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专栏】风言风语《三字经》(随笔)

编辑推荐 【杨柳专栏】风言风语《三字经》(随笔)


作者:风残云 秀才,209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4发表时间:2016-03-18 23:00:40
摘要:《三字经》已有人解读过,我不想只是听别人讲,想讲一点一得之见,并记录下来。


   《三字经》已有人解读过,我不想只是听别人讲,想讲一点一得之见,并记录下来。
   (一)环境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人性是善,是恶,或无善无恶,暂不去讨论,不论何者,其有一点共通的,那些论者都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子又曰:“吾非生而知之者。”结合以上两条,我的认知是:这世上没有不用学习的天才,天才也要学习。否则只会留下类似江郎才尽的故事,伤仲永的感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多少人曾年少轻狂,认为自己可以改变环境,多年碰撞后,发现环境依旧,自己已不复当初。在人的成长中,环境不可谓不重要,那些类似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词语所说即为此。
   孟母择邻,燕山教子,均在言环境于人的重要性。孟母是在选学习环境,五子之父是在创学习环境,均是一种教育子女的方式。
   养而不教,父母之过,教而不严,老师之责。这两者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父母是每一个人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引导受教育者向善或为恶的精神向导,故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重。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没礼貌或行为不轨时,会说:“这孩子真少教。”这一句话,看似责备孩子,实则是责备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而不教,让孩子一天一天偏离了善的本性。而孩子的教育又非一夕一朝之功,需长期坚持,说得远一些,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乃终身大事,非功成名就即止。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古以有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同的是古人重品德修养,今人重实用。
   孩子长大之后,要接受更高教育,于是从师。何谓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可我仍想啰嗦几句。师传道、解惑;传何道,解何惑?近年,好多人在感慨(其实是好多教师),师道尊严不复。本人也忝列教师之列,初接受此类感慨,觉得有些道理,久之则非。也曾扪心自问:“尔有何道?”深思后答曰:“无道。”认识到这一点时,自觉有些尴尬,既无道,又谈何师道,谈什么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到如今只剩职业尊严。
   关于老师(不是教师),还有这一句古语: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终生为父(古代师父一词是否即有此意?)。现在有好多教师也喜欢引用这一句,以此捍卫师道。可真担得起吗?《三字经》中,师、父并重,师与父都有一个巨大责任即教(四声),而非教。若只是教的话,便如韩愈所言:“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现在的众多数老师即如此,授知识,不传道,亦不解惑。因此,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语句与他们无关。若想有关,必要有担当。不能学生所成就时,就喜欢说,这是我的学生;当学生犯错时,则避而不言,或言那小子打小就不规矩。明成祖时,曾出现一诛十族的案件,第十族即为老师,因为老师没有教好学生。在古代老师对学生是终生负责制,若能有些担当,再言为不为父那一句话。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重,老师重,环境亦重,更重要的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即:不忘初心。
  
   (二)为人礼仪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人,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学习之中,不学无以成人,不学无以成长。人,从一出生,就在探索着可以让自己存活下来的方式,这种生存学习,只是一种本能。可见,学习是人本身就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不学则易被生活淘汰。“子不学,非所宜。”
   学习应从幼时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现在已被用滥,让人听了甚至有些反感,可这也是一句大实话。因一切未定,所以易于教育,若未教育之前,自己已有一套理论,则不易听见他人观点。如那个有名的历史故事《两小儿辩日》,在这里我不想说小孩的聪明,也不想言孔子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而是要说小孩的学习态度。读完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小孩不是要学习什么,而是故意刁难,即以自己已知难事去为难他人,此非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不大容易接受他人观点,因为自是。老子云:自是者不明。至于两小儿最后的笑语:孰为汝多知乎?更是不该,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知有所不明。”回到生活,尤其是教育这一方面,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聪明的学生学习都不突出,因为他们不信。故幼不学,至少可以分以下二种:
   一是未曾接受教育,一是不愿接受教育,不管何种,最终的结果是一样,难有大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献于厉王,相玉人曰:“石”,刖其左足;武王时,悲剧重演,刖其右足;至文王,因“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遣人问其故,答以“宝玉题之以石,贞士名之以狂”,王使人理璞而得玉,曰“和氏璧”。和氏璧,后人知其为宝,当其隐于石中,又有几人识得。若不是文王使人加工研磨,终为石。即“玉不琢,不成器。”
   物既如此,人亦同。人存于社会,应知社会礼仪。生存于社会,没有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社会规则、不知生活常识。如《西游记》中学艺之后的孙悟空,艺高,胆大,然而不知“义”。强索兵器、战斗藏私、大闹天宫、莽战佛祖,这时在他心中是无社会礼仪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时的悟空是最真的,敢想敢做,全凭一颗赤子之心行事,然其行径纳于社会考核,无以赞美。此时的悟空,虽学,然只学艺,未学理,玉仍为璞,未为美玉,后来的西天求经过程,即为璞化玉的过程。
   人应该学什么?《三字经》有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学礼仪,如何学?向身边人学,从小时学起,可见,教育应以育人为先,学习又以立人为本。人可上不知天,下不知地;不可居家少礼,出门无仪。《论语》有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来学,吾必谓之学矣。”人生在世,最大的学问即做人,“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言即为此。
   黄香九龄,为亲温床;孔融四岁,恭谦让梨。言如何为人子,如何为人弟,推而广之,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人兄长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切相对,不何偏废,这些道理应该早晓早行。而这些道理,我们许多人的确早早接触过,在幼儿园。如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和睦相处等等。这些道理许多人是“先知”了,可惜又“后忘”了,这或许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又或者我们自己的悲哀吧。
   这一段《经》文,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总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生活常识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东西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做人基本原则有了之后,还远远不够,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求不同。因此,懂得了做人基本原则之后,还要学习,注意看,认真听,处处留心。
   学习知识的顺序由简而易,由数而文。数乃简单积累,以明多少;文以明智,亦足以乱智。《三字经》前二部分都在讲处世原则,原则若失,学识越深,危害亦深。始学,先明己,天大,地大,人亦大,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天地人同大。如今我们常听一些挑战者说:征服山峰、海洋、沙漠等,听上去似乎很令人骄傲,可也狂妄之极。真正的勇者,会说:感谢它(高山、海洋、沙漠等)让我通过。本就无意惊扰,只是有缘经过。
   人行世间,最怕的是黑暗。为人驱散黑暗的,在白天为日,在夜为星月,为人指明方向带来光明。天地混沌,暗黑一片为生命最初;开天辟地,光明出现,生命之始。人之孕育,出生亦类此,所以人对光有极为特殊的感情。三才同大,三光同辉,不分尊卑,各司其职,此自然规律。在人为三纲:君臣、父子、夫妇。这几组里,三纲是被后人批叛最多的,今深入探讨一下。君明臣忠,以孔子言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礼相对而言,非绝对服从。若读史书,就会发现历史上有作为的君王,多做到了这一点。燕昭王礼遇乐毅,乐毅为燕几灭齐;惠王生疑,乐毅走赵。君臣间如此,其它两组也如此,父慈子孝,夫和妇顺。这些条件都是相对的,不知何日起,变成了单向。而且这一观念影响至今,举一生活常例。开会时领导总会姗姗来迟,若有一日来早,多会说:开会还要让领导领导等你们。他们几乎很少想到,群众已等他多次了,这个会本就是他要开的。
   一年分四季,天下分四方。到现在这是基本常识,这一基本常识是从远古传来的,首创者为谁,已无迹可考。如那个造字的仓颉,应该只是整理者,而非首创。一年分四季,现在看上去也很普通,然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四季分明意义重大,尤其是这四季中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平均下来,一月二气,六气为一时(即一季),四时为一年。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平均分布在一岁四季之中。
   二十四节气分布如下:
   春季六节气:立春(一年之始);雨水(降雨渐多);惊蛰(万物复苏,眠虫渐醒);春分(昼夜相平);清明(草木长);谷雨(谷物生长)。
   夏季六节气:立夏(夏日开始);小满(夏熟作物果实初成);芒种(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来临);小暑(开始炎热);大暑(最热时节)。
   秋季六节气:立秋(秋日之始);处暑(炎热夏日结束);白露(天凉,露凝为霜);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寒,将结冰);霜降(天渐冷,始有霜)。
   冬季六节气: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渐多);冬至(寒冬至);小寒(始寒);大寒(最冷)。
   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为目的,四季分,节气明,生产有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时至今日依旧指导着今日的农业生产,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对这一点感受更深切。
   宇宙茫茫,无上下之分,无东西之别,更无四方之说,然一旦有了中心,这一切就都有了。如茫茫人生路,一旦目标确定,便知己在何方。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的元素,万物变化不离五行(五行说,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今人多不说这一层,但还是应该了解一点),对五行知识只知其相生相克,其它不知,不多言。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论完天地再言人,天地万物有其运行规律,人类社会也有也其运行规则。时代不同,其基本准则不变。在中华民族处世准则为仁、义、礼、智、信,以此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在这社会上顺利前行。仁,爱人;义,道义;礼,礼仪,礼节,识大体;智,辨是非,明决断;信,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其中仁、义为内在要求,即一无形规则。“仁”“义”二字其内涵丰富,难以用三语二语讲明,但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仁”是孔子提出的,可它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位老人家回答很不统一,问“仁”的人不同,孔子回答不同。比较知名的一个是:“仁者,爱人。”我个人认为,是说要关爱他人的那种心肠,现在常说的“感恩的心”和“仁”有点类似。要相信世界充满爱,自己心中先要有爱。中国有句话叫:仁者无敌。原来对这句话不大理解,后来有点理解。仁者无敌,并不是说仁者外在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心中从未把任何人当敌人,故无敌。
   “义”者,宜也,这是比较广泛地解释,不好讲清。我只好用一冒险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复杂问题简单化。“义”即一处世原则,义,在己为选择正途,为人则为助人,就像《好汉歌》中那句话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义。义,是在他人陷入无助时,毫不犹豫的援助,是默默无语帮助他人摆脱困境。今之默默献身公益者,与“义士”相近。
   “礼”、“智”、“信”为外在表现,即具备仁、义之心后,应该怎样做。举止有节、明辨是非、诚实守信,这些说上去都是老生常谈,可越是如此越易被我们忽视。现在的好多学生在第一字上就输了,不知礼。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口中常挂几个脏字,失礼也失智,因不知对错。至于信,由于前二点没做到,也令人生疑了。

共 21134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三字经》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培养好习惯。对儿童内敛、文质彬彬、儒雅、行为举止得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学习作用。本文以自己的见解入手,得出:不忘初心、保持纯天然朴素的本性、丰富的生活常识、把所学所授推己及人、弘扬礼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知兴衰、介绍英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黑发勤学早老来不后悔等角度,条理清楚,系统化。简简单单的一千多字,在作者的眼中,如一个鲜活的声音,丰富和灵动,给人深沉和清爽。从历史观和美学角度,写出深刻的读书笔记。好的文章,总能打动读者,给读者全新的视野,去深入文字的骨髓,领会要义。谆谆教导,如春风化雨。推荐【编辑:云儿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3-18 23:01:28
  爱读书,要思考。亲力亲为,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
本末终始
2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3-18 23:01:47
  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
本末终始
回复2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3-19 06:56:19
  问好,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