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父亲的梦想

精品 父亲的梦想


作者:一贯三 布衣,26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74发表时间:2016-03-01 06:02:28
摘要:父亲复杂的人生经历,映射复杂的社会变革。

父亲的梦想 在块泽河岸,茨托古文化遗址附近,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白岩。这里,北抵青龙,东接铜厂,南邻营上,西与大河、长坪接壤;这里,神话传说,仙女下凡,骑牛纺线,造福人间;这里,早有私塾,始于清代,传授文化,播种文明;这里,山环水绕,清泉长流,资源丰富,土质肥沃;这里,气候湿润,物种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就在这片积淀厚重而充满希望的文化沃土上,恰逢抗日战争全面暴发的战乱时代,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娃应运而生——他就是我的父亲。
   时代作弄人,时代造就人。父亲七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就去世了。全国刚刚解放,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又开始了,一个不懂事的十岁孩子,没有上学的机会,他却当上了白岩儿童团的团长,整天扛着红樱枪,带着一群孩子,走村串寨,还要高呼“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喊就是三四年。在家他是么儿,他深深地意识到,贫苦人民的孩子可以上学了,虽说自己的哥哥姐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可自己应该是有机会了。奶奶也觉得既然是新社会了,还是让孩子上几年学的好。虽说他年满十四岁,但读书还是黄金期。于是乎,奶奶问他,读书为啥?他毫不犹豫的说:“投身革命,报效祖国”。这句时代特征十分鲜明的话,听起来是大道理,做起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战乱的时代需要读书人,落后的社会需要读书人,贫穷的人民需要读书人。他发誓:要做事,先读书。终于如愿以偿,他摇身一变,一个儿童团长变成了一个乖巧的读书娃。奶奶的身体不好,尤其是眼睛看不见,行动不方便,为此,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火升着,把水缸的水挑满才去上学,放学回家就忙着上山砍柴割草,或在家煮饭喂猪。边读书边劳动,学习家务两不误。
   十八岁,高小毕业,走马上任白岩高级社总会计。从此,他历经“反右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运动接运动,搞得社会生疑,国家生疑,人人自危,“浮夸风”盛行。仅因各生产队粮食估产不准,汇总上报数据过高,曾遭领导多次批评,委屈之至,有苦难数,自暴自弃。于是乎,找领导交出高级合作社会计帐务,主动申请辞职。
   二十一岁,经人介绍,进入云南内燃机厂当工人。经过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后,就被安排到供销科当采购员,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服从领导,进步很大。在厂工作三年,每年都受到过表彰奖励。成就感燃起了革命的激情,思想求上进,做事求第一,听说部队要从厂里征兵,他第一个报名。1961年8月,从云南内燃机厂应征入伍,进入云南德钦7624部队71分队,走到革命的最前线。
   “听党的话”,这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境界。“年轻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哪里艰苦,哪里最光荣。”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理想的归宿。入伍后,认真学习中央的会议精神,积极接受忆苦思甜教育,阶级斗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反修防修教育,最终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积极创造条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此后,在各项政治运动中,能积极谏言,能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大胆的摆出自己的观点,“为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更加牢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切都要服从组织的分配,服从党的需要。这是他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重任,没有过硬的军事技术,没有过硬的杀敌本领是不行的。战术训练,他始终如一,听领导的话,听教员的话,有病在身也绝不退却,绝不马虎应付。在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中,他从不讨价还价,时刻保持愉快心情,始终按照上级的指示、领导的意图,尽忠尽职。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虽然当兵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较多困难,但有一点他没变:就是始终听领导的话,干好工作的决心和激情不减。遇到困难就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主席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常请示,多汇报,多向老同志求助,多走群众路线。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习就是金钥匙;一切为了干革命,忍辱负重也快乐。1962年5月因工作需要,调入7624部队中甸直属农场,1962年10月由部队抽调进入西藏,1963年1月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7888部队33团8连3排7班任战士,曾任副班长。1963年11月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7月任6班班长,1964年12月任2排排长,1965年1月任3排排长。1965年12月12日十四时三十五分,印军一股三十余人在中国—锡金边界的达吉山口侵入中国境内,深达五百余米,这股印度侵略军向正在该处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888部队33团8连3排边防人员开枪开炮,进行猛烈射击,打死中国边防人员一名,中国边防人员被迫自卫还击,死守边境8小时,最终击毙印军8人,印度侵略军方才狼狈逃回锡金境内。1966年8月28日至12月20日,因患高原性心脏病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治疗。1967年7月26日,因身体不适,从中国人民解放军7888部队33团208分队复员返乡。
   在他看来,走出农村,必将大展鸿图。事实证明:个人的命运往往与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
   回到当地,我的奶奶身体不好,尤其是眼睛看不见,需要人照顾,可是,养活全家人得靠挣工分吃饭。在生产队挖煤挣工分,不分白天黑夜,这已经就让人受不了了,可还有人要有意刁难。为了家人的生活,他是什么农活都学着做,拼命做,在几公里开外的地方上煤窑,下班时还要背上近50公斤煤块回家。一年后,被富源县委抽调参加整党建党工作组,三年后又回白岩组建白岩茶场,当整齐而又翠绿的茶树布满山岗,茶叶生产出了效益的时候,经组织安排又去担任大河公社白岩大队党支部组织委员兼任大队民兵营长。
   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唤醒创业生机,培育果树,种植烤烟,做砖烧瓦,抚儿育女,建盖新房,过着虽然辛苦但却也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每到暑假,我们兄弟姐妹就上街卖桃子、卖李子、卖梨,寒假回来就卖柿子、卖核桃、卖板栗,各人卖的就是各人那个学期的学费。在借着两个假期,他又带着我们兄弟姐妹背瓦泥,打砖做瓦,至少要做好两窑砖坯瓦坯,待我们上学以后,他在家慢慢烧了卖掉供我们上学的生活费。就这样,我们也学会了自立,学会了艰苦朴素,学会了勤俭持家。直到我们都参加工作了,父亲才把新盖的瓦房修好搬进去住着。慢慢地,一个帮一个,一个拉拖一个,兄弟姐妹七个渐渐长大成人,父亲的担子才逐步减轻,全家人的日子也才一天天的好起来。
   跳出农村进了工厂,由农民变成了工人,这是一个农家子弟最进步的理想,他实现了。于是乎,思想的进步牵动着理想的重构,年轻人要走到革命的最前线,为革命进行到底的进步思想燃起了他的革命激情,实现了他应征入伍的新理想。在部队,他是排长,工资级别23级,正工资52元,加地区差额补助20.40元,合计72.40元。这在当时,是一份十分令人羡慕的收入。天有不测风云,偏偏身体不适,患有高原性心脏病,不得不离开部队。按照1958年国务院《关于处理义务兵的暂行规定》“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他毫无疑问就得回云南内燃机厂工作。只可惜,社会动荡不安,派系斗争复杂,部队与厂里联系无望。按照中央[80(3号)]文件“关于军队复员干部改办转业的通知”规定,他至少可以改办转业按退休处理,结果没有这样办理。而部队只是简单的按复员军人办理手续,发一本复员证,给一份沿途介绍信而已,复员费也没有得到一分钱,从西藏到达昆明的车旅费都没有。回到地方,县里的领导也只能说,社会动荡,派系明显,管不了这事。这就是一个排级干部的结果,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祖国人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点燃了他想重新找回工作的欲望。1979年7月20日,他满怀信心和希望来到富源县民政局申请安排工作一事,结果只弄得一纸信笺:一份写给云南内燃机厂,加盖了“富源县民政局”公章的商讨函,这函本来是民政局直接发往厂里的,结果又交给了他本人,这等于没找,当然就更谈不上有其他说法了。1984年7月12日,又去云南省民政厅申请复工一事,同样只弄得一纸信笺回家,上面虽然写着“富源县民政局:赵应魁同志六一年从云南内燃机厂当兵,在部队提为干部,但由于该同志六七年转业时,部队将该同志转业手续办回你县,请你县按规定妥善办理。”落款为“省民政厅”,落款日期为“1984年7月12日”,可惜没加盖公章,让他自己拿回家,结果县里也就不了了之。三番五次找上级部门,也就只是落得一句忽悠的话,再度回到工厂的梦想彻底破灭。
   年满六十周岁,富源县民政局按照复员军人的待遇,每月发给他优抚金25元作为生活补助,至今,每月增加到了400元,这就是安享晚年的最高待遇,直到七十八岁,方才放下手中的锄头,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土地断交。此时此刻,他的心绪早已穿越时光隧道,思接千载。读书的尴尬,工厂的学习,部队的磨练,战争的恐惧,生活的艰难,人际的复杂,梦想的破灭,创业的艰辛,子孙的成长,晚年的安康,一步步,一环环,无不动人心弦,一幕幕,一幅幅,无不令人遐想……
   昔日梦想未成真,今朝圆梦在晚年;传承家族好家风,系紧血缘连亲情。子女成家立业兴,家族兴旺显昌盛,社会进步传文明,耄耋之年享天伦。这也许是他的又一种心境描述。他从山沟里走出去,又从高原战场走回来,历经千难万险,用自己的言行重重的写下一撇一捺的人生含义。
  
   娓娓道来,酸甜苦辣,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战乱时期,来到人世,回想儿时,父亲早逝。
  
   少年时代,全国解放,读主席书,听党的话。
  
   任社会计,刮浮夸风,走出农村,进入工厂。
  
   应征入队,提干排长,身体不适,复员返乡。
  
   挖煤挣分,起早贪黑,养家糊口,劳累不堪。
  
   整党建党,公而忘私,组建茶场,发展经济。
  
   组织任命,民兵营长,任劳任怨,积劳成疾。
  
   三番五次,请求组织,申请复工,结果无戏。
  
   土地下户,种植果树,做砖烧瓦,发家致富。
  
   传承家风,严慈有度,养儿育女,不袒不护。
  
   改革开放,国强民富,子孙兴旺,成家立户。
  
   优抚补助,生活有数,安享晚年,上天庇护。
  
   跟随儿女,览胜境关,赏翠山景,沐廖廓风,
  
   逛民族村,登大观楼,游抚仙湖,饮苍山水,
  
   食洱海鱼,进韶山冲,观花明楼,越张家界。
  
   八旬将至,梦想更替,岁月流逝,子孙成器,
  
   不枉此生,享受北京,默哀主席,忆昔思今,
  
   登上城楼,阅古览今……
  
   他本是一个农家子弟,
  
   他曾是一个工厂工人,
  
   他曾是一个复员军人,
  
   他曾是一个为民村官,
  
   他曾是一个创业能手,
  
   他曾是一个教子严父,
  
   他依旧一个地道农民,
  
   他依旧如此幸福乐观,
  
   他依旧憧憬美好向往。
  
   他有坚定的阶级立场,
  
   爱憎分明的阶级观点。
  
   他表现了对党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员应有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一部中国自抗战至今的教科书。

共 45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年代的人,七岁失去了父亲,当过儿童团长,上过学堂,进过工厂,听党的话,进部队当过兵,任排长,工资23级,苦守边境,经历过殊死的战斗,最后因患高原心脏病复员返乡重新当起了农民。按照1958年国务院《关于处理义务兵的暂行规定》“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多方到上级部门查找,除了一本复员证,没得到一分复员费,工作也无落实。年满60周岁,民政局按照复员军人的待遇,每月发给他优抚金25元作为生活补助,至今增到400元。作者记录了父亲一生的经历,听党的话,任劳任怨,使得人生的起伏跌落,酸甜苦辣,隐忍与无奈,一步步,一环环,无不动人心弦,一幕幕,一幅幅,无不令人遐想。梦想的成与败,孰是孰非,给读者留下绵长思索的同时,作者的父亲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一个共产员应有的高贵品质的形象。如作者所总结,他本是一个农家子弟,曾是一个工厂工人、复员军人、为民村官、创业能手、教子严父,最后依旧是农民,依旧幸福乐观,依旧对生活憧憬美好向往。充满了酸酸甜甜、人生苦辣的之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301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3-01 06:06:52
  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风雨,只要心向阳光,生活就是美好幸福的,也是无愧于任何人的。问候您的父亲,同时也敬佩您的父亲。他不但是您心中的好父亲。也将会是读者心中的英雄。最起码是我心中的英雄,他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一贯三        2016-03-01 09:31:50
  谢谢点评
2 楼        文友:一贯三        2016-03-01 10:24:46
  他本是一个农家子弟,
   他曾是一个工厂工人,
   他曾是一个复员军人,
   他曾是一个为民村官,
   他曾是一个创业能手,
   他曾是一个教子严父,
   他依旧一个地道农民,
   他依旧如此幸福乐观,
   他依旧憧憬美好向往。
   他有坚定的阶级立场,
   爱憎分明的阶级观点。
   他表现了对党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员应有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一部中国自抗战至今的教科书。
一贯三
3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3-01 19:57:59
  恭喜获得精品!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4 楼        文友:捏捏小脸        2016-03-02 09:06:25
  写得很好!!
5 楼        文友:夏尾草        2016-08-24 12:32:54
  那场四清,害了多少人,有多少好人被冤枉,小人在得志,哎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