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苏曼殊与杭州(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苏曼殊与杭州(随笔)


作者:涂国文 秀才,1768.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5发表时间:2016-03-17 21:09:50

【流年】苏曼殊与杭州(随笔)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中国近代著名情僧、诗僧、画僧和革命僧苏曼殊留下的千古绝唱。
   苏曼殊是一个浑身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苏曼殊是私生子,1884年出生在日本,父亲是中国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母亲是日本横滨人。苏曼殊出生不到3个月,即遭生母抛弃,为姨妈所抚养。他6岁时随父亲回国,备受父亲正室的虐待,12岁出家做和尚。之后,他在华夏与东瀛之间奔徙,在红尘与佛门之间辗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百轮千回,备受冰与炭的煎熬。
   在35年短暂的人生中,苏曼殊芒鞋破钵,三次出家,万里担经,漂流异域;频频恋爱,一往情深,寿短情长,此恨绵绵;留连青楼,冶游北里,逐色风月,以情求道;耽于美食,暴饮暴食,疯狂自戕,以求速死;鸾飘凤泊,零雁断鸿,四海飘零,屐痕处处;形为心役,亦僧亦俗,放浪形骸,歌哭无常;投身革命,壮怀激烈;按剑高歌,蹈刃不顾……
   苏曼殊以其扑朔迷离、落叶哀蝉的畸零身世,袈裟披肩、风雨一生的坎坷命运,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超拔个性,至情至性、如血奔心的浪漫情怀,天下为怀、苍生为念的炽热衷肠,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赤子心地,出污不染、孤标纯洁的高尚品格,半僧半俗、落拓不羁的奇异人生,冷艳其外、熔岩其中的怪诞行止,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天纵奇才,裁章闲澹、刊落风华的锦绣文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
   二
   苏曼殊一生居无定所,四海漂泊,却对西湖情有独钟,与杭州结下了难解难分之缘。1905年他由日本归国,住上海环龙路寓所,这年农历9月,他即叩访杭州,会晤西湖,行吟孤山,驻锡禅寺。自此之后,湖山毓秀、风月无边的杭州,就成为了慰藉苏曼殊孤独灵魂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故乡;西湖,在苏曼殊心中,就成为了一只可以安顿魂魄、疗治创痛的情人湖、母亲湖。每当形神疲乏、块垒郁积、内心纠结、茫然无措的时候,他总要赴杭州一趟,释放身心、排遣苦闷。他在小说《碎簪记》中说自己先后13次来到杭州,其中独游9次。不过笔者稽考于确凿的文字记载,苏曼殊来杭州的次数,实际上只有11次。
   苏曼殊对西湖山水魂牵梦萦。1907年,苏曼殊在日本侍奉慈母,在一首题画诗中,他这样抒写自己对西湖的思念:“闻道孤山远,孤山却在斯。万方多难日,一坞独栖时。世远心无碍,云驰意未移。归途指邓尉,且喜夕阳迟。”1912年,他的朋友诸宗元在赠诗“有母将迎湖上住,工诗即慰客中贫。四年一别今重见,积感知犹共苦辛”中,提到苏曼殊曾说过要把在日本的母亲接到西湖来住的往事。1913年初,苏曼殊在日本给朋友柳亚子写信时这样说:“尽日静卧,四顾悄然,但有梅影,犹令孤山邓尉,入吾魂梦。”
   1904年秋,苏曼殊应黄兴之邀,到长沙协助组织并领导华兴会的革命活动,密谋联合哥老会,并定于阴历十月初十日(1904年11月16日,亦即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日)发动反清起义,不慎因走漏风声而流产。革命的受挫令性格特别情绪化的苏曼殊感到心灰意冷。1905年秋,四处躲避清廷缉捕的苏曼殊生平第一次来到杭州。初到杭州的他被西湖秀美的风景和众多的禅寺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先是在西湖边的新新旅馆住了几天,不久便住进了南山路雷峰塔下的白云庵。
   白云庵是僧众供佛和起居修行的处所,风景秀丽,肃穆静谧。在这里,苏曼殊白天或与禅院里的住持得山法师和意周法师谈禅论世,或去孤山写生作画;傍晚或静坐打禅,参悟佛法,或眺望雷峰夕照、聆听南屏晚钟;夜晚则就着佛灯画画,或继续撰写佛学著作《梵文典》。他的朋友蔡哲夫在《曼殊画谱》中记载,这年秋天,蔡哲夫因写书遭通缉,避难到孤山,“一日过灵隐岩前,见一祝发少年,石栏危坐,外虽云衲,内衣毳织贯头,眉宇悲壮之气逼人”,后来才知道这人是苏曼殊。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这首题为《往西湖白云禅院》的七绝,就是苏曼殊这一时间在白云庵创作的,诗歌反映了诗人随缘自适、无往无求的禅意生活。诗、书、画、禅,成为了苏曼殊在白云庵的主要生活内容。他把画好的《孤山图》和《西湖泛舟图》寄给上海的好友陈独秀,把已写至过半的《梵文典》给前来探望自己的好友柳亚子过目,柳亚子为苏曼殊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精通了别人几十年才能弄懂的梵文而叹服,赞其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天才。
   三
   1906年秋,苏曼殊赴日本探望养母不遇,怅然若失,在东京盘桓了半个月之后,又回到了中国,重至芜湖皖江中学教书。两个月后,苏曼殊又不告而别,回到上海,与静安寺住持智真长老约定,打算长期驻锡该寺。几天后,他被南社一干诗友强邀到西湖游玩。到杭州后,杭州的朋友们竭力劝说他留下来,在杭州的佛教公所任教,苏曼殊没有答应。
   1908年,正在上海的苏曼殊忽然听到从长沙传来的消息:黄兴领导的湘江起义失败了。沉重的铅云重又压上了苏曼殊的心头,他想起了正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习的挚友刘季平。中秋节这天,他来到杭州,与刘季平相见。苏曼殊先投宿于白云庵,几天后又转到灵隐寺西北的韬光庵。在韬光庵,苏曼殊作《听鹃图》,并题诗一首“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献于刘季平。刘季平笑言他“只是有情抛不了,袈裟赢得泪痕粗”,一语道破苏曼殊的心声。苏曼殊在韬光庵住到9月中旬,一纸信函飘至庵中,佛学家杨仁山老居士邀请他去南京“祗垣精舍”讲学,于是他便离开了杭州。
   1909年,已经卖身投靠端方的刘师培在南京探闻苏曼殊已回上海,立刻带着便衣潜回上海,准备抓捕苏曼殊。苏曼殊事先得到了通知,立刻转移,刘师培扑了个空。苏曼殊感觉在上海极不安全,于时立刻前往杭州,径投白云庵而去。得山和意周两位法师名为和尚,实则为革命党人。因此白云庵从一开始便成为浙江三个主要革命机关之一,是光复会和同盟会浙江分会的秘密联络处,成为孙中山、秋瑾、陶成章、徐锡麟、陈其美、蔡元培等革命党人经常出没的场所。在白云庵住下之后,苏曼殊旋即前往陆军小学,去访刘季平。日暮归庵,此后便日与意周、得山坐以谈佛,意气甚相得。
   四
   一日,苏曼殊因意周法师索墨,正在意周的禅房为白云庵南楼书写楹联:“石墨一枝春,问山僧梅子熟未?梵钟数杵晓,唤世人尘梦醒来。”忽然沙弥进来报告,说有一个叫雷铁崖的人,从上海而来,手里拿着一封介绍信,请求在白云庵出家为僧。雷铁崖是四川自贡人,本名雷昭性,是南社重要诗人,又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报人,他的时事点评在当时独树一帜,被誉为“华侨之友”,在南洋一带,享有盛誉。意周法师看过介绍信后,忙把雷铁崖请进庵中。原来这段时日,端方在上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雷铁崖被通缉。他匆忙之中向胡适借了一床棉被,又让陶成章写了一封介绍信,连夜赶到杭州白云庵出家。
   意周和尚把苏曼殊介绍给雷铁崖,雷铁崖很不友好地看了苏曼殊一眼,没有作出任何反应。雷铁崖被安排与苏曼殊同住一间禅房。雷铁崖对苏曼殊一直不理不睬。有时苏曼殊实在憋得难受,想主动与他搭讪一下,但一看见雷铁崖那种警惕和敌视的目光,只得把快到嘴边的话咽回去。苏曼殊觉得极其郁闷。他以前与雷铁崖并无交往,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得罪过他。既然与室友没法交谈,苏曼殊便白天睡觉,一到午夜,披上短褂,赤脚穿着木屐,跑到西湖边去尽享湖山夜色,至天明方归。
   曼殊昼伏夜出的反常行为,更加引起了雷铁崖的警觉。一天拂晓,刚从西湖边回到白云庵的苏曼殊,在禅房门口拾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呈曼殊和尚”五个字。苏曼殊撕开封口,“扑扑”两声,从信封里滚出两粒子弹。苏曼殊大惊失色,急忙掏出封中的信纸,展开一看,脸色变得煞白。这是一封匿名的恐吓信。信里说,苏曼殊卖身投靠清廷,与叛徒刘师培狼狈为奸,出卖战友,破坏革命机关,罪大恶极。革命党人早就看出他形迹可疑,警告他若再敢与刘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不思收敛,明年的今日就是他的忌日。信中勒令苏曼殊立刻滚出白云庵,否则对他就地正法。
   苏曼殊惊出一身冷汗,来不及与意周和得山法师打招呼,更顾不上与刘季平辞行,胡乱地将衣物往包里一塞,仓皇离杭。苏曼殊遭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恐吓的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此事惊动了章太炎,他赶紧发表《书苏元瑛事》一文,出面替苏曼殊澄清他与刘师培的关系,为苏曼殊辩解。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封匿名恐吓信原来是雷铁崖所为。苏曼殊与刘师培过去的亲密关系人所共闻,而他与刘师培已然决裂的真相却很少人知道。因此不少革命党人都误认为苏曼殊与刘师培是一丘之貉,把张恭被捕、“天宝栈”遭破坏的账也算了一份在苏曼殊头上。雷铁崖在白云庵,见苏曼殊昼伏夜出,形迹可疑,认定苏曼殊一定在继续从事破坏革命的阴谋活动,所以写了这封匿名信,把苏曼殊吓走。
   五
   1912年元旦,苏曼殊偕好友张溥泉至西湖秋社,旋返上海。二月二十四,赴杭,三月初二,返沪。1913年正月,与朋友张传琨一起再游杭州,在西湖图书馆住了一段日子,旋返上海。
   1916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一命呜呼。9月上旬,苏曼殊再到杭州,住在西湖边的新新旅馆。一天,苏曼殊从新新旅馆来到白云庵内的一座石墓前。石墓里,葬着一位邹容式英年早逝的革命者——任鸿年的遗骸。任鸿年早年投身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目睹政府之种种无状,隐居于杭州西湖古烟霞洞,后惊闻袁世凯复辟、革命成果被断送,觉中国之无望,遂在烟霞洞旁翁家山“老龙井”边,留下一封绝命书,愤而投葛洪井自杀。苏曼殊以袁世凯的死讯,祭奠逝者,告慰英灵。10月30日,苏曼殊从杭州回到上海。
   1916年十一月,苏曼殊再次独自来杭州,先后住在西湖秋社、陶社和巢居阁,创作小说《人鬼记》,之后回上海过年。年后,苏曼殊陪好友杨沧白的父亲杨太公,再次到杭州西湖游玩。这时他的好友陈去病在杭州省政府任职,陈的夫人徐自华主理西湖秋社的日常事务。苏曼殊与杨太公在西湖秋社住了一段日子后,两人搬到陶社居住。没过几天,苏曼殊抛下杨太公,一个人独自搬到巢居阁去住了。一天,苏曼殊请住在孤山放鹤亭边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替自己缝制一件布衣,他拿出十金,给那女主人,问道:“这些钱够吗?”女主人大吃一惊,连说“太多了!太多了”,想把多余的钱还给苏曼殊,却见苏曼殊早已扬长而去。
   在杭州期间,苏曼殊又一次登门去拜访了马一孚居士。他给刘半农写信,说:“此间有马处士一孚,其人无书不读,不慧曾两次相见,谈论娓娓,令人忘机也。如学会果成,不慧当请处士有所赞助,宁非盛事?”在信中,他说“雪茄当足一月之用,故仍无过沪之期”,请刘半农到杭州来玩。他向刘半农报告自己在杭州的生活:“比来湖上欲雪,气候教沪上倍寒,舍闭门吸吕宋烟之外,无他情趣之事。”他向刘半农讲述自己在杭州的见闻:“‘犹是阿房三月雪,化作未央千片瓦’,这是杭州某人的诗句,这两句诗,做得甚奇!”在信中,他还向刘半农打听包天笑的情况,问自己的小说《非梦记》在包天笑主编的《小说大观》上发表了没有。期间,苏曼殊完成了《人鬼记》的创作。年关将近的时候,苏曼殊又从杭州返回上海过年。1917年正月,苏曼殊又去了一趟西湖,仍然住在白云庵,二月回上海。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杭州之行。
   六
   1918年,寄居上海、久患严重痢疾的苏曼殊病情再度恶化,朋友们把他从海宁医院转到法租界的广慈医院,希望这所医院能挽救他年轻的生命。然而,长年的四海飘零、加上无节制的暴饮暴食,已不可换回地夺去了他的健康,任何高明的医术都回天无力。5月2日下午4时,苏曼殊留下一句“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的遗言,结束了他35年的红尘孤旅,阖然长逝。遵照他的遗愿,柳亚子、汪兆铭等好友为他穿上僧衣,将他安放在广慈医院。
   病逝前的苏曼殊,早已将衣物典质一空,囊空如洗,他又先后在海宁医院和广慈医院就医,欠下医院不菲的医药费。汪兆铭等人具名在上海报纸发布曼殊大师圆寂的讣告。孙中山先生闻讯,对曼殊的英年早逝痛惜万分,指示汪兆铭,曼殊所有的医药费、丧葬费均由革命党人负担,其后事由汪负责主持料理。5月4日,汪兆铭等人将苏曼殊的遗体从广慈医院的太平间,移到上海西侧临苏州河的义冢地——广肇山庄寄存。自此,一代奇僧苏曼殊的骸龛在破败寥落的广肇山庄,孤独而寂寞地搁了整整六个春秋。

共 61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苏曼殊结束红尘孤旅的最后遗言。苏曼殊就是一个孤独的标本。他12岁即出家,奔徙于华夏与东瀛,辗转于红尘与佛门,轮回于理想与现实,终其一生在出发,在寻觅,却从来也没有找到归宿,身心备受冰与炭煎熬。他四海漂泊,却对西湖情有独钟,来杭州多达11次,赏西湖景,住白云庵,与杭州结下了难解难分之缘。虽几经迁葬,杭州终成了他的归葬之地,魂眠西泠桥,终眠青山。本篇散文结构圆合,行文详实,旁征博引,全面而真实地介绍了苏曼殊之于西湖山水的情缘,还原一位亦僧亦俗的文化奇人悲欢一生。在35年的人生历程中,除了革命与流浪,诗、书、画、禅,也是安放他孤独灵魂的载体。《苏曼殊情传》,以饱蘸血泪之笔,倾尽心力,摹写苏曼殊多才多艺、红尘游历、丰富情事、革命履迹等一生行藏,再现苏曼殊半僧半俗、落拓不羁的奇异人生,可谓是一部走进和研读苏曼殊的心灵史和“百科全书”。于作者并行,带着痛苦和孤独的镣铐,同歌共蹈,奔赴一场盛大的孤独之宴,追随那份随缘自适、无往无求的禅意生活。流年倾情推荐。【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6-03-17 21:11:49
  一个孤独的灵魂,行走在寂寞的红尘中,倾其一生,活出了一个奇绝的生命苦旅。
   致敬,祭奠。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3-18 23:03:05
  【题外话】
   1、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有一处闻名中外的人文故居,陈芳故居,在该故居里面,有一室是“珠海名人蜡像馆”,陈列着12名珠海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苏曼殊位列其中。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jian),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其一生“身世飘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虽然,曼殊,也性情中人也。其圆寂后,好友柳亚子将其著作搜集汇成《曼殊全集》。我在珠海工作七年,曾多次带朋友参观过其“蜡像”,但印象不深,也知之甚少。但在【流年】看到这篇《苏曼殊与杭州》的文字,有一种故人相识的亲近感,所以我就读两遍,昨天晚上读了一遍,今天再读,因而对苏曼殊认识更感性了些。
   2、“一切有情,都无挂碍”,随着生命的消失,一切都烟消云散,情也如此。
   3、阅读、欣赏,谢谢作者分享。感谢雁子倾情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