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山水河背,美丽乡村(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山水河背,美丽乡村(散文)


作者:赣州阿鹏 秀才,1377.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4发表时间:2016-03-22 15:47:48
摘要:客族原乡,山水河背,江南最美丽的乡村。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承载着历史之重托,重现今日之荣光。

【荷塘】山水河背,美丽乡村(散文) 前言
   河背村,江南最美的村庄,位于西江北部,东接塅脑,西靠饼丘,与千工村隔河相望。村庄南面,澄江如玉带,自东向西,逶迤飘过;村庄中部,万亩良田,平坦如镜,阡陌纵横,作物葱茏;村庄东部,山岳高耸,巍峨屹立;村庄北部,洛阳山雄伟,如一道屏障,横亘东西,延绵一二十里。
  
   一、人文原乡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一个人文荟萃的客族原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落着王、唐、周、许、康、刘等诸多姓氏,其中以王氏人丁最盛,总人数约两千左右,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
   除了原住居民,河背街中还住有少量来自吉安等地的外来户。河背唐氏,属于小姓,人口不多,在全村居第二位,约六七百人。唐氏姓小人单,但人才辈出。北宋年间,出过两个进士,煊赫一时。两个进士中,一个是唐克绍,另一位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唐稷。按辈分区分,唐克绍是唐稷的爷爷最小的弟弟,当地农村称为“么爷爷”。相较之下,唐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比唐克绍大得多。唐稷曾在湖北、江西、广东担任地方官多年。隆兴元年(1163年),唐稷去世,享年76岁,葬于于都砚冈,后移葬会昌县城北五虎石脑,胡铨作墓志铭。
   如果说,河背村古代的辉煌,已化为尘封的记忆,唐稷爷孙俩学而优、步入仕途的故事,已融入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今日的河背,这片人文厚重的亲水家园,已重现了昔日的荣光。
   河背也是我的家乡,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我离开这里,一晃已有三十余载了。当年这个熟悉而今却已然陌生的地方,是我,也是无数河背学子点燃梦想、放飞希望的家园。
   校长办公室,春风拂面,茶色清新。我见到了年轻的校长许桂林,难得相逢,我们聊了许多,从文学到教育,再到民生。下课了,唐众称老师来了。聊起河背的渊源,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这里的十工下和下唐屋,曾驻扎过黄埔军校(三分校)的两个连。塔子河坝和上屋子曾兴办过陶瓷厂......”
   唐众称的介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河背,一个曾经追随历史脉搏一起奔腾跳跃的河背。
   山水河背,在水一方。河背人民有山一般的坚韧,有水一般的灵秀。堆脑,河背东北角一个小地名,仅有区区五户人家,五户人家都姓康,是两兄弟的后代。唐众称告诉我,河背堆脑的康家出了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还兴办了一家村级企业——木尺厂,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
   怀着浓厚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坐上唐众称的摩托车,如飞一般,穿越平坦的水泥村道,往堆脑追寻而去。
  
   二、密林深处
   上唐屋,半道上的一个小地方,那儿是森林的世界、绿色的家园,道旁一幢别墅矗立赫然入目。林木深深,翠竹绵绵,还有樟、楮、枫、梧桐、苦楝树等挤挤挨挨,见缝插针,布满山岗。
   几十年前,在那儿,我曾往返穿梭,路过多次。以前,单看到裸露的黄土和稀落的矮松,每次过往,颇觉有些荒凉,心头瘆得慌。而现在的景致风光已是今非昔比,美不胜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的成长皆非一朝一夕,需要费力尽心去耕耘浇灌,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去培育。
   记得上一次,一周以前,我随同镇政府的许龙辉来过此地采风。徜徉在密林深处,风儿清新,鸟儿啼鸣,竹枝摇曳,那幽静之美景,让我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恼,不觉间,身心已经完全融进了那无边的秀色中去,流连忘返、乐不归蜀了。
  
   三、康家小屋
   这一次,我们没有逗留,只是挨着密林匆匆而过,因为,唐老师只是客串导游,马上,他得返回去,“抢”上第三节课。小学校老师不多,课务繁重,大约每天有三四堂课。
   穿过如诗如画的上唐屋,越过几座老祠堂,掠过一片锦绣田园,田野深处几栋房舍突现眼帘,堆脑到了。这是一处标准的“小屋”,“小屋”是客家方言“小屋场”的意思。四五栋房静卧在小树林间,我们走近一栋“小屋”,两条小狗闻声而至,屋的主人出来了,他是木尺厂的老板——康福明,一位平头、圆脸、憨厚的年轻人,看起来,估计不到四十岁,他是一个回乡创业的典型。
   “我原先在福建清流打工,就是这样的木尺厂,一直做了十八年。”十八年前的回忆,化为一座真实的“梦工厂”。
   “你是做销售,还是做技术呢?”我问他。
   “做技术管理。”
   “那你就是在那里学会的企业管理?”
   “是的。”康福明点点头。
   康福明随后带着我们到车间随意转悠,那是木尺制作的程序,切割、抛光、刻画、上色等等......其实我也不懂,懵懵懂懂,单觉得比较新鲜、有趣。
   工厂左侧,有一座祠堂,粉饰漆画一新,规模不大不小。屋檐下方一块牌匾高悬,上书四个大字:“康氏宗祠”。宗祠左侧,依着一座三层大屋,屋子很大,也很敞亮,中间屋顶设计了大面积采光,中空罩以玻璃瓦一类,光线齐刷刷全投射进来。
   三人坐定,喝茶闲聊,我问起了厂里的销售情况,康福明的回复颇为简略:
   “木尺现在供不应求,基本上销往浙江义乌,通过中间商,再销往欧美国家。”
   “都有那些国家?”
   我很好奇,刨根问底。
   “德国、美国、英国都有。”
   “工人从哪里招的?”
   “厂里目前有十五六个工人,大多是家庭妇女,家住在工厂周边不远的村庄。”
   在康福明的陪同下走进车间里,机器切割木条的声音极其细微,“叽叽叽”声音小得如织布一般,让我一下联想起《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而在这里,“木兰们”的叹息声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愉悦的心情、美好的向往。
   临别前,我注意到车间西侧的空地上矗立着六个塑料遮蔽的蒙古包。蒙古包小门洞开,里头情景清晰可见,包内烈火升腾、青烟缭绕,一叠叠松木板子叠放整齐,正忍受着灼热高温的烘烤。
   康福明的事业,犹如这“蒙古包”一般火热,正带动更多的村姑农妇就业,赚取更多的外汇。
   工厂背部,靠北的地方,有一座老房子,土坯建筑,苍黄颜色,门顶压着麻条长石,走近前,单见木门紧闭,未见人影,我们只好无奈离去。来之前,唐众称告诉我,那是康颖的老家。康颖是这里出生的,很小时候,她随父母去了厦门,父母是在厦门开烧烤店的。
   我对康颖的经历很好奇,咨询了好些本地人,但终一无所获。回家后我就上网百度了一下——北京大学康颖,跳出了八个字:“康颖13级药学院”再百度,又一行字:“2013招生人数为3430人,本部占2650人,医学部占780人。”
   康颖,我的老乡,她就是这全国780人中的一个。
   除了羡慕,我只有自豪!
  
   四、塔子河坝
   塔子河坝是一个古村落,这里是河背村的中心区域,村中主干道穿境而过,村委会和河背小学坐落在这里。塔子河坝四周绿色葱茏,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竹林连片,郁郁葱葱。
   塔子河坝东边有一条小溪流,溪水清澈见底,从小桥下潺潺流过。小溪河畔,林木种类很多,密密麻麻的,伸向远方。林林两边,是平整的农地,一丘丘黑油油的,或灌满了水,或冒些青草,正等待着农人去翻土耕种。
   这里有一条河背街,全街有住户近80户,大都是两三层的居民自建房,以两层居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马路两侧。马路边缘还栽植了不少风景树,绿叶婆娑,在风中轻轻摇曳。劳动之余,村民们在路上惬意地行走,如同逛城里的大马路。
  
   五、河背小学
   河背小学,一座古老的乡村完小,那是我的母校。河背小学风光优美,四周被河流绿树池塘所环绕。
   学校后面有一排老房子,白墙黑瓦,房子前面,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路旁有两棵大枇杷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门口竹椅上,端坐着一位老太太,手持一根长竹竿,目不转睛地看护着自己的果子。老太太一转身,有调皮的学生就会靠近树干,猴一般的敏捷,攀援而上,偷得几把金黄熟透的枇杷,在老太太的喊叫声中,仓皇离去。
   老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竹林,竹子不大,翠绿高耸,一杆杆紧挨着,挤得密不透风的。
   那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放学前后,小学生们都喜欢钻进竹林里去,嬉闹追逐,游乐玩耍,抚摸着光溜溜的竹竿,美好的时光在竹枝下悄然溜走。
   河背小校学风优良、人才辈出,自创办以来,数十年间,无数学子从这里扬帆启航,成长为卓有成效的学者文人、企业家,以及各行业的精英。
   其中的代表,我所熟知的,有硕士王福州、会昌教育局副局长唐迎春、企业家王小平等。
  
   六、王家大屋
   王屋家又俗称为“大屋家”,屋场开建于明朝永乐1411年,王氏以宁公由会昌迁居于此。
   大屋家为西江片老祖屋,一屋跨河背、饼丘两村,以河背村占多数。大屋家繁衍人口一万二千余人,二千左右户,散落于河背、饼丘、塅脑三村,西坑仅有少量。单大屋家就有人口两千余人,户数达四五百户。
   王氏宗祠,又名“尊爵堂”,位于王家大屋村庄最南部。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三进大门,上中下三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度不凡。
   祠堂前方是水泥广场。广场前方,有一方月形池塘,相传为古时文人砚墨所用,塘内终年清水盈盈、永不干涸。祠堂前方,左侧小溪似青龙滚滚而来,右侧乡村公路越过,如白龙卧伏,悠然远去。祠内有两个长方形大理石天井,井内夏春秋三季泉水源源不断涌出,象征着王氏繁荣昌盛、延绵不息。
   每年的正月初二和清明节日,王氏各路人马带上祭品,聚集堂内。祠堂内祭祖活动十分隆重,众人上香祭祀,叩拜祖先,顿时鞭炮齐鸣,烟花飞扬,锣鼓唢呐,响彻青云。
  
   七、杨梅树下
   杨梅树下,是河背村北部的一个小小山村,名字很美,横卧于岿巍高耸的琅阳山麓,安闲恬静。
   我祖上的一个堂屋座落在那里,因年久失修,已被拆除。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在新堂屋落成之日,我们父子三人曾回去过一次,是专程赶回去吃“落成饭”的。
   在族兄德煌的引领下,我们村子里四下转悠。离别二十多年了,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已变得颇为陌生,昔日荒废破败的小山村变得焕然一新,几乎无法辨认了。
   村庄周边,绿树如荫,栽满了樟树、毛竹、木荷、桂花、杨梅和枇杷等,一株株,挤得密不透风的;卵石杂陈的小河流水潺潺,汩汩流淌。河畔青草依依,夹些小花儿,在风中点着头,向我们微笑致意;破旧的老屋已不见踪影,一幢幢靓丽的小洋房,在冬日的暖阳下绽放着笑脸。
   徜徉乡村的画卷中,清风徐徐吹来,带着丝丝桂花的馨香,心肺之间顿感无比的清新,脚下也轻飘了许多。
   夕阳西下,远方的山峦金辉烂漫、层林尽染。桂花树下,倚坐于泛黄的老竹椅上,捧起白瓷杯品茗聊天,悠闲自得,怡然自乐。亲情融融,笑声朗朗,在夕阳的晚风中漂荡着......
  
   后记
   客族原乡,山水河背,世外桃源,江南最美丽的乡村。这里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承载历史之重托,重现昔日之荣光。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展新姿。新的时代,河背儿女们将踏上新的征程,实现新的梦想,建设美好新家园。
   相信,未来河背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

共 43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凝练概括。客族原乡,山水河背,是江南最美丽的乡村之一。《山水河背》这一篇散文,作者分八部份将河背村的山水、人物、人文,物产一一介绍,(一、山水河背;二、人文原乡;三、密林深处;四、康家小屋;五、塔子河坝;六、河背小学;七、王家大屋;八、杨梅树下。)文写纪实,作者以美丽乡村为主题 努力弘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写几多感触:“此村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承载着历史之重托,重现今日之荣光。新的时代,河背儿女,将踏上新的征程,实现新的梦想,建设美好新家园。未来,河背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景更美!欣赏了,推荐共赏,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6-03-22 15:48:44
  感谢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程南        2016-03-22 15:49:05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程南        2016-03-22 15:52:36
  《山水河背》——作者文写纪实,美丽乡村赞颂。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6-03-23 13:21:59
  河背村发展的壮丽图画!鼓舞人心。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