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游石鼓峡

编辑推荐 游石鼓峡


作者:天无涯 童生,83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0发表时间:2009-07-28 11:21:28

我的家乡地处陇东山区,以隋唐两朝修建避暑离宫--九成宫而闻名于世。唐代诗人王维在《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赞道:“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就是对家乡秀丽景色的真实写照。虽然,九成宫早已颓朽无存,但故乡美景天成,依旧如诗如画。春天,山花烂漫,香风醉人;盛夏,绿树成荫,清风送爽;金秋,漫山红叶,瓜果飘香;隆冬,银装素裹,瑞雪呈祥;清晨,薄雾缭绕,湿露晶莹,百鸟穿林鸣啾,溪水贯山宗流;傍晚,红霞映山,林静牧归,村舍暮烟袅袅,路边小虫唧唧……然而,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那次游石鼓峡了。
   五·一黄金周的时候,单位放了假,闲暇无事,便在几个朋友的怂恿下,驱车出了市区,沿着宝麟公路东行,翻过逶迤延绵的十八领,碾转一百多公里来到小小的山城。
   距麟游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故乡就以著名的“麟山十二景”,闻名西府。即:“故宫山月、天台松涛、碧城秋草、凤屿回澜、青莲烟雨、屏山喷玉、石臼积雪、箭括莲芸、吴双云峰、石鼓冲喧、紫石瀑布、寒潭飞雪”。石鼓冲喧指的就是石鼓峡。从县城出来,沿途麦田吐绿,油菜撒金,两边是苍翠欲滴的延绵山岭,恰逢槐花溢蜜的季节,漫山遍野,一片雪白,股股芳香,沁人心肺。北行十里,只见两山夹一谷,谷中巨石横卧,中间石中显出一条一米多宽的的夹缝,看下去,黑漆漆的,深不可测,清泠泠的澄河水从巨石上流过,飞泻入峡,形似瀑布,声潮如雷,咆哮震天,石鼓之名由此而得,当地人俗称响石潭。西岸石崖上长有一棵状似巨伞的翠柏,冠入花盖,苍翠如昔。柏下有一巨大石窟,这就是著名的石鼓峡石窟佛崖造像。
   石鼓峡石窟造像,于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开凿,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隔河望去,一座十米多高的峭壁,陡然耸立,如刀削斧凿。一棵古朴苍劲的柏树,从崖面垂下来,罩在佛像身上,佛面隐约可见。来到石崖底下,一个大石窟迎面扑来,一尊石佛像立在眼前:石窟顶部略呈弓形,高约三米,宽两米,窟内佛像盘腿坐在雕花精美的莲花台上,有两米来高。身披袈裟,方脸丰满,两耳垂肩,袒胸露腹,显得庄重而安详。左手抚膝,右臂支在右膝上,手掌前推,五指分开,指尖微弯。宽厚的嘴巴微微上翘,流露出淡淡的笑容,一双聪慧的眼睛俯视着芸芸众生。整个造型,将威严的仪态和仁慈的表情恰当的柔和在一起,显得栩栩如生。雕像刀法老练,线条流畅。佛像高大逼真,细腻传神,荣容自然,把唐代佛教石刻艺术水平推向了顶峰,是唐代佛教石刻艺术的宏伟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说宫女周阿秀用民间验方,拯救了病入膏盲的皇帝,皇帝为了感谢阿秀,派尉迟敬德寻找报恩,阿秀不愿入宫享福,却愿意终老田园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逃避尉迟敬德的追寻,她藏身于石窟。急切之下,拔下头上的金钗,随手一划,眼前便出现了一条峡谷大河,把敬德拦在了河对岸,最后她就地坐化成佛,由此引出“宫女施钗”、“阿秀还魂”、“敬德鞭崖”等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至今,东岸敬德鞭崖和勒马时留下的深深石壑和巨石平面上的马蹄印,至今依然依稀可辨。
   下山的时候,已是午后时分。几个人默默无语地行走在荒草蔓延的盘山道上,或是在回想着石窟佛像的安然慈详,或是为宫女阿秀动人的故事吸引沉迷其中……我眼前却仿佛显现了一千多年前隋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在这片热土上修筑的“冠山抗殿,绝壑为池,分岩竦阙,跨水架楹,高阙周建,长廊四起,栋宇交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九成宫和帝王们在文武百官、嫔妃宫女拥裹、车粼粼、马啸啸西出长安城来此避暑的壮丽场面,如今这些不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吗?石鼓峡石窟造像,虽然表面刻划了佛家仁慈恬静的宗旨佛理,但也充分表现出了芸芸众生祈求平安、和谐,向往安静生活的殷切愿望,不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吗?

共 15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一路的行程有点有面,对于点的刻画相当的细腻鲜活。【编辑:邬海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7-28 12:17:59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一路的行程有点有面,对于点的刻画相当的细腻鲜活。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