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燎疳(散文)

精品 【渔舟】燎疳(散文)


作者:烟月吟秋 秀才,10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2发表时间:2016-03-01 15:16:16
摘要:“燎疳”在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据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里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

【渔舟】燎疳(散文)
   正月十五已过,村子里耍社火,跑龙灯,舞狮子的人们开始闲了下来。把戏服和道具收拢起来,打开木箱,放在里面,上了铜锁,在窑洞和房屋里搁置起来。大人们看管得严,小孩子们也不敢去靠近,远远的望着高大而结实的木头箱子,似乎还沉浸在那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中,踮着脚尖,张望一会儿便溜出了门外。
   陇东的高原之上,天空瓦蓝,仿若被冲洗过一样干净,清澈,透明。立春过了些日子了,闻到了草木快要复活的气息,不远处,是荒草铺满的沟壑,山野。树木的枝桠儿透露出浅浅的朦胧的绿色,杨树与柳树的苞芽儿开始焕发生机。虽有些春的味道,但还是在黄士高原的西北地区,冷风依然不减,到了正午时分,才微微有些暖意。乡下人过日子,活得半分清醒半分醉,是不过于太计较很多的东西。年,对于老百姓来说,自古至今,都很重要。把日子过好过坏,在年的涵义里包括了太多的希望,祈盼。盼得一年四季平安,人丁兴旺,财源滚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牛羊成群。这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里,每到逢年过节时,父辈们都要去祭祀、跪拜、烧香,祷告。在他们的骨子里,灵魂深处,牢牢地扎下了那些先辈留下的教规与家训。
   元宵节悄无声息的画上了句号,可是年的脚步马上走完。在村子里,千家万户忙着去山沟里,野外的荒草地里,一镰刀一镰刀收割蒿草,将干枯的柴火割下来,捆绑成垛儿,装在木车上拉回来。在门前的空地上堆积起来,码得整整齐齐,一垛儿一垛儿的。躲在风中的枯黄的蒿草,偶尔间散发出残留在枝干里的清香,让人走进了原始森林,大山荒芜之中的感觉。
   割掉的这些蒿草,村子里的人们用来准备迎接年的尾巴,就是“燎疳”。在村子里流传着一句谚语:“正月二十三,男女老少去燎疳。新媳妇头一燎,来年生个胖小子。小伙子头一燎,士途路上火光照”。“燎”就是将蒿草或者谷草点烧,借着火光燃起时,从火堆上跳过,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在火的驱散下消失。祈望来年身体健康,红运当头,好事连连。而“燎疳”也叫燎百病,故而燎疳也就是民间老百姓信奉神和迷信,渐渐衍生变为一种节日习俗。随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民间传说,一直被人们延续至今。
   “燎疳”的风俗习惯慢慢传播到了西北很多地方,陕西彬县,陕北延安宜川县,富县;宁夏银川,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固原;甘肃平凉,庆阳,天水;受到这些地方影响,后来还传入到了山西蒲川,吉县;山东曹州等地。最为盛行的还是宁夏与甘肃的部分地区与县
   每到一年的正月二十三这天,“燎疳”这个节日会把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招引在村口,门前,路边。人们纷纷议论着一年之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的事情,笑声中,点燃柴火,在熊熊烈火中,将所有晦气都投放进去,让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带着心中的愿望升到天空,许诺下自己的梦想。
   燎疳是很有讲究的,不是简单的事儿,说起来有些复杂,复杂里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过程。待到二十三日这天,基本上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了柴禾。在柴火的选用上,一般是蒿草,也叫蒿子,黄蒿,毛蒿。杆子高,枝条儿毛茸茸的那种,容易着火,烧起来焰高,火光冲天。再者是麦秸秆,或者是谷草。在燎疳当中,人们普遍最受青睐的是蒿草,这种传统的民俗由来已久。
   把柴火准备好,放在事先燎疳的地方,再用黄纸剪成一串纸人,手拉手,一样大小,必须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单独剪开,将这些纸人悬挂在门楣之上。这种纸人叫做“燎疳娃娃”,一旦挂在门楣之上,就不允许孩子们去碰。吃过晚饭,大人小孩都祈盼那一刻的到来,看着门口堆放的柴火,个个心里美滋滋的。把家里所有日常生活的用具,用品,如:切面刀,擀面杖,盆子,碗筷,碟子,针线,笸箩,剪子。还有男女老少穿过的旧衣新衣,枕头,被子,床单。然后将屋子里打扫一遍,扫出来的杂物与灰尘,用黄纸包裹好。门神,就是门画,对联等全部撕掉。在天黑之前这些琐碎的事全部都就绪,做完。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着,从傍晚的夕照里,只到夜幕降临。
   天已黑一下来,小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跑着,手里拿着打火机,提着灯笼,冲向了屋外门前的空地上。随着大人们的一声令下:“点火”!倾刻间,柴火在漆黑的夜色里,急速的跳动着,窜出一团团烈焰,趁着风的方向燃烧起几米高的火光,红通通的火焰把村子映照的如白昼一样。大人小孩的脸像三月的桃花绯红绯红的,又像涂了胭脂粉那般迷人。火焰稍微低下来时,人们把准备好的各种用具,衣物在火堆上来回挥动着,挨个儿燎一遍。接着大人从火堆上跳过,来回重复着,大人在前,小孩在后。欢天喜地的追逐着,打闹着,其乐融融。若有刚过门的新媳妇,或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燎头疳就会留给她们先来。这是对新媳妇的一种尊敬与爱戴,像新生的小孩,更是长辈们的疼爱。
   人们把用具和衣物燎完之后,又将打扫的杂物,门神,对联一起投放在火堆里。另外还有香表,鞭炮,盐粒之类的东西全部烧掉,在火堆里将门楣之上悬挂的“燎疳娃娃”拿下来,嘴里嘀咕着话语烧掉,大致是一些祈福之类的吉言吧。
   燎疳这天,不能用刀切菜,不能用针线缝补衣物,不能照镜子,不能吃荤菜等,凡是与人们日常息息相关的事,都尽量避免。至于为什么这样忌讳,我一直有种莫明其妙的想法,那些都是祖先们留下的陈规陋习,而我们也未曾问起。过了这天,就等于年也彻彻底底的结束了,人们开始一年新的期望与盼头。
   之所以燎疳的民俗隆重,是因为源于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燎疳”在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据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里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从中看出,燎疳的民俗节日已有几百年,或从别的史料翻阅查看,“燎”在《诗经》里早有记载和解释。故而,燎疳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项很重要的活动了。就燎疳来说,各地有各地的叫法,陕西叫“炼疳”、陕北一带叫“燎百病”、宁夏叫“燎臊子”、甘肃平凉、庆阳叫“散疳”,白银一带叫“跳疳儿和跳火”。各有各的叫法,出于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但对于“燎疳”的民间节日来说,人们的愿望是一致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样的。在我的家乡庆阳相对而言,燎疳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在那些旧年代里,人们对于科学常识处于一种未知状态,对事物的理解愚昧无知,对医学还欠发达的时候,只能以封建迷信来迷惑人类的意识与思想。“疳”本来在医学上解释为一种瘟疫,在民间经过长期的衍生,却成了一种迷信的节日。
   转眼间,正月又走到了末尾。撕下日历的刹那,看到了那个红红的大字“正月二十三”。
   此时,村口的屋子门前,路边,打谷场上。在乌黑乌黑的夜晚,我的村庄里,烈焰熊熊,火光冲天,男女老少正手挽手一起跳过火堆去燎疳……那情景,一排排,一幕幕地嵌在我的脑海里,成了一道深深的印记。

共 2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朴实细致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西北地区年尾巴上的习俗“燎疳”。燎”就是将蒿草或者谷草点烧,借着火光燃起时,从火堆上跳过,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在火的驱散下消失。祈望来年身体健康,红运当头,好事连连。而“燎疳”也叫燎百病,寄寓着西北人民希望日子红红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生命旺气冲天和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成为了年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彰显了西北地域文化和西北年文化的独特之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燎疳”的相关习俗,引经据典,又紧贴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民俗的尊重。【编辑:凌江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02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凌江雪        2016-03-01 15:24:14
  问好吟秋,感谢支持渔舟!
   都这样的文章,都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去评论,只知道可以涨姿势,话说,在读这篇文章以前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习俗,也不认识这个字“疳”,呵呵。。。
凌江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