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厚土寻梦(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厚土寻梦(散文)


作者:西伯郎 秀才,100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0发表时间:2016-02-20 11:05:56


   刚收割完的麦茬,绿汪汪的白菜,黑黝黝的田地,远处氤氲着淡墨痕般的袅袅起伏,和辽阔无垠。我行走在田垄间,寻找……
   这是前段日子我常进入的一个梦。
   醒来仔细思忖,总觉得那么厚的黄土,那么浓的地气,那么眼熟的氛围,不会是别处,不是土地比较贫瘠的故乡,那只能是,山西最南端丰饶的运城。
   年近五旬,越来越发觉,我对山西的粮仓之一的运城其实怀有深深的向往。
   三十年前,我在运城读些有用又无用的课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但实在胸无点墨,目空一切。多的只是,鲤鱼跃龙门式的拿到文凭能够从农民到干部身份转化的简单快乐。那时,感觉运城,只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城,仿佛一座建在田间地头的颇有气派和安谧的大户人家院落。而火车路过晋中到晋南的其他县市,大概由于到处烧煤焦的缘故,更多像粗放简陋烟雾缭绕的工业作坊,场地那个乱那个脏,空气那个混浊那个呛人!
   ——这几乎就是我曾经对太原以南沿同蒲线地方的全部印象。
   岁月倏然而过。这几年,大同的改变翻天覆地,从一个山东作家称之为“破村庄”的老土旧城,脱胎换骨成了一座蓬勃盎然的现代都市。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绝不是偶然、局部、渐进的,更多时候,仿佛是突变、全面和必然的。你分明可以发现,就这短短几年,不,恰似一夜间,全国,包括山西各地,都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
   曾经生活学习过的恬静安逸的运城,曾经爱恨交集的情愫跃动的运城,曾经觉得无足轻重不过一片挥去云彩的运城,自毕业未曾再见但一直搁置不下的运城,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我想去看看。
   尤其是,当初的青涩和草率,在有着漫长而神秘历史的文字的日益浸染熏陶下,变得沉静而多思,我内心越来越喜欢和钦慕传统文化。而中华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几乎哪一时刻都绕不开河东运城。就像上古结绳记事的那些结,离开了河东运城,讲述或记录中华历史和文化,会有一种訇然割裂或绷断的严重失落。
   所以,运城这位看似貌不惊人隐居乡间的耄耋长者,对我,越来越多了一份厚重的慈祥,一种探究的好奇,和一种虔诚的向往。
   现代城市,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复制和纵横扩张。就像批量工业产品,我其实并不想怎么探看。真正想看的,还是梦里那些氤氲着无尽内涵的田野景致,和农村风物。
   文化在野。文明在野。城市真正的灵魂,其实也在野。
   二
   我长时间都想象着古老河东大地的模样。
   想到运城,首先想到武圣人关羽的解州关帝庙。这是我当年在运城读书时,拜谒过的唯一一座名人庙祠。忠义礼智信,勇敢赴沙场。但武圣人的经典造型,并非横刀立马,驰骋疆场,而是,秉烛夜读《春秋》。
   真没想到,这位英武天下的盖世英雄,竟以如此儒雅示人。
   多年后再仔细想,才理解这也许并不奇怪。大约从上古三皇五帝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开始,河东大地,作为“中国”之肇始,就文化流布,文气沛然,文脉绵长。荀子、张仪、司马迁、郭璞、王勃、王维、柳宗元、司马光、薛暄、关汉卿等等杰出历史文化名人连绵辈出,由此也激励和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文精神的魂魄和血脉。虽然身为武将,关圣人焉能不受到这种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的强烈习染?
   抑或可以说,关羽之所以能成为武圣人,缘由他已经远远超脱了普通武士的“匹夫之勇”,更多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文化修养,和素质。
   对历史文化的越来越熟悉和了解,叫我深深地沉陷在那些堆满历史文化的厚土般的文字尘埃之中。
   特别值得欣喜和自豪的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卫氏竟然被我发现跟大同扯上了关系。
   研读九卷本《中国书法史》得知,河东著名的书法世家卫氏,始祖卫暠是代郡(大同阳高一带)人,因儒学显名天下,受到汉明帝(公元58-78年)宣召。一路迤逦,翻山越岭,行至河东安邑时,年老体衰的卫暠不堪颠簸劳顿去世,遂安葬定居于此,成为河东卫氏“一世祖”。卫氏家族定居河东后,依然儒学传家。东汉末,卫暠的四世孙、著名书法家卫觊被一代枭雄曹操任用,卫氏门第开始逐渐兴盛。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初,(胡)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书名”,但在五人中,陈寿记叙最详尽的则是卫觊书法。其后,卫觊子卫瓘,卫瓘的儿子如卫恒、卫宣、卫庭等,卫恒的儿子卫操、卫玠,以及卫恒族弟卫展,卫展妹卫铄也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等等,都在中国书法史留下青名。卫家书法由此持续辉煌了一百五十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独特的“书法卫氏”奇观。历史上只有稍后的王羲之家族可以与之比肩。尤其可贵的是,书法卫氏直到今天依然颇有传人,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等。因此,我于2009年写下了《河东卫氏,根系大同的书法世家》一文。
   这样,我对运城,又凭添了一份亲情般的思念。
   三
   仿佛冥冥之中的召唤和呼应,金秋十月的圆梦之行,恰恰缘于我所喜爱的文字写作。
   这是山西省作协组织三十多名“北路”作家,赴晋南完成“三文”(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采风、“深扎”(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活动的一部分。以前也有机会,比如七月份北京《千高原》杂志社组织签约作家到陕西咸阳,邀请我去。一者,还掣肘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二者,虽然晋陕邻近,同样历史文化广博深厚,但我感觉去那里毕竟像过客。加之我并不热衷于喧闹,所以想都没怎么想就推辞了。但这次,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去。甚至一听到消息,就像得到年轻时心仪女孩的约会,跃跃然,我恨不得马上飞身河东大地。
   车子一路南行,就像一艘快船航行在绿色的海波之中。三晋大地,现在无论山川、丘陵或平原,几乎到处都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那绿的树叶黄的树叶红的树叶,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幽雅而自然地妆扮着三晋静美的金秋。我的眼睛犹如摄像仪,努力想记录下所有这些美好的细节和瞬间。但突然,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微信,一幅太空照片,显示的是,世界那么大,周边那么绿,偏偏只有鸡状中国赤地千里,环境恶劣。我不由得摇头笑笑。也许,那不过是子虚乌有的捏造,或别有用心的企图,也或许,那还是几十多年前的老皇历吧。管它!今日之山西,今日之中国,只要你有一颗平常心,其实就会发现,世间多得是阳光,清新,奇妙,和大美!
   一晃晋中过了,临汾过了,运城的稷山也倏然而过,很快就进入到盛产笑话的“中国万荣”。其一,路旁果木林铺天盖地,红黄白隐约诱人。其二,金灿灿的玉米棒到处铺展乡间道路。多少年都没见过农村这种景象了。经历前所未有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大多农村都完全失去了农村的样子。但可贵的是,这里竟依旧坦然保留着农耕传统的典型做派。而下榻万荣宾馆,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的,则是这样几条晃眼的红色条幅:祝贺万荣老年书画展圆满召开!宾馆内外,农民样的中老年人成堆成群,穿梭往来,彼此或走或谈或比划。我想去欣赏一下这些农民书画,宾馆人员说,活动其实已经搞完两三天了,但这些人还不走……
   我不禁对眼前这些“相见恨晚”的农民书画家心生敬意。一定是,这些河东老农们的骨子里,分明铭记和旌扬着四个字:耕读传家。
   他们追求丰衣足食,但他们时刻也不忘用文化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理想。
   沿路上,我看见,这里很多村民的高大街门首额,就铭记和旌扬着这几个字;我相信,几千年前和几千年后,这里的人们,也一定都铭记和秉行这几个字。
   耕读传家。耕读传家。耕读传家。
   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文脉。
   这就是看得见的真正的传统中华文脉!
   晚上,宾馆不时隐隐约约传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多少年都没听过这样的调子了,循声找去,只见附近一个广场的戏台前,密密匝匝地围拢着或坐或站的上千名观众。大家似乎都沉浸在遥远而古老的戏曲文化之中。就像故乡三十多年人们看北路梆子的情形。但我知道,故乡的戏台已经闲置在当街太久太久,它们几乎变成了热闹市场前面最孤独衰老的看客,可有可无。而运城乡镇间的戏台,依然热切地投入,依然向往地沉浸,依然青春永驻。
   我对戏剧文化没有太多研究,怀疑这是当地有名的眉户剧。运城籍山西大学杨教授纠正说,这是蒲剧。眉户剧更接近秦腔,多吼。蒲剧则多哼,是为晋剧之祖。
   四
   以崇敬的心情,我们分别瞻仰了万荣的薛暄祠,夏县的司马光祠,和闻喜的裴度祠。
   河东大地不光文人辈出,政治家、军事家和各类古代先贤都层出不穷。比如闻喜县裴柏村的河东裴氏,史载就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三千人。尤其值得敬重和惊异的是,这数千官员竟没出过一个贪官污吏!因而这小小的山村,声震华夏,享誉中华,人们都叫这里为“宰相村”。
   政不离文,军不离文,工商农艺亦都不能离开文化,特别是,塑造人思想和灵魂的优秀文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离开了优秀文化的浸润,就不可能持久顺利健康发展;一个人离开了优秀文化的充分滋养,可能失却了具有内蕴的高贵和高尚。而巍巍河东大地这样的人才渊薮,肯定不仅是因为护佑他们的后土祠屹立于此,也不光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我以为,其更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昂扬积极的优秀文化。
   据说,裴柏村民自汉代就流传有这样一个风俗:挂旗。生儿子门额挂旗“建国英才,祖国栋梁”;生女儿则挂“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甚至还要在门楣上挂两根带叶的青竹,寓意茁壮成长,将来高风亮节做人做事。
   《旧唐书》传裴晋公度,“从人臣事君,唯忠与义”。《新唐书》云裴度,“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似郭汾阳”。
   北宋温国公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清廉俭朴,不喜华靡;做事用功刻苦、勤奋。”“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尤其是,他年轻时就誓言“履义蹈仁,以德自显”,一生“忠清粹德”,成就卓著。
   明初的薛文清公暄,“修己敬人,复性养德”。终成一代宗师大儒。
   时代不同,河东古贤高德相似。由此观之,良好的人品必定缘自长期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熏陶和染濡。而高尚纯粹的人品,其核心就是儒家积极倡导的德,道德,德行,懿德。
   德,不光决定了一个人的人品,也抒写着一个人身前身后的历史。
   但今天,在商品经济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变得人心不古,唯利是图;钻营取巧,不计后果;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念及于此,我只有静静站在这些古代先贤面前,内心合十,祈愿从我做起,文明回归,德行落实,心地向善、向公、向纯、向美……
   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企望梦回河东大地的一个初衷吧。
  
   2015-10-28

共 41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厚土寻梦》这是一篇情感真挚、饱满的佳作,作者以发自内心的喜爱描写山西最南端丰饶的运城。在这片厚土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运城人,也孕育了这一厚土古老的历史文化。正如作者所写:“内心越来越喜欢和钦慕传统文化。而中华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几乎哪一时刻都绕不开河东运城。就像上古结绳记事的那些结,离开了河东运城,讲述或记录中华历史和文化,会有一种訇然割裂或绷断的严重失落。”沿着这条寻根之路走来,作者一路的寻根,一路的内心感慨,给读者们呈现出运城勃勃生机的新面貌。在这片厚土上,有武圣人关羽的解州关帝庙,这位英武天下的盖世英雄,竟以如此儒雅示人。而河东著名的书法世家卫氏,也将独有书法传承至今,卫家书法由此持续辉煌了一百五十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独特的“书法卫氏”奇观。令人称奇!而这里的农村竟依旧坦然保留着农耕传统的典型做派。他们以耕读传家为荣,他们追求丰衣足食,但他们时刻也不忘用文化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理想。他们崇尚自然、以德为本,而高尚纯粹的人品,其核心就是儒家积极倡导的德,道德,德行,懿德。彰显了这里人们的素养与品质,令人肃然起敬。这一方水土演绎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也打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作者祝愿这样的德行永远传承下去:“文明回归,德行落实,心地向善、向公、向纯、向美……”读完令人感怀!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有着浓厚的人文思想,散发着熠熠光芒。作者很善于观察事物,写出来的作品是那么亲切、自然、栩栩如生。让人回味很久,令人感慨!欣赏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永远红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16-02-20 11:10:08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祝作者写出更多佳作!节日快乐!
永远红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