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头顶“花园”的女子(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头顶“花园”的女子(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93发表时间:2016-03-09 22:56:01

小巷曲折深长,头戴漂亮的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耳带丁香坠的蟳埔女娉娉婷婷地迎面走来,仿佛从元末明初穿越时空而来,留下一路百花的芳香。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加上畲族女和客家女,又被称之为“福建五女”。与惠安女相比,蟳埔女一点也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更显独特,比如与“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典型惠女服装明显不同,蟳埔女最突出的是头饰“戴簪花围,插象牙筷”。清末民初的泉州妇女,幼女留双短辫,沿两耳后边垂下;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垂于背后;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蟳埔妇女则把长发梳成一串后,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称为“骨格”的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盘发时就可轻而易举、干脆利索地完成。此款在闯海生活中逐步总结出适用于海边的“发髻”,是蟳埔女的创造和光荣。蟳埔女的称呼繁多,相对集中的是“鹧鸪姨”,此称缘于蟳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建铳台(即枪城)于山上,到了清康熙改置巡检司在蟳埔,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所在地的妇女便称为“鹧鸪姨”。
   蟳埔阿姨爱戴花,头上的簪花围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小“花园”,人过后,淡淡花香袭来,沁人心脾。家居青海高原的辛茜姐特别好奇,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女人们脑后绾成的圆髻,和圆髻最外围的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五彩小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如白如雪的茉莉、黄如缎的含笑、素如缟的玉兰、红如火的玫瑰……五颜六色的“簪花围”在她们的头上摇曳生姿、竞相灿烂。常年的劳作将她们的皮肤吹晒成黑褐色,可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一下子就将辛茜姐感染。
   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始于汉代,迨及唐宋已经非常普遍,《宋史.舆服志》明确记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泉州高甲戏经典剧《桃花搭渡》的唱词中便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句子。我不知道蟳埔女头上的簪花仅仅是因为爱美,还是另有深意,或许因为常年奔波戴之有辟邪之意。这种独特的发髻,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了,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从而形成蟳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横插发髻的的“骨格”并不是随意的,它另有寓意,“骨格”横穿发髻两端大小一样,表明夫妻双双对对健在;倘若“骨格”一头大一头小,或为守寡。此俗未多探究,说法不一。蟳埔女的头髻,外人是难以区别老、中、青辈分的,只能从耳环上寻找区别:一般未婚女子仅戴耳环,不加耳坠;结婚后耳环下加耳坠,称为“丁香”坠;做奶奶了,就改戴“老妈丁香”坠,这也就成了区分蟳埔女辈分的重要标志。
   蟳埔之奇,除了蟳埔女的头饰,还有蚵壳厝。这些年,蟳埔的别墅一栋比一栋豪华,而在别墅群的夹缝中生存的蚵壳厝,依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将蚵壳用于建筑,无疑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建造蚵壳厝的这种蚵壳原产于非洲,早年,靠海为生的泉州人运送瓷器、茶叶、丝绸往海外沿途各国经商贸易,回航时为避免空船被风浪刮翻,便把当地的蚵壳压仓运回,上岸后丢弃在海滩沿岸。垦荒者利用丰富的蚵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盖起了蚵壳厝,形成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强烈装饰目的的建筑艺术。蚵壳一面凸,一面凹,砌墙的时候是有讲究的,沿海多雨,每遇雨袭,凸外凹内排列的墙体有利于排水,这种墙冬暖夏凉,又能抵御海风盐分的腐蚀,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使得蚵壳墙更具魅力。许许多多初来此地的游人乍一看,别有风韵个性鲜明的“蚵壳厝”,让他们陡然开了眼界。蟳埔人拾蚵壳拌海泥,白色的蚵壳砌在外墙,建起一座座蚵壳厝,与一座座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的闽南红砖古厝互相映衬,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便有了层次感,既简单明快,又鲜艳古朴。最独特的是蚵壳墙表面,经过精挑细选,大小相同的蚵壳毋须经过任何加工打磨,砌在墙上如鱼鳞般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将硕大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呈出一种原始古朴的自然美。海蛎肉体柔软如水,外壳却坚硬如石,恰似外柔内刚的蟳埔女。站在蚵壳厝前,可以闻到海的气息。
   蟳埔这个小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区不过10公里,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蟳埔人仍然虔诚地传承祖辈们世代以渔业经济为主,工农商并举的的生活模式。
   街巷里,头顶“花园”的蟳埔女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地撬着海蛎,每当游客询问便报以质朴而又温和的微笑,让外地游客对这个小渔村多了几分亲切。“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为蟳埔人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使得他们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拥有蓬勃的活力和生机。蟳埔女是大海的女儿,面朝大海,足踩沙滩,晨出而作,日落而归,有辛劳也有丰收的喜悦。她们的身上,还兼具着泉商所具备的精明与能干,强烈的商品意识让她们将从海滩上捕获来的海产品产生出价值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聪明的蟳埔女如鱼得水,充分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智慧和才干,在泉州城乡海产品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蟳埔人的商品意识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泉州自唐至宋元时代,鼎盛繁数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和优良商贸的传统,对于一代代蟳埔人的熏陶、影响,直至滲透到血脉基因里去了的。蟳埔女的祖先是当年“海丝商团”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活跃在浩瀚大海上,无论是撒网捕鱼,还是出外经商贸易。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市场交易、商品流通的宝贵经验,而聪明灵巧的蟳埔女从先人的经历中耳濡目染、智商大增,做起生意来自然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靠海吃海,大海是蟳埔人的衣食父母,妈祖是庇护他们的“航海女神”,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对妈祖娘娘的感恩之情,和祈求平安出海、满仓返航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二十九妈祖巡香日,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大节,也叫“添香日”,可惜我们这次来得不逢其时,但作为本地人我了解这节日的盛况。记得上一次来到蟳埔村,恰逢蟳埔村五十多年不遇的“妈祖巡香”盛事。当日,记忆中安静祥和的场景被耳边的锣鼓喧天取代,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织,所有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加入到了盛大的踩街队伍,组成了一幅壮观的流动画卷,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那些涌上街头的蟳埔阿姨们,她们头上锦簇的簪花,顿时让队伍成了涌动的花海。
   在热闹沸腾的巡香的人群里,在蟳埔人欢天喜地的笑脸上,我仿佛看到了蟳埔渔家的明天比香火更旺,比鲜花更美,日子更加明媚,生活更具活力,就如蟳埔女头顶上的“花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辞别蟳埔的当儿,我收回了思绪,回归现实。抬头看去,我发现几株不知名的草从墙缝中伸展出来在风中轻轻摇动,给古朴的老房子平添了几分沧桑,也给这座没人居住的老屋添了几许生气。我伸手抚摸着墙壁上这些依然坚硬、漂亮的大蚵壳,仿佛触摸到一段头顶“花园”女子的历史,眼前的一切也越发变得真切起来。
  

共 28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优美细腻的笔触,详细具体的叙述了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蟳埔女的服饰和特点及她们的生活习俗与地里环境。她们与典型惠女服装明显不同,头戴漂亮的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耳带丁香坠。蟳埔女最突出的是头饰“戴簪花围,“插象牙筷”蟳埔阿姨爱戴花,头上的簪花围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小“花园。并将蚵壳用于建筑,盖起了蚵壳厝,形成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强烈装饰目的的建筑艺术。他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为蟳埔人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让我们看到了蟳埔人丰富优越的生活,正像作者所说的,仿佛触摸到一段头顶“花园”女子的历史。文章优美!内容详细具体!中心突出!文采飞扬!功底深厚!欣赏!荐读!问好烟波弟!欢迎光临!【 编辑 飘零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6-03-09 23:11:51
  文章优美!详细具体的叙述了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蟳埔女的服饰和特点及她们的生活习俗与优越的地里环境。让我们了解和欣赏到一段头顶“花园”女子的历史!欣赏!问好烟波弟!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