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悲夫李陵(散文)

精品 【流年】悲夫李陵(散文)


作者:杨献平 进士,7341.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6发表时间:2016-02-29 10:08:42

1992年1月5日,当我得知部队驻地在酒泉某个地方之后,第一个不自觉想起的古人竟然是李陵。当时,正是清晨,在月台上列队时,我看到祁连山黝黑色的根部漾着一大片淡黄日光,冷风从西边沿着铁轨汹涌而来。带兵干部说,这是酒泉。我惊异了一下,脑子里忽然就弹出了李陵这个名字,还有一幅头戴铁盔、神情肃穆的画像。心里还想,在这个地方,说不定还能看到李陵碑。
   几年后,再次想起当年那一刹那所想,竟然源于少小时候听刘兰芳演播的评书《杨家将》。因为评书说,杨令公是撞死在李陵碑的。对于杨家将这个吃水很深的多半以演绎为主的民间故事,我曾经给予了无限同情,也有过无限的悲伤。因为,我爷爷那一代人就坚持说,我们这一脉杨姓,也是杨令公之后。一个少年,有如此先祖,当然觉得无上荣光。
   英雄梦和英雄崇拜,对男人来说,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成为一个军人之后,我愈发觉得,在任何时代,英雄都诞生于军旅。铁血兵戈与硝烟疆场是英雄拔节与崛起的最佳土壤。起初,我以为李陵碑应当在河西走廊与新疆交界的地方,一直想去拜谒。查资料才知道,李陵碑却在山西怀仁县境内,与苏武庙一起。这使我有一些莫名的失望。在我想象中,李陵及其坟墓应当建在浩荡沙漠边缘的某个戈壁或者绿洲的边缘。天风长驱,千古横贯,漠北荒芜,瀚海泽卤,以此为李陵碑的背景,才符合李陵生前遭际与后世论谈,悲绝命运和千年苍凉。
   公元前84年,一生最大功绩为主导长达半个世纪的汉匈之战,将匈奴游牧地拓为汉之疆土、王朝以内,但却也因此耗尽帝国元气,沉疴泛起,逐渐羸弱的汉武帝刘彻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其年仅八岁的幼子刘弗陵继位,霍光、桑弘羊、上官桀辅政。霍光是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弟弟。上官桀和李广同为陇西人,其孙女为汉哀帝皇后。二人与李陵交好。为顾命大臣后,想起在漠北多年的李陵,便派李陵的老乡兼老友任立政等人出使匈奴。此时的匈奴,在西汉帝国的连番打击下,元气尽失,投降者达十多万人。再加上内部纷争,已经没有多少精力谋划和组织对西汉的反击战了。且醍侯单于改变先前的对抗策略,主动向西汉示好。中断多年的两国交往重启。此时,李陵在匈奴已经十多年了。任立政等人到匈奴之后,且醍侯单于亲自设宴款待,李陵受邀参加。席间,说话当然不便,任立政便以长时间目视李陵,吸引他的注意力,进而以眼神示意。李陵可能看到了,也可能看到而不方便回视,没有回应任立政的眼神。任立政受人之托,又与李陵同乡并早年关系不错,又以抚摸刀环的,抚摸自己双脚的方式,暗示李陵现在可“还归”故国。
   这时候的李陵,已经是匈奴的右校王,而且娶了且醍侯单于的女儿为妻子,驻牧地在坚昆,即今天西伯利亚平原上游的叶塞尼河流域。将女儿嫁给一个降将,又让他带兵独当一面,由此可以看出,且醍侯单于对李陵是赞赏的。这是游牧民族“以力为雄”天性的一个例证。在他们看来,暴力英雄才是真的英雄,一个男人,独带五千军马,深入匈奴腹地并独挡敌人八万大军,苦战八昼夜,且杀伤对方成倍的军卒,这是何等的勇决之人与铁血猛士?
   任立政等人在匈奴数日,作为老友,李陵和同样在西汉长大、于匈奴深受单于器重的丁零王卫律一同宴请了任立政一行。席间,任立政趁着其他人专心观看匈奴猛士饮酒摔跤的空当,对李陵说,先皇已经死了,大赦天下,新皇帝年少,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辅政,你现在回去,不仅可以得到赦免,而且还有富贵在。李陵听后久久不语,喝了一碗酒后,仰头看着庭帐顶说:“吾已胡服矣!”任立政叹息,又对李陵说了一些还归故国的种种可行性和好处。
   但有铁心为匈奴贡献心力的丁零王卫律在场,很多话不便说。等卫律起身出外上厕所的时候,任立政等人又劝李陵,并传达了霍光、上官桀等人之所以派他出使匈奴的真正目的。李陵沉思良久,脸露悲色,凄凉说:“丈夫岂能再辱?”这意思是说,大丈夫怎么能再次受人侮辱?也直接向任立政等人表明了态度,即这一生,他再也不回汉室了。
   这一种决绝,令千载之下书写他的人,也不由崩然泪下。
   公元前99年,李陵以教射骑都尉的身份,在张掖、酒泉、敦煌等地,教射军,并兼屯田事。骑马射箭是李家的绝技,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便是夸赞飞将军李广高超箭术的。可见,李广这个人,因了司马迁之笔,尽管他一生不得志,但死后的尊荣是无限的。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和李敢。长子和次子先后在对匈奴战争中阵亡。李广在军中愤恨自杀后,李敢冲撞了卫青。尽管他不久以军功被封关内侯,但不过一年,便在甘泉宫陪汉武帝狩猎时,被卫青的小舅子、骠骑将军霍去病借故射杀。至此,名将李广一家男丁寥落。李陵作为李当户的遗腹子,十多岁时,祖父和叔叔先后死去。他长大后,以名将之后入宫成为侍中建章制,也就是皇帝卫队的一个首领。
   汉匈战争进行了二十多年后,匈奴虽然连遭痛击,大部退到了漠北地区,但战斗力尚在。且不断派出军队,对汉之边疆城镇进行袭扰和抢掠。汉武帝一生,最大的梦想便是彻底击败匈奴,为其先祖刘邦“白登之围”洗刷耻辱。在筹划漠北之战中,李陵自告奋勇,独带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打探军情,沿途标记并绘图,同时不断派人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
   不久,汉武帝晋升李陵为骑都尉,也就相当于一个郎中的官职。与此同时,李陵的孝顺、正直也受到了同僚的赞誉,更可贵的是,他之所以统御士兵有方,显然也继承了他祖父李广的作风,即爱兵如子,与部属共进退共患难。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如此的将军不少,但这样的将军往往没有好下场,如赵国时期的将军李牧,唐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宋之岳飞和明末的袁崇焕。反而是那些对部属不爱护的将军和带兵统帅,能获得更大利益并得以安然谢世。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非正常现象”,将军爱士兵,当是激励斗志和鼓舞军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将士合力同心,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但历史上的事总是如此奇怪,倒是那些以钱财物质作为激励军士杀敌的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屡获胜绩,且在个人仕途和命运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起伏。
   河西走廊西段,雪山横贯,向北大漠,向西瀚海,处在汉匈战争的前沿,也是张骞的凿空的丝绸之路的蜂腰部位。对于李陵这样一个有着炫目英雄背景与铁血血统的年轻将军来说,教射、屯田绝对不是他理想的人生状态。他梦想的是横刀疆场,血染战袍,用自己的谋略,建立不二武功。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远征大宛。此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带回几匹传说中的汗血马。汉武帝爱之,并作《西极天马歌》表达。进而,汉武帝向大宛传话索要更多。大宛即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一个国家,以出产汗血马而闻名。大宛国王毋寡听从将军煎糜等人建议,不向西汉进贡汗血马,以免西汉以汗血马而灭汗血马之国。
   汉武帝恼怒,决定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带兵远征大宛。这是一个充满了皇帝个人私欲的一场战争。李广利是河北定兴人,以其姐姐的受宠而拜将军。其军事才能可能还不及路博德、公孙敖等人。皇帝以宠信之人为将军,目的无非有两个,犒赏自己喜欢的女人,再以实际战功为更好地犒赏自己女人的家族找到更合适的理由。
   李广利带兵出长安,过玉门关、罗布泊的同时,西汉也与曾是匈奴合作伙伴的乌孙成为了战略伙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可是,李广利大军到楼兰,人马乏困,所带物资基本耗尽。他派人通知楼兰王开城迎接,并提供物资补给,楼兰王却不予理睬,紧闭城门;高昌和车师前国等也是如此。还没走到帕米尔,三万军队已经损失了两万多。只好返回,到玉门关外,接到汉武帝命令,有胆敢入玉门关者,立斩!李广利只能在玉门关外休整。
   次年,卫青、路博德等人在漠北对匈奴的战争又得到了胜利,西域城廓诸国为图保全自己,纷纷抛弃了旧主匈奴,投靠西汉。李广利大军再度出征,沿途各国和部落均夹道欢迎并给予物资补充。使得李广利大军深入中亚,一举击败了大宛,运载了上千匹汗血马东归。
   汉武帝欣喜,加封李广利官爵。进而,以李广利为主要将帅,对匈奴进行反击。汉武帝起初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物资。李陵可能真的不屑于为人做粮草官,上书说,他有五千荆楚弟子,皆为奇材剑客。所谓的荆楚,彼时为江苏丹阳一带。事实上,李陵所招募的这些丹阳人,个个都是骑射高手。另外,他想的是,与其为人作副官押运粮草,不如自己带兵杀入战场,以军功获得更多的名望与现实功利。
   汉武帝批准了李陵的要求,随即又让路博德作为策应。但路博德却上书说,正是九月份,匈奴草黄马正肥,不是作战的好时机,等到明年三四月份,匈奴青黄不接时再行出兵胜算更大。汉武帝见这两个人一前一后,怀疑是李陵串通路博德,故意拖延战事,下诏责令李陵就此事做出报告。
   李陵莫名受气,心中自然不悦。也可能是为了证实他没有与路博德串通,便上书要求独带五千人马,深入漠北地区,以牵制匈奴主力,减轻李广利大军的压力。这一决定对于李陵来说,确实有些仓促。毕竟,战场情势不可预料,随时都可能有更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发生。但李陵既然决意如此,必然是孤注一掷,义无反顾的。
   无独有偶,我当年从军的驻地,就是李陵出击匈奴经过的地方。发源于祁连山东段莺落峡的弱水河是中国第三大内陆河,也是国内唯一一条向西流的“倒淌河”。从今青海祁连县而甘肃民乐、肃南、张掖而酒泉的清水镇附近,转而向北,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后,称之为弱水河,终点是今内蒙的额济纳旗。额济纳旗是阿拉善高原的南大门,处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心,今之策克口岸和马鬃山一带就是与外蒙的边界。当年李陵大致是沿着弱水河进入额济纳(居延)后,转而进入阿尔泰山一带,寻击匈奴主力的。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四万公里,中国位列第三大。但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先是乌孙驻牧地,再被大月氏驱赶,匈奴又击败了大月氏迫使他们西迁。汉军于公元前121年将其与河西四郡同时收服。路博德曾在此修筑了十里一座的烽火台、边墙和各种军事设施。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军事防御设施还在,只是有些残毁。其中多座遗址我曾经多次去探访过。漠风浩荡,时间摧枯拉朽,不容不留,唯有建筑它们的,以及在这里建立功勋、留下动人痕迹的人,才得以长生和口碑流传。
   从居延出塞,戈壁迎面,朔风劲吹。尽管是九月天气,塞北已经开始荒寒,尤其是夜晚的冷与白天正午的灼热,常使人有一日二季的感觉。李陵和他的副将韩延年并五千将士,可能知道自己正在进入一个孤绝之境,难以生还之地。数天后,他们在阿尔泰山中段与匈奴单于所属部队遭遇。
   作为一个长期游牧于大漠塞北、草原雪山之地的剽悍民族,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些人有着苍狼的品性与耐力,还有“猎人头”为军功和奖赏的传统。法国历史学家F·B·于格和E·于格《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中说:“他们每一个战士的坟堆上,围着的石头数量与其生前斩杀的敌人数目成正比。”匈奴以军卒猎杀的人头多少进行奖赏。在战场上,谁带回了死难者的尸体,可以将死者的妻儿、奴隶和财产据为己有。西汉时期的农耕帝国军队虽然没有这类规定,猎人头以为军功也是长期不衰的,至清末也如是。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忍和不可思议的一个污点。作为《孙子兵法》的产出国,战争最高法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并没有被更多的军事家和谋略家所践行。
   阿尔泰山连接新疆北部和蒙古国北部,还延伸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李陵所率军队到达阿尔泰山中段,大致在今准噶尔盆地或者另一面,不分昼夜行军寻敌的李陵终于在一天早上与匈奴部队遭遇。战斗拉开之后,李陵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敌人是匈奴单于所率的主力部队。此时的匈奴单于就是恩遇李陵的且醍侯。
   敌我双方遭遇,旋即展开激烈战斗。李陵所部虽然是汉地人,但骑射功夫并不比擅长此技的匈奴差多少。但在冷兵器年代,人数多少也是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虽然李陵及其将士也非常勇敢善战,可总有死伤。史书上说,李陵部队对敌军的战斗力也是令人惊叹和佩服。
   数天的战斗当中,匈奴军队在这场战斗中死伤的人数比李陵高一倍以上。
   而李陵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尽管自己的军卒作战勇猛,但人员和战斗工具却在逐渐减少,对方的补充力量则源源不断。
   一场突击战变成了消耗战。李陵所部射完了携带的五十万支铁箭,再加上负伤的兵士增多,战斗工具的短缺,李陵只能边战边退。这时候,他肯定渴望得到路博德的接应,可是,路博德此时尽管失去了侯爵,但他不屑于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将军作策应,一直按兵不动。李陵也可能会想到,以军功取得侯爵,并且与自己祖父李广同为将领的路博德肯定不会出兵接应。

共 1062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天汉二年(前99年),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震怒,夷灭三族。于是李陵在匈奴为官,娶单于女儿,与汉朝断绝关系。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李陵备受争议,臧否共存。司马迁对他颇为赞赏和同情,并出面为他辩护,由此受到宫刑。明末的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却对李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本文非学术论文,不必对李陵的功过是非加以评判,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复原一些真实的场景,将一个古代的悲剧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李陵的悲剧在于,他骁勇善战,却立功心切,未免给人留下一介莽夫的印象;他乃名将之后却投降敌国,辱没了李将军的门风;他怀念故国,却无家可归,只能客死他乡。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历史散文,倾情推荐!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6-02-29 10:11:17
  杨老师的创作,让读者重温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复杂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欣赏!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3-01 08:29:0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