,他的诗歌价值远远超出此时人们的认知。马海轶说了很多昌耀先生的轶事,我叹息,惋惜,忍不住流泪。并告诉他,我一路上写了几首诗,但在西宁,一首,一句都不敢写。因为西宁是昌耀的城,是一个中国诗人爱与痛,生与丧的地方,一个后来者,唯有用心怀念和仰望,其他的,都应沉默、哀伤、仰望,并在内心为他竖一面碑。

共 65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向上或通往:旧情事和去青海》是一篇写作手法别致的散文,向上,通往,旧情事,去青海因为作者融入其中,而被串联在一起。 向上是指一条向上的路,是去往青海的路。通往则是穿越时空,与史想通。旧情事的发生是偶然的,偶然中的必然是去青海。 去青海是为了证明一场旧情事。这旧情事仿佛从开始就已经有了结论。去青海仿佛多余。但真的走下来。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证据,还有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诗句伴着作者前行,诗意跟随作者回归。旧情事已然逝去,去青海注定无悔。若诗句般,真情恒久。 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2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2-17 21:21:45
  很别致的书写,喜欢。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2-18 07:16: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柳约        2016-02-18 15:31:40
  西宁是昌耀先生的城,读罢唯无语叹息....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4 楼        文友:叶渔        2016-02-18 19:20:11
  好干练的文笔
喜欢读书的人
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2-19 09:05:03
  【读后】
   1、2016年2月19日,丙申年正月十二,清晨打开江山文学网,随意选择读的第一篇文是这样的精彩。借用作者的话好像是在“灰蒙蒙的尘埃中,看见一双清澈的眼”
   2、向上是一条向上的路,是去往青海的路;通往则是穿越时空,与史相通。真真的解説,可谓文字知己。
   3、读文,更坚定了今年暑期去青海的决心。
   4、阅读、欣赏,感谢作者,感谢流年倾情奉献!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