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读周国平《安静》随感

编辑推荐 读周国平《安静》随感


作者:安静的知了 秀才,1100.1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0发表时间:2016-02-25 14:21:58

周国平的《安静》快看完了,看的时候陆陆续续也明白一些东西。也许以前自己确实有些自我吧,陷入在自己的情绪当中,然而,如若你真正全身心的进去到文学的世界当中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能够将文字写成自己这种程度的人多不胜数。此刻,我又想起了村上春树所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要想在一个方面取得小小的成绩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就写作这件事,泛泛而谈,说一些大方向的感受,比如说思考人生,思考哲学一类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够思考到一定的境地,大多数人也能够有自己的一定程度的觉悟,自然也就可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如若你想要取得一定的认可,那么,那却又会是一件非常之难的事情了。
   就拿哲学来讲,广泛而论,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写出自己所悟哲学的文字,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写出如同周那么具体而又详尽的哲学理论呢?这是需要长时间,大量的脑力劳动才能达到的结果,而这其中,我们还得克服生存、生活中的诸多障碍。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在有些方面原本有着极具天赋的人才,或因一次心里的变动,或因一次意外的事故,等等等等,一切便付诸东流,或许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在某方面本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可能也就这么没有了。所以,很多时候,成功也确实是有着很多的偶然因素。
   看了周的《安静》之后,对于之前自己的写作也多少还是有些思考的。以前的写作也正如同我所自认为的一般,若论文字的灵性,我确实是会偏向徐志摩的(那段时间我非常的痴迷于徐志摩的文字)。所以,我写的东西也如同他的自述一样:我的思想是一篇狂野不羁的野马,在思维的草原乱撞。而我之前那段时间所写的文字也大抵如此罢,感性多于理性,只是会顺着自己的情绪写下去,却也不管它什么章法,因而,很多时候文字的感性十足(特别是诗歌),却经不起仔细推敲,缺少特别严密的逻辑,也缺少对生活的思透,大抵也只是一些自我的,暂时的感觉以及还未对生活思透的先入为主的感悟,甚至有着不少的负能量,这样的文,我想是无法如同周的文字那样给人一种明思哲辨的感觉,也是会给人的感觉是与生活有些脱离的。而现如今,至于为什么如果再拿周和徐来比我则又会偏向周的文字了,我想大抵却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了。
   一个人的文字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就算他的文笔一样,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生活认知的加深,他的人生观,思想观都会在无声无息的一步一步的发生着改变,因而他的文风却也是很难一样的了,少年时的稚气未脱,青年时的锐气十足,再到中年时的苍劲有力,老年时的沉静老成,这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当然,那些少数的天才除外)。而我想说的是,周的《安静》似乎就正适合苍劲有力那个年龄段来阅读,虽然他的文字不能如同徐的文字那么充满灵秀之气,但是他的文字,哲思的辩驳清晰明了,大至思索人生的意义,全人类甚至是宇宙的哲理(他所翻译的德国的哲思似乎大抵如此),而真实的却也贴近生活,用哲学的思维分析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流行音乐也好,时尚潮流也罢,有理有据,绝没有模拟两可,模糊不清,看了之后让人心悦诚服,无法质疑。看这样的文字,对于一个人对生活甚至是对世界的认知无疑是会有着解毒去病的功效的。
   而我想,这或许便是周的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罢!
  
   坐在暖洋洋的太阳下,终于还是将周国平的《安静》看完了,合上书本之后,却也不免一阵思索。
   昨天下午,一位亲戚过世了。去年八月份的时候舌头上长了一个包,一直未见好,去医院检查,是癌症,晚期。接下来便是治疗,动手术,然后保养。本想着应该是还能保几年的,据说前两日还在纸上写着,痰是什么颜色,咳了多少血,还有自己的感受,准备过两天还去医院住院的,可是就在昨日下午,却突然吐出两口血,不久便去世了。晚上九点多,当亲朋好友将他的遗体抬进棺材里,在亲人的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在邻舍友人的叹息声中,合上棺材,他最后的仪容便随着棺材的合拢而与这个世界再无实际的联系了。当我从他家的大厅走出,外面的空气有些寒冷,夜空中却也星子满天,悲痛之余,内心却也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感觉。那是一种对生命的,人类精神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这位前两日都还在跟我打招呼的人,却突然之间就这么和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任何关系了。说实在的,这样的情况谁也无法不能保证不会发生在谁的身上,真正一旦来了,除了身体所受了疼痛之苦外,似乎都来不及去想那些所谓的生死一类的事情,正如这位亲戚,还在想着去医院的时候却就这么的去了。人生一场,似乎就这么空空的了,只剩下了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可这样的问题却又总是太过神秘与无解,所以在从亲戚家出来望着星空,想着那张熟悉的脸孔从此就永远的闭上眼睛之后,心里总是紊乱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了。
   不过,昨晚看的周的《安静》中他的最后的几篇演讲稿却多多少少从哲学的角度给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启示了,那或许便是里面所提到的关于从哲学角度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了。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里面有一句话却也印象深刻,如果说一个人思考他还未出生前的存在的问题很荒谬,那么他思考他死去以后的问题同样也很荒谬。其实,人生死亡的问题与思索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活着的终极问题一样,是无解的。正如他在文中所比喻的一般,科学是头脑发问,头脑来回答,宗教是灵魂来发问,情感来回答,而唯独哲学是灵魂来发问,头脑来回答,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过程,所以也无怪乎尼采最后也会疯掉。
   按照我的理解,哲学便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解决人类以非理性的方式提出来的精神本源的问题,正如同你想以一个科学逻辑的方式去推导一个六合彩的结果一样。一个无逻辑,一个有逻辑,这怎么都是不可能的。可哲学者却也无法如同宗教者那般的虔诚,也不会如同科学者那般的不被这种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占据他们的头脑,而唯独哲学者却他们既无法拥有着宗教者般的虔诚,也无法像科学者那般的不被这种人生思源的问题占据,他们一辈子似乎就注定被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困扰思索着。而我想这世间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如同周所分析的那般,我们都是处在哲学家的那种状态,他们不会有宗教者虔诚的心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着神灵的存在,但是他们也不会如同哲学家一般过深的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因此,许多人都会容易出现灵魂的空洞。他们想相信这个世界有神灵的存在,但是他们又却也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灵魂的存在。按照科学家的逻辑,就是这个世界上缺少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据去证明有神灵的存在,他们不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所以他们没有信仰,找不到原则,也很容易陷入到尼采所反感的享乐主义当中。关于精神方面,或许我们可以利用道德来高尚我们的性格,或者将他与灵魂捆绑在一起,然而,人类身上那种纯精神源里的灵魂性的东西却也不是这么简单能够说清楚的,这也应该不是属于哲学中所追求答案中的灵魂。而真正的灵魂性的本质来讲,似乎还真的只有那些宗教的虔诚者才更加接近一些,而我们最多也就只能算是处在道德的约束下而形成的一种高贵的品格,应该说还是没有触及到灵魂的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宗教者心中灵魂又始终只是情感的产物了,却也不是哲学所能承认的了。然而,问题是,我无法确定神灵,我们却始终会思索诸如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最终又将去向哪里,死亡于我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类的问题,并且我想这类问题会伴随着人类超越时代而存在着。或许,如同科学所分析,于整个宇宙来讲,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产物,但却也正是宇宙的太过于神秘与未知,我们却也无法对科学信服,我们也依旧还是会相信着或许在某个宇宙的深处真的有这么一个纯精神性存在的所谓的灵魂性的地方在那里。但是这一切却也不得而知了,留给我们的,也仅仅是只有深深的思考了。
   最后,用一首小诗缅怀一下这位过世的亲人吧。
   永恒
   当合上棺盖
   我从他家的大厅里走出来
   大厅里,依旧还有悲恸的哭声
   妻子,女儿,儿子
   还有他的老母亲
   而在他邻舍的家门前
   一群小孩子,正在喧闹嬉戏
   他们不懂生死
   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
   空旷的田野,寂寥
   孤独的影,是如此的巨大
   抬头望去,满天的星子
   没有看到有流星的陨落
   可我知道,在宇宙的某个地方
   有的事物正在逝去
   有的事物正在成长
   宇宙的定律从未改变
   有入口就有出口
   有消就会有长
  
  
   2016/2/13

共 33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质感的文笔写出了读周国平一本哲学书的两则感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历,深入思考,第二则感悟作者重点联系身边亲人的去世这件事,同时联系周国平的哲学著作,进一步深入思考哲学问题,思考生命终极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颇有见地,特别是结尾作者写的那首缅怀过世亲人的诗歌,极有深度,意蕴深远。【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6-02-25 14:36:11
  作者的读后感颇有见地和深度,拜读,感谢作者赐稿,遥握。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 楼        文友:安静的知了        2016-02-25 17:38:34
  感谢编辑细心的编辑本文,也谢谢你的按,邀握!
我喜欢文字,在文字的世界,我总能找到自己被蒙蔽住了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