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溪美还簪月 岭秀又见虹

编辑推荐 溪美还簪月 岭秀又见虹 ——解读影星林芳兵《卜算子?春》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79发表时间:2016-02-24 18:00:33
摘要:评论影星林芳兵女士的《卜算子·春》。

只说林芳兵女士一个个角色扮演得好,谁知诗也写得很好,随着拜读她的杰作,却感到词比诗要写得更好。这使我忽然想起《老残游记》中的一个比喻:“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我们不妨看看她的《卜算子?春》:“风绾柳丝柔,雨润桃枝秀。燕子归来小院喧,春意轩窗透。极目倚楼栏,屈指归期候。莫负春光四月天,转眼花容瘦。”此词深得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髓,构置了一幅幅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图画。
   一是多元构图,此第一句“风绾柳丝柔,雨润桃枝秀”即是。要构成一幅图画,要有多个景物,因此称作“多元构图”。此句,包含四个元素:东风、柳丝、春雨和桃枝,这四个元素都是具有鲜明春天特征的景物,因此这表现了诗人的第一基本功。但是这幅图画构置的美不美,要达到这么几点:一要新鲜,二要有生气,三要传神,四要符合情景题旨。
   那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前一分句有一书眼“绾”,是一个点睛传神之笔,用词又很新鲜。细细揣味,此是一个表示女性特定动作的词,因此首先使具有这个动作的“风”拟人化了,这样“风”自然活起来了,而且“风”随着“绾”有了女性色彩,那“风”也因此有了女性的温馨柔美,这正含蓄的表达了春风的特点,而欣赏者在这种联想中一个娇柔的女子心中忽隐忽现,于是不可否定的是蕴含着喜爱的情感。这样的词语,在诗歌中有人称为“魔力词语”,即这样的词语像有魔力的神仙,也能点石成金,使和它相关的词语或意象,内含有了神奇的变化,这儿的“绾”不是使“风”就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吗?妙处不仅如此,“绾发”的形象,也让我们想到风吹起柳丝,轻轻聚在一起的一瞬,又是那么动人,好像是少女临风梳发,怎能不让人痴迷沉醉?后一分句,也许有人认为平常,但不知却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动景,先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白日依山尽”,大概人人皆知吧?前面用一个“依”,说明太阳还刚靠在山上,后面用一个“尽”就不见太阳的踪影了,于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就出现了。你难道不是由此想到太阳由依山到落尽的情景吗?“雨润桃枝秀”,也是这样,前面还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悄悄滋润着桃枝,后面就已经有桃花绽开、千娇百媚之“秀”了,那不也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吗?而且欣喜的感情也自然蕴于其中,这岂不高妙?
   二是框景构图,第二句“燕子归来小院喧,春意轩窗透”即是。这让我想到了,南方那些私家园林中的漏窗。漏窗,是一种外观不封闭的空窗,比如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形状各不相同,而且依次塑有古琴、棋盘、函书、画卷。漏窗的妙处是,你透过窗看外面的花草竹溪,就像一幅装饰精美的立体有框图画,而且是动态的,随着四季更是各具风雷雨雪的妙趣。此句,我们体会到作者似乎就在轩窗内观看景物,看的也是这么一个有框之景。这个景怎么样?作者并不实写,去一一用字列出景物,并描绘其形态,而是采用虚写的笔法,用一个表示感受的词“喧”来表现。那么小院怎样的春意,才会让我们感知到“喧”呢?那就要让你去想象。高明的诗人,总会和读者互动,写一首诗不仅自己要想象,也要让读者也去想象,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自然感到这是一首耐读的诗,不是一览无余,嚼之无味的拙劣诗。从另一个角度看,“轩窗”用词典雅,暗示出了主人高贵不俗的气质,并结合全诗来看把主人安排在窗前,也意味深长,大有春已临窗,却难以临心,因为自己思念的人为事业奔波在外。这样看来为后面的抒情,暗暗做了铺垫,有蓄势待发之妙。这也反映了诗句构思要注意多向价值。
   三是情态构图,此即“极目倚楼栏,屈指归期候”。看到这句大家就明白了,诗人完全采用传统“起承转合”的结构,此句当是“转”。何谓“转”,有的年轻朋友不懂,其实很简单,比如你写景着,变为写人是“转”;你写人着,又笔锋一转抒情,也是“转”;你抒情着,紧接着一句是说理,也属于“转”,如此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这里所构的“情态图”,属于虚写。为什么这样说呢?实写是实际发生过的事,而这里的情景我想是“想象”的,谁都不会相信现代的女诗人真的登上高楼凭栏远眺!这种想象,属于情感幻想一类,就像你将去约会,你想象约会时的情景一样。说到情态,大家要明白,就是抓住一瞬间那蕴含情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姿态造型而已。这里要注意两个词“极目”和“屈指”,正是两幅情态图的核心词。其中“极目”是尽目力所及而望的意思,这“望”值得揣摩。先打个比方,你送一个朋友去远方,情感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一直送到船边而离开是一种情;你看着他所乘的船渐渐在天际边消失才离开,是一种情;船已经看不到了,你还呆呆望着发愣,又是一种情,这种情显然更深沉、炽热和痴迷,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在这样一个空镜头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这儿反映出“怎样看”是心理的反应。作者这里用“极目”一词,正是在远眺远处那路途上是否有亲人回来的影子,而表现了情之深,意之切,盼之苦。并且这句中的“倚”也让我们联想到《唐摭言》卷七记:“杜紫微(杜牧)览赵渭南卷《蚤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那动作总有孤寂、疲倦的意味,似乎也在暗示眺望的时间久吧!
  
   四是潜在构图,此即“莫负春光四月天,转眼花容瘦。”这句诗,特别耐读。先看后一句,这里采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深切,“转眼”是一瞬,一眨眼的意思,人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吗?但看看古人的笔法,张生要离开,崔莺莺是“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你看张生刚说“我走了”,她就在一刹那间连手腕都瘦了一圈,于是“松了金钏”;远远望见十里长亭这最后的分手之地,就立刻瘦得形销骨立,“减了玉肌”。这是多么刻骨情深,多么痛苦销魂啊!从前句看,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显然这时春天只有一个背影了,要知道春天孟仲季三春,诗中人物并没有那样消瘦,而到了四月却让人瞬间消瘦,是有深刻意味的。这儿,让我们想象到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亲人远离,开始只是思念,渐渐思念加深,而茶不思饭不香;思念加深自然盼望亲人归来;等了好久还不归来,渐生怨气;怨而不归,不免有些恨了;恨而不归,说是“莫负春光”,却美好春天完全辜负了,不免精神奔溃,强烈的情感刺激,使人“转眼花容瘦”。笔法虽然夸张,却潜在着一幅幅思念的生活画面,因此才是“潜在构图”法。这才是真真的凝练,以少少蕴多多。诗人这样的情景构思,有人称为“弹性情景”,弹性大家知道,一寸可以拉长到一尺,从诗歌来看,比如倘若你写的是今天的情景,却能让读者想到昨天或明天的情景,甚或更长的时间,那么这情景就是“弹性情景”了。你看不是吗,描写的是一时的情景,却拉长到已经远去的三春了。此句也和开头一句呼应,结合起来看第一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春景图,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是享受爱情的最好时光,一块花前月下,倚柳听莺,何等醉人,但亲人却久久因事业而不归,这怎不让人伤感!
   大家看,女诗人的这首词,字字珠玑,含蓄隽永,寓意丰富,言浅旨深。苏轼曾说:“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是啊,我们在这首词中,也再次体会到才高意远,寓得其妙的内涵。
   从全诗看,诗人笔法娴熟,技巧高妙,功力深厚,对传统诗歌有深入的研究。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应该给女诗人提点意见,对传统文学修养越高,越应当注意要既能“入”的去,也能“出”的来,不要处处被传统掣肘,在诗的构思中老在传统语言或传统意境中转悠,使你的诗一看总是某些诗句似曾相识,想想原来在传统经典中有影子。因此诗人,一定要注意生活或社会中捕捉身边有诗意的情景,注意锤炼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期待好友创作出更好的诗词,我会继续关注。
  
   2016.02.17午写于陕西榆林
  

共 33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颇具专业水准的诗词赏析作品。作者对原作艺术的赏析,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多元构图,剖析了起句的动态柔美;二是框景构图,展示了诗词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想象;三是情态构图,在诗词“转”这一结构单元中,不着痕迹地引出诗词的主旨内容;四是潜在构图,把祈盼和期望,用想象的情境表达出来,给读更深的感染力。最后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提出了紧紧把握时代气息脉搏的诗词创新写作理念。读之让人受益非浅。好文推荐赏析! 【编辑 云水之间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228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6-02-26 17:42:23
  欣赏具有专业水平的赏析,受益了。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